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圣才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圣才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圣才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战后非西方电影:1945~1959

18.1复习笔记

一、总体趋势

(一)概况

二战后,国际事务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掌控。在战后定位过程中,美国将日本带入了西方联盟,苏联则控制了东欧部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极分裂形成了一些相互抵触的势力范围。

(二)殖民地地区电影的发展

1.背景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埃及、古巴等通过谈判或暴动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相继独立。1949年的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个与莫斯科结盟的政府。

2.发展

(1)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电影发展

①背景

大多数去殖民化的国家都加入了西方阵营,在这种“新殖民主义”执导下,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拥有独立主权,却在经济上依赖西方大国。很多拉美国家都是新殖民主义的重要例子。

②概况

除苏联及其卫星国外的每一个市场几乎都已被好莱坞电影统治。美国公司在整个第三世

界建立了强大的区域性发行公司,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与当地政府谈成了十分有利的配额和财政政策。不久,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大多数国家的银幕放映时间的50%到90%。

(2)发展中国家电影制作的发展

①背景

好莱坞在1950年代产量的削减,不再能满足第三世界城市居民一个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看电影需求——这个数字远高于美国或欧洲大部分地区。在大多数国家里,本土的明星、场景和音乐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概况

a.缅甸、巴基斯坦、韩国和菲律宾

在战前几乎没有什么电影制作,但在1950年代,缅甸、巴基斯坦、韩国和菲律宾的电影年产量几乎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多。

b.埃及

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复苏导致了电影制作的繁荣,这使得埃及电影成为流传最广的中东电影。

c.中国香港

电影产量从1950年的大约70部增长到1962年的250部以上,这一数字比美国和英国的总和还多。

(3)电影企业组织制作生产的方式

①中央垂直垄断制度

a.概况

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实施的是苏联建立的中央垂直垄断制度。导演、编剧和技术人员工作或不工作都能领到薪水。电影制作的每一步都要受到财务和政治审查。这种制度在苏联

和中国最坚固。

b.影响

战后苏联的电影产量急剧下降。但由于更为分散化的创作政策、意识形态控制的弱化、出口可能性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东方集团国家在1950年代期间还是设法提升了电影的制作。

②手工艺化的小公司制作

手工艺化的小公司制作是以战后欧洲为样板的。印度和韩国的政府拒绝支持电影业,独立制作造成很多混乱,投机者则利用电影快速盈利。在墨西哥,政府保护电影业,独立制片则以更有序的方式向前发展。

③垂直整合片厂体系

垂直整合片厂体系是以好莱坞为样板的,这样的策略在阿根廷完全失败,在巴西仅仅取得部分成功,但在东亚却被证明相当成功。日本在整个战后继续维持着强大的垂直垄断。类似的结构也出现在中国香港。

(4)国际对于新国家的电影的关注

①亚洲电影节(1954年设立于东京)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1959)为非西方电影带来了更广泛的世界性认可。

②中东、远东、拉美和印度次大陆丰富的电影传统仍然几乎完全不为西方所知。即使在今天,资料馆和发行公司都不曾拥有许多这样的电影,很多国家甚至无法保存它们自己的产品中代表性的范例影片。

(5)电影的制作类型

①流行类型

动作和冒险片、爱情片、喜剧片、歌舞片、情节剧和文学经典改编片。

②现实主义电影

“严肃”的作品通常关注的是民族历史中的某些事件或是描绘当代社会的某些问题。某些电影制作者试图创作一种比主流制作更加现实主义的电影。很多导演都深受纪录片实践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强烈影响。一些国家还在西方艺术电影的启发下设立了电影制作部门。

(6)形式潮流发展

日本、第二世界以及第三世界的电影制作者都受到过西方的形势潮流的影响。编剧们让闪回结构变得稀松平常。导演们开始使用广角镜头创造纵深调度和深焦摄影。于1940年代晚期在好莱坞复兴的变焦镜头,经过1950年代晚期匈牙利和波兰电影的大量使用,成为更广泛的国际性通用技巧。

二、日本

(一)美军占领下电影工业的恢复

1.背景

(1)二战摧毁了日本。二战后,美国军队驻扎日本,引导它效忠于第一世界。

(2)占领期间由麦克阿瑟将军执行管理,他和他的官方机构被称为盟军最高司令官(SCAP)。

2.SCAP

(1)目标

改造日本社会。

(2)影响

大型的由家族经营的财阀,被逐步分解。农村地主的财产也被分给了佃农。大学被创立起来,国家也有了一部新的宪法。妇女们获得了投票权,离婚自由,继承法也更加灵活。

(3)改革

①背景

1949年的中国革命使得美国政府害怕共产主义在整个亚洲蔓延,日本于是被设定为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在亚洲的堡垒。在这样的冷战气氛中,SCAP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②措施

a.鼓励工会发展,被迅速缩减规模。

b.SCAP鼓励民主主题的电影,不鼓励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或战时对公民权利的压制的电影。

c.SCAP对威胁要破坏制片厂的劳工行为施加约束。

③影响

a.日本经济快速增长

利用美国经济上的援助,日本的经济得以重建。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日本成为战争生意的供应方,日本开始了一个经济空前增长的时期。

b.独立制作获得大幅增长

松竹、东宝和大映这三家垂直整合的公司控制了发行和放映。那些与SCAP当局合作的公司计划拍摄追随新政策的电影。

c.新的电影公司的成立

第一,新东宝

1946年东宝的一次罢工期间,一个工会小团体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即新东宝。开始,新东宝与母公司共享着发行和院线,但是在1950年,这两个部分分裂为两家垂直整合的公司。

第二,东映

通过在城市交通中心修建影院和获得对更便宜的双片制市场的控制,东映在1956年成为日本电影业中最赚钱的制片厂。

第三,日活

濒临倒闭的日活在1954年复活。它翻新了摄影棚,并诱使其他公司不满的员工投奔过来。很快,它就和竞争对手一样,每周都能制作一部影片。

3.日本电影业的发展

(1)电影工业出现了迅速的复苏和扩张态势

SCAP准许数百部美国电影进入日本,但日本本土工业仍然牢牢地控制着这一市场。因为这样的成功,日本电影工业能够投资开发富士彩色工艺(最早见于《卡门归乡》1951)与宽银幕技术,它们迅速成为日本制片厂的标准。

(2)日本电影开始出现在国际影坛上

大映公司总裁永田雅一瞄准外国市场,他出品的《罗生门》获得了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之后,永田雅一于是开始制作《雨月物语》(1953)、《山椒大夫》(1954)等适合于出口的高质量古装片,提高了西方观众对日本电影的渴望。

(3)电影类型的多样化

①时代剧(历史片)

在1952年美国人离去之后时代剧很快就重新出现。剑戟片仍然是日本电影的主要产品,而更为庄严的时代剧影片,特别是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和黑泽明的《七武士》(1954),则重新激活了这一类型。

②现代剧(电影背景设在当代时期)

日本的电影生产集中于更为广泛的现代剧,这种类型的电影包括极左派电影、反战和反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 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着,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次修订版、第三次修订版。 考试大纲及考试提示(以第二次修订版为例): 考查重点: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章内容 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主要把握学堂乐歌传入、发展的历史脉络、代表人物以及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上)》和第五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下)》这两章,重点把握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初期建设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创作特色。 第七章《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创作现象、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特点、意义及影响。 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九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和第十章《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这三章,主要考查“左翼”音乐运动中的重要领军人物聂耳、贺绿汀、吕骥、张曙、任光以及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思想、风格特征以及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音乐》,第十一章《沦陷区的音乐生活及江文也的音乐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这两章,可进行比较阅读,重点把握作曲家的创作。 第十三章《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及其各类音乐创作》,重点把握新歌剧的兴起与发展;有关民族新歌剧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运动中的生成与发展,还可参阅郭建民、赵世兰、赵燕等合着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西方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考查重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考试大纲: 一、古代希腊、古罗马音乐 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 2、常用乐器 3、音乐理论 二、中世纪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概念及分类 2、复调的兴起 从奥尔加农到经文歌 3、世俗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及其音乐特征 三、十四世纪“新艺术” 1、“新艺术”概念、特征 2、马肖的创作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概述 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及迪费的创作概述 2)法-佛兰德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等人的创作风格特点 2、世俗音乐的发展 1)意大利牧歌、尚松的概念、特征 2)宗教改革及众赞歌 3)帕莱斯特利那的创作风格及历史贡献 五、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1、巴罗克音乐的特点概述 1)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佛罗伦萨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及英法德的早期歌剧 2)器乐的发展及分类 (1)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2)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3)亨德尔、巴赫及其创作要点 五、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1、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历史地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措施,代表作 2、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 3、海顿和莫扎特及其创作要点 4、贝多芬的创作分期(三个时期的特征及代表作),创作要点,历史贡献

西方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22

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专业音乐)创作体系。(名解\填空) 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古代史 第一章古希腊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 一历史地位:(填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艺术音乐精神的源头(音乐史)二音乐文化 一、音乐内容 1神话传说music=muse(谬斯) 2荷马史诗(1)《伊里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 (2)《奥德赛》思索人生 3 抒情诗(lyric),源于民歌,最早是歌唱,用里拉伴奏。 写抒情诗的诗人: (1)(最早的)特尔潘德 (2)擅长写战歌的:提尔泰俄斯 (3)擅长写爱情诗歌的:萨福(女) (4)擅长写合唱的:品达罗斯 (他被后人推崇为“崇高颂歌的典范”) 4 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悲剧:(tragedy) (1)源于酒神节的祭祀 (2)由合唱、独唱、对话交替组合,造成音乐的戏剧性 (3)用乐器伴奏 (4)内容大多是家族之间的复仇与惨杀 (5)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到高峰 (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①埃斯库罗斯(Aischulos) ②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③欧里庇德斯 (Euripides) 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二、音乐特征 1 单音音乐形式 2 音乐与诗、舞相连,三位一体 3 声乐占主导地位 4 节奏第一,旋律第二 5 形成音乐理论体系(1)字母记谱法 (2)古希腊调式①多利亚调式 ②弗里几亚调式 ③利底亚调式 ④混合利底亚调式 6乐器(名解):(1)弹拨:①里拉(又叫里尔琴)(Lyre) 里拉琴与日神阿波罗崇拜有关 ②基萨拉(Kithara)

(2)吹管:①阿夫洛斯管(Avlos) 阿夫洛斯管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 ②西林克斯(又叫潘神排箫)(Syrinx) 三、形成西方艺术音乐的精神要素 科学性超越性矛盾性(理性和感性“二元性”)科学的创作基础超越的创作主题矛盾的创作特征 四、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 基督教的诞生(公元1世纪) 答题方法:乐器=时代+类型+特征+原文 例:阿夫洛斯管:古希腊吹管乐器,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Avlos)。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约476-1300年)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填空),出现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史上由单 声向多声(复调)音乐过渡时期。音乐分两类:宗教(艺术音乐)、世俗(民 间音乐) 二、音乐文化: 一、格雷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1 形成经过: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雷高利一世为了规范各地区的音乐礼 仪形式而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9世纪末,在查里曼大帝的 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 2 历史意义:(1)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 (2)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 (3)西方近代音乐创作的基础 (4)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3 基本特征:(1)单声部(2)无伴奏(3)无固定节奏(4)纯男声演唱 (5)内容选自《圣经》(6)拉丁文歌词(7)9世纪后用纽姆谱 和四线谱来记(8)采用教会调式(9)风格冷静、超脱、肃穆 4 用途:(1)日课经文(office)或(Daily office) (2)弥撒仪式①特定弥撒(prape) ②常规弥撒Ⅰ慈悲经 (常规弥撒五部分)Ⅱ荣耀经 Ⅲ信经 Ⅳ圣哉经 Ⅴ羔羊经 5圣咏的发展 横向(1)附加段(trope)p23 在原有雷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 形成圣咏的扩展。 (2)继续咏(sequence)p23 在弥撒礼拜中,继续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 歌词,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 “哈利路亚附加段”。 纵向复调 综合宗教剧(latin drama)p2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2.妙有 3.反思判断力 4.艺术自律 二、简答 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2.简述福柯的“考古学”方法 3.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4.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2.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 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 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

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3. 扎利诺 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6. 蒙特威尔第 7. 通奏低音 8. 单声歌曲 9. 利托奈罗 10.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2.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附: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16世纪一种“分开的合唱队”,即复合唱风格。唱诗班和乐队被分成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还各有一个管风琴。作曲家的复合唱风格的作品,以分开的合唱队的交替演唱与一同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开拓了独特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第一个在总谱上标注乐器的人,威尼斯乐派复合唱创始人,最早整合人声和器乐的作曲家,配器法之父。代表作:经文歌《在教堂里》。 3. 扎利诺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首要着作有《和声基本原理》、《和声论证》等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券《牧歌集》的前言中做了解释。他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作曲家采用前者时主要关注对位写作的优美;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一些偏离对位法规则的做法成为正当合理的手段。 6. 蒙特威尔第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划时代作曲家。牧歌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提出了“两种常规”,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7. 通奏低音 数字低音,即兴的器乐伴奏织体,这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织体。它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 8. 单声歌曲 在声乐领域中,最突出的新发展包括单声歌曲(意为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风格的歌曲),它是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9. 歌词有二至三段诗节组成,每节三行,用同样的音乐。每节后有两行尾奏,叫做利托奈罗,用不同的音乐,节拍也不同。上方声部的旋律比较有装饰性,尤其是在开始和结尾处。10.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是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背景及成果 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分节歌的形式,有的是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的,有的是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 路德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其中《(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他还发明了换词歌,这是众赞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世纪后期以来,一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 (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 4.说说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二、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Medieval(476年至1450年左右) 从公元476年,Goth人入侵意大利,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间的长长一千年被称为中世纪.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歌特(Gothic)时期. 宗教音乐是这一时期的主体,并确定了根据八个调式系统对曲调进行的分类,及从纽姆谱(neumes)逐渐发展为精确的音高记谱法(Pitch notation). 另外,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的尚松(chanson)大量出现,乐器的发明与制作的进展也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 名词解释:复调 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考研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比那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无定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3、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事物的回归则是对无定的补偿,这种损害和补偿的比喻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逻各斯学说 1、赫拉克利特认为,内在的本原——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即是逻各斯。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2、逻各斯的原义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指“说出的道理”。 3、逻各斯表现为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毁灭是可感的,但支配可感事物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4、逻各斯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

西方音乐史笔记

西方音乐史笔记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时间:整个19世纪 时代概述 背景:十八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 1815年、 1830年、 1831年、 1848年、 1861年、 1871年、 主要音乐风格: 塑造与现实对立的想象中的形象 情感大于理智个性大于共性注重心理刻画和声色彩性大于功能性 内容重于形势创新体裁、发展手段、改变形势加强与姐妹艺术的联系 民族主义音乐迅速崛起 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划分 早期:19世纪初~19世纪上半叶 中期:19世纪中~19世纪下半叶 晚期:19世纪末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分支:标题音乐、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 早期: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肖邦 门德尔松: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确立用指挥棒指挥,发掘并指挥演出前辈的作品 舒曼:由钢琴演奏转向作曲与评论,创办的《新音乐杂志》起到了传播新思想,介绍新音乐,推荐新人,并对“庸夫俗子“音乐进行抨击的作用。

柏辽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标题交响曲的创导人,配器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期: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瓦尔夫、布鲁克纳 李斯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交响诗的创导人,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 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相对,以借鉴西方作曲技术为主的俄罗斯世界主义作曲家 布鲁克纳:受瓦格纳影响,在交响曲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晚期:马勒、理查斯特劳斯 晚期浪漫派的主要风格:受瓦格纳影响,注重庞大的乐队标志和冗长的音乐篇幅,运用尖锐 德奥歌剧: 瓦格纳乐剧改革 法国歌剧: 大歌剧概念及代表作(3部) 抒情歌剧概念及代表作(1部) 十九世纪的法国抒情歌剧多取材于文学名着,它避免大歌剧的浮华和轻歌剧的肤浅,强调用朴实真挚的音乐语汇来表达感情。主要代表作有古诺所作的《浮士德》等。 轻歌剧概念及代表作(2部)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 1、格里歌利圣咏 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 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 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第一页

考研西方音乐史复习要点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西方音乐史》复习重点(共同课)《西方音乐史》考研复习重点(共同课)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 二、复调的兴起(9-13 世纪)

四,新艺术 第三编 一、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堪 1、迪费代表了15 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的体裁与风格,并对15 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2、他更重要的成就在弥撒曲方面,真正确立了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使其成为文艺复兴复调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3、他是第一个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作曲家。 4、他是在创作中采用四声部织体,把低声部固定在持续声部之下的第一位作曲家。 1、他是世纪之交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2、他的弥撒曲创作有了更多的类型和手法;经文歌是他数量最多的体裁,最能代表其个性和创造性;尚松的声部增多,形式更自由。 3、模仿在他的复调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品常以赋格式的模仿(卡农)形成结构的基础。 4、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注意探索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的解释与象征。 三、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1、什么是宗教改革? 2、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3、众赞歌是怎样产生的? 4、众赞歌的发展经历了几种主要的风格?

5、什么是反宗教改革? 6、反宗教改革时期最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是谁? 7、他的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8、什么是“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四、威尼斯乐派 第四编巴罗克时期音乐 一、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1、歌剧的定义 2、歌剧最直接的来源 3、第一部歌剧的产生:卡梅拉塔、《达夫尼》、《尤丽迪西》(词曲作者、时间、地点、场合、题材、音乐特点)4、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剧情、音乐特点) 5、威尼斯歌剧的继续发展:卡瓦利、切斯蒂 6、那不勒斯:形成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斯卡拉蒂的贡献。 7、法国:吕利,英国:普塞尔,德国:凯泽 发展1, 二、器乐的 2,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三、巴罗克晚期的两位大师 1,亨德尔 1、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增加了法、英、德的因素。 2、作曲速度很快。 3、经常借用自己或他人的旧作。 4、具有驾驭庞大结构的气魄,线条简洁而宽放,主调风格为主,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宏伟的效果。 创作体裁:歌剧、清唱剧、器乐曲 重点在清唱剧,特征: 1、首创英语清唱剧。 2、把歌剧创作的经验用于清唱剧。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1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 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2.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 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 (1)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2)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于战争的频繁,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 4.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 (1)希腊神话 ①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 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 (2)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

也都很繁荣。 5.希腊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 (1)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2)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 ①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 ②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③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 (1)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2)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5.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1)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

西方音乐史笔记整理资料.docx

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时间:整个19 世纪 时代概述 背景:十八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 1815 年、1830 年、1831 年、 1848 年、1861 年、1871 年、 主要音乐风格: 塑造与现实对立的想象中的形象 情感大于理智个性大于共性注重心理刻画和声色彩性大于功能性 内容重于形势创新体裁、发展手段、改变形势加强与姐妹艺术的联系 民族主义音乐迅速崛起 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划分 早期: 19 世纪初 ~19 世纪上半叶 中期: 19 世纪中 ~19 世纪下半叶 晚期: 19 世纪末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分支:标题音乐、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 早期: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肖邦 门德尔松: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确立用指挥棒指挥,发掘并指挥演出前辈的作品 舒曼:由钢琴演奏转向作曲与评论,创办的《新音乐杂志》起到了传播新思想,介绍新音乐, 推荐新人,并对“庸夫俗子“音乐进行抨击的作用。 柏辽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标题交响曲的创导人,配器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期: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瓦尔夫、布鲁克纳 李斯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交响诗的创导人,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 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 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相对,以借鉴西方作曲技术为主的俄罗斯世界主义作曲家 布鲁克纳:受瓦格纳影响,在交响曲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晚期:马勒、理查斯特劳斯 晚期浪漫派的主要风格:受瓦格纳影响,注重庞大的乐队标志和冗长的音乐篇幅,运用尖锐 的不协和弦和半音和声。瓦格纳在论著《音乐与戏剧》中提出:戏剧是目的、音乐只是 手段(认为以往的歌剧已本墨倒之)。他强调未来艺术必须以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线索古希腊悲剧为榜样达到再次综合。运用场幕结构、无终旋律、 德奥歌剧:诵唱旋律、主导动机、半音和声、重浓的管弦乐等改革性手段,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并改称为“乐剧” ,以替代以“歌”为主的传统歌剧。半音和 瓦格纳乐剧改革声打开了通向调性瓦解的大门。代表作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 德》、四部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