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

合集下载

转基因抗虫棉赣棉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转基因抗虫棉赣棉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转基因抗虫棉赣棉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永旗;孙亮庆;杨笑敏;夏绍南;聂樟清
【期刊名称】《中国棉花》
【年(卷),期】2024(51)3
【摘要】赣棉15号是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长江流域棉区,其春播生育期122 d,单株结铃29.3个,铃重5.65 g,衣分39.65%,株高118.2 cm;2018―2019年长江流域中熟常规棉区域试验中,赣棉15号2年平均666.7 m^(2)籽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63.7 kg、99.9 kg,比对照GK39增产4.8%、0.5%。

主要介绍了赣棉15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李永旗;孙亮庆;杨笑敏;夏绍南;聂樟清
【作者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赣棉杂GZ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赣棉KS002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3.转基因抗虫棉赣早棉5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4.优质转基因抗虫棉赣棉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5.早熟抗虫棉品种赣棉0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3018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3018
参加 河南 省 区域试 验和生 产试 验 , 2 0 1 5年 参加 转基 因安 全评 价检测并 获得 在黄河 流域推 广 的农业 转基
2 - 3 纤维 品质
经 农 业 部 棉 花 品 质 监 督 检 验 测 试 中 心 测 定 ( HV I C C校准 ) , 2 0 1 3 -2 0 1 4年 中棉 所 3 0 1 8纤 维 品
5 . 6 %,反 射率 7 7 . 1 %,黄度 8 . 1 ,长 度 整 齐度 指 数 8 5 . 0 %, 纺 纱均 匀性 指数 1 3 7 . 6 。
2 . 4 抗病 、 抗 虫性
2 特 征 特 性
2 . 1生 物学特 性 中棉 所 3 0 1 8为转 抗 虫基 因常 规 春 棉 品种 . 生
色泽 洁 白 。
2 . 2 产 量表 现
2 0 0 7年 在 中棉所 试 验 田( 河南 省 安 阳县 ) 配 制
组合鲁棉研 2 1 × 库车 . 6 , 同年 F 进行南 繁加代 。
2 0 0 8年在 中棉所 枯 萎病 、黄 萎病 混 生 试验 地 种植
2 0 1 3 —2 0 1 4年 区域 试 验 中 ,该 品 种平 均 每 公 顷产 籽棉 3 9 3 4 . 5 、皮 棉 1 5 9 6 . 0 k g 、 霜 前 皮 棉 1 5 1 2 . 0 k g ,分别 比对 照鲁 棉研 2 8增 产 7 . 4 %、 6 . 8 %
中 国棉 花 ・转 基 因抗 虫 棉 品种 — — 中棉 所 3 0 1 8・ 2 0 1 7 , 4 4 ( 2 ) . 3 0 , 4 6
转基 因抗 虫棉 品种— — 中棉 所 3 0 1 8
姚 金波 , 张 永 山 , 陈伟 , 李燕 , 褚丽, 刘 海菊 , 郭 香墨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存在的问题1抗虫性的时空变化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时空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棉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二是指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抗虫能力也不同。

研究表明,抗虫棉的抗虫性随着棉株生育期进展而降低,即抗虫棉的杀虫活性主要在棉铃虫的一代和二代,而在第三、第四代时明显降低;在同一时期内,棉株营养器官的抗虫性较生殖器官要强,即叶(蕾(铃(花,其中以花蕾的抗性最弱,棉田中的幼虫多在花蕊中找到。

所以,转Bt基因棉在受二、三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黄淮海棉区抗虫性比较好,而在受三、四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长江流域棉区抗性较弱。

2抗虫范围狭窄,抗虫强度差现有抗虫棉的抗性比较单一,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少数鳞翅目害虫有杀虫效果。

而危害棉田的害虫极多,抗虫棉对他们没有抗性。

此外,转基因抗虫棉仅对低龄幼虫抗性较强,而对高龄棉幼虫效果不明显。

因而抗虫棉在棉花生长后期仍要一定的农药防治。

3害虫抗性的问题用抗虫棉在室内逐代汰选棉铃虫初孵幼虫,抗虫棉对汰选种群的抗性等级由“高抗”级分别降低为“抗”和“中抗”级。

大量实验表明,棉铃虫对抗虫棉会产生抗性。

这就存在着不仅Bt抗虫棉失效,而且Bt生物农药失效的巨大隐患。

4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虫棉对环境或生态的影响;二是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隐患;三是抗虫棉的棉子及其加工品对人、动物的影响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对策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坚持“积极、稳妥、科学、合法”的原则,积极扶持发展转基因抗虫棉。

按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要求,通过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减少农药投入及施药用工,提高棉花单产,进一步增强国产棉花的竞争力。

1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对策1.1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

研究表明,单价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个体的机率为10-6,而双价基因抗虫棉则为10-12。

目前已发现的抗虫基因有Bt基因、CpTI基因外,还有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蝎毒素基因、脂肪氧化酶基因等,并将会不断发现新的抗虫基因。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摘要综述了我国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应用现状,转Bt基因棉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种植转Bt基因棉的生态风险及对策,包括对非目标昆虫及天敌的影响,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治理对策,从而为今后正确评价转Bt基因棉在该区种植中的生态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转Bt基因棉;害虫综合治理;生态风险;对策1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其对敏感害虫毒力高,对人畜、捕食性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

我国自1986年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0年范云六等首先分离克隆出Bt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谢道昕等于1991年采用花粉管通道法,首次成功地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aigawai7-29和KurstakiHD-1杀虫基因分别导入中棉所12等4个棉花品种(系),并在转育棉株中得到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通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把Bt基因导入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棉所系列品种中,育成了中棉所29、中棉所30、中棉所38、中棉所39、中棉所40等抗虫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究员通过自己构建的Bt基因育成了国抗一号、GK19、GK22和具有Bt+CPTⅠ基因的双价抗虫棉SGK321等品种(系);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系张天真育成了南抗3号;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育成了晋棉26号。

2转Bt基因抗虫棉在综合防治(IPM)中的作用常规棉田,化学防治是主要防治措施,但大量用药也直接改变了棉田其他害虫的种群动态;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在棉铃虫重发棉区都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虫能力均在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80%,有效地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的种群数量,加强了对部分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促进了棉田乃至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转基因抗虫棉高产配套技术 张祥

转基因抗虫棉高产配套技术 张祥


(2) 因种栽培问题 由于抗虫基因的导入以及导入对象的遗传基础不同,形成
的棉花抗虫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
特性的改变要求棉花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才能有利 于品种丰产性的充分表达,实现丰产丰收。在因种栽培上,特
别是棉花本身的个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能力,对营养
的需求特点,株型与个体产量、群体产量的关系等方面是棉花 在生产上需要重点关心问题,因为这些内容与棉花本身产量和 品质的形成直接相关。
四、 转基因抗虫棉生育类型


两旺型:
在营养生长方面表现为株高日增量、LAI增长量都较
大,株高较高,最大LAI也较大;而在生殖生长方面 又表现为现蕾和成铃强度大,营养器官和生殖干重都 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高。 我们研究认为: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29、鲁棉研15、

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3号,双价抗虫棉中棉所41、苏杂

(2) 生育障碍治疗阶段 针对转基因抗虫棉在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使得广大科技工作 者认识到Bt基因的导入,使棉花的生育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转基因抗虫棉在Bt基因导入后,在 棉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不同的品种(系)间呈现不同的变 化,这些变化与品种(系)本身的遗传基础及导入的抗虫基因的 构建有关。由于各个品种(系)的遗传基础及导入基因构建上的 不同,生长发育特性也有明显的变化,如果栽培技术应用不当, 就会使生长发育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最终造成生育障碍,表现营 养生长过旺、蕾铃脱落严重、早衰等特征。因此,此阶段转基因 抗虫棉栽培主要是针对其在生产上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解 决的办法,保证其生长和发育的正常进行。
(1)优化密度的确定
根据叶龄模式原理和群体质量理论,确 定密度的方式如下。合理密度x(株 /666.6 m2)=适宜的总果节量y/单株有效 果节数n,即x=y/n 群 体 适 宜 总 果 节 量 y ( 万 个 /666.6 m2 ),通过多年试验总结测出,各品种 在当地往往为一个常数,根据现有品种 的 株 型 , 南 方 棉 区 每 666.6 m2 变 动 在 20~22万左右,北方棉区变动在22~24万。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历程与展望正文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历程与展望正文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历程与展望——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作业生物技术B1104刘岩0514110410转基因抗虫棉也称为转Bt基因抗虫棉。

它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转基因抗虫棉的叶肉细胞)中。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种Bt杀虫蛋白,它对多种害虫具有毒杀作用,作为生物农药广泛使用在蔬菜、瓜果等作物上。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等方法将Bt基因转入棉花植株的细胞中后,棉株体内也能合成Bt杀虫蛋白。

[1]转Bt基因抗虫棉的杀虫谱因Bt基因不同而存在差异。

我国现有的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红铃虫、卷叶虫等鳞翅目的害虫具有非常显著的抗性。

抗虫棉的研究源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挑战,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并于1986年3月亲自批准启动了863计划,包括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在内的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邓小平同志高度关心中国农业的发展,他曾精辟地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抗虫棉研究迅速上马,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

中国科学家仅用5年,不到国外公司一半的时间,就获得了抗虫效果显著并有生产应用潜力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国审抗虫棉品种近70个,省审品种超过100个,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26亿亩,节约农药7000万公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中国农科院郭三堆教授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构建了可同时表达Bt 杀虫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并将带有单价、双价杀虫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棉花,创造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单价、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该项成果打破了美国的垄断,使我国抗虫棉研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后,棉田化学农药的用量大幅度减少,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害虫的地位发生演变[1],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构成新的威胁。

然而我国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棉杀虫谱单一,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不具抗性,因此培育新型转基因抗虫棉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意义重大。

近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功将Cry2Ab基因转入棉花,获得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新材料。

为明确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棉田天敌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品系对小花蝽、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研究积累科学数据,为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材料为2009002,简称双价棉;转Cry1Ac基因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5,简称单价棉;常规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9,简称常规棉,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提供。

1.2试验方法在本所试验农场分别种植上述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和常规棉花,每品种种植666.7m2。

试验在棉花生长的蕾期进行。

采集不同棉花品种的上部嫩叶,饲喂由本所养虫室提供的室内饲养的初孵棉铃虫幼虫24h后备用;分别从常规棉田采集小花蝽、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的卵,室内室温下孵化出幼虫;试验在小试管(直径20mm,长100mm)中进行,在常规棉品种棉叶上接入足够量上述棉铃虫初孵幼虫,每个试管中放置1头天敌,每重复30个试管,均为3次重复。

每天更换棉铃虫初孵幼虫,调查记载天敌的生长发育情况,直至全部死亡。

1.3数据处理数据采用DPS7.05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2.1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影响3种不同类型品种棉花对小花蝽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见表1。

棉花抗虫育种

棉花抗虫育种

单价抗虫棉培育
我国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谢道昕等首 次报道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导入棉花获得 转基因植株。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等于1992年人工 合成了GFMcrglA-cryBt基因。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 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3年中国农科院与合作单位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农 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 我国主栽品种中棉12、泗棉3号和晋棉7号,获得了我 国第一代转Bt基因抗虫棉。 1998年晋棉26号(GK95-1)、国抗棉1号和国抗棉2 号分别通过了山西省、安徽省和山东省审定。
1.棉花抗虫的机制 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生化抗虫、形态抗虫。 无蜜腺 光滑性 多毛 鸡脚叶 生化抗虫 窄卷苞叶 红叶 铃壳厚度 铃壁组织增生 棉酚 类黄酮化合物 渗透压 无机盐
形态抗虫
2.作物抗病虫育种的途径 • 2.1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加强抗病虫的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创新、评价和利用工作,鉴定筛选急需的 抗性基因,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创造新型抗 源材料,是棉花抗病虫育种的基础工作和 重点工作。
• 2.2常规育种 • 常规育种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法、杂 交育种法、回交转育法、远缘杂交、诱 变育种。 • 通过各育种途径将抗虫与高产、优质性 状结合起来,培育出优良的抗虫品种或 杂种棉。
• 2.3生物技术育种: • 转基因抗虫育种、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 以提高其对病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 重组以扩大其宿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 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以增强 其致病作用;
棉铃虫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结实不利,毕节地区北部的威宁、大方等地虽日照和辐射占优势,但气温低,不利于草坪草生长。

所以对于冷季型草坪草种子生产较适宜的地区是毕节西南部,这些地区日照辐射、气温、降雨月分布等综合指标最合适,其次为贵阳→安顺→六盘水的中西部地区。

这是根据草坪草生理特性和我省气候因素综合推断的,是否能完全进行种子规模化生产,最好作适应性试验。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草坪草种子生产研究,至于我省草坪草种子生产前景如何,需研究结束方能肯定。

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张存信(天津市种子管理站 300061)摘要:本文论述了由于棉花害虫为害严重必须进行防治,而化学防治失控必须开辟新途径,利用棉花自身抗虫性是最佳选择,转基因抗虫棉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还分析总结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现状。

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发展趋势关键词 转基因 抗虫棉 育种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

近年来,由于害虫为害严重,化学防治失控,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污染生态环境。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应用,为棉花害虫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为此,总结分析转基因抗虫棉的重要意义、基本概念和分类状况,并针对当前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其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1 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是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1.1 棉花害虫为害严重,必须进行防治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也是害虫最多,为害时间最长,为害最严重的作物。

据统计,棉花一生害虫不断,受到几百种害虫相继为害,其中以棉铃虫、棉蚜、棉红铃虫等分布最广泛,为害最严重。

棉花害虫的为害,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每年棉花产量损失15%~20%。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及天敌控制作用的减弱等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综合影响,棉铃虫在我国北方棉田大面积暴发成灾,我国最大的棉产区——黄淮海棉区减产20%~30%,严重减产50%,甚至绝收,每年损失60亿~100亿元,损失之重不次于蝗灾。

我市损失也十分严重。

1.2 化学防治失控,必须开辟新途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棉花害虫防治措施,其中常用的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并以化学防治为主。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棉农负担,提高了植棉成本。

据统计,每年棉田用药20次左右,甚至更多,每公顷药费高达1200~1800元;而且污染了环境,伤害了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用药效果。

虽然增加用药剂量或施用杀伤力更大的农药,可解决燃眉之急,但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患无穷;更为严重的是,威胁着人畜安全,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1.3 利用棉花自身抗虫性,是最佳选择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探索棉花害虫治理新途径。

其中棉花抗虫性的利用和抗虫棉的培育被认为是当前和今后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们利用棉花形态抗性和生化抗性培育出的抗虫棉,一般可减少治虫用药10%~20%左右。

如我市推广应用的中棉所36形态抗虫棉。

特别是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兴起,在实验室内,可将其它生物体如微生物中具有抗虫基因导入棉株体内,使棉花自身获得高水平抗虫能力。

这种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就为棉铃虫等棉花主要害虫的有效安全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

目前,我国培育和推广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一般可减少治虫用药50%以上。

我市引种抗虫棉可减少用药60%以上。

1.4 转基因抗虫棉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中,并能稳定地遗传和表达,从而培育成抗虫棉新品种,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棉花自身能合成杀虫物质,有抵御害虫为害的能力;二是抗性具有专一性。

即只杀死目标害虫,对非害生物无影响;三是抗性具有连续性。

即在棉花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控制害虫为害;四是抗性具有整体性。

即整个棉株都能得到保护;五是安全、卫生、持久。

由于抗虫物质只存在于棉株体内,不易被外界环境破坏,也不会污染环境;六是经济有效。

与发展新型杀虫剂相比,投资少,见效快。

我市推广应用引种抗虫棉中棉所30等的生产实践,也证明了上述论述。

2 转基因抗虫棉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抗虫棉目前尚处在研究和生产应用的初级阶段。

在研究上,科学家们使用的抗虫棉抗性分级标准较为复杂和严格;在生产应用上,一般认定为抗虫棉的标准是:能够减少治虫用药20%~50%的棉花品种(系)就属于抗虫棉的范畴。

可见,抗虫棉的抗虫性是有限的,并非万能的“无虫棉”。

目前,抗虫棉分为形态抗虫棉、生化抗虫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等三大类。

所谓转基因抗虫棉是指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棉株体内,而使棉花本身具有抗虫性状的抗虫棉。

自然界中能抗虫的生物很多,人们可将该生物中控制合成抗虫物质的基因分离克隆出来,然后导入棉株体内,获得抗虫的各种类型棉花新品种。

根据导入抗虫基因种类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又可分为转苏云金芽孢秆菌毒素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抗虫棉、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简称CPT I基因)抗虫棉、转慈菇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简称AP I基因)抗虫棉等。

根据导入外源基因数量的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又可分为单价转基因抗虫棉、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多价转基因抗虫棉等。

・62・种子 Seed 2002年 第1期 (总第120期)2.1 转Bt基因抗虫棉利用苏云金秆菌(Bacillus thuringisn sis)制成的Bt生物杀虫乳剂防治鳞翅目害虫,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其专一性强、效果好、对人畜安全,但在自然界易被阳光钝化,雨水冲淋,且成本高,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明,Bt乳剂能使棉株产生一种伴孢晶体蛋白,当害虫吞食后,该蛋白在昆虫肠道碱性条件下,被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破坏昆虫中肠的上皮细胞及其体内器官,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近十多年来,对B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Bt的杀虫性是伴孢晶体蛋白的作用。

该蛋白占菌体总蛋白含量的30%,这种毒蛋白是细菌进入休眠期或孢子形成阶段所产生,并由单基因转录。

人们从苏云金秆菌分离出控制Bt毒蛋白合成的基因,进行克隆、重组和多次改造,并转移到棉花中,使棉花自身能够随时随地地合成这种毒素,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棉田害虫的目的。

如我市目前推广应用的中棉所30等抗虫棉。

2.2 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棉蛋白酶抑制剂(Pr oteinase Inhibit or)是植物体含量非常丰富的一种蛋白质。

蛋白酶抑制剂的种类很多。

蛋白酶抑制剂能杀死大多数害虫,它能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消化酶相互作用,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EI),阻断或削弱消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

所以,一旦昆虫摄食蛋白酶抑制剂,就会影响食物中蛋白的正常消化。

同时,蛋白酶抑制剂和消化酶形成的EI复合物,能刺激消化酶的过量分泌,通过神经系统反馈,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造成非正常发育而死亡。

人们从不同来源的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中,发现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 T I)和慈菇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 I)等,具有良好的抗性,并进行应用研究。

2.3 其它抗虫基因的研究除上述几种抗虫基因外,人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抗虫基因,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抗虫转基因作物。

目前,人们研究较多,且认为较有希望的抗虫基因还有:外源凝集素基因(L ectin)、淀粉酶抑制剂基因(A-A l)等。

3转基因抗虫棉选育和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转基因抗虫棉的选育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展非常迅速。

笔者认为:纵观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市推广应用抗虫棉,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在抗虫棉的培育和应用上,由常规抗虫棉向转基因抗虫棉转变 在抗虫棉育种的初期,人们主要是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形态抗虫棉和生化抗虫棉,即常规抗虫棉。

并培育出一些品种(或品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但其存在着选育周期较长,抗虫效果较差等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与利用,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且随着人们研究的发展,这种优势还会更加明显。

因而,转基因抗虫棉代替常规抗虫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已成为抗虫棉育种的发展方向。

3.2 在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应用上,由单价向双价或多价转变 单一基因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抗虫范围相对较窄,抗虫性还不是特别强,害虫易对其产生抗性等,而双价或多价抗虫棉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而,双价或多价抗虫棉的培育和应用,必将代替单价基因控制的抗虫棉。

在多价基因抗虫棉的发展方向中,将出现以下研究热点:一是针对目前抗虫基因的缺点进行改造;二是对新的抗虫基因的筛选与鉴定;三是对符合抗虫基因的利用。

从而培育出既抗棉铃虫、棉红铃虫、棉红蜘蛛,又抗棉蚜、棉地老虎等主要棉花害虫的转基因抗虫棉。

3.3 培育以外源抗虫基因为主兼顾棉花形态和生化抗性的转基因抗虫棉是将来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及其抗虫性的特点,使常规抗虫棉在生产上的价值越来越小,但常规抗虫棉具有转基因抗虫棉无法代替的优点。

如抗性稳定,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

因此,常规抗虫棉与转基因抗虫棉在某些性状上具有互补性,如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

可以预见,将转基因抗虫棉材料与常规的形态和生化抗虫棉杂交,或直接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到常规抗虫棉品种(系)中,达到现代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既高产优质,又具有多种复合抗虫、抗病性的棉花新品种,是未来棉花抗虫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4 培育以转基因抗虫为主,与抗除草剂、抗病、抗逆等转基因相结合的多抗转基因新品种是将来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人们培育出许多具有突出性状的新品种。

培育出复合性的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使其不仅抗虫,还要具备抗病、抗旱、耐盐碱等综合抗逆性状,是今后棉花育种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人们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外现已培育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抗虫棉,我们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预计不久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3.5 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是必然趋势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相比有显著优点:一是属于定向改造,是有目的地将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导入目标品种;二是改良作物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可将不同种、属,甚至其它作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基因导入目标品种,获得含有异源物种的基因,可有效地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合性;三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某一性状改造,其它性状保持不变,缩短育种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基因枪、电激、微注射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棉花,并与杂交、回交、自交等常规转育技术结合,培育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

3.6 以转基因抗虫棉为基础的害虫综合防治体系代替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体系是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或以化学防治为主)消灭棉田害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