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合集下载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治肾炎(水肿)秘方1、加减益肾汤【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当归、赤芍各15克,川芎9克,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风)解毒。

【方解】本方系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益肾汤”加减而成。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活血以祛风,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均系清热解毒之药,与活血药配伍,既能解毒消炎,又可活血、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之多效,故为常用之良方。

【主治】风水型肾炎(泛指所有急、慢性肾炎)。

【加减】贫血,加党参、黄芪各15克;高血压,加夏枯草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作“抓主证”的常用方,凡临床见有化验检查符合肾小球肾炎,不论其急性期或慢性期,率多先用此方,疗效颇佳。

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其临床疗效,似觉较以前的“辨证论治”时提高了不少。

2、疏风利水汤【来源】马有度,《医方新解》【组成】紫浮萍、紫苏叶各9克,桑白皮12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2克,白茅根30克,金银花、连翘各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方解】本方系借鉴仲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治疗风水之经验。

根据急性肾炎之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反复修订而成。

方用紫浮萍、紫苏叶、桑白皮疏风利水为主药;益母草、车前子、白茅根活血祛风,利水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均为辅药;甘草解毒调和,祛痰止咳为使。

综观全方,解热作用明显,利尿之功效较为突出,有助于控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并有抗炎作用。

兼能祛痰止咳。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主治】风水恶风,证见一身恶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可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隐匿性肾炎急性发作。

亦治上感、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及荨麻疹等病。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方——五皮饮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方——五皮饮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方——五皮饮肝腹水又叫做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是常见的肝硬化的并发症。

之所以会出现肝腹水这种肝病,是因为肝硬化导致人体的肝功能减退,而肝功能减退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这是导致肝腹水的原因。

当出现肝腹水这种疾病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肝硬化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了,预示着人们进入了肝硬化晚期,要积极的治疗这种并发症,缓解患者的痛苦。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上我们把它归为鼓胀这个范畴。

辩证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肝肾阴虚、肝肾阳虚、湿热阻滞、瘀血阻滞、脾气亏虚等,一般可以选择健脾化湿的方剂,如五皮饮、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

如果出现肝胆湿热还可以加茵陈五苓散,这样可以起到退热的功效。

今天我们主要说一说五皮饮。

五皮饮,是一道菜肴名称,是一道药用菜肴,出自明·《证治准绳》《华氏中藏经》,对人体有着药用功效。

主要适用于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茯苓皮利水,姜皮温化,桑白皮利肺,大腹皮行气而且消腹胀,陈皮行气。

为什么都用皮?因为水肿是水溢于皮,要以皮行皮,因为是植物的皮就走人的皮,这就是中医的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五皮饮是本方去陈皮、桑白皮,改用五加皮、地骨皮组成。

用五加皮入肾以行水,地骨皮清肺肾虚热,是主治在脾而兼及肺肾的配伍形式。

【组成】五加皮9克、地骨皮8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9克、生姜皮6克两方相较,《华氏中藏经》五皮饮侧重于治中上两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饮侧重于治中下两焦,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有调气之功,后方有滋肾作用,亦各异趣。

两方均用皮,有轻以去实,以皮行皮之意。

【今日医话】很多人认为得了肝腹水以后,患者的寿命就不多了。

虽然肝腹水是肝硬化的并发症,肝腹水到来的时候意味着肝硬化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廖世煌 :水肿的经方治疗

廖世煌 :水肿的经方治疗

廖世煌:水肿的经方治疗(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19人已访问水肿,在《金匮》里有专门论述,但也见于其他病证之中。

如“消渴小便不利病”篇、“妇人妊娠病”篇、“痰饮病”篇以及《伤寒》少阴病等。

水气和痰饮同出一源,皆为人体水液运行失常停留于体内所致之病,而水肿为水液停于全身所致,因而有浮肿症状。

关于水气病的分类,在《金匮》水气病中是根据病因、症状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在治疗方面,仲景首创发汗、利水、逐水之法。

后世医家,多根据这些法则组方用药或选用仲景方药治疗水肿病甚至不少疑难重证获得可靠的疗效。

现将临床常用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1 阳水1.1 风水泛滥证候:恶风。

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甚或咽喉红肿痛。

治法:祛风行水。

方药: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表邪重而偏寒者,去石膏加防风、羌活;咳喘加杏仁、陈皮,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咽喉红肿痛加牛蒡子、象贝、蒲公英;血尿明显,加白茅根、蒲黄。

据药理作用研究:麻黄能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升压时,能克服垂体引起冠脉血管收缩和心脏抑制。

麻黄碱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用量很大则引起抑制作用。

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

对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亦有产生利尿作用。

重者则无。

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时用麻黄碱50mg,1.5至2小时后,汗液分泌比未用者更快更多。

白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和持久作用。

对不麻醉猫,静注煎剂0.05~0.25g/kg,尿量增加2~3倍,6~7小时后仍高于正常,胃灌治药1~3g/kg,尿量增加2~6倍,6~7小时后仍正常。

白术能增加钠的排出量,且排钠胜于排水,故其作用可能是继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有汞撒利样排氯排钠作用。

又有增加尿中二氧化碳容量,PH值以及增加钾排泄。

1.2 表虚风水证候: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文章目录*一、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1.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2. 引水肿的生理原因3. 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二、消水肿吃什么*三、水肿平时要注意事项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1、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水肿病:白乌鸡1只,当归30g,桑皮30g,赤小豆30g。

将后几味压碎,装入洗干净的鸡腹内,用线缝好,置锅内加水煮熟,不放盐。

喝汤食肉,分3~5次吃完。

具有温暖肾阳、行水消肿之功用。

经上方治疗水肿多例,效果良好。

轻者1剂,重者2~3剂可愈。

鲜白茅根500g,将上药切细,加四大碗水煮沸,移其炉旁,候10分钟,视药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再移其炉旁,视药皆沉水底,其药汤即成。

去渣温服大半杯,日服5~6次,夜服2~3次,12小时后,小便自利。

此药不可久煎。

方中白茅根性微凉,味甘淡。

功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清虚热、利周身之水。

罗布麻根12~15g。

将上药2次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罗布麻根为夹竹桃科植物,以根人药,性凉,味甘苦。

2、引水肿的生理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

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

3、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心脏疾病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

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肝脏性疾病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营养性因素如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等。

妊娠因素如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结缔组织病所致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消水肿吃什么1、红豆属赤色,入心,能带动血液循环;古籍也记载,红豆有清热解毒功效,经常被用来改善脚气病及消下肢水肿。

2、绿豆清热解毒,且利尿、消除水肿的功效。

民间治疗水肿偏方6则

民间治疗水肿偏方6则

民间治疗水肿偏方6则民间偏方治疗水肿有奇效水肿是体内水液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可伴胸水、腹水的一种疾病。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

一、桑白皮饮:【组成】:桑白皮30g【做法】:先把桑白皮的一层表皮轻轻刮去,冲洗干净、切成短节,同时用砂壶盛水煮沸,随即投下桑白皮,煮3-4沸,即行离火,用盖盖紧,稍闷几分钟,即可斟在茶杯里,代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水肿,水湿浸渍型。

症见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桑白皮能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此外亦具降压及镇静作用。

二、玉米须茶:【组成】:玉米须30-60g,松萝茶(其他绿茶亦可)5g【做法】:用干燥玉米须50g,加温水600mL,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过滤液300-400mL,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疗慢性肾炎效果显著。

或用干玉米须60g煎服。

【功效】:治疗肾病综合征,消水肿。

玉米须即玉米之花柱,能泻热利尿,降血糖,提高血小板数量,止血,改善肾功能,消肿,使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白茅根茶:【组成】:白茅根10g(去须根、洗净),茶叶5g【做法】:上2味加水适量,煎沸15分钟即可;亦可将白茅根剪碎与茶叶用沸水冲泡15分钟即可。

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

【功效】:水肿,湿热雍盛型(急、慢性肾炎)。

症见遍体浮肿,皮肤绷紧亮,烦热口渴,舌苔黄腻。

茅根能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对水肿、小便不利及多种热性疾病疗敚颇佳。

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对慢性肾炎亦有一定作用。

四、蚕豆壳饮:【组成】:蚕豆壳30g【做法】:将蚕豆放水中浸泡透,剥下豆壳,晒干,炒焦,白开水冲泡。

代茶饮,每日1次。

【功效】:水肿,水湿浸渍型。

症见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胸闷,泛恶。

蚕豆壳即蚕豆皮,能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湿内盛的水肿病。

五、芫花叶饮:【组成】:芫花叶30g,白糖15g【做法】:水煎,代茶饮。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回复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回复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回复张仲景,古代中医学家,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他对中医药学的贡献卓著,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其中,他的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备受赞誉。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以“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为主题的问题,深入介绍如何使用该药方治疗下肢水肿。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下肢水肿是一种临床症状,通常是由于体内湿气、寒气、瘀血、气滞等引起的。

因此,治疗下肢水肿的关键在于祛湿、温经、活血化瘀,移动气血以促进水肿的消散。

1. 了解药方成分: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主要成分有狼尾草、桂枝、炙甘草、生姜、香附、夏枯草、泽泻等经典中草药。

这些草药具有温经散寒、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在应对下肢水肿的同时,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2. 药方具体用法:将狼尾草、桂枝、炙甘草、生姜、香附、夏枯草、泽泻等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煎煮数小时,直至药液浓缩。

3. 按时服用:将煎煮后的药液分为3-4次口服。

每次服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0-200毫升。

可在早、中、晚各次饭后30分钟内服用。

4. 坚持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效果。

一般来说,需要连续服用2-4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明显缓解下肢水肿的症状。

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同时注重休息和适量运动,促进药物的吸收和水肿的消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调整药方的具体配伍和用量。

建议在就医前咨询专业中医师,以确保药方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提供了一些辅助疗法,可与药物一起使用以加速康复。

例如,温泉疗法、推拿按摩、穴位按摩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等方式有效改善下肢水肿的症状。

总之,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是一种经典的中医药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方的具体配伍和服用量,并请专业中医师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中医治疗水肿总结

中医治疗水肿总结

【定义】水肿是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出现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等局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做了简要的论述。

如《素问·水热穴论篇》论水肿的成因,曾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素问·水热穴论篇》对水肿的病机,做了明确的论述,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灵枢·水胀》则对水肿的临床表现,做了具体的描述,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关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了“去苑陈……开鬼门,洁净府”的基本治则。

《内经》对于水肿的论述,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宗。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等11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并拟定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对水肿证候论述相当详细,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

其中“十水候”是根据脏腑分类的,与《金匮要略》的五脏分类相较,则别具一格:“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做了扼要的概括,认为水肿“皆由营卫痞涩,三焦不调,腑脏虚弱所生,虽名证不同,并令身体虚肿,喘息上气,小便黄涩也”。

《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郑君渭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摘要:学习研读《金匮要略》对水肿病的论述及治疗。

主要从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化瘀行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六大法进行归纳分析。

通过列举有关经方进行论述,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及方中某些药物配伍的含义。

总结了仲景治水是针对病因病机,而不是拘泥于一方。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肿辨证论治水肿一证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肿为主证的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所论述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及五脏水、血分、气分、里水等病,都是水肿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由于年代的湮远,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诸水及治疗,在文字上有所错杂。

在治疗上虽提出了发汗、利小便、逐水三条基本原则,但所列方剂不够充实,根据水饮同源的道理,在《金匮要略》中许多治疗痰饮的方剂、治则已被后人运用到水肿病的治疗上去。

现将《金匮要略》有关治疗水肿的方法、方剂初步归纳如下。

1 发汗原文云:“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1.1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出,无大热者。

越婢加术汤治皮水,一身面目浮肿,脉沉小便不利口渴者。

此二方都有麻黄、生姜发汗以宣散水湿,石膏发越水气、清解内热,故在症状上除一身浮肿外,尚有无汗身热之证。

越脾加术汤加白术以健脾除湿,表里同治,以增强消肿之功效。

越婢汤治水从外受之风水;而越婢加术汤治水积于里而溢于外之皮水。

大青龙汤本治溢饮,由越婢汤加桂枝、杏子而成,发汗作用比越婢汤强,可治风水恶寒、无汗、一身悉肿、脉浮紧而身热者。

小青龙汤原治溢饮,对于水肿一身面目悉肿、腰以上甚,兼有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可用此方。

本方无石膏之清热,而有生姜之温里,与以上数方不同者,本方治表里俱寒之水肿,以上数方治表寒里热之水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转载]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2013-12-13 18:30:36)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经方/医案 原文地址: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作者:魏绍金命理医理求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1.五皮饮 组成:桑白皮15g 陈皮10g 生姜皮10g 大腹皮 15g 茯苓皮15-30g 功效:化湿健脾,理气消肿。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水肿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腹胀气急,小便不利为应用指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及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辨证属气滞水停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腰以上肿甚,兼挟风邪者,可加防风、荆芥、苏叶等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加防己、苡仁、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消肿;全身悉肿者合五苓散可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 实验研究:桑白皮煎剂给家兔口服,利尿作用显著,并有降压效果。茯苓皮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腹皮虽属消胀化湿药,但尚未见药理实验证明是否有利尿作用。陈皮及生姜皮均无直接的利尿作用,但陈皮所含挥发油及生姜所含姜辣素,均对胃肠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加强消化机能,有助营养物质的吸收,故能促进营养不良性水肿之消退。生姜有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可排除少量水分,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消除血循环障碍所致水肿有一定帮助。综观全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轻度的降压作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l0g,1日3次,或水煎服。

2.五苓散 组成:猪苓9g 茯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应用:本方为化气行水之代表方剂。主治主要有二:一是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如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二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太阳蓄水证,其辨证要点: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人则吐,苔白腻,脉浮等症。时振声氏用本方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的失衡综合征,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即嘱患者口服五苓散,可减轻症状。提早服用可减少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适宜于慢性肾炎及慢性肾衰患者,水肿而兼气虚者。 实验研究:复方实验证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对大白鼠给予本方后,第一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显著增加,健康人和家兔口服本方煎剂,均有利尿效果。 用法:作散剂,每服6—9g,每日2~3次,空腹以温水或米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3. 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9g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临床应用:本方为育阴利水的代表方剂,宜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水肿证属湿热蕴结而又阴伤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特点为:尿频、尿急、多见下肢水肿;伴有口干欲饮,心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本方经加减用于治疗急性膀胱炎、肾盂结石颇有效验。 实验研究:猪苓煎剂给家兔和狗灌胃,静注或肌注,均引起明显利尿效果,并促进钾、钠、氯等的排出,主要由于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所致。茯苓、泽泻、滑石均有利尿作用。阿胶可促进造血功能及红、白细胞的增长。 用法:前四味水煎,汤成去渣,阿胶烊化尽温服。

3. 导水茯苓汤 组成:赤茯苓15g 麦冬15g 泽泻15g 白术15g桑白皮9g 紫苏9g 槟榔9g 木瓜9g 大腹皮9g 陈皮 9g 砂仁6g 木香6g 灯芯草6g 功效:宣肺健脾,行气利水。 临床应用:本方是行气利水的代表方剂,与五皮饮同为行气利水剂,而本方行气利水之力大于五皮饮。本方适宜于肾炎水肿证属气滞水停较重者。其辨证要点:除水肿之症以外,常见胸闷或脘腹胀满,小便秘涩等。病机乃肺脾之气壅塞不通,水道因之不利。宗“气行则水行”之旨,本方行气.与利水并进,行气之中又重在宣降肺气及疏理脾气,俾肺得清肃,脾能健运,则水湿自去。 用法:水煎服。

4. 大橘皮汤 组成:橘皮9g 滑石20g 赤茯苓15g 木香3g 槟榔6g 猪苓9g 泽泻9g 白术9g 肉桂3g 甘草3g 生姜3g 功效:化气行水,清利温热。 临床应用:本方系五苓散与六一散加味而成。既有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还有六一散清利下焦湿热之力。更增加了槟榔、木香、生姜行气导滞的作用。主要用于肾炎水肿或肾盂肾炎,症见水肿、尿频、尿急,小便不利色黄、脘腹胀满、食少、泄泻、苔黄腻等,证属气滞水停,湿热内盛者。时振声氏应用本方治疗肾炎水肿14例,浮肿8例,(内有高度水肿3例)治疗结果:3例减轻、3例无效。有效的病例消肿均比较快、大多在半月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方中滑石用量要大,常用30g,重在清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 5.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 黄芪15g 白术9g 甘草6g 生姜 5g 大枣2枚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临床应用:本方是益气利水的代表方剂。本方在肾脏病临床应用主要有:(1)肾炎水肿 证属肺脾气虚者。其临床表现为水肿,小便不利,乏力汗出,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等;(2)肾炎易感风寒者,多因肺脾气虚,表卫不固所致,常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即本方加防风;(3)肾实质性高血压,陈孝伯氏以本方加减(基本方:汉防己15~30g,黄芪30g,生地15~30g,山药12g,山萸9g,泽泻9~15g,丹皮12g,土茯苓30g,丹参15g,卫茅15g。每日服一剂,30天为一疗程,可连服1~3个疗程)共治肾实质性高血压48例,显效3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95.83%。 实验研究:黄芪防己汤与六味地黄汤的降压机理经药理实验研究报告,汉防己、生黄芪、卫茅、六味地黄汤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使钠排出量增加,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并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有直接或间接改善肾血流及肾功能作用,故该方有降压作用而不降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特点。 用法:水煎服。 6.决水汤 组成:车前子30g 茯苓60g 王不留行15g 肉桂 3g 赤小豆30g 功效:健脾渗湿,温肾利水。 临床应用: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度水肿属脾肾虚损、水湿泛滥者,收到满意疗效。脾虚为主者,加益气健脾之黄芪、党参、白术、苡仁、大枣;肾阳不足者,加温补肾阳之熟附子、菟丝子、补骨脂等,重用肉桂,以温肾化气而利水。 用法:水煎服。

7.实脾饮 组成:干姜9g 制附子9g 茯苓12g 白术12g 大腹皮12g 草果仁9g 厚朴9g 木香6g 灸甘草5g 木瓜 9g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临床应用:本方以温阳健脾为主,土实则水治,故方名实脾饮。常用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水肿辨证属脾阳虚衰,运化无权者。症见面色硄白,全身浮肿尤以腰以下为甚,胸腹胀满,手足不温,食少便溏,口中不渴,舌淡胖苔水滑,脉沉迟或沉细。方中姜、附温补脾阳、扶阳抑阴;茯苓、白术、木瓜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皮行气导滞,化湿利水;甘草和中。诸药合用温阳实脾利水。实脾饮与真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以利水,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8.真武汤 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9g 白术6g 附子9g 功效:温阳利水。 临床应用:本方为温阳化气利水的代表方剂。常用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水肿辨证属肾阳虚微,水气内停者。症见水肿尤以腰以下肿甚,形寒肢冷,神倦肢软,腹痛溏泄,小便不利,口中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方中附子温肾壮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生姜温散水气,白芍敛阴和阳,诸药合用为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之剂。 实验研究:从本方各药实验资料综合来看,具有兴奋全身机能、对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泌尿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其强心利尿效能较为明显,故为温阳利水之剂,而多用于肾虚水泛之证。 用法:水煎服。

9.十枣汤 组成:甘遂0.5g 大戟0.5g 芫花0.5g 大枣10枚 功效:峻下逐水。 临床应用:本方乃张仲景用以治悬饮的峻泻逐水的名方。近代用于顽固性严重水肿、胸水、腹水之属于体质尚好、脉实有力,能耐受攻下者。江尔逊氏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患者,人院时全身严重水肿、大量腹水、小便不利、正虚症状明显,用中西各种利尿剂,水肿顽固不消、用健脾补肾法治疗,选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病人无恶心呕吐及腹泻之不良反应,尿量迅速增多,浮肿消退,肾功能亦随之改善,取得较满意效果。这时当攻而又不能攻,正虚邪实的顽固性水肿,诸利尿剂无效者,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实验研究:甘遂含三萜类成分,小鼠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醇浸膏后均呈明显的泻下现象。但生甘遂醇浸膏的泻下作用强,毒性亦大。芫花所含芫花素,能刺激肠粘膜,引起剧烈水泻和腹痛,动物实验证明口服芫花煎剂小剂有明显利尿作用,剂量过大反而减少尿量。大戟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增加,其乙醚提取物有致泻作用。甘遂、芫花、大戟均有毒,芫花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较小。 用法:前三味等分为末,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药末 1.5—3g。

10. 柴苓汤 组成:人参10g 柴胡12g 半夏10g 黄芩10g 大枣5枚 甘草6g 生姜3g 猪苓10g 茯苓10g 白术10g泽泻10g 桂枝6g 功效:疏通三焦,化气利水,扶正益气。 临床应用:本方系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组合而成,具有和解少阳、疏通三焦、化气利水的作用。据报导用本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满意。薛文清用本方,日一剂,水煎服,同时用强地松40—60mg,晨起顿服。服至4周左右病情缓解,加用环磷酰胺200mg,隔日静注一次,总量6—8g,尿蛋白转阴或微量,逐渐减量,减至5mg/日,维持3—6月。共治原发肾病综合征(PNS)53例,其中PNS I型29例,完全缓解 27例,部分缓解6例;PNSⅡ型24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3例。PNS I型和PNSⅡ型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93.1%和62.5%。陈贤氏用本方加减,同时给强地松每日晨顿服30mg,尿蛋白减少开始逐渐减量。共治PNS50例,属I型者19例,Ⅱ型者31例。平均住院天数65天。完全缓解23例,基本缓解11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98%。 实验研究:据《日本医学介绍》柴胡中分离提取的齐墩果烷系三萜柴胡皂甙一d,可明显抑制尿蛋白的排泄,并能抑制血清胆固醇的上升和改善低蛋白血症,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成田光阳等认为:“柴苓汤具有抗炎、免疫促进、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