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说观念与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吴士余

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吴士余小说文体成熟的一个S要标志,是小说思维图式的建构和定型。
就中国小说而吉,小说文体自初铸雏型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脱胎子具有因腾意义的神话和传说,时经“丛残小语、匠取留论”的准小说文体,而初步建构了具象化叙事文体的文学模式。
在小说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作家逐步摆脱了借助原始象征以创造神或“渐近人性”的Ail5神”(鲁迅语)形象的小说模式,以及“托古人”、“记古事”(鲁迅语),“则其体例,亦当与演史大赂相同”(王国维语)的记实生活原型的浅层思维,相对完整地建构了不同于记史、讲史,也有异于其他文学模式的小说思维体系。
它构成了一个以人格与社会为审美对象,借体艺术形象创造观照人生与社会本体实存,张扬理想人格价值的稳定思维范式。
虽然说,中国现当代小说,特别是五四新小说及新时期小说创作先后经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和抉裹,致使小说思维出现了某些观念性姬变,作家在形象创造的思维运动中,因某种目的性和主观审美意向而发生了思维认知结构与审美结构的偏斜,并由此规范着形象思维向多质性、多维性转化的可能。
诸如,形象思维重心由定型化向非定型化的转移;形象组合的构架方式由单元拓伸为多元,使小说思维因式呈现了局部变异的态势。
但是,’不论中国小说的审美观念和思维认知的蜕变处于何种走向若以小说思维内质的归属性而论,它的主体范式依然具有超稳定性,并且以一种潜形态的审美思维定势顽强地制约着思维主体。
即使是一些标榜为先锋派的青年作家也不能超越这一主体思维范式的制约。
因此,我们要客观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态势,就不应忽视对中国小说思维形态及其因式构成的审度,而这种理性思考的认知前提则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小说思维的同化同构。
小说思维既是作家对客体的一种审美认知能力,也是构筑艺术形象、显露主体审美理想的一种创造力。
它表现着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信息接受与贮存,形成了审美表象积累和形象因素的记忆,它经过人的感知能力的激活,唤起了主体对记忆的认知、价值判断和审美的欲念,而此进入了对审美表象和形象因素的鉴别、选择、整合的思维活动;蹋形象因素以某仲构架分式联结或整合为形象实体时,作家便灾现”了对客体对象的认知和求援践述。
第一章 小说观念的演进

冯梦龙《警世通言 序 人不必有其事, 冯梦龙《警世通言·序》:“人不必有其事, 事不必丽其人。 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 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 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 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 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 真。”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史记》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史记》是 以文运事, 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 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 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 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 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 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 削高补低都由我。 削高补低都由我。”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说观念的影响
1.儒道学说的影响:这主要造成了中国 儒道学说的影响: 儒道学说的影响 小说观念重寓意、重教化的传统。 小说观念重寓意、重教化的传统。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外物》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 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 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 大达亦远矣。” 大达亦远矣。 与之相近者, 荀子·正名 正名》 与之相近者,《荀子 正名》有:“故智 者论道而已矣, 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 矣。”
文化研究知识:小说文化的历史与评析

文化研究知识:小说文化的历史与评析小说是一种叙述虚构故事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化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文学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详细讨论小说文化的历史及其评析。
一、小说文化的历史小说起源于中国,大约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此期间,一些有关寓言、传说、历史事件等的故事被创建出来,并构成了小说事物的一个完整体系。
《聊斋志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尤其是《红楼梦》,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珍品之一。
在西方,小说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左右,最早的小说被认为是意大利作家邓肯·罗拉斯的《万恶的女人》。
它描绘了一位色情、贪婪的女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可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现象。
此后,从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到美国,欧洲和北美洲的小说在质量和数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小说充满了各种类型的小说,包括历史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浪漫小说等等。
二、小说文化的评析1.文学价值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让人们有机会沉浸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中。
它反映了社会上各种人物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的思想和故事。
尽管文学的价值可能因人、因时代而相对的,但一部好的小说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吸引人的关注,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文化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需要靠不断的传承才能保存下来,小说文化也不例外。
通过经典小说的诵读、翻译、改编和吸取其中艺术技巧,小说文化可以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
许多经典小说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高老头》等都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欢迎和尊敬。
这种文化的传承将继承下去,无论时间的推移,它都没有损失它的价值。
3.社会反映小说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并反映出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特征。
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中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利于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最新-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精品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摘要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
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王蒙小说精神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7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意向———文化精神。
王蒙小说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熟悉!它再现了一个存在过的历史形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意蕴和社会人性内容。
如果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呼唤救救孩子,那么王蒙小说是全方位的呼救救救右派,救救干部,救救知识分子、救救国家。
他的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建设,是反思文学的先声。
同时,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又是何等陌生!它以鲜明的时代感———反思社会弊端,呼唤人性、人情的回归,追求改革时代的意识流,掩饰着深层心理对同一块土地的理解而产生的默契。
作家深信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这是合理的存在,即使不可理喻也要深入理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展示作家内心深处的雍容大度和王蒙式的忠诚。
然而这一切令人心存困惑、油然而升一种负重感;沉重、酸涩的忠恕、无奈、沉沦的达观,由此构成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一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
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
作为政治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
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备课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的重要文件。
而对于小说的背景与文化内涵的分析则是教学备课教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小说背景和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供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
一、小说背景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除了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追求之外,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内涵。
小说背景是指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而文化内涵则是指小说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等内容。
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贯穿于整个小说作品之中的重要元素。
1. 小说背景对文化内涵的影响小说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等,这些背景元素对于小说的文化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则塑造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历史事件则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节框架。
因此,在分析小说的文化内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小说所处的背景,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意义。
2. 文化内涵对小说背景的塑造反过来看,小说的文化内涵也会对背景进行塑造和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原本的真实面貌。
小说创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时,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融入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追求。
通过对历史或社会的再构建,小说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背景的内涵。
二、分析小说背景与文化内涵的方法和技巧在备课教案中分析小说的背景与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深入思考小说所传递的思想和意义。
1.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教师可以挖掘出其中的背景元素和文化内涵。
重点关注小说中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等重要元素,并对其进行解读和解释。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小说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们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和辨析。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一、中国古代“小说”释义“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观念的演变二、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一)上古的小说观念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东汉的班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在古人所说的“小说”著作,以及这以外的著作中,有许多纷杂的、面貌各异的东西构成了中国古小说的源头。
大抵古代神话、杂史、民间传说、人物轶事、寓言等等,凡带有一定故事性、有意无意包涵着虚构成分的东西,都与小说的形成有关。
这一类琐杂的内容,有些产生复又消失,有些散布在各种书籍里,不为人们注意。
【精品】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11

第四讲明清小说第一章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1、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以及这种观念队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古代的小说概念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1)是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小论;(2)是一些不合于政教得失的大道理的小道理,但有关修身齐家;(3)来自民间,主要在民间流传。
也就是说小说内容小,形式也小,是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们所瞧不起的。
这种观念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这表现在:(1)小说被看作不是正经的著作,不登大雅之堂,一向被人轻视;(2)小说被认为是介于“子”、“史”之间的,因此作品范围极其庞杂。
2、古代文言小说的三个要素:(1)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2)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3)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
3、神话对古典小说的影响:神话对小说的影响:(1)小说创作的要素故事、人物、思想在神话中已经具备了;(2)神话对中国古典小说讲神怪传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寓言故事对小说的影响:寓言以故事来暗寓一种道理,说服人、教育人,这影响了中国小说训诫传统的形成。
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在叙事和人物描写上,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异同:(1)寓言故事与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2)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饰和虚构。
第二节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第二节请大家掌握这样几个问题:1、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志怪小说的特点:(1)将神鬼怪异之事当作信史来写,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2)短小、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但内容简单,艺术上比较粗糙。
志人小说的两方面内容:(1)写社会人物的传闻轶事,如《世说新语》;(2)记载诙谐幽默带讽刺意味的滑稽故事,如《笑林》。
小说观念:一个独立的小说学研究范畴--兼论小说观念与文化精神

小说观念:一个独立的小说学研究范畴--兼论小说观念与文化
精神
梁爱民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4
【摘要】"小说观念"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小说观念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状况,同时也可以深入地解析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精神.【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梁爱民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 [J], 冯保善
2.西方美学观念的引进与中国小说理论的变迁——中国小说观念的转变研究之三[J], 周伟民
3.论王国维的小说美学——中国小说观念的转变研究之四 [J], 周伟民
4.小说观念的“史性因子”与小说批评的“史学尺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与史学”谈析之一 [J], 邵明珍
5.《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前言:文化的·民间的·传说的——中国文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兼论文言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 [J], 萧相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