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
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

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摘要:翻译是不同语码之间的转换,也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因素为突破口来研究翻译活动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本文从文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内涵,翻译理论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互动关系,文化研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等方面,着重探讨了翻译理论视角下,如何确立文化研究的学科走向以及文化研究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翻译理论文化内涵文化研究翻译策略翻译理论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翻译理论(王鹏,2010)。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活动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的对照为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往往依靠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学),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美学这样的学科。
而事实上,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
它还涉及到源语及译入语所负载的文化(孙会军郑庆珠,200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逐步崛起,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研究角度切入翻译研究。
1976年,勒菲弗尔(Lefevere)提出,翻译研究不仅仅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或语言学的一个特定区域,而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
1980年,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sHsan Bassnett)出版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指出翻译研究应该专注于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整体性思考。
为了在新的生活情境中,在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中有效地解释翻译现象,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Lefevere,1992)。
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就是主要以文化的视野来取代原先占据翻译理论中心位置的美学或语言学的考查方式。
当下翻译理论领域流行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就正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具体表征(张柏然,辛红娟,2009)。
1、“文化”及“文化研究”的内涵人类学家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解构和建构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解构和建构揭廷媛;苏艳飞【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译者必须谨慎处理原文文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
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对其在原文文化语境中和意义相互作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对该关系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ecause of the widespread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ors have to treat cultural elements in original text prud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ism,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original lin-guistic signs,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ame relationship in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al systems with target linguistic signs.【总页数】3页(P122-123,133)【作者】揭廷媛;苏艳飞【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相关文献】1.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 [J], 赵传递2.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J], 杨平3.翻译中的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角 [J], 李娜4.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解构和建构 [J], 揭廷媛;苏艳飞5.从解构主义视角看《京华烟云》中文化传输的异化策略 [J], 檀晶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以文本为中心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以文本为中心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国内外研
究现状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学说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交际学和语义学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纽马克从思维、言语和翻译的关系角度上指出,语义翻译像思维一样是建立在词、词组之上,而交际翻译就像言语一样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在翻译研究中,开拓了新思路,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视语义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挖潜出其深层结构,保存原作的措辞色彩。
重视交际翻译则是对拘泥于原文词句翻译的一大解放,利于发挥译文优势,更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英语的句法结构重形合,句子中各个成份的结合,都有适当的联接词表达其相互的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往往用意合的方法,句子中各个成分用意思贯串起来,结构较松驰,词句比较简洁。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的差异会逐渐缩减,而翻译正是担当这种文化融合桥梁的重任。
形合与意合的区别,翻译时要善于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的束缚适当地用意合的办法,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通顺易懂,这就是交际翻译法的一大特色。
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而目要谕越文化的鸿沟,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最终要从语言层次的转换回归到文化建构层面。
民族文化的特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麻烦,为了缩小文化差异,
可采用加注、释义,变通补偿,视角转换等多种手法。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一、引言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洪流中积聚着深厚的文化情感。
随着世界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开始出现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外译翻译就随之而来。
以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考察中国文化外译,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展示、交流功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外译
1、尊重原作的文化理念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要求在文化外译时尊重原作的文化理念,在文化外译中尊重原文的文化文本,不能将中国本土的文化习俗强加给外文的读者,而是要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使原作的文化思想突出,遵循双方文化的交流、理解。
2、重视校订和翻译正确性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也重视文化外译校订和翻译正确性,必须准确理
解原作的文化内涵,依据原作的文化文本对翻译结果进行严格检查,
确保翻译后的结果与原文内容一致,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
3、灵活运用翻译手段
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还注重文化外译翻译的有效性,要灵活运用文化
外译的技巧手段,把握正确的翻译节奏,文化外译可以利用元素翻译、比较翻译、函数转换、概况翻译等双语的转换方式,使原作内容真正
传达到译文阅读者,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结论
以跨文化异化再现视角考察中国文化外译,建立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文
化外译模式,不仅要做到尊重原作文化思想,重视翻译正确性,而且
要选择一种灵活的翻译技巧手段,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最终达到融合且升华的结果。
基于文化视角转换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

2022年第2期(2022年2月)No.2 2022131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任何一种语言的存在于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任何一种语言从其诞生的那一刻便被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翻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文化的转换。源语言与译语言之间往往在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单纯地从语言转换角度而言,很难说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翻译工作,甚至有很多时候,翻译的结果与译语言文化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1]。从文化视角转换理论而言,翻译通常是在不对等的情况下发生,对于译者而言,真正意义上应当追求的应该是语境的对等,这样才可以让译语言更好地符合其原有的语言逻辑和语言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源语言之中的文化特点完整地转换到本语言表达之中。一、文化视角转换的原因(一)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因素首先便是自然环境因素,其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形成的最原始、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独特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地区传统、民俗、习惯、思想等的不同。语言在被打上文化的烙印的同时,也自然而然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和语言表达习惯。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我国与欧洲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既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在汉语中,“东风”“西风”是很常用的,是带有浓郁文化意味的词汇,东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多代表的是春意,给人以暖的感觉,而西风则恰恰相反,多带有离别、愁苦、悲伤等意味。而在英语中,这类意味并不存在。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与英国均属温带季风气候,但对于英国来说,西风是春天由大西洋送来的暖风,而东风则是秋冬季节由欧洲大陆送来的冷风。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对于风的感觉截然不同,进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产生不同。(二)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差异自然环境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性格,社会和历史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态度、行为、意识、价值等。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截然不同,基于文化而诞生的语言自然也有很大不同。语言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反映,同时其也反过来受民族精神的影响与制约[2]。语
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传播学模式

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我的梦,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诗歌有哪些呢?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供你参考!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一我的中国梦诗歌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终为一统。
中国,以他独有的方式,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前进着!路漫漫,盛唐风云下,你傲然的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丝绸之路,大国的雄风让世界为你疯狂。
你的文化风韵,如烟花般绽放……光阴易逝,一眼千年,鸦片战争,惊醒了封建主义的浮华!侵略者的贪婪,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赔了多少奢华?一声枪响,国民革命,革去了那沉淀几千年的封建残渣。
然而,军阀专政,混战连连,国民,该如何逃脱那无尽的杀伐?风云变幻中,“十月革命”的号角,正由,少数的知识青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吹响,吹响!共产主义”以它特有的方式,健康的传播着……八年抗战后,两弹一星,神舟飞天……你从科技的方向,再一次建立起大国的辉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举办奥运……你从经济的方向,又一次绽放大国的光芒。
我敬爱的祖国,带着五千年的文化,正以他独有的方式,雄踞在世界的东方。
我热爱的祖国,我的梦将伴随你前进的脚步,开启新的篇章……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二乘着时代的快艇我们悄悄来到梦的世界胸怀发展的中华儿女在梦的思绪中不负重托迈步前进我的中国梦,因中国而骄傲我的中国梦因少年而腾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为了世界人民的幸福让我们用双手去建设她吧我的梦我的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篇三我没有灵巧的双手,但我有坚实的臂膀我没有甜美的声音,但我有灿烂的微笑我没有飞奔的双腿,但我有灵活的大脑我没有没有你们的生活,但我又超越你们的快乐因为有梦我从未放弃常常听到国歌的召唤常常看到鲜红的国旗我的梦,从未残缺就算不能感受风从耳边吹过但我的心灵可以奔跑,可以飞翔祖国的爱让我的梦与中国梦同在!看了中国梦我的梦的诗歌还看。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戴文静摘要: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文心雕龙;中国文论;译介;阐释;龙学[中图分类号]H315.9DOI:10.12002/j.bisu.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6-0068-14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文论的译介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论摆脱了经学和文化研究的附庸地位,逐渐受到诸多海外学者的青睐。
西方传统对系统诗学一直评价甚高,《文心雕龙》因其体系详备引起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
海外凡涉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理论的论著,几乎都会提及并引用《文心雕[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19)和2020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M670955)阶段性研究成果。
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视角下的建构论文

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视角下的建构论文 摘要:层次翻译法就是根据原作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查明篇章结构内部大小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这些逻辑层次的用语需要来探讨各种语言结构的合理翻译手段。文章通过分析汉语与英语句子的差异,探讨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应用,提出翻译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关翻译方法的文章大多数是围绕传统的翻译方法,如“增译法、减译法、重译法、分译法、词序调整法、词类转换法”等等进行探讨。与此不同的是阎德胜(1994)从层次翻译法的角度探讨了这一翻译法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他指出:文章的层次多种多样,所运用的翻译技巧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多从逻辑立层、逻辑补层、逻辑组层和逻辑顺层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技巧。层次翻译法就是根据原作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查明篇章结构内部大小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这些逻辑层次的用语需要来探讨各种语言结构的合理翻译手段。受此启发,我们试从汉语与英语句子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从过去的有关句法方面的汉英对比的学术文章中,学者们的研究角度逐渐从结构走向思维,从微观走向宏观(潘文国,xx),在汉英句子对比研究上得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结论,如:“树式结构”对“竹式结构”,“焦点视”对“散点视”(申小龙,1988),“形态律”对“逻辑律”(潘文国,1997),“三分法(SVO)”对“二分法(话题-评论)”(马秉义,2000)等等。从前人的观点可以得出汉英句子的主要差异是下面几点。
1.1用词层面
英语常用名词,且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具体表现在动词连用,用动词(词组)充当各种成分,动词重复或重叠等,因而叙述呈动态(连淑能,1993:104-127)1.2表达层面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逻辑思维有许多不同之处。英语句子的逻辑表达大体上有三种类型:逻辑“缺层”、逻辑“跳层”、逻辑“并层”(张伯敏,199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