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材/课程说明书

(袁场中学张月石)

新学期伊始,新领导上任,认真贯彻落实了有关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突破了以往老掉牙的教学常规,开学第一课之前一定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教材,通览全书,拿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阅读教材后,要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我要教什么等?为本学期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招对于一个有志于探究教育教学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平台,兴趣和动力。

一、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1、老教材内容编排较为杂乱,没有良好的学习线索;

2、新教材将重点考虑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严格按照知识的建构特征,将九年级物理的《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调整到八年级上册,从知识的建构顺序来说,这是了不起的突破。之前我在教学中,比如上运动有关知识时,固然要遇到速度或路程的测量计算问题,可是这又要用到简单的测量知识,很多时候就犯难了,只得牵强附会的抬出未知的物理量甚至是物理概念之类的东西了,这于学生学习十分不利。

3、旧教材留给教师太多、太大的教学空间,但显得过于空洞,容易让不少教师离本离纲地“尽情”发挥,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杂而乱,常常也让老师不着边际。新教材弥补了这一缺点,空间虽然仍然大仍然足,但十分充实,“杂”而不乱。

4、“扩展性实验”这一环节编排得十分到位,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做,这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功能,相当具有普遍性意义。其实只要我们稍加阅读分析,你会发现,“扩展性实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作为老师可以为自己充电,变通地执行该教学环节,也是相当有用的。

5、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载体的界面更加人性化,亲切化。

6、“动手动脑学物理”属于课内或课外的学习活动,包括问题的探讨,练习、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小论文的写作等。这一环节中,对于练习题的选取可以说是用了相当的功夫的,既注重课内基础,又注重了课外的延伸,习题经典颇具代表性,与测试,中考,期考紧密联系。

7、“STS”、“科学世界”挖掘潜力较大,内涵,内容丰富,教师可作为出试题的素材用。

二、学生究竟应该学到什么?

1、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尽量贴所测量的直线;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参照物

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速度

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声音的特性

物体振动的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6、声的利用

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波更强烈。

7、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控制噪声可以从“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

8、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的规律制成的。

9、物态变化

固态、液太、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在各种状态之间变化。

10、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的过程要吸热,而凝固的过程要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和凝固都有确定的温度,分别叫做熔点和凝固点。

1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要吸热。液体沸腾时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液化的过程会放出热量,使气体液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12、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升华要吸热,而凝华要放热。

13、光的直线传播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既可以通过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传播,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或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14、光的反射定律

光遇到水、玻璃以及其他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经过入射点并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5、平面镜成像

物体经平面镜可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也就是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16、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7、光的色散

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为可见光谱。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可见光谱的红光之外是不可见的红外线,高温物体向外辐射较强的红外线;紫光之外是不可见的紫外线,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益于身体健康。

18、凸透镜与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汇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19、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利用了这个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成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实像放大。

20、眼睛和眼镜

眼睛可以调节晶状体的焦距,从而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通过近视眼(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和远视眼(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可以在视网膜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的像,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2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物态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不会改变。质量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22、质量的测量

质量可用天平,台秤等称量。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要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把备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3、密度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p=m/v.

可以根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p=m/v计算密度。质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V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24、物质的鉴别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如果通过密度无法鉴别,就需要根据物质的其他性质,如颜色、气味、硬度、电学特性等进一步鉴别。

三、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寻找学习的原动力:

告诉学生:学习物理非常注重过程,一个认知、理解、运用的过程。

1.认知: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甚至是老师叙述的一些例子来帮助自己去充分认识它,对它产生兴趣。

2.理解:用理解的方式去记忆公式、定理、试验等等。可以用形象思维等等巧妙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例如,什么是真空,可以这样去理解:真空就是真的空了,什么都没有了。

3.运用:一类是来应付考试,另一类则是来解释身边得一些物理现象。

所以,在学习时,首先,不要有惧怕的心理,因为你前一段没学好的经历可能会暗示你什么,这可能会导致你恶性循环。努力告诉自己“我能行!!!”其实心理暗示很有用哦!不过,为了给自己增加底气,最好还是做好预习工作,做到心里有数。

其次,上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适当地记些笔记,记一些书本上没有明确阐明的甚至是遗漏的以及自己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下抽时间多练一练,别以任何理由来推托,从而放弃了练习的最佳时期,最后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及时总结。例如,上次考试的卷子发下来了,虽然认真订正过了,但还要想想为什么会错?正确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下次再考到还会错吗?等等。

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注意:要区别于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一定能学好物理的。

四、教材的总体特征:

1、分上下两册,内容相对较多;

2、重难点集中在第一学期;

3、上期打基础,下期拼战略;

4、整个教材以现象、物质、运动的研究为主线;

5、重难点章节为《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

6、教学策略:难点章节化易,易的章节加深。

五、对新教材编写的些许建议:

1、《物态变化》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学生实验做些许的改进,尽量让该试验更具可操作性,也可列为“扩展性实验”或演示实验。也许效果会更好。

2、“动手动脑学物理”知识块中,可以稍稍增加经典的,颇具代表性的题型,这样学生或老师就更有航向。

“动手动脑学物理”知识块中,社会实践性的题目似乎有点偏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显性载体过于累赘,可稍加修剪。

六、本期的教学目标自我建构:

将“五做”贯穿整过教材或教学过程。

第一做:该听到的学生听到没有?

第二做:该想的学生想没有?

第三做:该做的学生做没有?

第四做:该读的学生读没有?

第五做:该写的学生写没有?

附:新教材为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物理教材分析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物理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 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 (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 如,删去“颜料混合”内容,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增加了几个知识点:“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起电”“磁场、地磁场” (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 1.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 2.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 3.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 4.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 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 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 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方面的变化 1、次序调整 (1)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如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考虑到这些不适应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 (2)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3)将“重力”“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

(完整word)初中物理人教版最新教材目录.pdf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

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

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1)探究面广。从“科学之旅”中介绍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到

初中物理部编新人教版目录.doc

最新(2013版)人教版物理教材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 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热机 *第2节热机效率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测量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2节欧姆定律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电功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 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注:加* 为不作要求章节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课本 table,td { font: 100%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table { width: 10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argin: 1em 0; } th,td { text-align: left; padding: .5em; border: 1px solid #fff; } th { background: #328aa4 url(tr_back.gif) repeat-x; color: #fff; } td { background: #e5f1f4; } tr.even td { background: #e5f1f4; } tr.odd td { background: #f8fbfc; } th.over,tr.even th.over,tr.odd th.over { background: #4a98af; } th.down,tr.even th.down,tr.odd th.down { background: #bce774; } th.selected,tr.even th.selected,tr.odd th.selected { } td.over,tr.even td.over,tr.odd td.over { background: #ecfbd4; } td.down,tr.even td.down,tr.odd td.down { background: #bce774; color: #fff; } td.selected,tr.even td.selected,tr.odd td.selected { background: #bce774; color: #555; } /* use this if you want to apply different styleing to empty table cells*/ td.empty,tr.odd td.empty,tr.even td.empty { background: #fff; } 课本目录: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版权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扉页人教版八年级 物理上册:编写人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致同学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有趣的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声音的特性--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声音的特性--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声的利用--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声的利用--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光的传播--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光的传播--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光的反射--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光的反射--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平面镜成像--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平面镜成像--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光的折射--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光的折射--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光的色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六、看不见的光--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六、看不见的光--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透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生活中透镜--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生活中透镜--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眼睛和眼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显微镜和望远镜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温度计--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温度计--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熔化和凝固--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熔化和凝固--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汽化和液化--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升华和凝华--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升华和凝华--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电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电流和电路--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电流和电路--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串联和并联--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串联和并联--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四、电流的强弱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索引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后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修订介绍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谷雅慧的报告整理 教材修订的依据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三维目标、科学探究、STS。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继承了上一版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的优点,注意综合考虑物理学的学科体系(课标中已经没有“改变学科本位”的说法),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教学的实际(征求各地的意见建议,到学校试教),教材的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加大文字量,增加可读性。 ?注意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体系结构的变化

?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第二章: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 ?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 ?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 ?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 栏目的设置 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材/课程说明书 (袁场中学张月石) 新学期伊始,新领导上任,认真贯彻落实了有关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突破了以往老掉牙的教学常规,开学第一课之前一定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教材,通览全书,拿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阅读教材后,要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我要教什么等?为本学期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招对于一个有志于探究教育教学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平台,兴趣和动力。 一、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1、老教材内容编排较为杂乱,没有良好的学习线索; 2、新教材将重点考虑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严格按照知识的建构特征,将九年级物理的《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调整到八年级上册,从知识的建构顺序来说,这是了不起的突破。之前我在教学中,比如上运动有关知识时,固然要遇到速度或路程的测量计算问题,可是这又要用到简单的测量知识,很多时候就犯难了,只得牵强附会的抬出未知的物理量甚至是物理概念之类的东西了,这于学生学习十分不利。 3、旧教材留给教师太多、太大的教学空间,但显得过于空洞,容易让不少教师离本离纲地“尽情”发挥,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杂而乱,常常也让老师不着边际。新教材弥补了这一缺点,空间虽然仍然大仍然足,但十分充实,“杂”而不乱。 4、“扩展性实验”这一环节编排得十分到位,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做,这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功能,相当具有普遍性意义。其实只要我们稍加阅读分析,你会发现,“扩展性实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作为老师可以为自己充电,变通地执行该教学环节,也是相当有用的。 5、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载体的界面更加人性化,亲切化。 6、“动手动脑学物理”属于课内或课外的学习活动,包括问题的探讨,练习、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小论文的写作等。这一环节中,对于练习题的选取可以说是用了相当的功夫的,既注重课内基础,又注重了课外的延伸,习题经典颇具代表性,与测试,中考,期考紧密联系。 7、“STS”、“科学世界”挖掘潜力较大,内涵,内容丰富,教师可作为出试题的素材用。 二、学生究竟应该学到什么? 1、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尽量贴所测量的直线;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参照物 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速度 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全)

新人教版八年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 第1节温度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光的反射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 第2节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第3节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的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第2节滑轮 第3节机械效率

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 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 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 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 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 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 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物理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新教材将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原教科书有“功的原理”内容,此内容不需要单独提出来讲,在“机械效率”中贯穿,而且在《物理学名词》中并没有此原理,所以将该内容删去。 3.教材的可读性增强,图文并茂书中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尝试以视觉形象向读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蛟龙号潜水艇和“辽宁号”航母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思想。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方法。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在第四章第3节“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旁加了旁批;第五章第3节“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分析与论证”旁加了旁批;在第八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光的传播1、透镜 2、我们怎么听到声音2、光的反射2、生活中透镜 3、声音的特性3、平面镜成像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光的折射4、眼睛和眼镜 5、声的利用5、光的色散5、显微镜和望远镜 6、看不见的光 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六章电压电阻 1、温度计1、电荷1、电压 2、熔化和凝固2、电流和电路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3、汽化和液化3、串联和并联3、电阻 4、升华和凝华4、电流的强弱4、变阻器 5、探究串、并联电路中 电流的规律 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与磁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 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能1、磁现象 2、欧姆定律及其应 用 2、电功率2、磁场 3、测量小灯泡的电 阻 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3、电生磁 4、欧姆定律和安全 用电 4、电与热4、电磁铁 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5、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6、生活用电常识6、电动机 7、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现代顺风耳──电话1、宇宙和微观世界1、运动的描述 2、电磁波的海洋2、质量2、运动的快慢 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3、密度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4、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4、测量物质的密度4、力 5、密度与社会生活5、牛顿第一定律 6、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1、弹力弹簧测力计1、压强1、功 2、重力2、液体的压强2、机械效率 3、摩擦力3、大气压强3、功率 4、杠杆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4、动能和势能 5、其他简单机械5、浮力5、机械能及其转化 6、浮力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 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些这样的“情感点”,这些点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情感点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这种探究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经历”的探究,而是一种查阅资料式探究或者物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物理问题上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来。情感点在要求上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