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的研究

员工敬业度和员工离职倾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两大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成功付诸于企业实践之中。但是将两块内容放在一起、单独研究两者的关系,目前在国内可找到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还是非常少。敬业度和离职倾向都是从个体角度出发,涉及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文社科属性,所以很难对这些概念做一个统一的规范和解释,并且缺乏最佳之间的论证,因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1 员工敬业度

1.1 定义

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能够为企业所用是管理学和企业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近代的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控制员工到如今的加强员工心理激励来提高绩效,管理思想的演变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下员工个体特征的不同,而这也是员工敬业度理论研究发展的背景。

“敬业度”的概念最早由Kahn(1990)提出,他认为员工敬业度是个体在促进与他人有关联的工作中运用和表达最佳自我的一种状态,通过在生理上、认知上、情感上身体力行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其中表现自我的程度。Schaufeli 等(2001)则将员工敬业度定义为一种持续的、积极的情感激励状态,表现为员工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活力且心情愉悦。Harter、Schmidt、Hayes(2002)则将其定义为员工个体在工作中的卷入程度和满意程度以及对工作的热情。

在国内,刘小平、邓靖松(2009)从个体层面探讨了“个体差异与敬业度各维度的关系”,从组织层面探讨了“何种组织环境能提高员工敬业”。方来坛、石堪、张风华(2010)认为“敬业的员工共同点在于都会在情感上对组织忠诚,在行为上投入努力工作,并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结果。当员工把自我融入工作中,在工作角色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表现出对工作满意,对组织忠诚,对事业无私奉献的状态,达到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敬业精神”。

敬业度代表着当今组织行为学相关领域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潮流,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在不断探索敬业度在不同文化、经济、社会背景下涵义的同时,也着力于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如何去开发和提高员工敬业度,如何通过积极的干预去维持组织员工较高的敬业度水平等问题。

1.2 维度及测量

对员工敬业度概念的不同看法也形成了学者对其结构维度的不一样的理解。Kahn(1990)最早提出员工敬业度可以分三个层次,即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层面的敬业度。这之后,Schaufeli等在2002年提出的敬业度三维度,即活力、奉献、专注的观点已被学术界广为接受。Saks(2006)在他有关员工敬业度的研究中,第一次将员工敬业度划分为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这与Kahn(1990)提出的敬业度的概念与员工具体角色相契合的观点相吻合。一般来说,个体在组织中同时会扮演着两种角色:工作中自身的角色以及作为组织中的一员的角色,从这一点来讲,将敬业度划分为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似乎也是合理的。Harter (2002)等通过对许多企业有关员工敬业度建设项目的考察和研究,总结了企业

通常用来衡量员工敬业水平的十个方面:为雇主自豪;对雇主感到满意;工作满意;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上也有机会成功;对自己的工作贡献认同并形成积极的反馈;得到上司的个人支持;超出要求付出努力;理解个人工作与组织使命之间的关系;与雇主一起推进组织成功的信念;愿意留在本组织。

关于员工敬业度的测量,最有影响力是美国盖洛普(Gallup)咨询公司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用科学方法反复测量和分析,综合开发出来的员工敬业度的调查问卷,即“盖洛普工作场所调查”(GallupWorkplaceAudit,GWA),也即学术研究中广泛用到的Q12问卷,总共包括十二个题项,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在有关敬业度学术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引用。

此外Schaufeli在2002年开发了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该量表共包含16个项目,分别测量“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此外还开发了9个项目的精简版量表。Alan M. Saks and Joseph L.(2006)把员工敬业分为工作敬业和组织敬业,并分别编制了一个5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工作敬业和一个6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组织敬业。国内对于员工敬业度的测量大多引用国外的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1.3 敬业度和相关概念的区别

1.3.1 敬业度和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指员工与组织建立起的积极情感联系程度。员工敬业度主要体现了员工在行动中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前者只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述和满足,而后者则是员工意识和行动的综合(曹亮,2007)。王虹(2005)认为,员工满意度与敬业度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满意度高的员工不一定是敬业、高效的员工,相反,有时候这些员工为了维持这种满意度,可能会不思进、抵制组织的变革,敬业也不从谈起。

1.3.2 敬业度和组织承诺

Amold和Wilmer(2008)认为,敬业度包括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这二者的完美揉合,无论是组织承诺还是组织公民行为,都不能完全反映出人们对于敬业员工具有商业知觉的期望程度。Luthans(2002)等人认为,与敬业度相比,组织公民行为更侧重于员工的角色外行为,通常与员工承担的工作任务关联不大。相比较而言,敬业度则更强调对工作角色的嵌入和全身心的投入,与任务绩效有更强的相关性。

1.4 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

1.4.1 工作特征

从Kahn(1990)等人最先给出的有关员工敬业的定义可以看出,敬业与员工从心理上感知到的意义有关,而心理意义包括了对工作角色的投入回报感知,它可以通过一些任务或工作特征,比如挑战性、技能多样性、个体判断力的运用、在工作中个体做出重大贡献的可能性等方向来判断。Parker和Wall(1998)的研究表明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工作职责匹配度对员工敬业有显著影响。在Maslach(2001)等人的研究模型中,工作复杂性和控制程度等工作特征也反映出了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

另外有研究指出雇员能够体验到的自己对工作的控制水平也会影响到员工敬业水平,如:Maslach(2001)等认为员工必须有对资源和工作方式的一定的控制权,这样才能更自主地开展和投入到工作中,对工作敬业。Phiuips(2008)

为员工在工作中拥有合理的控制权才能实现职业期望、获得事业上的成就,相反,对工作缺乏控制权会导致工作不投入和工作倦怠。

1.4.2 组织因素

敬业的员工了解组织目标,为了组织的利益与工作伙伴共同努力、提高工作绩效,而组织则需要通过自身的运作促进、培养和保持员工敬业度。高度敬业的员工会以组织为荣、态度积极、信任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愿意表现出利他、奉献的行为并成为团队的“好”成员,理解商业背景和组织的远大目标,尊重同事,乐于合作,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组织支持感知(POS)是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自身贡献和关注他们幸福感的比较全面的看法,一经提出,就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当员工感知到了来自组织的支持、关心和重视后,才会愿意继续留在组织中,对工作敬业、为组织做出贡献,即先有组织对员工的承诺,然后才会有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和敬业行为的出现。

另外,上级支持感知(PSS)同样也可能是员工敬业行为的一个预测变量,因为员工倾向于通过判断与上级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组织支持。Maslach(2001)等研究指出,缺乏来自上级的支持是导致工作不敬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线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员工敬业行为有最重要的关系,它也是员工是否敬业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4.3 个体特征

Bretz和Judge(1994)提出,敬业提高了个体与组织间联系的质量,研究的重点应该主要放在人的身上,而非其他因素上。到目前为止,许多有关个性特征的研究还只是与工作倦怠建立联系,与员工敬业相联系的并不多。Saar(2006)等学者研究发现,能够在即使不是很理想的工作环境中还能够敬业的员工,通常是努力、内部控制、主动应对任何阻碍自己成功的困难的。与敬业有关的三种主要个性特征即耐力、控制点以及应对风格最早被也被他们提出。耐力意味着对变化的开放性态度,主要是指在即使很恶劣的环境中还能生存下来的能力。内控性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将成功和失败归于内部原因而非外界的客观条件,最后,那些表现出更高敬业度水平的人往往更具先导性,行为上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积极主动,表现得更加自信,更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需要,把握住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源和条件。自尊是另外一个可能对敬业度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Furnham (1999)等人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通常不容易感情枯竭和疲劳,对这一点的理解,可能是自尊让个体能以一种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境。

2 员工离职倾向

离职意向是指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变换其工作的可能性,是“员工在组织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过考虑决定要离开组织的意图”(Mobley,1977)。由于离职行为的测量比较困难,且影响离职行为的偶然因素较多,要比离职意向更难预测,大部分员工在找到下一份工作时才选择离职。因此,对离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离职意向的探讨。离职倾向与离职有很大的相关性(Shore &Martin,1989),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的离职和反映组织实际的管理水平。关于离职倾向,March 和Simon(1958)提出了参与者决定模型,包括从组织中流出的合理性(离职倾向)和从组织中流出的可能性(离职可能性)两个因素,是伺候离职动因模型的基础。另外,Price-Mueller 模型更好地解释了员工离职的心理变化过程。

总结起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个体组织交

互作用因素。本论文主要研究员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此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3 案例讨论

员工敬业度涉及多个维度已达成学术界的共识,所以敬业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更加严谨的论证。本文通过案例搜索,找到一家曾做过员工敬业度调查的公司(接下去称为B公司),以此作为接下去探讨的基础。B公司以盖洛普工作场所调查问卷为工具,以公司亚洲区的一万多名员工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12月与2013年12月前后两次运用Q12量表在全公司范围调查员工敬业度,进而分析该公司42家下属机构的敬业度情况,并结合各下属机构的离职率进行研究。通过该案例,可以分析盖洛普问卷中涉及敬业度的四个维度对离职率的影响。四个维度包含:我的获取、我的奉献、我的归属、共同成长。

3.1 B公司员工敬业度得分情况

B公司42家下属机构2012年和2013年敬业度得分情况可见表1.1.

2012年敬业度得分 3.05 3.8 3.4248 0.25228 2013年敬业度得分 3.47 4.04 3.7067 0.19443

通过对B公司42家下属机构2012年和2013年敬业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年的敬业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2012年的敬业度得分显著低于2013年敬业度得分。

3.2 敬业度和离职率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员工敬业度和离职率的关系,对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2和表1.3。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员工敬业度与离职率程显著负相关,即敬业度越高离职率越低,并且敬业度的四个维度也都与离职率呈负相关。

表1.2 2012年敬业度得分与离职率的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1 2 3 4 5 6

1.2012年敬业度得分 1.00

2.2012年敬业度维度一得分.89?? 1.00

3.2012年敬业度维度二得分.95??.74?? 1.00

4.2012年敬业度维度三得分.97??.93??.84?? 1.00

5.2012年敬业度维度四得分.99??.85??.92??.95?? 1.00

6.离职率?.65???.40???.71???.54???.69?? 1.00 注:**p<0.01

表1.3 2013年敬业度得分与离职率的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1 2 3 4 5 6

1.2013年敬业度得分 1.00

2.2013年敬业度维度一得分.59?? 1.00

3.2013年敬业度维度二得分.98??.47?? 1.00

4.2013年敬业度维度三得分.90??.64??.82?? 1.00

5.2013年敬业度维度四得分.97??.41??.98??.80?? 1.00

6.离职率?.46???.41???.44???.50???.36?? 1.00 注:**p<0.01

3.3 敬业度和离职率的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员工敬业度对离职率的影响,将42家下属机构敬业度得分进行排序,选取敬业度得分较高的15家下属机构作为高敬业度组,敬业度得分较低的15家机构作为低敬业度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对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分析均表明,高敬业度组与低敬业度组的敬业度得分差异显著,高敬业度组的离职率显著低于低敬业度组的离职率。在敬业度的四个维度上,高敬业度组与低敬业度组均得分差异显著。在对高低敬业组的离职率检验中,只有维度一显示高低敬业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其余三个维度上高敬业度组的离职率均显著低于低敬业组,显示在表1.4和1.5。

表1.4 2012年敬业度对离职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

高敬业度组(SD)低敬业度组

(SD)

t sig.

维度一0.16(0.05) 0.19(0.02) -1.95 0.061

维度二0.13(0.05) 0.22(0.05) ?4.57??0.000

维度三0.14(0.05) 0.21(0.06) ?3.66??0.001

维度四0.13(0.05) 0.22(0.05) ?4.78??0.000

注:**p<0.01

表1.5 2013年敬业度对离职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

高敬业度组(SD)低敬业度组

(SD)

t sig.

维度一0.16(0.05) 0.19(0.02) -1.95 0.061

维度二0.13(0.05) 0.22(0.05) ?4.57??0.000

维度三0.14(0.05) 0.21(0.06) ?3.66??0.001

维度四0.13(0.05) 0.22(0.05) ?4.78??0.000

注:**p<0.01

3.4 讨论

通过对B公司的敬业度调查结果和B公司离职率的相关分析发现,B公司的

离职率与敬业度的每一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相关。随后通过对高敬业度与低敬业度分组的结果表明,高敬业度组与低敬业度组的敬业度组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敬业度是影响离职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四个维度上有所差异,维度一对离职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余三个维度均显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高敬业度就一定带来低离职率,该案例只能说明与员工敬业度是影响离职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影响并非某种必然的联系,该案例在研究中没有排除其他因素对离职率的影响。

4 结论

文本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员工敬业度和离职率之间的关系,当运用盖洛普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将敬业度划分为四个维度:我的获取、我的奉献、我的归属、共同成长,可以发现敬业度是影响离职率的重要因素,但是敬业度的四个维度对离职率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这可能受到企业员工的状况与特点的影响,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敬业度的四个维度上分别制定行动计划,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从而达到降低离职率的目的。同时本文也认为,敬业度与离职率之间不能简单的归为直接的联系,当对敬业度维度划分不同、概念理解不同,都会对离职率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微妙的。

探讨企业员工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员工工作满意度,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率、顾客感知和利润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反映组织绩效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S 企业为例, 探讨企业员工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结合实际提出提升员工满意度的建议。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建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了吸引、稳住人才,各企业家都将目光重点投向自己的员工,更加关注员工的需要和感受。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的顾客满意度提高5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比同行业其它公司高出20%左右。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明确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予以解决和改进,比如监控企业绩效管理的成效,及时预知企业人员的流动意向。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霍波克(Hoppock)在其著作《Job Satisfaction 》中提出,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一种主观反应。回顾以往的研究,工作满意度的含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综合性定义;第二类,与期望差距的定义;第三类,参考架构性定义。本研究将结合综合性定义来测量整体工作满意度,即员工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本身及工作相关各个方面的一种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企业、工作本身、工作回报、管理者、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Porter 和Steers 提出离职倾向是当员工经历了不满意以后的一个退缩行为。离职倾向 是预测离职行为的重要方法。相关研究发现,员工满意感对员工的缺勤、怠工、离职以及绩效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和预测作用。了解员工的离职倾向,针对高离职倾向的员工,加强沟通与辅导,改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员工离职,减少组织的损失。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1、问卷设计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工龄、年龄、学历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员工工作满意度问卷,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3],结合我国和S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调查 的七个维度,分别是:①对企业的满意,包括对公司发展前景、管理制度等的满意度;②对领导的满意度,包括对不同层面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等;③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包括对绩效管理、报酬、福利、培训与晋升等的满意度;④对同事关系的满意度,包括人际沟通等的满意度;⑤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包括工作胜任感、成就感等;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气氛等;⑦对生活的满意度,包括生活娱乐设施等的满意度。第三部分,离职倾向。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 2、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S制药企业,是国家“ 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公司设备先进,崇尚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确保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问卷由经过培训的第三方——心理学研究生,统一发放,当场填写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20 份,收回196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82.7%,其中男90人,女92 人;生产部门120人,管理部门62人;29岁及以下104人,30岁至39岁51人,40 岁及以上27人;学历:初中18人,高中或中专82人,大专及以上82人;工龄在5年以下有31 人,6至10年95人,11年及以上56人。 3、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首先,对自编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其次,了解S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水平,讨论员工满意度各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最后,比较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员工满意度差异。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 二、数据分析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s alpha )进行信度检验,工作满意度问卷各分问卷内部一致性a系数均在0.64-0.90,问卷总体a系数为0.95,离职倾向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68 ,

后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纵观现在的社会,集信息化、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于一体,面对这样的现状,90后们从小就接受综合型教育,一直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就造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现在的本科生已经处处皆是,就连研究生、博士也已经随处可见。前几年的金融风暴,导致国内的很多企业倒闭、重组,人员频繁流动。也因为这些原因,促成了现今人才富足职位空缺的局面。这样的就业形势,无疑是严峻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一代的主力军——第一批90后大学生已经陆续步入了工作岗位。我也是一名90后,从去年的12月份起,我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活。我的实习单位是在位于榆林的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华电厂”。 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发电为主,煤炭业为主的能源企业,属于国家单位。由于单位规模大、员工人数多,管理繁杂,因此,在2004年时,单位将其管理服务中心外包给了陕西四季假日饭店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服务中心包含了国华电厂的行政楼、生产楼、检修楼、板房的行政前台业务,职工餐厅、职工公寓、以及国华电厂的所有卫生打扫工作。我实习的岗位是行政楼的行政前台,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楼所有的会议服务、会议室调配、布置工作,以及外来人员的接待、文件打复印,总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及其资料整理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听从经理的调遣,配合经理服务公司的员工,使其工作顺利进行。 实习了三个月,在我的身边,相仿年龄的同事们频繁离职,有的虽然在职,但流露着鲜明的离职倾向。实习三个月结束后,回学校,准备论文,跟同学交流期间,了解到,同学中很多在实习后再说以后的打算,有很多都是对现有的工作犹豫不决,言谈举止间透漏着离职重新再做打算的想法。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为什么在得到来之不易的工作后,实习一段时间后大家会有这么强烈的离职倾向?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于企业来说,花费人力、财力,为企业招进一名员工,然后花着代价培养这名员工,目的只有一个,将这个员工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赢得利益!而像这种,在花费了成本之后,留不住人才,这无疑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损失。对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90后来说,挣着一份工资,还能有一个让自己成长,将理

员工离职倾向研究论文

*******大学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2010年9月2日 摘要 现在的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业务管理,还有人才的管理。无论是大、中小企业,他们都希望自己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到达目的。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逐步的完善自己,则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那么怎样完善自己来加强竞争优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企事业竞争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它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他的员工,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创造力、拥有了更强更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公司越大,里面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就越多,公司的发展前景就越有希望,因此很多企事业都想尽办法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他们有的采用很多种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努力的工作,但即便是这样,企业的人员流动还是很大,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就会产生离职倾向的事时有发生。

一个普通的员工流失不可怕,但如果是一批呢?这其中损失的有形和无形的成本又有多大?所以怎样才能留住人才,怎样解决员工离职成了每个企事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员工的离职倾向。 员工离职研究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的直接前因变量,通过考察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因素,能够很好地预测员工的离职行为。本文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影响员工离职倾向主要因素有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因素、外部环境因素。

Abstract Now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not only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Both larg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they all hope their own’s enterprises’ scopes are bigger and bigger and try their best to reach the goals. Bu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f an enterprise cannot gradually perfect itself,it must be eliminated by society. So how to improve themselves to strength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Everyone knows talent competi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tems of business competition. Any enterprise’s normal oper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taff.Getting talents is equal to having creativity, stronger and more enduring vitality.The bigger a company is, the greater the

员工离职分析报告

员工离职分析报告 1、员工离职分析的必要性 员工离职,恐怕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最不想看到的现象了,但它依然存在着。一家企业,如果有太多的员工选择离开,首先是公司的声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影响内部员工的士气,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是企业的生产率下降,影响生产计划,阻碍企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离职员工走前的一至三个月中,他的生产率会下降到40%~50%,而招聘到的新手,前三个月的生产率只能达到60%,也就是说一个员工的离职可能会使企业在某一岗位上的生产率在半年时间内只能达到一半。所以,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员工的离职,时刻关注员工的流动状态。 2、公司员工离职现状分析 公司至1999年成立以来,员工的流动率基本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流动状态:每年进入公司的员工明显较多,公司由最初的几十人到将近800人,同时,有部分员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离开了公司。为了把握公司员工流动的趋势,尽量减少公司的优秀员工流失,定期进行员工流动状况分析是有必要的。 这份报告主要是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这段时间公司员工的离职情况。(员工指:正式工和实习生) 2.1 员工离职人数分析 2.1.1 2011年、2012年正式工离职情况分析 2011年—2012年正式工离职情况汇总(表一)

由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 1、2011年1月至12月公司正式工离职的规律总体呈现出如表二的蓝色曲线所示,正式工离职的高峰期是在1月和7月。这两个月份恰巧是春节和公司发放年中/终奖金的月份。由此看出,公司奖金的发放方式还是有待商榷的。 2、除了1月、7月以及在3月份公司受日本地震影响、5月裁掉4个正式工外,其他月份正式工辞职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总体看,公司正式工在2011年的稳定性还是相对较好的,具体的离职原因在后面会介绍到。 3、进入2012年,正式工的离职趋势有了明显变化,1月、2月、3月正式工离职人数同比2011年明显增多,此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2.1.2 2011年、2012年实习生离职情况分析 2011年—2012年实习生离职情况汇总(表三)

关于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关于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更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塑造,同时也通过种种措施来保证核心员工的留驻,离职倾向调研报告。然而,总会有人因对企业现状不满而选择离开,人员流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但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1、调查目的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的的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提高公司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使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改进公司管理模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实现公司可持续性的和-谐的发展。 2、调查对象 通过对本企业近4年的离职记录进行统计及进行发放问卷的方 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统计离职记录190份,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100%。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3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

查阅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文献资料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认真设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提出相关对策。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离职相对较小,从时间、成本、组织工作量来说很方便。再而普查的结果更为准确。 二、调查内容 1、员工离职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员工离职原因主要可分为薪酬水平原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32.1%)、个人身体、志向或家庭原因(25%)、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34%)、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27%)、难以承受工作压力(25%)、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相适应(10%)、团队氛围原因(20%)、办公环境原因(30%)、行业性质或政策原因(5%)。 在通货高度膨胀,CPI不断攀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无疑成为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占60%,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原因占32%;同 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其中选择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而离职的占34%,辞职报告《离职倾向调研报告》。 2、员工离职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的离职高峰期集中在第一季度,占总离职人数的53%,春节后成为员工跳槽的高发期,其后的三个季度中,离职率逐季下降。这成为一种普遍规律,不同岗位间差异性不大。 3、离职员工工作年限

员工离职分析报告模版

员工离职分析报告模版 离职率报告0514-1 离职率报告样本 离职率报告0514-1 目录 一、前言 1、关于离职率分析 2、报告导读 二、主动离职率分析 1、主动离职率统计 2、主动离职原因分析 三、各分类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1、不同部门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2、不同年龄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3、不同学历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4、不同司龄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5、不同岗位序列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6、不同岗位层级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7、不同绩效等级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8、不同招聘渠道员工主动离职率分析 四、被动离职率分析

1、被动离职率统计 2、被动离职原因分析 五、各分类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1、不同部门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2、不同年龄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3、不同学历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4、不同司龄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5、不同岗位序列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6、不同岗位层级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7、不同绩效等级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8、不同招聘渠道员工被动离职率分析 第 1 页/共 41 页 离职率报告0514-1 六、整体离职率分析 1、整体离职率统计 2、整体离职原因分析 七、各分类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1、不同部门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2、不同年龄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3、不同学历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4、不同司龄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5、不同岗位序列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6、不同岗位层级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7、不同绩效等级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8、不同招聘渠道员工整体离职率分析 八、新进率分析 1、新进率统计 九、各分类员工新进率统计 1、不同部门员工新进率分析 2、不同年龄员工新进率分析 3、不同学历员工新进率分析 4、不同岗位序列员工新进率分析 5、不同岗位层级员工新进率分析 6、不同招聘渠道员工新进率分析 十、结论建议 第 2 页/共 41 页 离职率报告0514-1 一、前言 1、关于离职率分析 目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到招聘优秀人才和对在职员工的考核与激励方面,以期望在职员工能够为企业目标实现作出贡献,却忽略或轻视对离职员工的管理和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考虑,对离职的分析是企业对人才“选育用留”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银行员工薪酬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银行员工薪酬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开题报告) 1背景、目的、意义 1.1选题背景 中国入世以来承诺2006年12月向外资开发国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自2005年末起,国内近百家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联合重组等改制,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和城商行的崛起后,对人才的吸纳量迅速扩大,其优厚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会吸引大量国内银行业的优秀人才,使国有商业银行新一轮业务骨干流失,并相应带走一批客户。这种各大银行争相抢滩的局面导致了银行业竞争尤其激烈。新经济形势下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人力资源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银行如何在薪酬制度上取得突破,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员工整体流动性略降,离职率平均为16.7%,2013年预计薪酬涨幅为8.6%,金融业薪酬涨幅预计将达10.4%,然而此涨幅却依然无法转变自2007年以来金融业高达20%的离职率。诚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保持适度的离职率是有一定好处的,可以使企业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增强创新和适应竞争的能力。但金融业员工,特别是银行业员工过于频繁的跳槽,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招聘、培训方面的成本。更有甚者,核心员工带着产品政策和客户资料离职,更增大了商业风险。因此,如何减少银行员工的离职率,是人力资源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1.2研究目的 本文是研究银行员工的离职倾向受薪酬满意度的影响。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增多,人才争夺愈发激烈。特别是银行的发展受到员工的频繁离职不小的影响,员工离职现象已经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公司领导在与员工离职面谈中发现,他们的离职原因是受到薪酬的主要影响,所以对银行员工进行薪酬满意度对离职意向影响的调查,可以帮助银行对薪酬管理进行全面审核,解决人员流动率高等紧迫问题,帮助银行稳定基层员工队伍,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 1.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Hoppock与1935年发表了博士论文《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 n), 在该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他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此后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工作满意度就行了定义。 例如, Locke(1969) 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因工作成就感或工作促成价值实现而产生的愉悦情感状态”。Vroom(1973) 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其在组织中所扮演角色的感受或情感反应”。Conrad等(1985)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个人需求感知与对工作报酬感知间的匹配。Berry (1997)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人对于其工作经历的心理反应。而我国学者胡兴旺( 2005)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于其工作的感觉或对工作中各个层面的一些相关态度”。杨真龙则( 2006)认 为,“工作满意是员工工作态度的整体反映,是员工对工作所具有的总的积极情感,是一名员工对其工作的不同维度的平均态度或总的态度,而不是指对某一维度的态度。” 学者们在研究工作满意度时,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理论架构, 对于工作满意度的描述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工作满意度概念。从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来看,虽然各个学者对工作满意度的界定不尽相同, 但大体上都趋于认同工作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综观各种不同的定义,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 将其大致分为整体性定义、期望差距性定义和参考架构性定义三类。这种分类方法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具体分类如下: (1)综合性定义(overall satisfaction) 综合性定义也称整体性定义,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即指员工对其工作及工作环境所持的一般态度,是其对工作角色综合、整体的情感反应, 是一个相对单一的概念。例如,Weiss等人(1996)指出工作满意度反映了员工 对其工作及其工作环境的评价。Wright (2007) 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感受及情感状态。这种定义不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的多面性、形成原因和过程。 (2)期望差距的定义(expectation discrepancy)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取决于员工所“期望得到的”与“实际得到的”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小满意度越高,反之差距越大满意度越低。例如,Porter(1978) 认为,工作满意度来自于个人在工作中期望得到的报酬与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公司离职率分析报告以和解决方案

公司离职率分析报告以及解决方案 截止2012年12月末,12月份公司离职员工共计189人,已提交离职申请并且办理离职手续78人,发放旷工通知书57人,已口头提出离职但未交书面申请的54人。离职率为6.6%。 总体来看,本月流失率比上月离职率1.6%有较大上升,共计增加了5.0%。值得关注的是,离职率较高的是营销系统,离职员工达到179人,占公司月度离职人数的94.7%。已提交离职申请并且办理离职手续72人,发放旷工通知书53人,已口头提出离职但未交书面申请的54人。 员工离职率的增加将给部门管理、招聘、培训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带来一系列的压力,并将给在职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强化部门自身管理,促进员工成长,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离职率,从而使公司的人力资源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各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 一、公司离职率分析 12月份,生产、行管、研发、营销四个系统离职员工共计189人,其中:生产离职7人、行管离职2人、研发离职1人、营销离职179人。 1.1 离职率分析

生产 1 6 7 0.8% 行管 2 2 0.9% 科研 1 1 0.6% 营销 1 1 9 168 179 10.3% 合计 1 2 9 177 189 6.6% 1.2 离职员工职级构成 图一,公司离职员工职级构成图二,营销系统离职人员职级构成 二、离职员工信息分析 从学历层次看,本月度公司离职员工共有硕士及以上2人,本科54人,专科93人,中专及以下40人。 1.3 学历分析 系统硕士及以上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合计 生产 2 1 4 7 行管 2 2

从司龄层次看,本月度公司离职员工共有1年以下107人,1—3年62人,3—5年8人,5—8年9人,8年以上3人。 1.4 司龄分析 三、营销离职员工劳效分析 从营销员工劳效上看,本月度营销离职员工共有管理人员11人,3万以下劳效6人,3—5万11人,5—8万9人,8万以上4人。流失的员工主要集中在3万以下的劳效层面,这部分员工的流失对公司的业务拓展影响不大。 1.5 营销离职员工劳效分析(6个月)

职业成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职业成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留住员工、减少离职是现代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调查,实证研究了职业成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职业成长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在职业成长和员工离职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对企业如何减少离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成长;员工满意度;离职意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如何预防人才流失、留住员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离职意愿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过去人们对于离职意愿的研究,多是集中在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和环境因素上等。很少有人探讨员工在组织的职业成长与其离职意愿的关系,直到2010年翁清雄等几位学者提出这一模型,分析了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并用职业承诺和感知机会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在以往的研究中。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被普遍认为是员工离职的两个最重要的中介因素。西方学者认为,组织承诺比员工满意度更能预测员工离职,但在中国情境下,工作满意度对于员工离职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因此,本文选择员工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探求在国有企业中职业成长和离职意愿间的关系。这对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离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 Graen f19971等将职业成长定义为“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袁庆宏(2009)等将职业成长分为结构性成长和内容性成长。前者是指随着职位的上升而连带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后者指员工在现有的职位上因长期工作经验而产生的能力和动机。 翁清雄(2010)等认为这些概念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员工在没有发生工作转换时的职业成长问题,二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翁清雄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职业成长这一概念的可操作化界定。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包括组织内职业成长与组织间职业成长。 “人往高处走”,人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中员工也是需要追求职业成长的。如果员工在组织内部得不到好的发展时,更倾向于选择离职;相反,如果

离职倾向定义及国内外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动态、模型

离职倾向定义及国内外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动态 (一)离职 广义的离职为:劳动者在职位间、地域间、行业间的转移。 狭义离职为:劳动者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的转移。 (二)离职两种类型 1.自愿性离职 员工从自身角度出发,出自本意的离开组织的行为,通称辞职。 2.非自愿性离职 不是员工的个人意愿,而是由组织发起的雇员被迫离开其职位的行为,通称解雇。 自愿离职的离职倾向为本文研究的中心。由于离职的最佳预测指标为离职倾向,因此寻找出影响离职倾向的相关因素以推测离职行为的真正发生,由此管理者采取措施来降低员工离职率。 (三)离职倾向定义 众多学者提出离职倾向的定义整理如下 表1.离职倾向定义 学者时间定义 欧阳玲1994所谓离职倾向是员工有想要离开组织的想法,此想法可能会引起 员工真正的离职 刘丽兰1994所谓离职倾向为员工对离开本职位的态度,此时员工对离职有计划和目的,即员工在付诸真正的离职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Porter1973离职倾向即员工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后的后退行为

Mobley1977员工在组织的某一职务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个人经由详虑之后,决心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而导致失去了职务及其所赋予的利益,而且和原有的组织也不再有任何关系。认为员工经历了不满足以后的下一个步骤是离职念头,而离职倾向则尾随在好几个其它步骤(离职念头、寻找工作机会、评估其它工作机会)之后,是实 际离职行为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四)国外学者对员工离职倾向因素的研究 20世纪中期国外工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时经济学家对于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只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不同于经济学家,他们更为重视员工的需求心理的变化,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员工的离职念头及其心理变化状态。 另外,国外大量学者做出离职倾向模型,借此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员工的离职倾向。 1.March和Simon模型 马奇和西蒙(March&Simon)即参与者决定模型,它为关于员工流失问题的有效模型。此模型由两部分模型组成。一是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主观性(合理性)模型,另一个为员工离职倾向容易性的影响因素模型。

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

华东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 姓名:张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万华 20071107

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员工的离职,尤其是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的高离职率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成本,而且损害了企业形象,造成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的士气低落。这些现象为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课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对能够显著预测知识型员工实际离职行为的离职倾向这个变量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以期找出显著影响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的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降低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保持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合理流动。 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离职研究成果和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构想。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自己的构想,并找到了能够显著预测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的变量。 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因素中,不同年龄和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在离职倾向的表现上有显著的差异;在非工作因素中,除知识型员工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未与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外,其他各因素均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和离职倾向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工作因素中,企业发展前景、组织公平性、晋升机会、薪酬水平、社会支持、职业成长度均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和离职倾向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工作压力只与组织承诺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工作环境未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和离职倾向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可以有效的预测其离职倾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可由工作投入度、薪酬水平、社会支持、职业成长度、工作压力五个变量来有效预测;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可由工作投入度、组织公平性、晋升机会、职业成长度四个变量来有效的预测,并且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作为离职倾向的中介变量也得到了验证。 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保持策略,对企业留住核心员工,保持竞争优势等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实证研究

离职分析报告模型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企业员工流动反映了一个企业在某个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和自身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员工流动有利有弊,通过流动企业可以淘汰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同时也承担着核心员工流失的风险。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离职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离职分析报告(一) 针对“如何与自动离职员工进行离职面谈”的课题,本公司综合部课题小组各成员积极参与研究,历时一个月多月终于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开展总体情况 1、20xx年12月第2周——设定目标。 1)建立员工离职面谈标准化程序; 2)总结离职面谈方法及技巧 2、20xx年12月第2周——现状调查。通过对标杆企业的离职面谈程序及技巧的研究,对本公司的离职面谈现状进行调查。 3、20xx年12月第3周——原因分析。提交公司现状分析内容。 4、20xx年12月第4周——建立离职面谈标准化程序。 5、20xx年01月第2周——完成标准化程序修正并提交分析报告 二、离职面谈现状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管理者对直接下属的离职人员几乎都进行离职面谈,人事部门对90%的离职人员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说明离职面谈虽然在整个HR工作特别是在离职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和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难以从离职面谈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使得“离职面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从调查数据上显示,面临的所有困难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离职员工所说与所想的不相符”,共20人,占80%,其次是“面谈技巧掌握不够”(9人占36%)、“离职员工不愿配合”(8人占32%)和“改进意见无法实施”(7人占28%)。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遇到比较多的问题,难以从离职面谈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使得“离职面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措施 离职面谈承载着管理者对它的众多期望,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却面临着种种的困难,需要在离职面谈中加以改善才能更好的面对,更应该对公司的用人环境进行改善

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职业成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洁吕康银熊顺朝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留住员工、减少离职是现代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调查,实证研究了职业成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职业成长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在职业成长和员工离职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对企业如何减少离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成长;员工满意度;离职意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不断发展,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如何预防人才流失、留住员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离职意愿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过去人们对于离职意愿的研究,多是集中在个体因素、工作因素和环境因素上等。很少有人探讨员工在组织的职业成长与其离职意愿的关系,直到2010年翁清雄等几位学者提出这一模型,分析了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并用职业承诺和感知机会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在以往的研究中,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被普遍认为是员工离职的两个最重要的中介因素。西方学者认为,组织承诺比员工满意度更能预测员工离职,但在中国情境下,工作满意度对于员工离职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因此,本文选择员工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探求在国有企业中职业成长和离职意愿间的关系。这对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离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 Graen (1997)等将职业成长定义为“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袁庆宏(2009)等将职业成长分为结构性成长和内容性成长[1]。前者是指随着职位的上升而连带的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后者指员工在现有的职位上因长期工作经验而产生的能力和动机。 翁清雄(2010)等认为这些概念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员工在没有发生工作转换时的职业成长问题,二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2]。翁清雄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职业成长这一概念的可操作化界定。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包括组织内职业成长与组织间职业成长[3]。 “人往高处走”,人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中员工也是需要追求职业成长的。如果员工在组织内部得不到好的发展时,更倾向于选择离职;相反,如 * 本研究受首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801351)资助。 作者简介:吕康银(1969—),女,黑龙江人,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与社会保障;李洁(1990—),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熊顺朝(1987—),男,陕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以“80后”离职员工为例 2012-12-17 10:50:27 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探讨了“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研究发现“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性别、年龄、目前组织工作时间、岗位性质和组织类型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组织规模等因素上差异显著。由此得出,“80后”员工在离职倾向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他们的职业主体意识较强,具有职业化取代企业化的倾向。在管理实践中,由于本科比专科和研究生学历的“80后”员工有更强的离职倾向,组织需要更加关注本科学历“80后”员工的离职情况;由于小规模组织中的“80后”员工与较大规模组织中的员工相比,有着较高的离职倾向,小规模组织需要更为关注“80后”员工的离职问题。 关键词:离职倾向,教育程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 一、引言 “80后”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的职场人员,他们正逐渐成为承载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主力军,成为企业未来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同时,“80后”员工工作环境的流动性、工作态度的独立性和职业多样性有日渐增强的趋势。频繁跳槽、缺乏忠诚是对“80后”员工职场表现的主要批评,“80后”员工的流失成为组织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何让“80后”员工持续、稳定地为组织服务成为了组织管理者关注的新课题。

员工的离职倾向是指员工离开组织的心理倾向。一般认为离职倾向是员工一系列撤退认知的最后一个阶段,最能预测员工离职行为的发生(Telt &Mayer,1993)。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规律,并依此制定相应管理对策能使组织防止“80后”员工的过度流失,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发挥资源优势和创造更大价值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假设“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和施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以电子形式放于网络,问卷网址是 https://www.360docs.net/doc/b42029736.html,survey334995。在全国范围内联系“80后”在职员工,邀请他们在网上作答。共回收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4.87%。 2.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自制的《离职倾向量表》共有3个问题。问题分别是:①经常有辞职的念头;②最近可能会试着去寻找新的合适的工作机会;③时常想去别的单位工作。此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用1~5分表示。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一.前言 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人员流失越来越严重是现如今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这方面上,在国内外,分别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很多研究。 二、主体 (一)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市场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初,理论界才开始研究员工流失,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编译和介绍国外的员工流失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次人才流动高潮的形成,除了借鉴前面国外不同视角的员工流失研究外,我国的许多学者还通过总结我国实践,从区域、企业类型以及岗位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员工流失问题。 (1)不同地区的员工流失 学者们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员工流动率都比较高,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率较高,原因在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企业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同时随着人才自我需求和对发展空间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间人才流动较快。学者们也强调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减少企业内部的员工流失,而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生态、交通、通讯等基础环境不尽人意;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达不到人才的期望值;人才发展的事业空间较小,可选择的机会不多;观念落后,缺少培育人才的土壤,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学者们认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人才流入,为此学者们也做了不少对策方面的研究,如,营造投资环境,吸引优秀企业,鼓励个人创业、提高人才待遇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等。 (2)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流失 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

离职分析报告

拓展岗位离职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员工离职基本情况概述 2018年前4个月与2017年同期相比(除了过年月份),离职率有了明显降低,尤其是4月份离职率降低了21%,这与运营在年初制定的新人培养计划有很大关系,通过细化新人培养流程,明确新人第一天到第一周的带教内容及标准,大大降低了员工离职率;在做好培养体系建设的同时,为了留住金三银四的新入员工,公司调整了薪资结构从底薪1500+提成,调整为1500+150饭补+850(准保底提成),稳定了员工队伍,让员工坚持下来看到未来的希望。

离职员工复职意愿度最高的月份1月,最低的月份为3月,1月最低可能与员工着急回家过年,大多数离职员工还是愿意年后返回公司工作;3月意愿度最低,可能与金三招聘月有关系,新招的员工大多数对行业并不了解,工作几天后发现对行业和工作环境并不认同,继而不愿意再从事本行业,所以拉高了比例。

第二部分:离职情况分析 2.1综合离职原因、新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备注:新员工定义:入职一个月内) 影响员工离职率主要的三个因素是:薪资水平、薪酬福利制度、提成分配,2018年1-3月以上三点离职原因合计占比超6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薪酬仍然是决定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多数薪酬分位50的公司离职原因趋同。另外,2月份工作条件和环境因素占比上升,分析原因为天气寒冷,贴单飞楼的工作性质影响了员工工作情绪,导致离职;4月份工作条件和环境原因上升,分析为员工工作量上升,有一部分3月入职的新员工因为承担不了大的工作负荷离职;3月份提成分配原因上升,与组内业绩好,新员工受老员工误导对组内提成分配存在误解有一定关系。

以离职倾向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以离职倾向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为此孕育而生。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加强企业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企业管理共识,优化决策过程。[1] 人力资源风险包含着企业的人员流动等诸多问题,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对企业存在现有的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采取措施有效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在发达国家,企业风险管理已经在被大力推广了,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意识的缺乏往往很少涉及。[3]尽管有效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可以促进生产和节约成本,企业却经常忽略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风险。[4] 员工离职作为人力资源风险的重要部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替企业内部人员,促进企业的人才优化,但是过高的离职率会给企业带到不必要的损失。其带来的岗位空缺,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进行填补。 国内的学者大多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笼统的分析,离职作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在风险管理中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或是将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独立出来进行分析,忽略了风险管理的内容。本文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选取

具有高学历、高技术水平,但同时流动性较大、离职率较高,企业会因其离职蒙受巨大损失的汽车企业新员工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离职风险成因及其控制手段。 二、文献综述 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面试招聘、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和奖惩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都必须进行风险管理。[5]大多数组织中,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独立的功能,两者部分功能的合并使得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部门应运而生[6],其负责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减少企业整体风险、获取最大利益的目标。[7]德国的银行业被要求建立包括人力资源风险的风险管理系统[8],一些人力资源经理的职责承担了一部分风险管理经理的职责。[9]风险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最大限度提高性能的机会,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进行更好的配合。[10]通过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管理员工,正确处理与其的劳动关系,合理培养和发展员工,进而降低企业的长期风险。[11] 离职倾向是员工打算离开企业的心理倾向[12],离职率的升高,导致了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13]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现负相关关系。[14] [15]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度和离职倾向都具有影响,良好的工作满意度意味着更高的组织承诺度和更低的离职倾向。[16]组织承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