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文选录
徐世昌编选《明清散文八大家》

徐世昌编选《明清散文八大家》
徐世昌编选的《明清散文八大家》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收录了明清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文天祥、程颢、陆游和钱钟书。
这八位作家的作品,代表了明清时期文学的精髓,他们的文章深入浅出,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把文学融入到生活中,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徐世昌编选的《明清散文八大家》,不仅收录了这八位作家的作品,还收录了他们的评论、论述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好地领略他们的文学魅力。
徐世昌编选的《明清散文八大家》,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文学史书,它把明清时期文学的精华汇集在一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好地欣赏明清时期文学的精髓。
徐世昌编选的《明清散文八大家》,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它收录了明清时期文学的精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好地欣赏明清时期文学的精髓。
徐世昌编选的《明清散文八大家》,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收录了明清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家的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好地欣赏明清时期文学的精髓。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文学的精髓,更好地领略明清时期文学的魅力。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一、明代文学(一)总论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二)明代诗文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骈文史论姜书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中国散文通史漆绪邦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明清诗文论文集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中国诗论史 [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万首论诗绝句郭绍虞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饶龙隼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王恺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明代诗学(诗学丛书)陈文新著湖南出版社2000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三)明代戏曲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齐鲁书社1989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明清戏曲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5中国近世戏曲史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 1936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王永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曲海总目提要大东书局 1928曲海总目提要拾遗伯英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 1936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孙楷第著,戴鸿森校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傅晓航、张秀莲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明代杂剧全目傅惜华著作家出版社1958明代剧作家研究 [日]八木泽元日本昭和三十四年三月讲谈社版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0[1991]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张扬与泛化王星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元明杂剧顾学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论汤显祖剧作四种侯外庐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汤显祖年谱徐朔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徐扶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汤显祖传黄文锡,吴凤雏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汤显祖传龚重谟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汤显祖评传徐朔方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汤显祖与晚明文化郑培凯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4[1995]徐文长评传骆玉明, 贺圣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徐渭论稿张新建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四)明代小说小说丛考钱静方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6小说旧闻钞鲁迅北新书局 1926 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之前的准备工作小说戏曲新考赵景深世界书局 1939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大连实业印书馆 1942 索隐派中国小说史料孔另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小说考证蒋瑞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5日本东京、大连图书馆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孙楷第国立北平图书馆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1932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国立北平图书馆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1933 从国外复印回来的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谭正璧知行编译社 1945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林辰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齐鲁书社 1996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中国文学论集郑振铎开明书店 1929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易竹贤辑录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索隐派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9)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文革痕迹但是资料搜集很丰富明代小说四大奇书(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明代小说史齐裕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冯梦龙论游友基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冯梦龙诗文初稿冯梦龙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冯梦龙与通俗文学傅承洲著大象出版社2000市井新声三言二拍: 人性复归的呼唤魏崇新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金瓶梅传播史话:一部奇书在全世界的奇遇何香久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金瓶梅的世界胡文彬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金瓶梅及其他包振南,寇晓伟编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金瓶梅新解霍现俊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金瓶梅与封建文化牛贵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尹恭弘著华文出版社1997三国演义(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试论董每戡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怎样阅读三国演义孙昌熙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谈谈三国演义赵齐平著人民出版社1973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合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纵横谈丘振声漓江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新论刘知渐著重庆出版社1985三国演义研究集社会科学研究丛书编辑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三国演义论稿高明阁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论文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90’三国演义研究谭洛非主编巴蜀书社1992三国演义丛考周兆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世情与世相尹恭弘著华文出版社1997名家解读三国演义陈其欣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三国演义之谜管曙光,姚丽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中华书局1975容与堂本水浒传施耐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贽研究参考资料:李贽与水浒传资料专辑厦门大学历史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何满子著上海出版公司1954水浒传的演变严敦易著作家出版社1957水浒传论文集(上、下)郑公盾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罗尔纲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草莽龙蛇话水浒,佘大平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水浒文化大观刘仁圣, 陈信陵, 吴晓龙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水浒传作者考论王晓家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名家解读水浒传竺青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水浒人物论赞张恨水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作家出版社1957吴承恩和西游记王俊年编著人民出版社1973吴承恩和西游记胡光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合编中州书画社1983西游记研究: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苏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余国藩西游记论集余国藩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8[1989]西游记研究资料刘荫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西游记别论王国光著学林出版社1990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刘勇强著三联书店1992名家解读西游记陆钦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西游记之谜蔡铁鹰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看破西游记:西游记与中医易道学周文志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沈承庆著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二、清代文学(一)总论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中华书局1960清代文学批评史(日)青木正儿著,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朱自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美的历程李泽厚文物出版社 1981清代文学张宗祥商务印书馆 1930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中华书局 195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中华书局 1936明清文学史·清代卷唐富龄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张菊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湖南出版社1996(二)清代诗文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清诗史朱则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清诗流派史刘世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清代文化与浙派诗张仲谋东方出版社 1997晚晴簃诗汇(清)徐世昌 1929年退耕堂刊本清诗评注读本王文濡上海文明书局 1918清诗三百首钱仲联选、钱学增注岳麓书社 1985随园诗话袁枚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袁枚全集王英志主编校点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袁枚评传杨鸿烈商务印书馆 1927随园诗说的研究顾远芗商务印书馆 1936随园先生年谱方浚师大陆书局 1933 铅印本读随园诗话札记郭沫若作家出版社 1962袁枚年谱傅毓衡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袁枚与随园诗话王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性灵派研究王英志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词苑丛谈(清)徐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人间词话王国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蕙风词话况周颐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中华书局 1956清名家词陈乃乾开明书店 1937全清词钞叶恭绰中华书局1982清词三百首钱仲联岳麓书社 1992清代词学概论徐珂上海大东书局 1926历代诗史长编台湾鼎文书局 1971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 1986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清词丛论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清词史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阳羡词派研究严迪昌齐鲁书社 1993通志堂集(清)纳兰性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刻本影印 1979 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饮水词冯统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纳兰词笺注张草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纳兰词笺注张秉戍北京出版社 1996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黄天骥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清代古文述传李崇元商务印书馆 1940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上海人文书店 1932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著,许振轩校点黄山书社 1989清代八股文邓云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戴名世论稿徐文博、石钟扬黄山书社 1985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刘声木汇刊于直介堂丛刻 1929 桐城文派评述姜书阁商务印书馆 1930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3桐城派研究论文选黄山书社 1986桐城文派王献永中华书局 1992(三)清代戏曲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清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清代戏曲史周妙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十五贯校注张燕瑾、弥松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路工、傅惜华编作家出版社1957十五贯研究王世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李玉和清忠谱苏宁中华书局1980李玉评传颜长珂、周传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苏州剧派研究康保成花城出版社1993闲情偶寄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论李渔的戏剧美学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李渔评传萧荣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李渔传单锦珩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李渔小说论稿崔子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长生殿徐朔方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洪昇集刘辉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洪昇年谱章培恒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洪昇和长生殿王永健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孟繁树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长生殿讨论集中山大学中文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洪昇研究刘荫柏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桃花扇注梁启超上海中华书局 1936湖海集孔尚任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孔尚任诗汪蔚林辑科学出版社 1958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孔尚任年谱(附交游考) 袁世硕山东人民出版社 1962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刘叶秋中州书画社 1982孔尚任和桃花扇胡雪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孔尚任年谱袁世硕齐鲁书社 1987孔尚任与桃花扇洪柏昭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孔尚任评传徐振贵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四)清代小说王国维遗书王国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心史丛刊(外一种)孟森岳麓书社 1986清代小说李汉秋、胡益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清代小说史张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镜花缘公案辨疑孙佳讯齐鲁书社1984李汝珍的传说曹晋杰、朱步楼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李汝珍及其镜花缘李时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论文索引汪少华编江西大学出版社 1982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蒲松龄集路大荒整理中华书局 1962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聊斋发微问恨生上海中华图书馆 1915蒲留仙遗著考略刘阶平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 1948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何满子上海出版公司 1955聊斋志异研究杨柳江苏文艺出版社 1958蒲松龄年谱路大荒齐鲁书社 1980聊斋艺术谈雷群明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李厚基、韩海明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聊斋志异今谈双翼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汪玢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蒲松龄评传马瑞芳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聊斋志异欣赏吴组缃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袁世硕齐鲁书社 1988蒲松龄论集王枝忠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李汉秋点校黄山书社 1993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嘉庆八年(癸亥,1803)卧闲草堂刻本影印 1975 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本) 李汉秋辑校黄山书社 1986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儒林外史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儒林外史研究论集作家出版社 1955论儒林外史何满子上海出版公司 1955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何泽翰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李汉秋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王俊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吴敬梓传陈汝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吴敬梓年谱孟醒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吴敬梓陈美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吴敬梓研究陈美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张国风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儒林外史研究纵览李汉秋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士人心态话儒林陈文新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儒林外史辞典陈美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红楼梦索隐王梦阮、沈瓶庵上海中华书局 1916石头记索隐蔡元培商务印书馆 1917红楼梦辨俞平伯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3红楼梦研究李辰东重庆正中书局 1942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2红楼梦新证周汝昌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3红楼梦问题讨论集作家出版社 1955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刘大杰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红楼梦评论集李希凡、蓝翎编作家出版社 1957论红楼梦何其芳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红楼梦论稿蒋和森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有关曹雪芹十种吴恩裕中华书局 1963曹雪芹周汝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红楼梦新探赵冈、陈钟毅香港文艺书屋 1970论庚辰本冯其庸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曹雪芹丛考吴恩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曹雪芹家世新考冯其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红楼研究小史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罗音室学术论著吴世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1我读红楼梦俞平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三联书店1983曹学叙论冯其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 1963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周策纵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3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中下)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1984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1874-1982)顾平旦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 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古代散文——精选推荐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明清八家文钞

《明清八大家文钞》是明清时期的古文选集,主要收录了明清时期八位著名文学家的优秀散文作品。
这八位作家分别是归有光、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张裕钊和吴汝纶。
这部文钞旨在展示明清古文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明清文学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轨迹。
同时,这部文钞也是研究明清文学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明清文学的风格、特点和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明清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王文濡在文学领域也有较高的声誉,他的选文标准被认为是比较客观、中肯的,所选作品也较为经典。
因此,《明清八大家文钞》被视为一部比较权威的明清古文选集,对于喜欢明清文学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写李清照的唯美散文作品

写李清照的唯美散文作品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集体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下面是美文网给大家带来的写李清照的唯美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写李清照的唯美散文小说: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喜欢李清照,还是念高中的时候。
那时,心底纯净,生活无忧,只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醉心于李清照所创造开创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氛围,以为自己念得了这样的文字,心灵似乎就丰富起来一样。
慢慢的,人事更迭,生死歌哭的事情渐渐了当初的纯洁,再可看绚烂烟花般的岁月,便多了一些感慨。
于是,重读李清照的词,心竟然沉重而不伤,悲切而不哀。
眼前总是浮现那个低眉暗吟的女子,场景或是白雪纷扬,或是荡舟湖上,或是回首倚梅,或是卧听芭蕉,或是石栏灿菊中央,或是仰首月桂之下这女子,似乎总和四周有扯不开的联系,喜悲都可以染上花红柳璋,沉香绿蚁。
我喜欢这样的女子,可是却不能穿越,我必须在她的词作柳永中间寻找她活着的痕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中,她青春逼人,活力充沛,善词工令,俊美优雅,生活在父亲李格非的掌心里心尖上,无忧与富足,使她的生命写满浪漫的无私。
岁月的流光似乎从不曾将它带走,似乎梅花的冷香还没来得及弥散,这个女子就做小伙了赵明诚的妻子。
从此,那个关于少女的梦便越飘越远,渺茫的让人想哭。
那些“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骄傲,也似乎变成了翩飞的蝴蝶,带着青春逝去的悲凉,凝结在了岁月的冰河底下。
那个人,就那么轻轻的回眸,遇见了,此生再也不能回首,牵着彼此的手,以为世界会和他们的生命一样长,一样温暖,一样充满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到明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过故人庄春晓
12、王维:(11首)
渭川田家老将行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13、王之涣:(2首)鹳雀楼凉州词之《黄河远上白云间》
14、李颀:(2首)古从军行别梁鍠
15、王昌龄:(6首)
从军行之《烽火城西百尺楼》、《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之《秦时明月汉时关》
13、嵇康:幽愤诗
14、张华:轻薄篇情诗
15、潘岳:悼亡诗
16、陆机:(6首)
赴洛道中作之《总辔登长路》、《远游越山川》赠尚书郎顾彦先猛虎行门有车马客行
长歌行
17、左思:(11首)
咏史之《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济济京城内》、《皓天舒白日》、《荆轲饮燕市》、《主父宦不达》、《习习笼中鸟》招隐诗杂诗妇女诗
13、罗隐:英雄之言,荆巫,越妇言
三、传奇:
1、李朝威:柳毅传2、白行简:李娃传3、杜光庭:虬髯客传
四、唐五代词:
1、李白:菩萨蛮之《平林漠漠》忆秦娥之《箫声咽》
2、张志和:渔歌子之《西塞山前》3、白居易:忆江南之《江南好》
4、温庭筠:菩萨蛮之《小山重叠》更漏子之《玉鑪香.》梦江南之《梳洗罢》
5、韦庄:菩萨蛮之《人人尽说》,思帝乡之《春日游》
二、诗歌
1、孔融:杂诗
2、曹操:5首
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3、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4、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5、徐幹:室思
6、王粲:(3首)七哀诗之《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边城使心悲》
7、刘桢:(2首)赠徐幹赠从弟
8、蔡文姬:悲愤诗
明代典型的散文流派

明代典型的散文流派
明清文学-明代文学之散文介绍:
明代散文流派主要包括唐宋派和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香河古城散文

香河古城散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香河古城,位于河北省香河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京畿重要的一座要塞城市,也是京师通往北方的重要驿站之一。
如今,香河古城虽然已经不再承担这些重要角色,但它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走进香河古城,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的繁华时期。
古城内的街道狭窄曲折,石板铺就的路面已经经过了数百年的侵蚀,但它们依然坚实耐用,见证着古城的沧桑历史。
房屋多是砖木结构,保存完好的古宅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深藏世间的历史故事。
古城内还有一些古典建筑,如古庙、古亭等,都展示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细致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建筑,香河古城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城内的一些文物古迹。
据传,古城内曾有许多名人居住或游历过,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代的学者顾炎武,他曾在此居住多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至今,古城内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文物遗迹,如墓葬、碑刻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游客们感受到古城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除了文物遗迹,香河古城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
古城内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作坊,如陶器作坊、木雕作坊等,这些作坊依然保留着古代手工艺传统,制作出的工艺品精美绝伦。
游客们可以在这些作坊里亲自动手体验制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古城内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商铺,如民俗工艺品店、古玩店等,这里出售的各种古董老物件都是精品,深受游客青睐,是收藏家们的不二之选。
古城内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
香河古城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店和饭馆,这里的菜式口味地道,让人回味无穷。
游客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地方美食,如烤鸭、八大碗、饺子等,这些美食都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特色菜肴,值得一试。
古城内还有一些传统的茶楼和农家乐,这里的茶品和农家菜味美可口,让人体验到了古城的田园生活。
每年春节期间,香河古城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散文李卓吾先生遗言(明〕李贽春来多病,急欲辞世。
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
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1],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
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
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
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
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2],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
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
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
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
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
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
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
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3]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
果是实心要守,马爷[4]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
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
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
幸听之!幸听之![1]《牡丹亭记》题词(明〕汤显祖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虎丘记(明〕袁宏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陶庵梦忆》序(明〕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 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 D.轿夫擎燎火炬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席其上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D.以五类看之向之浅斟低唱者出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A.①②B.③⑥ C.④⑤ D.⑤⑥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
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
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
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
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9.翻译和断句(1)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2)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选自《中庸》)5.A (优:优伶,戏曲演员。
)6.B(A.介词,第一个“按照,根据”,第二个“因为”; B.都是代词“他(它)”,代第五类人(“断桥石磴”);C.第一个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
D. 第一个他们,代词;第二个解释为“那些”,代词。
)7.D(⑤是指文人雅士,作者引为同调。
)8. B(错在“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
一则作者生活在明晚清初,入清以后,写这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勾画一幅人情世态,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感伤的;二则亦表现了作者超然于市俗的散淡之趣。
)9.翻译和断句(1)翻译:①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注意“逃嚣”“而”“作意”“之”的翻译)②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
(注意“怖”“列”的翻译及倒装句式)(2)断句:天下之达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 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困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附:《西湖七月半》参考译文: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
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
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