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论文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

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研究报告论文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积淀。
本篇报告论文将围绕古代小说的流派、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首先,古代小说可以分为四大流派:神仙小说、历史小说、传奇小说和志怪小说。
神仙小说以神仙、仙侠和仙人为主要角色,其中代表作品如《西游记》。
历史小说则以历史事件、人物为素材,通过小说形式还原历史,如《红楼梦》。
传奇小说则讲述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爱情故事,如《牡丹亭》。
志怪小说则以神怪、妖魔为题材,如《聊斋志异》。
每一派小说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文化价值。
其次,古代小说创作特点丰富多样。
在叙事方式上,古代小说采用多线叙事,巧妙地运用时空交错,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致。
在人物刻画上,古代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且具有鲜明的社会角色,如贾宝玉、西门庆等。
在语言运用上,古代小说以散文为主,但也不乏韵文的运用,例如《红楼梦》中的词曲片段。
在描写方法上,古代小说富有意境和韵味,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象。
这些创作特点使得古代小说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最后,古代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娱乐和阅读的方式,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比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西游记》则通过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古代小说还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塑造了民间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对古代小说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又可以欣赏其艺术之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研究和阅读价值。
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王诗凯201403080823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
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
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
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
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
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
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
明清小说中的文化传统与创新

明清小说中的文化传统与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小说成为了文艺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发展,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明清小说中,既有承袭传统的文化元素,又有创新个性的文学特色,这些元素和特色的结合,形成了明清小说独特的魅力。
文化传统的承袭明清小说中,很多的文化元素是承袭传统而来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小说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这四部小说不仅精彩纷呈,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样本。
这些作品中涉及的文化元素,比如宗法制度、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神话传说等等,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这些小说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还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是承袭传统的文艺形式而来的。
比如说元曲、传统戏曲等等。
这些文艺形式在明清小说中被借鉴和运用的非常成功,不仅给小说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个性的文学创新除了承袭传统,明清小说也有很多的创新之处。
这些创新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描写手法、文艺风格、文化意象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明清小说中的“写实主义”写作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让小说更贴近读者的生活体验,更在情感上给予了较为真实的呈现,这是明清小说在艺术创作上的一大创新。
另外,明清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上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比如将常人形象放在小说中,让读者从平凡的角色中感受到人性的丰富和色彩的深度。
这一点在《水浒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的108个英雄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世界。
最后,明清小说在文化意象上也有很多的创新。
比如通过色彩、象征、意向等手法来进行文化内涵的传达,让读者在享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层次的文化意味。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的红、绿、紫等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意向,为叙事增添了很多的文化内涵。
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古代小说中的文化元素

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古代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古代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古代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也为后世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以《红楼梦》和《水浒传》为例,探讨古代小说中的文化元素。
一、《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现实和梦幻交织的家族荣辱图景。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首先,爱情观念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作者以贾宝玉、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忠诚、孝顺、坚贞等传统价值。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更是成为经典,他们之间表达出的执着与牺牲令人动容。
其次,尚义和孝道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以行走于世俗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形象呈现。
比如贾母以儿孙之道见长,王熙凤以忠贞而闻名,他们都代表着尊老、爱亲、礼义的传统价值观念。
再次,离奇的命运安排和浓厚的宿命观念是《红楼梦》中的典型文化元素。
小说中,每个人物的际遇和结局都似乎注定好了一般,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在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中。
这种宿命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生轨迹的思考和观察。
二、《水浒传》中的文化元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宋江等水泊梁山英雄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英雄的豪情壮志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痕迹。
首先,忠诚与义气是《水浒传》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每个梁山英雄都以忠诚和义气为核心价值观念,展示了他们对弱者的保护和正义的追求。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公义而奋斗到底。
其次,正邪观念也是《水浒传》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小说中,正义势力和邪恶势力的斗争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宋江等梁山英雄代表了正义和正道,而高俅等官员则代表了贪污腐败的黑暗势力。
传统文学的议论文3000字_传统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传统文学的议论文3000字_传统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传统文学的议论文3000字(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论文摘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角度出发,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充分且全面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有意识地取舍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同时在进行扬弃和传承的过程中,应站在客观角度并保持批判的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对感性心理极度重视的审美特性体现,同时其审美特性还体现在自然生命方面。
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通过一些作品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方面往往会对品格过于强调,同时倡导在文学艺术创作及形成过程中,应更加倾向于含蓄悠长的启发。
而从这一倾向来看,就可以将其渗透到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
贵族化审美意识是传统文化体现的显著特征,其内蕴含了忧患及悲悯的审美意识,因此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开始以不可抵挡的方式逐渐影响着其他阶层,而这一现象对提升我国现当代文学审美品格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摒弃传承从文化这一角度分析,其具有十分广泛的概念内容,所以从古至今基本没有对文化的严格且精准定义。
从广义方面来说,社会及历史等现象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同时在人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被普遍承认且能够传承的丰富活动模式及意识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文化。
从狭义方面来说,以物质载体为依托,进而体现和传承的一种内涵就是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往往又在物质之外保持始终游离的状态,其是一种无形意识的体现,并且对精神层面表达往往会过于重视,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具备的地域色彩都十分浓厚,并且这些内容也能够广为流传。
通过文化、能够确保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活动模式及意识形态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应该有共性特征存在于审美价值取向及判断方面。
一、我国传统文化审美取向特性及主流价值观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历史中,涌现了很多圣贤人士,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大相径庭的代表学说流派,如诸子百家这一思想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并且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言论;再如儒家思想,其是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思想言论;再如老子所代表的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是一家之言的体现,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思想,给后人带来了极大帮助。
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

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的总和。
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发展。
首先,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古代,文学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小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婚姻观念等价值观念。
因此,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神话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等,这些故事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作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造,将其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此外,文学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自由。
在某些时候,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比如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的兴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批判,提出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然而,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紧张与矛盾。
传统文化强调稳定和秩序,而文学则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某些时候,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和对立。
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封建社会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同时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限制和压迫。
这种冲突和对立,既是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动力和源泉。
中国古典小说品谈论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朵浪花格外引人瞩目,这就是三国时期。
在书籍的森林里,有一棵苍松久立不败之地,这就是《三国演义》。
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一部部优美的文学作品灿若明珠,而《三国演义》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气势雄浑而又不乏风趣《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它把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就被它那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迷住了。
再加上《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是由真实与虚幻的结合。
梦境不同于现实,小说亦不同于正史。
梦境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小说亦有趣,正史亦乏味。
这正是《三国演义》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
它将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空城计等之类写的生动有趣,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去驰聘于黄沙战场中。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难得和朋友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在“四大名著”中,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它宏大的历史背景,雄浑的战争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震撼。
《西游记》太虚幻了,《水浒传》太悲惨了,《红楼梦》呢,脂粉气太重,矫柔造作,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如果不是它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我想根本没人去读它。
我常常在夜晚躺在床上,打开壁灯看《三国演义》,其实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还是很喜欢,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在文学手法上,有人说它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正是因为它的文字通俗易懂,使它的历史故事像“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失街亭”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为流传。
文言小说《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文言小说《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介绍《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文言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贾府和其周边的社会生活,以及对儿女情长和命运变迁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家族、贫富差距等丰富多样的主题。
该作品经过几百年来的传播与研究,不仅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传承。
影响一:艺术鉴赏《红楼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独特而精致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人们从中感受到文学创作与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鉴赏和欣赏其他优秀汉字小说。
影响二:美学价值《红楼梦》深入探讨了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展现出其丰富的美学内涵。
全书以细腻描写美景、丰富的意象与隽永的诗词赞美,使读者能够领略到传统中国文化中对美的崇尚和追求。
影响三:家族观念与伦理道德作为一部家族小说,《红楼梦》深入描绘了贾府这个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成长、爱恨情仇,展示了传统中国家族观念深厚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揭示,让人深思亲情、友情、爱情等伦理道德问题。
影响四:社会生活形态《红楼梦》以贾府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充满宴会、婚丧嫁娶、礼仪习俗等种种社交场景的虚构世界。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当时封建社会的繁华和古代礼俗文化,还有劳动制度、宫廷政治等种种社会运行的变迁。
传承一:后世作品的创作灵感《红楼梦》所展现的对人性、命运、家族、美学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参考。
如今,许多当代作家在其小说中融入了《红楼梦》中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和绘制意象等元素。
传承二:研究与解读自20世纪以来,《红楼梦》成为了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艺术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该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发展。
总结起来,《红楼梦》通过其深邃而精华内涵以及卓越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与重要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23120056 课程名称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主讲教师赵建坤评分
学号2010032
姓名李洋专业年级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四年级051
题目:论四大名著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四大名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之所以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四大名著包罗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
【关键词】:四大名著传统文化
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全人类共同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大创举。
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之库。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红楼梦》诞生于距今两百多年前的明朝末期,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
1.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红楼梦》中几乎处处可见中国古代民俗文化。
小说第二回提到了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又如小说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宝玉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八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着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一种祈福用的民俗饰物。
小说描写了很多关于古代的传统礼节,比如第三回黛玉随王夫人见贾政,到了房中王夫人请黛玉炕上坐,黛玉猜到那个位置是贾政的,所以便没有坐,直到王夫人再三让黛玉才坐。
这是对长辈的尊敬,长辈的位置小辈是不能随便坐的。
比如二十三回,宝玉去见贾政,迎春探春惜春贾环都在,探春惜春贾环因为宝玉是哥哥都站起来了,而迎春因为是宝玉的姐姐就不用起身,这是兄弟姐们之间的长幼有序。
小说中也写到大量的诗谜、酒令和各种节日民俗游戏。
诸如“斗叶”、“猜谜”、“说笑话”、“投骰子”、“解九连环”、“击鼓传花”、“赏雪寻梅”,还有元宵灯节、除夕祭宗
祠、端午贴符、中秋赏菊吃蟹等等,无不是突出民俗文化的魅力。
小说关于祭祖的描写也非常的生动。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是过年的最大礼仪,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
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一道菜都按一定秩序传至供桌上。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拜年、吃年酒。
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
吃年酒包括请吃和赴吃,但礼仪上不宜重复,所以需要事先一一拟好日期单子。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尾声,又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
一直到正月十七,贾府宗祠的大门才关上,供奉的祖宗影像也收了起来。
2. 《红楼梦》中的佛家思想
宝玉原来是一块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传说中讲女娲用泥土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宝玉这块石头和最初诞生的人类初祖是很像的。
唯其纯真,所以通灵。
一念中想到人世繁华中经历一番,便演绎出了一段人间情话。
主要的人物命运都是注定的,那就是“金陵十二钗”。
从警幻仙境的对联上也可以透出一丝作者的人生观:“无为有时有还无,假作真时真亦假。
”几番纠缠,宝玉蒙尘,通灵不再,甚至变的疯疯癫癫,直到空空道士和癞头和尚的点化,通灵宝玉才恢复了灵性。
这恰恰表现了人世荣辱皆如梦的主题,也体现了前世今生,因果所报的佛家思想。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
从《三国演义》的成书、流传和影响来看,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三国演义》中包含的最多的就是儒家思想,其中“忠君”思想体现的最为深刻。
在《三国演义》中,“忠君”思想比比皆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历来为君子所不齿,而对忠于汉王朝的董承、伏完、吉平等忠臣, 固然在他们惨遭曹操杀害时也为他们大唱赞歌, 就是对于忠于魏王朝的诸葛诞、忠于吴王朝的阚泽等忠臣,也是一概歌颂。
即使是典韦、庞德之忠于曹操,张任之忠于刘璋,审配之忠于袁绍,《三国演义》也是赞不绝口。
在《三国演义》作者看来,“忠君”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人都应到具备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其中“满遭损, 谦受益”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被不断地加以描写。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刘备在彝陵之战中的受挫,都着重写了他们的骄傲心态。
关羽“大意失荆州”,更是他因为取得了几次胜利后骄傲自满造成的恶果。
相反,诸葛亮一生谨慎,在用兵中总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有益意见,因而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三国演义》是把“满遭损、谦受益”的传统文化心理当作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教育我们的。
三、《西游记》
《西游记》是大家所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说起它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但是,如果说起在《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中所包括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可能人们一时难以说得清,道得明。
至于从《西游记》中所引伸出的《西游记》文化,则更是包罗万象,也难以用一、二句话来说明白。
因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小说,而且也是反映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魂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于这些,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不难看出:
1.《西游记》中所涉及到的地理范围,可以大体包括整个中国的地理。
从东方的东海的花果山到西方的吐鲁番的火焰山,从南方的海南岛的五指山到北方的哈尔滨绥缤县的傲来国。
因此,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中,都留下了有关《西游记》的典故,难怪各地都能找到与《西游记》有关的史料,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中国地理方面有趣的书的话,这并不过分。
2.《西游记》中所反映的故事内容,的确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它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说它是反映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的话,也恰到好处。
在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民族、民间、民风、民俗文化,儒家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唐僧师徒四人的演技文化以及沿途的历史典故和超越凡人的思维方式的哲学文化等等,都可以在今天所保留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其出处和痕迹。
3.从《西游记》中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既是神话的,也是有经典可查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这部书的本身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其被人们所喜爱,并广泛地被人们所利用的程度来看,它的文化内涵和被人们所利用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广泛的,它和传统文化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利用起来十分方便。
四、《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是一部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观念为主旨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长篇小说,其奠定了英雄传奇小说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丰碑式的巨著。
《水浒传》中大力宣扬“忠义”观念,这一点在小说在小说主人公宋江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水浒传》中的“忠”既包含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君思想,又带有江湖间属下绝对服从于头领的忠诚。
所谓“忠君”就是忠于大宋皇帝,宋江深受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即便是在不得已落草为寇之后仍在期盼朝廷早日招安,体现出他虽落草为寇,却依然对统治阶级绝对效忠。
而梁山好汉们对宋江的绝对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宋江仗义疏财,讲情重义,他的名字在江湖上早已成为一种精神凝聚力。
众好汉虽个个身怀绝技,却都对他心悦诚服。
《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中为天下社稷之义有很大不同,书中的“义”主要是江湖之中的“义气”,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下层人民,迫切盼望能够得到救助的心理需求,这种“义气”已经成为维系梁山众头领,促使好汉之间能输肝沥胆地互相救助的一个主要精神力量,在《水浒传》中,这种义气已不知多少次让读者们热血沸腾。
四大名著作为艺术作品而言,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华丽的文辞和精彩的故事,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能触及到人心最深处的,也是人内心感到亲切的原因。
四大名著讲述着五千年文明传统中的文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通过生动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人的思想,陶冶着人的道德情操。
在纷繁世事的迷幻中为人们指示着走向未来的道路。
参考文献:[1]罗贯中等著.《四大名著典藏版全十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任永著.《闲看四大名著: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人生智慧》.新世界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