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内容

发展心理学复习内容
发展心理学复习内容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发展心理学既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国际发展心理学领域在侧重基础理论问题的同时,日益突出强调发展心理学应用研究方面。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1)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一般,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

2)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

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指的是“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表现在:(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心理发展的指向性,发展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顺序性:遵循着确定的序列发展变化。(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均衡的速率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它不同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且具有普遍性。

心理发展与年龄关系,表现有三:

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中进行;

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相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根源

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规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问题

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关系问题

“关键期”问题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四种功能是层层递进的关联。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心理现象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符合预期目的有效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特点。

二、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1)适用性:只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和各年龄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概括出每一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能联结成整个发展趋势。(2)时效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快获得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

缺点:(1)人为的联结性(2)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1、优点:(1)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缺点:(1)时效性较差(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横向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趋势

1、跨文化比较研究

2、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3、研究方法的整合

4、训练研究和教学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英国)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的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华生(美国)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视为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班都拉

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生物成熟因素制约)和高级心理机能(文化历史因素制约)两类。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4个标志:

(1)随意化,即指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即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3)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

(4)个性化。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凸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个体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达到成熟地步时。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1、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的过程。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4、平衡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要素

1、成熟

2、经验:一种是物理经验,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通过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心理发展的量变、质变的统一关系两方面说明。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靠动作来适应环境。(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思维的特点为: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三山实验”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认知结构演化为运算图式。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

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社会危机是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

是: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

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

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

4、个体一生的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个阶段发展好坏,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六单元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动物心理实验提出。劳伦兹印刻现象

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和演变

(一)诞生的基础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前、后,人本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心理化教育”

2、研究基础: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十九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是1882年。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杜威的

儿童中心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成为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岁)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第一单元新生儿(出生到一个月)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指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新方法中提出的。

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

认识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深度知觉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

约从6 个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1、注意

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2、记忆

12个月以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以后表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加工整合信息能力9-12个月的婴儿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分类

问题解决能力

8-11个月婴儿问题解决经历三个水平:

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需尝试而直接成功。

第五单元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音发展: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连续音节阶段(4~9个月)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不同民族和国家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呈现普遍规律性。

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词汇的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50-60左右)

3岁词汇量达1000

婴儿句子的发展

顺序是:单词句到多词句

简单句到复合句(两岁左右说出复合句)

语法的获得

1.5~ 2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气质

1、巴斯按活动特性分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

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该理论具有代表性。

二、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到百日)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指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指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4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

(二)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

主动操作性的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婴儿哭泣的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的依恋、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1973)

安全型积极依恋

回避型

反抗型(矛盾型)

消极、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镜像技术,提出镜像自我概念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

认知。

表现在两个方面:

能将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来认识;

婴儿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二)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两周岁左右,显示出客体我的认知,表现为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能运用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7岁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儿童主导活动

1、幼儿的游戏主导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各种学习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3、游戏室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1、古典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

重演论

2、现代游戏理论

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1、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模仿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幼儿期假装游戏

3、规则性游戏童年期以后规则外显,角色内隐

2.幼儿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点

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以主题游戏为主

(2)运用与现实相访的替代物。

(3)通过想像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帕顿(Parten)

1.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

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为主 → 有意识记

形象记忆为主 → 词的记忆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5岁以前;

过渡阶段,5―8\9主动运用,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

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维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

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 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最初推理是转导推理。

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

增加量最快的年时期

2.词类范围的扩大

幼儿词汇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3.词义的深化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幼儿期语法结构发展表现为:

不完整句→完整句

简单句→复合句

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

无修饰句→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的第一叛逆期3-4岁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小学阶段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主导活动(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3)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基本学习任务(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主要记忆策略为:

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基本特点包括:

1、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9-10岁小学中年级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

3)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注意各时间点)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4、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二)自我控制能力

影响因素: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

二、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三、童年期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成绩好、有主见、独立、热情、助人、善于交往、合作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不友好、不尊重、不合作

受忽视的儿童:退缩、安静、依赖、顺从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

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的发展

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主要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三阶段模式: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第一单元少年期生理发育加速

一、生理发育迅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第二加速期)身高、体重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发展加速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心理和行为偏差。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04)超出大学(9.4)。

二、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水平: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水平,具有抽象逻辑性。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

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

(一)烦恼增多

(二)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独特自我、假想观众

四、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发生在少年期。

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2-4岁: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第二反抗期10、11-15、16岁: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一)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

1.外显行为的强烈抵抗。

2.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17、18岁~35岁。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W. Perry)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没有灰区)。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调整认识。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发展趋势:

初中一年级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初中三年级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高中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到趋于占优势地位。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马西亚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

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少年期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

(三)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个体成熟因素——心理条件:

(1)思维发展的水平。(2)自我意识的成熟。(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趋于成熟。

2、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

3、家庭教育环境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中年期年龄范围:35~60岁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更年期

一、更年期—第二个青春期

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发生的年龄约在50岁左右。

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化期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人生阶段

第二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变化:感知觉出现最早,衰退也最早。人过40岁后,视力不如以前,听力也有所下降。

智力变化: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

第四单元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自我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遵奉者水平

2、公平水平

3、自主水平

4、整合水平

二、人格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包括老年丧失期观和毕生发展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毕生发展观: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等人提出。

第三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主要表现为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视觉退化

老花眼,白内障、黄斑病、青光眼、听力下降、味、嗅、肤觉逐渐迟钝

二、记忆的减退特点

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从编码过程来说,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

从提取过程来说,和回忆相比,老年人再认能力下降不是太多。

主要有两种解释机制: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三、关于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20岁以前是智力发展的上升期,20~34岁达高峰期,60岁以后急剧下降。

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从智力结构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变化,揭示了老年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同趋势。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发现语言智商保持良好,而在速度、空间知觉方面下降明显。

第四单元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老年人人格的变化1)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2)孤独感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5)回忆往事

第五单元老年期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老年期生活的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6月9日 定稿(1)

徐州幼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纵向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7.一般认为,婴儿从(D.生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9.幼儿的记忆以(B.无意识记忆)为主。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表象)进行思考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习惯动作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感知运算阶段)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6、在(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具体运算阶段)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皮亚杰)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D三岁左右) 21.(A.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22.(A.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阶段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命令)。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29.下列(D.攻击性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A.奖励和示范)机制起作用。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B.他律道德阶段) 32、在(A前道德阶段)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B.柯尔伯格) 34、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习俗水平)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前习俗水平)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3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B.象征期)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1.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 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 意 心理状态:注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动、兴人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格 3.发展心理学 (1)概念: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对象 <1两个主要部分:○1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个性,人 格最重要)○2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主要是 个性,人格最重要) <2四个方面的问题:○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 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小孩学 翻、立、走)○4言语的发展 (二)种系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 1.种系心理学(广义):人、动物 2.个体心理学(狭义):人 二.研究任务 (一)基本原理(争论基点):1.人类行为和心理是先天还是后天 2.人类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书本第九页 2.总特征: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2)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 变性。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原则

1.客观性原则:绝不要“预期” 2.特殊性原则:要考虑到“个别性”(即因人而异),但不能完全违背“一 般性” 3.教育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保护被试。被试具有知情权,隐私权,要让 被试尽量免受伤害 4.生态化原则 (二)方法 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 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发展的研究 2.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 研究,也称追踪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将横断、纵向结合研究 4.微观发生学研究: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 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0---3岁研究较 多)(注重变化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5.双生子研究: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或兄弟姐妹进行比较。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诞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该书成为科学儿童学诞生的标志。(0—3岁---学前 期—学龄期,小学结束) (二)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04年出版《青少年期》该书第一次呼吁人们把青少年期看成是人类生命全程的一个独特阶 段。 (三)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卡尔·荣格则是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论及 了前半生后半生分期、中年危机、临终心理等。 (四)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1.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是第一部 发展心理学著作 2.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1935年出版《发展心理学》,各方面都超过了 霍林渥斯。 四.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毛发、智力) 2.发育(胎儿期:妊娠营养及母亲身体健康状况,孕妇疾病状况,辐射< 怀孕不要做片子>、不抽烟喝酒、情绪很重要) (二)家庭与社会文化 1.家庭:教育、保护作用,家庭规模、家长本身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 2.社会文化:饮食习惯 (三)心理因素 (四)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帮孩子把状态调整好,并不是把前途安排好)(五)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普遍性:某一时间对同一个组群中的大多数人产生相似的影响,就可以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口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坏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Z屮,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屮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 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 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而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 (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到11岁。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00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同学们日后从事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基础,掌握儿童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情绪、个性、性别角色形成、同伴关系等方面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二、本课程与各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 54节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是掌握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是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的概念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宁波大学考研真题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2015年-2017年

宁波大学2015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科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 适用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

宁波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科目: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精神分析学派 2、暗适应 3、知觉恒常性 4、心理理论 5、婴儿依恋 6、顺应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 2、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3、简述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4、社会学习理论是如何看攻击行为的? 5、试述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综合运用各种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异同。 3、父母教养方式包括哪几种类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什么? 4、试依据幼儿(3~6岁,童年早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839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 2、内隐记忆 3、再造想象 4、视觉悬崖实验 5、最近发展区 6、生命全程发展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 4、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解释这一现象。 5、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玲玲正骑马在山间漫步,突然,她的马由于前方急速横过的一只兔子而跳了起来。请用五种情绪理论分析玲玲的可能反应。 2、弗洛伊德(1924)指出:“心理生活究竟是和意识有同等范围,还是超越意识局限之外,这样的争辩显然很费口舌。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接受潜意识的心理历程,表示朝向世界及科学领域的新展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成就莫过于精神生活中潜意识的发现。”请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人格心理的内容,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思想。 3、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 4、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学(补专)期末复习指导(2011、5)

学前儿童心理学(补专)期末复习指导(2011、10) 本课程考试题型共有四种: (1)不定项选择题(20题,共40分) (2)判断题(10题,共20分) (3)简答题(2题,共20分) (4)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1题,20分) 期末考试形式:闭卷、上机。 考试时间: 90分钟。 复习参考 一、不定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为单选,五个选项为多选)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 p4 A、0~3岁儿童 B、3~6岁儿童 C、0~6岁儿童 D、0~12岁儿童 2.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B)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 A、桑代克 B、普莱尔 C、加涅 D、巴浦洛夫 3.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B)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 A、《学前儿童心理》 B、《儿童心理》 C、《婴儿心理》 D、《实验心理》 4.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BCD)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P9 A、阶段 B、发展速率 C、特色 D、风格 E、顺序 5.儿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ABC)。 P11~14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理论研究法 E、文献法 6.专家研究发现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有(ABCDE) p21~22 A、肤色 B、身高 C、双眼皮 D、声音 E、下颚 7.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ABCDE)。 P30~33 A、母亲的生育年龄 B、母亲的营养 C、药物 D、辐射 E、RH因子 8.(C)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38 A、认知 B、感觉 C、知觉 D、记忆 9.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A)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P41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嘴 10.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认为,理想的视觉刺激位置在处于距眼睛(D)处。P41 A、5cm B、10cm C、15cm D、20cm 11.颜色视觉方面的重要缺陷是(C)。P43 A、中耳炎 B、先天愚型 C、色盲 D、聋哑 12.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ABE)之间的联合。 P45 A、视觉—听觉 B、视觉—触觉 C、听觉—嗅觉 D、视觉—嗅觉 E、视觉—动觉 13.空间知觉包括(ACE)等。 P48 A、形状知觉 B、多少知觉 C、深度知觉 D、高低知觉 E、方位知觉 14.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D)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P48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视崖设置 D、视觉偏爱 15.美国心理学家( B )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P48 A、皮亚杰 B、范茨 C、吉布森 D、沃克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A)。 P53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上下→左右 C、左右→前后→上下 D、上下→左右→前后 17.记忆的模式包括(ABC)。P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