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合集下载

文学院研究生课程表2014-2015第一学期(试行)

文学院研究生课程表2014-2015第一学期(试行)

中国小说史研究(2013 级硕士)(14 人) 李永泉 30 学时 2 学分 404
星期五
主管院长:
制表人:
公章:
学院名称:文学院 第一节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表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年级:2014 级 学期:2014 年 9 月—2015 年 1 月




晚上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9 人)人文楼 404
中国小说史研究(2013 级硕士)(14 人) 李永泉 30 学时 2 学分 404
第九节
第十节
星期三 星期四
宋 词 研 究 李 康 ( 2014 硕士)(9 人)404
宋元明清戏剧研究 关四平 52 学时 4 学分 404 (2013.2014 级硕士)
(23 人)
周代学术概论(2014 级硕博)(9 人) 傅道彬(图书馆四楼文检室)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日
备 注 “十·一”前,未特殊标注的课程上课地点在人文楼。
主管院长:
制表人:
公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表
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年级:2013、2014 级硕士


学期:2014 年 9 月-2015 年 1 月


晚上
第一节
星期一
星期二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宋词研究李康 52 学时 4 学分(2014 级硕士)




晚上
星期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当代语法学理论与方法 陈一 60 学时 3 学分 (2014 级博士) (1 人)人文楼 205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作者:刘绍信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第03期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土》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

十七年前,我们几位教书的大学同学,在一起聚会,谈及研究项目,觉得黑龙江小说可以成为一个选题。

及此缘由,就有了后来《龙江特色作家论》丛书,我负责阿成小说研究。

说实话,开始我并不了解阿成是何许人也,也没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但既然有了任务,就开始上心了,收集他的作品,查找关于他的评论、批评文字。

有时在哈尔滨的《生活报》上看到阿成写的几百字的随笔,也剪下来,慢慢地便汇集了不少。

有一些买不到的书就去跟阿成老师借,从他那里我借到《咀嚼罪恶》《欧阳江水绿》《胡天胡地风骚》等小说集。

书汇集多了,静心读下去,慢慢就有了感觉,想写一写评论的冲动开始萌生。

我将阅读的体验惑受记录下来,多是片断式的感想。

慢慢发现,阿成的小说属于那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之后,对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与宽容态度的小说,一种实在质朴真挚坦诚的人生态度,一股胸有韬略却深藏不露的节制,一种自知自信的智慧清醒,一种悲天悯人的卑微,这些都在他的小说里萦绕回环,让我心戚戚焉。

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开始写作研究阿成了。

八个月后《胡地天籁——阿成小说论》专著便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阿成小说中的“我”》发表在2001年9月12日的《文艺报》上。

自那以后,给研究生上课讲小说叙事学常以阿成小说为例。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绥化学院邢海珍、林超然教授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已将阿成当作重要作家研究了,那应是1998年前后,早于我的专著。

《赵一曼女士》是受到许多批评家、作家好评的小说,其带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痕迹,但不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阿成以他大智若愚的想象,再现了赵一曼的人生片断。

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叙事角度之间,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赵一曼的性格与人格。

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

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

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
郝丽姣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1(40)6
【摘要】古今中外学界对“诗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由诗性范畴衍生出的“现代诗性”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

莫言小说在人物塑造、意境营造、古典叙事、现代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现代诗性”的内涵。

诗化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谱系,莫言的诗化小说赓续诗化小说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将抒情性与叙事性并置,民间性和崇高性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与现代批判意识结合,形成了一种崇高与荒诞间或混杂的独特的诗性品格。

通过考察莫言小说的诗性叙事与当代诗化小说的关系,进而发现莫言小说以驳杂混沌的诗学面貌,丰富和重构了“诗性”的内涵,为当代诗化小说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页数】8页(P86-93)
【作者】郝丽姣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莫言八九十年代的小说还原历史的叙事策略r——史诗性与反史诗性的辩证统一
2.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
3.莫言长篇小
说研究的新力作
——评廖四平教授专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4.一部扎实周详、体切虑细的莫言研究新作——评廖四平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5.莫言长篇小说的全面探究——评廖四平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坎陷视野下余华的“零度叙事”研究——以小说《活着》为例

坎陷视野下余华的“零度叙事”研究——以小说《活着》为例

现当代文学坎陷视野下余华的“零度叙事”研究——以小说《活着》为例吴滤广西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写作采用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较少地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以“零度”的叙事开启了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先锋”。

他的作品仍蕴含着作家本我的主体意识和情感。

从坎陷视野的角度来分析其小说《活着》,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的三个叙事特征,即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叙事话语的主观与意识的表露、叙事节奏的急促与情节的重复。

关键词:《活着》;余华;坎陷视野;零度叙事作为“零度叙事”的滥觞之地,法国的叙事学理论已经相当的成熟。

其实,不仅仅是在法国,“零度叙事”这一叙事学理论也得到了许多中国作家的借鉴,而余华正是其中之一。

“零度叙事”是一种形式,而有形式必定会有内容,内容也就会反映作者的情感。

因此,“零度叙事”并非为“纯零度”,尽管许多作家在追求“零度”,并在叙述时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字中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

《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最突出的便是苦难和悲剧了,但是让主人公来讲述他的故事时,就使人心灵愈加震撼。

余华的“零度叙事”正可以用坎陷的视野,从最细微、不容易被发现的“非零度因素”入手,通过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叙事话语的主观与意识的表露、叙事节奏的急促与情节的重复这三个方面来破译。

一、叙事文本的冷淡与情感的愤怒情感对于叙事的一种渗透使得人物的发展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活着》中,“苦难”一直是余华极力表现和反复渲染的主题。

在小说《活着》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借福贵的一生,对造成中国普通老百姓苦难的根源进行了探寻。

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叙事是冷淡的,但冷淡中包含着他对于旧社会的控诉。

作为医生,应该本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原则去救人,而不是去害人。

《活着》中的医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为了抢救县长的老婆而使得有庆因失血过多而亡。

关于这一情节,余华在《活着》中叙述的是:“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7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奇》的评析
1.概况
(1)《传奇》的内容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2.评价
表7-1 《传奇》评价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表7-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考点二: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表7-3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考点三: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1.对张爱玲的研究
表7-4 对张爱玲的研究。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活着〔余华作品〕》是一部同人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余华。

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摘要】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表达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表达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表达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22〕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表达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五四是一个分水岭,中国文学逐渐从文言文向白话文方向发展。

从五四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由知识分子话语交替而形成的主流文学话语中,民间叙事始终是其构建参与者,柳青、余华、莫言等作家创造了民间文化空间,并平等对话主流话语,形成独立自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1]。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对民间元素的运用
(一)民间习俗
民间叙事立足于民间,描述民间事物、人物,充满民间气息,运用民间节日、俗言俗语、中国传统行业,将读者带入真实、多姿的世界中。

其中,节日、集会是较常运用的民间元素,在集会、节日中,各种民间热闹场面出现,人物多样,并可借助节日中的礼仪、戏剧表演等展现当地传统文化,融入传说故事。

例如,在作品《戏社》中,鲁迅融入了故乡浙江绍兴的民间习俗,展现民间习俗中人物生活;在余华作品《活着》中,作者利用皮影戏这一民间传统习俗,借助皮影戏展现主人翁福贵的生活,及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变化。

同时,作为承载作家民间想象的重要手段,方言的运用使读者感受到多彩的大千世界,并通过方言凸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的民族特色。

例如,在莫言所描述的高密世界中,运用大量的歇后语、特色言语,如水满则流,月满则云、木匠戴枷自作自受等[2]。

(二)民间传说
在民间叙事中,民间传说是一大内容,主要包括宝物主题、鬼魅神话,代表了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典型感人的人物形象、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万物有灵的信仰,都表现了民间深厚文化。

同时,中国历史悠久,且道教、老子、庄子、佛教等哲学对神秘主义进行阐述,在民众心里留下感情寄托与精神支柱,为民间传说增加神秘性、可信性。

例如,在莫言的《檀香刑》作品中,借助虎须这一宝物,故事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并使赵小甲这一人物更加疯癫,凸显人性下的兽性暗示各人物之间的力量悬殊。

此外,作者莫言运用通灵、巫术、宗教等神秘主义,使整本书显得翔实厚重、丰富多彩,在本书描述的清明世界中,生死、灵魂、灵异、梦魇在中国文化中流传,形成一种诗意的追求。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的功能意义
(一)提升民间叙事文学地位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溯西方文学,在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方面向西方文学靠近,民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无法立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变化,现当代作家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社会民众,如鲁迅、茅盾、萧红等作家贴近民间生命状态、乡间下层生存状况,反映社会问题、表达民众情感,逐渐使读者接触、关注民间叙事文学,提升民间叙事文学地位。

例如,柳青的《创业史》展现了中国当时的土地改革问题,突出社会变迁对民众的影响,影响了一代读者,激发了一代作家。

而莫言从马尔克斯的文学中看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立足点,以高密乡为背景,叙述故乡、民间故事,并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民间叙事文学得到更多关注与肯定。

(二)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意义
民间叙事表明了作家对西方现代叙事技巧的摆脱,退回传统、民间,借鉴、创造民间叙事资源,回归民间,为当代文坛带来淳朴、清新之气,展现中国文学、文化的深厚性、独特性。

同时,在文学史意义上,民间叙事文学是中国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展现。

例如,在《白鹿原》中,作者以陕西白鹿村为背景,描述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纷争,展现中国农村社会近50年的变化,彰显中国乡土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民间气息及民间文化的沉重意义,回归人物感情,凸显大时代中的人生命运与价值情感,回归传统文化。

(三)影响读者的审美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通俗化语言、还原生存本相的民间叙事使读者审美追求回归到生活原点,读者通过民间叙事文学更加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审美回归传统。

例如,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莫言的《蛙》等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选取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那一时代的政治变化、人们的生活,还原民间生存本相,看似无情感诉求,但读者通过作品,进入故事和那一时代,感受人们生活,体验人们的喜怒哀乐,感慨世事无常、人生无奈。

三、结束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间叙事作品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其借助于民间传说、民间习俗,表现我国城镇社会下层民众生活,通过人物命运描述,观照我国社会变迁,凸显人物精神,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民间叙事丰富了现当代的文学形式,打破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局限,回归传统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