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篇一: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明初散文以朱元璋开国功臣宋濂,刘基为代表.宋濂论文力主宗经其散文以传记文成就较高.刘基则是诗文兼善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寓言杂文最有特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独倡秦汉古文,由于模拟过甚,被后人斥为“伪体”,仅“后七子”之宗臣以散文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中少有的一篇好文章.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兴起,他们继承南宋以来尊崇“八大家”,(韩柳欧曾王三苏)古文
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散文,与“前后七子”相抗衡,故有“唐宋派”名之.其散文使明代散文出现了转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归有光.万历年间的“公安”,“竟陵”两派散文,抒写“性灵”.各有特点,二者文学革新运动
的直接产物是散文创作中,出现了的小品散文,这是对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代表了两派散文的创作成就.明末散文上承明中叶余绪,出现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张岱散文汲诸家之长,兼“公安派”之清新和“竟陵派”之冷隽又独具风貌,成为晚明散文大家.同时主张复古的“复社”,“几社”,
由于使古学务为现实所用,故其散文于拟古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现实性很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均是明道散文中很有思想容易的佳作.
清代散文,初承明代“唐宋派”一脉,代表作家有候方域,魏禧等人.候方
域散文被时人推为第一.清中叶以后“桐城派”古文一统天下,势力极大,蔚然成为清代古文正宗.“桐城派”古文一布局严谨语言雅洁著称.这是唐宋八大家古文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影响达远至于民国初年.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管同,梅曾亮等人,骈文在清代也十分流行.清初的陈维崧便是骈文名家.清中叶以后骈文屡与古文争胜,出现了著名的骈文作家汪中,他的《哀盐船文》,“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是一篇
十分动人的佳作.
明清两代,不以文名的思想家的散文值得注意.明代有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挚,其散文思想性强,极富鼓动性,
揭露假道学最见功力.清代则有清初的黄宗羲,唐甄(?)等人,其散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封建帝王,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对于开通民智,进行思想启蒙起到很大的作用.
【篇二: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略论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特点及意义熊礼汇内容提要明清散文,流派众多,更迭频繁,风格多样。
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散文理论,
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贡献出了一大批特色显著的散文作
品。
探讨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动因和规律,对我们当前的散文创作
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特征意义
流派迭出,是明清诗文发展的一大特点。
就散文流派而言,其数量
之多和更迭之频繁,虽然离不开造成整个文学思潮、创作倾向剧烈
变化的根本原因,但也有明清散文发展的特殊原因。
其形成、演变
亦有自身的规律。
总的来看,散文流派迭出,是明清散文发展的重
要表现形式,对推动古代散文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流派演变积累的
历史经验,对今人思考散文如何发展,仍有启迪作用。
一、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特点
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决心恢复汉唐旧风,继承和弘扬封建盛世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明代中期以后,仍在封
建经济土壤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统治者着力强化封建统治,最终阻挡不住中国迈向近代社会的步伐。
和社会发展特点一致,明清统治者虽然采用多种手段维护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却无法阻止体现新人文精神的新思想(如明代的心学、王学左派思想
和清代的汉学)的产生和流行。
从散文自身看,明清散文的发展,实
承南宋、金、元走势而来。
南宋以前,伴随散文创作高峰的出现,
唐宋散文艺术传统已经形成。
面对高峰,围绕如何继承唐宋散文艺
术传统以创建新文风的问题,南宋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不同看法。
而以理学家的主张影响最大,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元代和明代前期。
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特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显现出来的。
当然,其特点的成因,还与散文这种文体在诸种文体中,实用性最强,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最为直接,反映人文精神最为
充分有关。
为叙说方便,我们从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动因,涉及的核心
问题,以及演变趋向三方面入手,概述其特点。
(一)从动因看,有四点。
一是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演变,受社会政
治环境的制约。
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既能为培育散文流派提供温床,又能构成迫使流派演变的外部压力。
究竟如何,关键是看某一
流派的文风,是否适应某一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
否定社会政治对
文学流派的制约作用,并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像明代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台阁派得以出现;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台阁
末流之弊流行;而秦汉派出现在政治斗争十分尖锐的弘、正时期,
桐城派定形于“雍乾盛世”,都表明散文流派的形成、演变,离不开
特有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是一定的思想理论对散文流派的形成有引
发作用,对其演变有催化作用。
明清散文流派大都依附于一定的学理。
尤其是具有新人文精神的学理,会给新的散文流派提供带有时
代特色的艺术精神,而对旧散文流派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大体而言
明代的台阁派、清代的桐城派,都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理论基础,
唐宋派、公安派可以说是直接受阳明心学影响而出现的散文流派。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学理作为思想支撑点的散文流派,能在散文史
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前一流派末流之弊的蔓延,会成为后一散文
流派崛起的直接动因。
一般来说,新散文流派在早期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转移一世风气,对散文健康发展多有贡献。
但到了后期,
晚进者递相跟进,以至摹拟、剽窃,遂成末流之弊,使得散文园地
一片黄茅白苇。
“势有穷而必变”,于是以前一流派末流之弊为扫荡
对象的新散文流派,便趁势而起。
明清散文流派迭出,往往后来居上,原因之一,即在于后来者能除前者之弊。
于是,我们看到明清
散文发展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就像郭绍虞先生说的,流派递嬗而下,“凡开创一种风气或矫正一种风气者,一方面为功首,一方面又为罪魁,这本是没法避免的事。
因为这种偏胜的主张,一方面固然可以
去旧疾,一方面也容易致新疾。
何况在时风众势之下,途径既成,
无论何种主张都不能无流弊。
”[1]郭先生言此,意在说明流派有末流
之弊,“其罪不在开山的人,而在附和的人。
后人惩其流弊,而集矢
于开创风气的人,似未得事理之平”(其说或本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杨文敏集》、卷一百七十一《空同集》)。
其实,他的
话还说出了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一个带规律性的特点,即无论何种
流派,在某一时段如何生机勃勃,总会因自身衰败而有被新流派取
代的一天。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是讲文风问题。
其实明清散文流
派迭兴,也符合人类新老更替的规律。
正是在不断更替中,明清散
文流派走完了它演变的历程。
四是最高统治者的文风取向,对明清
散文流派的形成、演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只要回顾一下台阁派
与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相关诰谕的关系,回顾一下桐城派和康、雍、乾三代帝王相关诰谕的关系,就会明白。
此外,明清散文流派始终是在时文(八股文)这一强势文体存在的文化
环境中谋求发展,多数散文流派与诗歌流派同体,有的流派(如秦汉派)的领袖人物,实际上是长于诗而短于文。
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和
生存方式,也是我们考察其形成、演变特点时,应该注意到的。
(二)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三个。
一是散文的
艺术精神。
散文的艺术精神,来自作者的人生艺术精神;作者的人
生艺术精神,源于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而世界观和人生价
值观的形成,又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基础。
所以,散文流派对艺术精
神的选择,最后势必归结到对某种思想理论的服膺。
明清思想界比
较活跃,既有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朱学,又有时起时伏的心学,突
出的现象是传统儒学日渐式微,启蒙思潮正在潜滋暗涌。
思想理论
发展的多元化倾向,无疑为散文流派艺术精神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条件。
明清散文流派虽多,但每一派都个性突出,个中原因,就是各
派追求的艺术精神不一,在思想理论上各有所宗。
二是散文的艺术
风格。
艺术风格是散文流派的重要标志,流派不同,风格自异。
一
个流派提倡何种艺术风格,原因很多,起决定作用的,应是它所追
求的艺术精神。
在散文流派的形成、更迭过程中,艺术风格常常是
突破口。
如秦汉派之于台阁派,唐宋派之于秦汉派,桐城派之于公
安派、竟陵派,莫不如此。
由于各派形成之初都力求艺术风格的独特、新颖(相对于前一流派而言),故文无定体、风格多样,为明清散
文一大特点。
三是如何对待散文艺术传统。
明清所有的散文流派,
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绝大多数流派的形成,都带有复
古的性质。
公安派声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袁宗道早年即崇
尚白、苏,黄辉取材于韩、欧,而宏道兄弟后期对唐、宋散文评价
亦高。
虽然各派都不否认散文艺术传统,但取用对象和取用方法却
大不相同。
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各有其散文史观,实质上是各自追
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即散文创作的审美理想)大不一样。
这样,
对古代散文艺术传统就各取所需,有的只是继承半截子传统,有的
仅学某一家文风。
在学习方法上,又有取其词句、法度和取其精神、骨髓之分。
对明清散文流派文风卓有影响的,是先秦、两汉、唐宋
散文,而以《左》、《史》和欧、苏之文为最。
学古学得较好的散
文流派,应是桐城派;学古学得较好的古文家,应是归有光。
而作
品艺术特色显著、别具审美意味的散文家,却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袁宏道。
(三)从演变趋向看,特点有三。
一是明清散文流派,越是后出,越是
关心社会群体利益,越是强调散文的实用功能。
这种情况在明代末
期已经出现,在清代表现尤为突出。
桐城派、湘乡派代表人物,明
确把经济作为学问之事,作为“行文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还明显地反映在桐城派后学和湘乡派成员的散文创作中。
近代
散文史上出现许多反映国内重大事件和睁眼看世界的散文,不能说
和清代中后期散文流派愈来愈关注国计民生、愈来愈重视散文实用
性的倾向无关。
二是对散文文学质素、审美特性,以及创作艺术的
探索,越来越深入。
本来,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散文审美理想,都有
自己追求的艺术风格,正是经过众多流派不间断地探索、尝试、积累,桐城派才有了“艺术莫难于古文”的认识,才有了对古文文学性、审美特性,以及创作艺术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比较科学的总结,才有
了对古文艺术品格、艺术语言的规范。
对散文艺术特性的规范未必
是好事,但从艺术创作角度,观察散文的文体特征、探寻散文的文
学质素、提出散文的审美要求、总结散文写作经验,还是有意义的。
三是流派的演变,既有后者针对前者末流之弊而发的特点,同时也
有合理吸取前者长处的趋向。
比如公安派、竟陵派,对秦汉派就是
如此。
愈到后来,这种倾向愈明显,不但后一流派乐于吸纳前一流
派的长处,而且乐于接受未成流派的其他散文家的合理见解。
像桐
城派的众多观念和古文见解,就能在明清其他散文流派和时人的文
论中找到。
二、流派迭出的历史意义和对今人的启发
在中国散文史上,明清散文家思想的活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很
突出的。
流派迭出,并不是明清人好拉帮结派(拉帮结派并不能形成
真正的学术流派和文学流派。
事实上,明清许多散文流派中人,在
当时并未有意成派。
所属流派的名称,多是后人叫出来的),而是古
代散文发展的必然。
前已言及,明清散文家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经
历了先秦两汉和唐宋两个辉煌阶段以后,来考虑散文发展的出路的。
况且在此以后,南宋、金、元文人面对唐宋散文这一难以逾越的高峰,为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已经作过多种尝试。
明清人不愿简单地
步元人的后尘,又无捷径可走,于是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总想闯
出一条康庄大道。
因此,流派迭出,既说明明清散文家有一种不安
于现状、勇于求新求变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实
在太难。
显然,在明清散文流派演变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永远正确”的
流派,也没有出现得到大家公认的一以贯之的文风,更没有出现像韩、柳、欧、苏那样伟大的散文家,但明清散文流派迭出,在散文
史上的意义却不容低估。
从明清散文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流派迭出是明清散文家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散文界即流派内外所有散文家锐
意求新求变的特殊现象。
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众多散文家各行其道
这一文学背景,而流派迭出,又对众多散文家的独辟蹊径,有激励
作用。
即此而言,流派迭出对推动明清散文发展就有一种特殊功用。
若论它在散文史上的意义,至少有三点可说。
一是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散文理论。
韩、柳以前,已有了比较系统的
古代散文理论,但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唐、宋古文运
动主要是在传统儒学指导下进行的,其古文理论带有浓重的儒学色彩。
何况韩、柳、欧、苏等人,忙于创作,理论上建树并不十分突出。
南宋学术活跃,几乎每一学派都有相应的散文主张,一时散文
理论大增,可惜多停留在对散文功用、风格等一般问题的探讨上。
由于明清处于散文史上的总结期、集成期,而流派迭出,首先要有
理论上的突破,故各派提出的散文主张,在理论上既有可能也有必
要具有其深刻性和新颖性。
事实上,在相对集中的时段,明清散文
流派迭出,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散文理论,而且在许多方面深化
了古代散文的传统理论。
如果梳理一下各流派林林总总的文论观点,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对散文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与学术思想的关系、与时文的关系、与作家天赋和后天修养的关系,都有独到的看法。
对散文的文学性、审美特征、艺术精神的取向,
艺术风格的类型,以及语言要求,各派都有自成系统的见解。
在如
何处理散文创新和继承艺术传统的关系的问题上,各派更是自有其说。
从中不难归纳出散文文体论、散文艺术精神论,散文审美价值论、散文法度论、散文风格论、散文语言论以及散文鉴赏论等。
二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
从创作方法角度看,流派迭出,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否定旧方法,创造新方法。
一种新方法出来,自
使人感到新奇,及至后来者递相摹拟,于是城中高髻,四方一尺,
流波所衍,即成末流之弊。
于是人们又开始新的探索,创造新的表
现艺术。
不断创造,不断积累。
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经验固然可贵,教训也值得珍惜。
后者不但对今人有借鉴作用,即
在当时,对新流派创作方法的革新就有引发作用。
明清散文流派独创的表现艺术,积累的写作经验,数他们的作品表
现得最充分、最生动,而说得最明白、又最概括的,是其代表人物
的论文之作。
像刘大櫆讲的“行文之道”、曾国藩讲的“行气”说,就
分别出现在他们的《论文偶记》和相关《日记》中。
把各流派创作
心得、审美经验表现得既充分、生动,又颇具理性色彩的,是各派
所编辑的古文选本。
古文选本往往是散文流派的一面旗帜,能代表
和反映一个流派的基本文学主张。
特别是一些带评点的选本,其评
点文字(或点抹符号)虽就古人之文而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编选
者的审美标准和写作心得,在剖析古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编选者在
评点中谈散文的篇法、章法、句法,也谈散文的立意、境界、风韵、气度,总之,所说行文之道,既涉及散文外在美的创造,又涉及其
内在美的创造。
明清散文流派所编选本众多,影响很大、价值最高的,应是唐宋派成员茅坤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和桐城派成员
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
三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显著的散文作品。
和从前有些古文家或长
于创作、短于理论,或长于理论、短于创作不同,明清散文流派的
代表人物大多是两者兼擅的人物。
而每个散文流派都有独特的审美
理想、艺术趣味,和区别于其他流派的行文之道,故其所作散文,
艺术风貌大异。
所谓大异,主要表现在艺术精神上、散文题材上、
艺术风格上、散文文体上、艺术境界上、散文语言上。
论艺术精神,秦汉派之作不同于台阁派之作,公安派之作不同于秦汉派之作,桐
城派之作又不同于公安派之作,盖因其流派主张的思想理论基础不
同所致。
就是同样讲“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竟陵派,由于对“性灵”
的内涵各有界定,两派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精神亦不一样。
论艺术风格,可以说有一流派就有一种风格,甚至不止一种风格。
流派迭出
必然带来风格屡变。
诸如台阁派文风的平正典雅,秦汉派的雄豪亢硬、奇诡诘屈,唐宋派的平淡自然、公安派的轻巧洒脱,竟陵派的
深幽孤峭、桐城派的柔澹雅洁,阳湖派的恢宏峭拔、澄清有序,湘
乡派的雄奇峻洁,都各有千秋。
明清散文真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若论艺术精神独特、文无定体、法受性灵、语言平易、韵味深
长而文风尤为活泼的,是归有光“写世俗琐事”的“小文章”,和袁宏
道写自得之趣的小品文。
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特点,及各流派的得失经验,对当代散
文如何健康发展,应该有借鉴作用;一些流派施行散文变革的思维
方式和作法,对有志提升当代散文品格的写作者,可以说是一种智
能资源。
当然,当代散文和古代散文差别很大。
显著的差别有三:
一是两者生存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不同,一是面临的时代精神
不同,一是所用的语言不同。
但也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论理、叙事、抒情必求其真;无论独抒性灵,还是反映国情、民生、都应自
觉受容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既是文学创作,总要有艺术性,
能以独特的风格美、语言美,使人产生“怡悦”之感。
这些异中之同,实为今人如何学习古代散文指明了路径。
在此,不妨说一个具体问题。
当代散文不乏优秀之作。
但也有不少
作者的不少作品,识见鄙陋、品格卑下、内容庸俗污秽、文字琐碎
芜杂,说是末流之弊,但又找不到“正流”所在。
现在一般人讲学习
古代散文,多停留在对其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词的取用上。
显然,用
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疗救当代散文之弊。
欲祛其病,却可以从明
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特点中得到启发。
前已言及,明清流派迭出,往往后来居上,一个重要原因,是后来者能接受体现时代特色
的新人文精神,来构建其艺术精神,并针对前者末流之弊,提出恰
当的散文革新主张。
古人如此,今天的散文写作者,能否体认当今
居于主导地位、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精神,并用以培植自己的人生
艺术精神呢?如果所有的写作者都来追求高境界的人生艺术精神,
那当代散文的健康发展,便指日可待。
像这样采用明清流派迭出的历史经验,涤荡当代散文创作中的不良
风气,还可举出一些例子。
但仅此一例,已能说明明清散文流派迭
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多么值得今人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35.
作者简介:熊礼汇(1944-),男,湖北公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散文研究。
原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月第26卷第1期
【篇三: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