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操继跃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武汉 430070)

1 饲养管理因素

1.1饲料中维生素与矿物质比例失调

与繁殖密切有关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有研究表明:将饲料中维生素E从28mg/kg(总量)增高到35mg/kg,胚胎死亡率从6.6%下降到2.2%,给予充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使妊娠25d的胚胎成活率达100%,而对照组仅为93.8%;

缺铬会引起产仔数减少、分娩率降低(母猪饲料中添加铬为0.2—0.5ppm;缺锌会导致分娩时间延长、死胎率增加、初生仔猪体重降低(妊娠母猪每1kg风干日粮锌需要量为50mg)。 但过量的锌会使产仔数减少,断奶仔猪体重下降。种猪饲料中铬的缺乏会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种公猪性功能降低。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同样会使分娩时间延长。胆碱缺乏会引起产仔数少、产仔率下降(每1kg母猪日粮800—1000mg)。泛酸会引起母猪繁殖率下降、卵巢萎缩、子宫缩小(每1kg母猪日粮12mg)。叶酸缺乏会导致产仔数减少、生长缓慢(每1kg母猪日粮1.3mg)。核黄素缺乏会引起产仔率降低、乏情、仔猪死亡率增加每1kg母猪日粮3.75mg)。生物素缺乏会导致母猪蹄裂、胎儿生长发育受阻;每1kg母猪日粮应含生物素0.25mg。在配制饲料时注意种猪饲料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平衡。

1.2环境温度

将母猪生活环境温度提高到39℃(即使是短时间)可导致胚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初生仔猪环境温度低于28℃易导致死亡。注意母猪夏季的防暑降温。

1.3分娩、助产

1984年苏联专家报道,仔猪死胎中,有10%—30%的胎儿是在发育期间死亡的,70%—90%是分娩时死亡的。分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分娩时胎盘收缩,血流不畅、部分胎盘脱落、脐带中断(分娩时仔猪从子宫前端到宫体经过2m长的距离,此间有因脐带拉伸、挤压而过早断裂),断脐仔猪必须在5min内产出,否则会被憋死。如果没有及时剪去初生仔猪的犬齿,可导致母猪乳头损伤、感染、乳腺炎、瞎乳。生产实践表明,50%仔猪死亡由母猪乳腺异常所致,母猪至少需要有12个有效乳头才能保证10—11头仔猪的成活。注意剪去初生仔猪的犬齿。正确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乳头;使用催产素或垂体后叶激素催生;对于老年母猪或难产母猪分娩时子宫阵缩无力时,可注射新斯的明(2—3mg,皮下或肌内注射)。因为实践表明此时单独注射催产素效果一般不理想。

1.4霉变饲料

无论是怀孕母猪还是未怀孕母猪,最忌的是霉变饲料。发霉变质的谷物饲料中存在的霉菌产生的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母猪一种特有发情症状——外阴阴道炎(性未成熟的猪),该霉菌毒素可引起性成熟的猪不育,性成熟前发病的猪,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卵泡发育阻滞,年龄较大的母猪则卵泡闭锁。可致怀孕母猪胚胎着床失败、流产、死胎、弱胎。T2毒素同样会引起类似的临床症状。

霉变饲料(可引起不孕、胚胎吸收、死胎、流产)个别高产母猪中毒处理措施: ① 立即停喂霉变饲料; ② 对症治疗(强心);使用苯甲酸钠咖啡因;③ 地塞米松肌内注射,以控制肺水肿,腹泻,降低死亡率;④ 静脉输液,葡萄糖,碳酸氢钠;⑤ 由于霉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的水平下降,因此应注意母猪后期日粮中的营养水平的调整,注意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200ppm。

1.5疫苗注射

疫苗尤其是活苗可引起母猪死产、胎儿畸形、仔猪存活率降低甚至流产。 例如给怀孕母猪注射弱毒猪瘟疫苗即可起死产、胎儿畸形、胚胎吸收(化胎)。注意猪场免疫程序时间的调整。

1.6 日照时间

在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国等国家易发生“秋季流产症”(Autumn abortion syndrome-AAS)。研究表明,秋季流产症除了感染、中毒、热应激、营养障碍之外,入秋后,日照逐渐变短是其根本原因。生理学上测定,随着长日照的缩短,母畜特别是孕畜血液中的LH和孕酮逐渐下降。因此认为,血液中LH和孕酮水平的降低是AAS的本质原因。要加强母猪的运动,给予充足的日照时间,在日照时间较短的秋季,应配备人工光照条件与设备。

1.7配种

交配过早、过迟,精液保存不当或存放时间过久,公猪使用过少,感染发热时交配均可导致受精卵死亡。在配种后12d内,精料过量、高温、争斗、转舍、运输均能引起囊胚死亡。高温季节运输时可使用镇静剂氯丙嗪1—2mg/kg体重。苯巴比妥钠是商品猪长途运输中较为理想的一种镇静、催眠药物,按30mg/kg 体重用药可以使猪睡眠长达30—48h。但本品不宜作怀孕母猪的长途运输抗应激药物,因为苯巴比妥钠对胎儿可能有不良作用。 准确鉴定母猪发情,确定适宜输精时间,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过久或其他低劣精液,不得使用正在发热的公猪进行交配。1976年Wildt提出,交配前用抗生素冲洗子宫,交配后14—24d投入孕酮25mg能有效地防止产仔数减少。对易受舍内环境污染的母猪,于配种前5—7d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也有一定的效果,不仅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还能促进体内的一种增加繁殖性能的蛋白质因子的生成。人工授精时,不得采集发热公猪的精液。

注意掌握正确的人工授精方法:案例分析 : 给一正常发情母猪进行人工授精后,母猪出现阴道流脓,食欲下降或废绝。尔后死亡。剖解发现腹腔积水伴带血脓汁。原因:输精管穿破膀胱。

母猪配种时,环境温度在30℃以上,日照时间在12小时以上,可明显影响受精效果、受孕效果和产仔率。

1.8 母猪产后疲劳症

部分母猪特别是年老的母猪,在高温季节产后不吃食,精神萎靡,嗜睡,其他方面比较正常,多是由于产后疲劳所致。处理方法:1)使用安钠加强心;2)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加氯化钾);3)葡萄糖酸钙剂。维生素B1;4)静脉注射能量物质(ATP)。

母猪产后不吃食的原因还有:母猪产后吞吃了胎衣,造成消化不良,不愿吃食,生吃胎衣可能导致母

猪异食癖,食仔现象。生产实践中为了促进母猪产乳,可将胎衣切碎,煮熟拌到饲料中饲喂母猪。产后精粗饲料过多、青饲料少,造成母猪便秘;产后由于产道损伤,细菌感染。

1.9母猪便秘与繁殖障碍

便秘时体内毒素排出受阻,引起胎儿吸收、流产等;受纳不平衡,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产后无乳便秘肠部发生炎症、继发感染,胃肠出血、坏死生理机能障碍,发情周期破坏。

发生原因:

1)饲料因素 米糠、稻壳糠、精料。青绿饲料减少。饲料中加有过多矿物元素如硫酸亚铁等

2)管理因素 饮水不足, 缺乏适当运动

3)怀孕后期、分娩后不久的母猪直肠麻痹

4)继发肠便秘:

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猪瘟早期、慢性肠结核、肠道蠕虫病;发热性疾病未能及时治疗

5)消化不良、异嗜癖

治疗措施

1)注意饲养管理 少喂米糠饲料,注意饲料中微量元素比例,不得过度添加铁元素化合物,补充青绿饲料,保证饮水,注意发热性疾病的及时治疗,保证猪适当的运动。

2)药物治疗

怀孕母猪:(1)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灌服人工盐;(3)注意抗生素治疗,控制继发感染;(4)植物油,矿物油(50—100ml)。

未孕母猪:

1.可使用泻药治疗:硫酸钠50—150g,加水300—1000ml,借胃管一次投服。

2.分娩后母猪伴有直肠麻痹,使用小剂量的毛果芸香碱(10-25mg)或新斯的明(2-5mg),皮下注射,此时结合保留灌肠更好。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强心,静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夏天,在日粮中混入1.8—2.0千克硫酸钠/吨日粮,可起到轻泻作用。

2 药物因素引起母猪流产等

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大剂量时)。

② 抗蠕虫药物苯并咪唑类药物(芬苯哒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引起畸胎,特别是在受精后20—40天。

③ 血虫净(贝尼尔):引起母猪流产。

④ 氨基甙类抗生素引起胎儿肾炎和听觉障碍。

⑤ 四环素类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引起产后母猪无乳症(乳头阻塞)。

⑥ 超剂量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精子畸形,胚胎发育不良。

⑦ 怀孕母猪便秘时,使用硫酸钠作为泻药。

⑧ 怀孕母猪使用前列腺素。

⑨ 大剂量的驱虫药物,如左旋咪唑和有机磷酸酯类等。

⑩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使用3mg/kg,会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

(11)阿散酸饲料添加250ppm,可引起死胎或流产。

(12)蛋白激素血清制品(孕马血清等),再次使用可致过敏反应;生物制品疫苗特别是弱毒苗可引起流产和“化胎”。

(13)在饲料中添加林肯霉素或泰乐菌素头几周内可能引起母猪发生直肠脱。适应后垂脱停止。

生产实践中,直肠脱及阴道脱的发病率为0.5%—10%。引起脱垂的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炎症小肠结肠炎、腹泻、猪瘟、尿道炎阴道炎;营养因素:日粮高钙(2.25%)、粗粉转奶粉、缺麸皮和小麦日粮、饲喂含酒糟饲料(露天放置3周)、高能量饲料、过高赖氨酸等;物理因素:圈养地面坡度过大、分娩时间过长、难产、高密度运输;药物:雌激素类药物、林肯霉素、泰乐菌素、大剂量氟苯尼考和泰万菌素长期使用等;

遗传因素:可通过选育淘汰。环境因素:寒冷因子、缺乏运动。 霉菌毒素:外阴阴道炎。其他:低钙血症。

3 子宫内膜炎

研究表明,化脓棒状杆菌、某些厌氧菌、病毒及原虫是引起慢性子宫内膜炎和化脓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而子宫内膜炎是造成母猪不孕和流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炎时,子宫粘膜受损造成受精卵不易着床,内膜炎时也可能引起子宫乳产生不良。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可引起母猪胎儿死亡、流产和仔猪存活率下降,了解这一情况对临床上治疗综合选择抗菌药物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在怀孕第1个月,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胚胎一般不受影响;第2个月感染即可引起胚胎死亡与吸收,也可能形成木乃伊或流产;第3个月感染即引起流产。大肠杆菌对应激诱发的母猪子宫炎—乳腺炎—无乳综合症(Metritis- mastistis-agalactia, MMA)和急性乳腺炎起核心作用。 前些年,捷克MMA的发病率达到30%—50%,匈牙利占29%—33%,东德高达57.4%,据统计,英国每年有2000头母猪产后减乳或完全停乳。多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母猪繁殖机能障碍,如伪狂犬病(Pseudorabies)、猪细小病毒感染(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猪瘟(Hog chol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wpiratory sydrome, PRRS)乙型脑炎。

3.1子宫内膜炎控制基本措施

在种猪患了繁殖障碍等产科疾病时,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子宫恶露时,最易发生子宫感染,表现出急慢性子宫炎、子宫内膜炎,为了使下一胎怀孕、生产正常,应立即控制其炎症。 多数猪场因子宫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很普遍,导致不发情、配不上种等。这是一直困扰种猪场的一个共性问题,繁殖效率无法正常,影响猪场效益很大。母猪年产达不到2.2胎的正常成绩。

预防母猪子宫炎有效方法——前列腺素给药法:

分娩后36—48h内,肌注前列腺素PGF2a10mg,用药目的是为了在子宫颈闭合之前将子宫内容物通过子宫肌肉的收缩运动排出子宫,生理条件下,子宫颈在分娩完毕后第3d完全闭合。因此前列腺素的给药时间应安排在分娩后36—48h。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给母猪产仔后注射前列腺素可缩短母猪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提高仔猪的存

活率、减少日后的死胎和流产,预防或治疗子宫积脓和子宫炎症。法国近20年来普遍采用此法,将产后36—48h给母猪注射前列腺素制剂作为种猪场的常规处理措施,而且法国是从西班牙获得信息后才采用的,在我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

对于子宫积脓、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可肌内注射PGF2a10mg或氯前列烯醇0.2mg,这样很快在24h 内排出子宫内容物。第2天子宫粘液变为正常,3—4d后即可排卵发情。促进排出子宫内容物的药物还有0.5%新斯的明,每12—24h皮下注射0.8—1mL,催产素皮下注射20—30IU,垂体后叶激素1—2mL。

子宫内膜炎控制常规方法的不足

1)全身用药虽能做到宏观控制,但药物较难通过生物屏障达到子宫内,通常在子宫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2)子宫内投放抗生素:大部分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不稳定,子宫内的炎性产物、脓汁、恶露等易与抗生素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快速降解而失去作用;绝大部分抗生素对病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3)投放消毒防腐剂:防腐消毒剂可杀灭病毒、细菌和霉菌,可有效地控制子宫内膜炎。但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后遗症。如消毒防腐剂高锰酸钾具极强的氧化性,在子宫内会破坏子宫黏膜,影响受精卵着床,部分防腐消毒剂使用可能造成终身不孕。推荐产品回力清软胶囊:

1)主要含植物精油:抗菌谱广,不产生抗药性等不良反应;

2)配备有在子宫内专用的缓释基质,具有缓释长效功能;

3)配有安全的局部麻醉镇痛成分,减轻动物疼痛应激反应,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食欲;

4)使用方便,配备了胶囊专用的投递装置。

治疗(种猪)

(1)治疗子宫内膜炎:一般第一次治疗率有80%,严重者,第3天再投1粒便可以。

(2)去除胎衣滞留:塞2粒,3小时便排干净,不用洗子宫。

(3)消除恶露:恶露(白带)表示子宫内有细菌感染。

(4)治疗阴道炎。

(5)难产急救:难产母猪,尤其在夏天,若生产超过4小时以上,体力消耗大,产后会不吃或后膝瘫痪,若在产第三头时,塞入2粒,可引导迅速产仔,避免母猪体力过度负荷。

(6)自然保健:产后立即使用,有取代洗子宫之功效。

预防

母猪在生产后36小时内注射前列腺素PGF2α10mg或氯前列烯醇0.2mg。然后投回力清胶囊2粒,可有效地防止病毒、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子宫恶露,不发情,不孕,返情繁殖障碍等疾患。有效率99%—100%。

4 激素紊乱引起的母猪不孕

4.1母猪无卵泡发育、卵泡发育停滞、卵泡萎缩等。可肌肉注射FSH 50-100国际单位。注射前列腺素类药物:母猪1次可肌肉注射3—4毫克,一般可于注射后1-3天内出现发期情。注射雌激素制剂:已烯雌酚,每次皮下注射3-10毫克;苯甲酸雌二醇,每次肌肉注射1— 2毫升,间隔24-48小时可重复注射1

次.。

4.2母猪缺乏性欲

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24—48小时后再重复注射1次。也可皮下注射已烯雌酚3—10毫克。孕马血清200—1000单位肌内注射。

4.3后备母猪不发情

肌注800—1000单位孕马血清诱导发情和排卵,再注射600—800单位HCG可在3—5天内表现发情和卵泡成熟排卵。

4.4母猪断奶后不发情(乏情)

正常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表现发情。但只有60%—70%的后备母猪在首次分娩断奶后第一周发情。对初产母猪,断奶后当天肌内注射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经产母猪,经15—23天不见发情,肌注孕马血清1000—1500单位,同时注射HCG500单位。注意补充饲料中核黄素、锰、能量、蛋白质或氨基酸 。

4.5 屡配不孕

预防:1)配种当日,肌肉注射黄体酮30—40毫克或雌激素已烯雌酚8毫克;

2)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毫升,加入30%氟苯尼考溶液2mL,于最后一次配种(授精)后—小时注入子宫内。

4.6 卵巢囊肿

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及取决于垂体的FSH和LH平衡作用。LH量减少,促甲状腺素分泌过多都可引起卵巢囊肿 。 卵巢囊肿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猪主要形成黄体囊肿,其临床症状就是不发情。

治疗: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或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CG)等,引起黄体退化。LHRH100—300微克,一次肌内注射,可重复使用1次;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APC)肌内注射,也能获得良好的受胎效果;黄体酮40毫克肌注也有效果。

持久黄体:

持久黄体是卵巢常见病,占卵巢疾病30%。治疗:前列腺素F2a,肌注剂量10—25mg。

使用激素药物特别注意事项:一般来说,除了前列腺素和催产素以及垂体后叶激素外,其他生殖激素如孕马血清、人绒毛膜促性激素等对猪是属于异种蛋白,多次使用可能引起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使治疗无效甚至引起体内内分泌功能紊乱,终使种猪失去种用价值。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病名病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尸检病变特殊诊 断 预防治疗 猪乙型脑炎乙型脑 炎病毒 能感染人及多 种动物。蚊为传 播媒介,故夏秋 季发病。本病散 发流行,多隐性 感染。4-6月龄 猪较易感染。 妊娠母猪主要表 现为流产、大小不 等死胎、畸形及木 乃伊胎,亦可产出 弱仔。流产后不影 响下次配种。公猪 单侧睾丸肿胀、发 热及萎缩,性欲减 退,有的幼猪可呈 现全身症状。 母猪子宫 内膜炎,粘 膜充血、出 血、水肿及 糜烂。胎儿 脑皮下及 腹腔水肿。 肝、脾、肾 坏死灶及 脑非化脓 性炎症。 流产或 早产胎 儿血液 及脑组 织分离 病毒。 无特效药物 治疗,每年4 月分给5月 龄以上种猪 接种乙型脑 炎弱毒苗, 可产生坚强 免疫。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 病毒 不同品种、年 龄、性别猪均能 感染。常见于 4-10月份流行, 多初产母猪发 病。病毒抵抗力 强,容易长期连 续传播。 猪只感染后均无 明显症状。主要表 现为妊娠母猪的 流产,死产、木乃 伊胎、弱仔及不孕 等。个别母猪有体 温升高、关节肿大 及后躯运动不灵。 母猪轻度 子宫内膜 炎、胎盘部 分钙化。胎 儿水肿、软 化吸收或 脱水呈木 乃伊化。脑 非化脓性 炎症。 70日龄 以下胎 儿组织 悬液作 血球凝 集反应。 无特效治疗 方法。母猪 配种前2月 接种细小病 毒灭活苗可 以预防。 伪狂犬病伪狂犬 病病毒 10-30日龄仔猪 多发。各窝仔猪 发病率,同窝仔 猪发病先后均 不一致。发病与 环境及饲养管 理因素有密切 关系。 排灰白、腥臭、浆 状粪便。体温与食 欲无明显改变。病 程一周左右,多数 能康复。 贫血、消 瘦。小肠护 张充气及 黄白酸臭 稀粪。实质 器管无明 显病变。 根据流 行情况 及临床 症状即 可诊断。 多数抗菌、 收敛及助消 化的中西药 物均有效 果,但必需 同时改善环 境及饲养管 理。 猪呼吸与繁 殖障碍综合症PRRS 病毒 妊娠母猪及月 龄内仔猪最易 感。肥育猪发病 温和。本病经呼 吸道及胎盘传 播,传播迅速。 母猪精神食欲不 振,体温短暂升 高,咳嗽及不同程 度呼吸困难。孕母 猪早产、死胎、弱 胎及木乃伊胎。出 生仔猪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周后死 亡率25-40%。 育肥猪及 种猪无明 显病变。病 死仔猪胸 腔积水,皮 下、肌肉及 腹膜下水 肿。肺前叶 有肺炎实 变灶。 间隔3周 以上的 双份血 清抗体 检测。 无特效治疗 药物及有效 疫苗。预防 依赖于纵使 措施。

良种猪繁育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良种猪繁育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良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 2、承建单位:__银宝食品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__银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地址:__银宝路东首 电话:0538 3、项目申报单位:__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__市财政局 4、项目总投资:2700万元。所需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800万元,申请农业银行贷款1600万元,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00万元。 5、建设规模:项目分二期工程完成,一期投入800万元,建设良种猪繁育场。二期投入1900万元,建设10万头养猪场。投入祖代猪1050头,年繁育父母代25000头,按60%的母猪计算,年出栏商品代猪万头。 6、效益情况:农民年增收5500万元,银宝公司年新增利润800万元。 7、建设期为8个月,自20__年3月─20__年10月。

二、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意义 ㈠、__市畜牧业养殖基本情况 __市地处山东中部,北与长清以山为界,东靠东岳泰山,南与宁阳隔河相望,西与平阴、东平接壤。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万亩,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下辖17个乡镇、办事处,617个行政村,总人口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万人。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具有传统养猪、养鸡、养牛的畜牧业大市,年产粮食、油料亿公斤,作物秸秆近10亿公斤。境内特产丰富,交通四通八达,济兖、泰临、泰东等6条公路干线纵横贯穿,东临104国道,西靠京九铁路,京沪铁路──辛湖线贯穿东西。全市普遍实现了“四通”,即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程控电话。通讯设施完备,有线无线电话实现了程控连网。地下水储量丰富,能源充足,气候适宜。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途径来抓,通过强化措施、完善政策,使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已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至目前,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3500万只,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各类饲养大户达到1万余个。畜禽规模化饲养占社会饲养的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1]。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繁殖疾病已成为大中型饲养场最重要疾病之一。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病原性因素主要包括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PPV)、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猪伪狂犬病(Swine pseudorabies,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温和性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肠病毒综合征(Stillbirth mummification embryonic death infertility,SMEDI)等因素。此外,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E的缺乏,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有时一些药物的应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猪只的繁殖障碍,但这通常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下面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药物的运用、霉变饲料以及母猪的便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控措施,比如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瘟、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在预防上提倡防重于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②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③加强母源抗体检测;④严把引种检疫关;⑤加强饲养管理;⑥处理好霉变饲料; ⑦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 1 病因分析

母猪繁殖障碍的处理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的处理措施 概述:母猪繁殖障碍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也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症主要包括青年母猪初情期迟缓、经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孕、发情微弱以及卵巢囊肿。 母猪繁殖障碍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也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症主要包括青年母猪初情期迟缓、经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配种后不受孕、发情微弱以及卵巢囊肿。 初情期迟缓:生长发育正常的大型后备母猪,若达7月龄后仍未见发情的,即可视为初情期迟缓。 原因: 1、卵巢发育不全:多发于长期患慢性消化系统病、慢性呼吸系统病、寄生虫病的小母猪。由于卵巢发育不全,使得卵巢内没有大的卵泡发育以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引起发情。对患猪剖检观察时可发现卵巢小而没有弹性,表面光滑没有凹凸形状。即使有卵泡发育也形如米粒,发育不到大豆粒大小,也找不到以往曾经发过情、排过卵的痕迹。 2、异性刺激不够:猪的初情期早晚除遗传因素决定外,同时与后备母猪开始接触公猪的时间有关系。有实验证明,当小母猪达160—180日龄时,用性成熟的公猪进行直接刺激,可以初情期提前约30天。同时证明,公猪与母猪每天接触1—2小时产生的刺激效果与公猪和母猪持续接触产生的效果一样,用不同公猪多次刺激比用同一头公猪多次刺激效果好。

3、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由于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造成母猪体况过瘦或过肥都会影响其性成熟的正常到来。有些体况虽为正常,但在前期饲养中,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养分,性腺发育受到抑制,性成熟会延期到来。再者,每圈饲养4—6头为宜,单圈饲养1头对母猪的发情有不利影响。过分拥挤及频繁打斗可导致初情期延迟。 4、安静发情:个别青年母猪已经达到性成熟年龄,体内卵巢活动及卵泡发育也正常,却迟迟不表现发情症状或在公猪存在时不表现站立反射。这种现象叫安静发情或微弱发情。 微弱发情可采取一定措施,母猪可以受孕。这种情况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引进猪种及培育猪种,发情表现不明显,尤其后备母猪。 防治:对发情迟缓的母猪,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1、营养调控:体况瘦弱的母猪应加强营养,短期优饲,补喂优质青绿饲料,使其尽快达到7—8成膘;对过肥母猪实行限饲,多运动少给料,直到恢复种用体况。 2、管理措施:对母猪进行调圈处理。公猪刺激。过肥母猪进行饥饿处理,与以前饲料减半。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附件:详细摘要模板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杨小蓉,荫硕焱,潘梦,周磊,盖新娜,陈艳红,郭鑫,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引言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疫病之一。我国的高致病性PRRSV[1-2]已成为近年来引发我国PRRS 疫情的优势流行毒株[3],但是否存在变异值得关注。本研究对从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场分离到的一株PRRS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旨在为高致病性PRRSV的变异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用于分析的毒株—PRRSV SD0901于2009年分离自山东地区发生PRRS猪场的病猪血清样本。采用文献[4]报道的引物序列,分段进行毒株基因组的RT-PCR扩增,克隆至载体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ClustalX、GeneDoc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与分析。 结果与讨论 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不包括Poly (A),SD0901的基因组全长为15 320 nt,与高致病性PRRSV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8.6%-98.7%;基因组的Nsp2编码区除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外,还存在468位的异亮氨酸缺失,且在585-586位氨基酸之间插入1个脯氨酸;该毒株的结构蛋白GP2、GP3、GP4和M编码区分别存在1个氨基酸的突变,即GP2的240位丝氨酸(S)突变为苯丙氨酸(F),GP3的66位异亮氨酸(I)突变为苏氨酸(T),GP3的151位、GP4的43位和M蛋白的7位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该毒株在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与已报道的高致病性毒株高度同源,除了Nsp2编码区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缺失而外,还有另外的缺失和插入,而且结构蛋白还存在突变位点。尽管这些变异的生物学意义有待深入研究,但我们可以认为SD0901是一株高致病性毒株的变异毒株,提示高致病性PRRSV毒株的进一步变异无疑将增加毒株的多样性。主要参考文献 [1] Tian K.G, Yu X, Zhao T, et al., Emergence of fatal PRRSV variants: unparalleled outbreaks of atypical PRRS in China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unique hallmark. PLoS One. 2007, 2: e526. [2] Zhou Y.J, Hao X.F, Tian Z.J, et al., Highly virulent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ed in China. Trans. Emerg. Dis. 2008, 55, 152-164. [3] Zhou L,Chen S.X, Zhang J.N, et al.,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Virus Res. 2009, 145, 97-105. [4] Zhou L, Zhang J.N, Zeng J.W, et al., The 30-amino-acid deletion in the Nsp2 of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ing in China is not related to its virulence . J. Virol. 2009, 83: 5156-5167.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及其防治.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及其防治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SRDS)是母猪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死产、木乃伊、畸形、弱仔及少仔等。 病因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疾病性,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常呈大面积的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导致大量的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新生仔猪死亡,给规模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先天性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畸形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双阴道,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只有在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消除畸形基因。 二、机能性繁殖障碍: 1)卵巢发育不全:猪的正常卵巢重量为5克左右,发育不全的在3克以下,原因是脑垂体机能障碍,卵巢对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 2)卵巢囊肿:表现发情不规律,青年母猪占一半。 治疗: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500微克/次,注射1 4次。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天,发情率一般为77.4%,受胎率可达70.2%。 3)持久黄体:母猪长期不发情,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与性腺激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方法:先用前列腺素3 5毫克肌肉注射,经3 5天后、阴部肿胀时再注射性腺激素1000单位,大多数在3 4天内发情,配种即可受胎。 4)卵泡发育障碍;包括卵泡机能减退、萎缩及硬化,在不发情母猪中有69%为卵泡发育障碍所引起。 治疗:可用性腺激素200 1000单位肌肉注射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 1000单位隔1 2 天做一次。 三、营养性繁殖障碍: 1)能量和蛋白质:高能量饲料使母猪过肥,尤其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导致肥胖性不育。 如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母猪瘦弱,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安静排卵或形成卵泡囊肿,配种前一周每天给母猪增加饲料,消化能为12兆焦/kg可获较高胚胎存活率。 2)维生素:VA、VB、VD、VE是母猪维持正常繁殖机能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严重缺乏会影响受胎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VA:缺乏会使母猪难于受胎、中途流产、产弱仔、盲胎、死胎和畸形胎。 VB1:缺乏时母猪屡配不孕,性机能紊乱、发情不正常、产弱仔。VB2缺乏时母猪泌乳减少,所产的仔猪易形成儒猪。VB6缺乏时母猪发情推迟。VB12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产仔少,易患恶性贫血症。VB3缺乏时运动失调、鹅步、肠炎、生殖及泌乳机能受损。 VD: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受胎率降低,易患产后瘫痪,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仔猪易患佝偻病。

建立优质种猪繁育基地项目建议书

建立优质种猪繁育基地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经济中最大的行业,种猪产业是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种猪产业的顺利发展依赖于健全的种猪市场。种猪养殖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湖南省养殖业发展规划。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从生猪的品种改良入手,培植安全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对带动我省养猪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种猪整体良种普及率的提高、基础母猪群良种化程度不断推进,表面上我国每年生产的种猪数量已接近需求量,除了优良种猪年更新需求量逐年增加外,在良种化的大趋势下,原有种猪品种的更替需求量也将递增,目前我国优良种猪市场仍有缺口,尤其是父母代种猪仍然供不应求,每年优良种猪需求量缺口将达数百万头。 项目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符合当地资源开发及畜牧业发展规划。通过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连续均衡的生产饲养工艺,进行高密度、高效益的繁殖生产,将有效提高种猪的质量,并以“以场带户”的模式带动本地区周边农户从事养猪生产,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 农业部等八部委早在2000年联合发布的“印发《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强调,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建设生产和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已经被我国政府所充分认识,扶持和培养龙头企业,以点带面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我省是全国的生猪调出大省,对稳定全国生猪市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湖南外销生猪在香港、广东市场占明显优势,在上海、武汉、重庆、贵州等地的生猪市场销售份额呈逐年增加趋势,我省生猪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一直以来,生猪产业都是我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次养殖结构调整,持续转变发展养殖方式,以及价格波动作用下的市场洗礼,生猪产业发展更加稳健、更加成熟。生猪产业发展既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也是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需要。因此,我省必须强化生猪产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实施“湘猪振兴工程”,从加快品改、优化品种、提升品质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破制约瓶颈,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优质种猪繁育基地的建设可充分发挥本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不但能带动我省畜牧业以及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对我省的经济建设也

猪繁殖障碍传染病鉴别诊断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病名病原流行特点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 猪瘟猪 瘟 病 毒 猪是本病唯一的天然宿主,不同 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既有垂直传播,又有水平传播。 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 ①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停止,喜饮水。 ②精神高度沉郁、畏冷、嗜睡、发抖。 ③初便秘,后腹泻,粪稀臭,常带血。 ④眼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 ⑤口腔黏膜发绀或苍白。 ⑥皮肤初期充血,末期鼻端、耳、四肢、腹下、会 阴等处皮肤有出血点。 ⑦公猪包皮积尿。 ①皮肤、黏膜、浆膜广泛出血。 ②淋巴结:肿大、切面出血,中心部位仍有白 色区域,如大理石样(淋巴结周边出血)。 ③脾:不肿大、出血、梗死。 ④肾、膀胱:有出血点,呈麻雀蛋样称雀斑肾。 ⑤肠:坏死性肠炎,回盲肠形成扣状溃疡。 ⑥孕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死胎全身水 肿,小脑、肌肉、肺发育不良。 蓝耳病 猪 繁殖 与 呼吸 综 合 征 病毒 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 均易感,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 猪。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无死亡,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本病也可垂 直传播。 ①母猪:表现为突然厌食、发热、沉郁。皮肤发绀 (蓝耳病),出现流产、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 ②仔猪:病猪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厌食,体温 高,耳部发紫,皮肤发绀。共济失调,急性死亡。 ③公猪:精液质量下降并带毒 ①主要病变为弥漫性间质肺炎。 ②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有出血水肿, 心内膜充血。肾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 ③仔猪:皮下水肿,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肺 淤血、肉变。 ④流产胎儿出现动脉炎、心肌炎、脑炎。 1

猪伪狂犬病伪 狂 犬 病 毒 多种动物易感,孕猪和新生仔猪 最易感。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和垂 直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 的传染源,仔猪死亡率高,母猪 主要流产。 ①怀孕母猪:咳嗽,发热,精神不振,流产,木乃 伊胎、死胎和弱仔。弱仔发病死亡快。 ②仔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流涕、腹泻、 呕吐,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共济失调,很快死 亡。 ③种猪不育:母猪不发情、返情、屡配不孕等。公 猪不育、发生睾丸肿胀、萎缩,失去种用能力。 ①呼吸道及扁桃体出血、水肿。 ②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③出血性肠炎、胃底部出血。 ④肾脏针尖状出血。 ⑤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⑥脑膜出血、充血,非化脓性脑膜炎,脑组织 有核内包涵体。 乙型脑炎乙 型 脑 炎 病 毒 多种动物都可感染,初产母猪、 仔猪、肥育猪多发。人兽共患, 经蚊子传播,有明显季节性,感 染率高,发病率低,多为隐性感 染。 ①一般症状:高热、沉郁,嗜眠,减食,粪干;后 肢麻痹,最后麻痹死亡。 ②怀孕母猪:主要是流产,胎儿多是死胎或木乃伊 胎。 ③公猪:睾丸单侧性肿胀、发热、疼痛。 ①有神经症状的猪:软脑膜和实质充血、出血、 水肿、坏死,脑脊髓液增多。 ②流产、早产胎儿:胎儿木乃伊化,脑水肿, 脑膜、脊髓充血,非化脓性脑炎,脑发育不 全,皮下水肿,体腔积液,肝脾坏死。 细小病毒病细 小 病 毒 只感染猪,大小猪均易感,初产 母猪繁殖障碍。可经呼吸道和消 化道传播,垂直传播,流行期长。 ①妊娠早期感染,胚胎死亡,产仔数少或屡配不孕; 中期感染产木乃伊胎;后期感染产仔正常。 ②对公猪的受精率或性欲没有影响。 ①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儿在子宫有被 溶解、吸收的现象。 ②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 液或木乃伊化。 ③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 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 征的脑膜脑炎变化,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它表现在母猪不能正常的怀孕,即使怀孕也不能顺利的产仔。 有的母猪在不足月的情况下会产生流产的现象;有的仔猪在怀孕的初期就已经死在母猪的肚子里,生下来的时候,全身发黑,只有骨架和外皮,俗称木仍伊胎;有的仔猪虽然已经发育完整,却不能健康的活下来。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很多猪场都有发生,给农民朋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与防治。 片花: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 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我们先来看看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有哪几种。 先天性繁殖障碍先天性繁殖障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等等。 科学地选留后备母猪,对提高其生产、繁殖和性能,防止先 1 / 6

天性繁殖障碍有很大的好处。 选留后备母猪时,应询查后备母猪的父母代生产成绩,无遗传缺陷,同胎至少九头以上,仔猪初重 1. 21. 5 公斤,乳头多且排列整齐,体形好的仔猪留作后备母猪。 除了仔猪选留时要询查系谱以外,在其生长过程中还要多次选留。 70 天左右时,选择毛疏而光,皮红而润且富有弹性,背腰平直,肢体健壮整齐,乳头粗大而突出,阴户发育良好的小猪留种; 5 月龄左右,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不肥不瘦,能够如期发情配种的种猪留种。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也是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 配种或分娩前后消毒不严格及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死胎滞留等因素,都会造成子宫内膜发炎。 感染子宫炎后的母猪往往会因炎症推迟发情或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发生胚胎死亡、流产等,最终淘汰。 在子宫内膜炎的发病中,胎衣不下是最常见的原因。 胎衣一般在胎儿产出后10-60分钟即可排出。 产后2-3小时内未排出胎衣,或者只排出一部分的现象叫胎衣不下。 饲养员在母猪生产完毕后,一定要检查胎衣的数目,胎衣的数量必须和所产仔猪数对起来。 如果胎衣长时间不下或下不全,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

养猪繁育体系及评价指标

养猪行业术语 一、繁育体系 1.四级繁育体系 四级种猪良种繁育体系由原种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和商品场(生产群)以及终端商品猪饲养场组成,整个繁育体系的重点是原种场(核心群)。 原种场(核心群)原种场处于种猪繁育体系的金字塔塔尖,主要任务是做好品种规划和育种方案,根据育种方案进行纯种选育,开展种猪性能测定,以期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原种场优秀后代可以更新核心群种猪或者为扩繁群提供后备公母猪等。

扩繁场(繁殖群)扩繁场位于整个繁育体系金字塔结构的中间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原种场和商品场的纽带。扩繁场的主要任务是扩繁纯种母猪和生产杂种公母猪。扩繁场生产的杂种公母猪的目标方向各不相同:公猪生产性能的主要目标是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以及饲料转化率高等;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目标是繁殖性能好、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强等。繁殖群更新的后备猪必须来自核心群,不允许接受商品场的猪只。 商品场(生产群)商品场位于整个繁育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底层,主要功能是按照杂交计划的要求,组织好父母代的杂交,生产杂优猪。商品场的主要工作是提高猪群的生产效率,向测定站提供优秀的商品猪进行测定,以检验育种计划、育种目标等的实现情况;按照统一的育种计划,使用核心群和扩繁场提供的终端父本,或者种公猪站优秀公猪的精液。 终端商品猪饲养场终端商品猪饲养场仅仅饲养商品猪,它是整个繁育体系的最终结果和产品,最终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核,也是整个种猪繁育体系最终价值的体现。 2.种猪体系 原种猪分为美系、加拿大系、瑞典系、丹麦系等,品种以杜洛克猪、大约克(大白猪)、长白猪三配套最为常见。同时,也有少量其他品种进口,如汉普夏等。大多数原种猪到中国后,肢蹄病、呼吸道病多发;注意惊吓,原种猪多数胆小,容易发生应激。

高致病性变异株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

高致病性变异株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 郑 杰1,2,宁宜宝2,赵启祖2,刘业兵2,邱立新3 (1.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海绵状脑病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94) (2.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海淀100081;3.湖南兽医总站,湖南长沙41000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1,2]。该病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现,然后迅速向世界各地迅速蔓延,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如瑞典[3]、新西兰[4]、澳大利亚[5]等。1992年,欧共体将其统一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 S)”。1992年5月,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 lE)己将其列为B 级疾病。 1991年,我国台湾地区首先报道该病,然后大陆学者郭宝清[6]分离到PRR SV,从而证实中国大陆地区存在PRR S,此后,国内大部分省、市或自治区出现,并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1 2006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中国的流行特点与特征 自2006年夏季以来,我国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份发生,而后波及全国各地的以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主要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弥散性、出血性间质肺炎、淋巴结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为突出特征的猪传染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较低,故俗称“三高一低”, 2006年至今,该病的暴发与流行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起始由于人们不清楚该病的主要病原,故有“猪无名高热”的称谓,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引起本病最主要的病原为变异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7,8]。经过对分离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株全序列测序表明:病原的基因序列变化主要是在N SP2区缺失了30AA,其中仅在一段基因序列中就连续缺失了29AA。 1.1 主要发病流行特点 1.1.1 本病以2006年夏季在我国中南部的发生最为严重,在以后的秋冬季节迅速向西、北方各地延伸, 2007年春天该病除了在2006年发生过该病的一 收稿日期:2007204211 作者简介:郑杰(19752),男,博士,从事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学 通讯作者:宁宜宝,电话:010*********,E2m ail:ningyibao@ivd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2297684.html, 些老疫区重新抬头外,在一些新疫区也出现流行。从流行季节上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较去年夏季有所减缓。 1.1.2 流行范围广,发病地区多。到目前为止,该病已在我国的10多省市出现流行,流行范围已涉及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地。 1.1.3 大、中、小猪场以及农户散养猪均有感染发病。发病率较高,有的几乎100%发病,病死率较高,一般为50%,有的可以达到80%以上。 1.1.4 各种年龄、各种品种、不分大小和性别都可感染发病。但有所不同的是,去年夏天,种公猪和繁殖母猪发病死亡较多, 严重感染死亡,成年种猪和育肥猪虽有发病,但死亡明显减少。 1.1.5 发病猪使用了替米卡星、泰乐菌素、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以及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体温暂时下降,但往往在第4~5天体温又上升到原来的水平,抗生素药物治疗基本上不能降低发病猪的死亡率,有时反而加速了发病猪的死亡速度。 1.1.6 本病复发率较高,约占10%。土猪比良种猪容易康复,治疗效果更好一些。 1.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发病严重者,食欲废绝,嗜睡,呕吐,拉稀,流鼻涕,呼吸困难。病死猪全身出血,身体部分地方尤其皮表、肢体远端出血,有的四肢、耳尖出血最为严重(图1,见中插彩图,下同);有的臀部、腹部及后肢皮肤出血严重,有的耳朵、四肢远心端出现黄豆大小纽扣状坏死(图2);耳朵出血,有的呈现蓝色;有的出现紫斑。起初个别猪只发烧,随后迅速传播至大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41.5℃,出现个别猪突然死亡;病猪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伴有腹泻。病猪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多数发病猪在腿部有小型扣状的溃疡或结痂。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场高达50%以上,其中以保育肥猪最为严重。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死胎。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 84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第43卷)第6期 Ch inese Journal of V eterinary M edicine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0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

种猪繁殖障碍及其控制

种猪繁殖障碍及其控制 1.内蒙古恒丰集团,内蒙古临河015000; 2.内蒙古蒙泰大地生物技术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3.天津科恩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天津300161) 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地种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一些猪场都普遍存在繁殖障碍的问题。如果:头母猪年哺育断奶仔猪不到16头,这说明存在严重的繁殖障碍。造成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有遗传、病毒和细菌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因素等。主要表现:乏情、久配不孕、配种出血、返情、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畸胎、产仔数少、哺乳率低等,这些问题势必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影响其正常发展。下面笔者就这类问题做一些介绍,供广大养猪界同仁参考。 1 乏情 乏情是指青年母猪或断奶母猪到了应该发情的时间段而不表现发情症状,不愿交配。后备母猪一般应在饲月龄出现初情期,但英系大白猪的初情期在9月龄出现,通常情况下,如后备母猪8月龄后仍未出现初情期,就应该淘汰。乏情的后备母猪要小群体地与公猪混养或放牧饲养,并让种公猪追赶来刺激母猪排卵发情。同时,母猪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激发后备母猪的性欲,使它们的初情期正常出现。断奶母猪离仔后正常情况应该10d内发情配种,如超过就说明乏情,其主要原因是怀孕及哺乳期间饲养管理不当,日粮营养水平低、不平衡、给料量不足造成母猜断奶时体重减少过多,体况不佳推迟发情时间;另外,母猪产仔和哺乳期间易发生产道及乳房炎症,这也会影响其正常发情。控制断奶母猪乏情主要是保证怀孕期特别是哺乳母猪日粮供给量应为4~5kg/d。其次,要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控制疾病的发生。一般情况哺乳期最少应为21d。断奶后通过种公猪的刺激,也可提高母猪发情比例,缩短发情间隔。 2 配种失败和配种出血 配种失败主要表现:公猪不爬胯发情母猪或发情母猪不愿让公猪爬胯,主要原因是由于公猪年轻无交配经验、体肥年龄大、热应激及阴茎创伤、后备母猪无交配经验、母猪断奶后子宫及产道和尿道发炎。控制措施是让青年公猪观看成年有经验的公猪配种的过程,加强公猪管理,合理使用公猪。对生殖系统损伤有炎症的公、母猪用消毒药清洗,并用抗生素对症治疗,然后进行配种。配种出血主要是公猪阴茎损伤和母猪产道的损伤,一般用抗生素治疗就很快能恢复配种功能。 3 返情 母猪配种后返情主要是公猪生殖能力低、精液品质差、配种时间不当及母猪子宫卵巢发炎等因素造成。及时淘汰生殖能力低下的公猪,合理掌握配种时间,一般母猪允许公猪爬胯后10~12h第1次配种,隔12h后进行第2次配种,母猪

未来种猪育种策略.

未来种猪育种策略我国种猪育种的总体策略(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良种猪资源,在种猪生产和研究的优势地区建立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积极开展分子育种与遗传评估有机结合的现代猪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公司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实现种猪质量的快速、可持续遗传改良。总体战略是:建立能够长期进行瘦肉型种猪持续改良的繁育体系,实现“以种猪选育为基础,核(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心群种猪自给、有计划地少量引种、保持国际同期种猪水平”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以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为主体,新种质资源引进为辅,积极创建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国家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和瘦肉型猪育种体系,同时重点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建立区(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域性和国家级联合育种体系采用区域性联合育种的方式,在几个主要种猪生产地区,如北京、华南、华中、西南等地,选择有条件的技术依托单位,组织有关养猪企业共同建立联合育种体系,加快以区域性中心公猪站为纽(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带的种猪遗传联系网的建立,选育我国自己的优质瘦肉型种猪专门化品系,利用地方资源选育高繁殖力和肉质优良的新品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联合育种体系。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种猪信息库,开发基于“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3层网络体系结构的网上种猪遗传评估系统,推动大、中、小型种猪场遗传联系的建立,建立跨场间遗传联系,提高场内和跨场间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区域性跨场间遗传评估、遗传参数评估、经济加权系数的研究。育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和配套系在建立国家级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基础上,开展跨场间新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选育,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大规模跨场间种猪配合力测定,筛选适合规模饲养、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高效杂交组合、区域性优化组合的配套系。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可持续的高效繁育体系建立以“引进种猪资源核心群→育种核心群→种猪扩繁群→种猪生产→商品肉猪生产”的种猪繁育生产体系,探索在现有种猪生产体系中,以大型养猪企业为依托的公司化育种体系,通过“技术中心+育种公司+种猪公司+种猪专业户+养猪户”的新模式,协调不同功能群生产者的利益,开展长期的种猪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2297684.html,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作者:岳振喜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和谈论了导致母猪繁殖性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即猪伪狂犬病、非洲猪瘟、脑心肌炎、猪圆环病毒病,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可导致母猪发生流产。现简要介绍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病毒;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136-02 1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毒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净化,因此在这些净化地区不再会有猪伪狂犬病毒的危害。 1.1 临床症状 如果该病毒进入某个未感染的阴性繁殖群,通常会引起流产和呼吸道症状。处于妊娠期前1/3期的母猪会发生胎儿吸收,导致后期返情;处于妊娠后2/3期或者末期的母猪感染后,分娩时会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仔率升高。一旦过了该病的急性感染期,一部分母猪会潜伏带毒并间断性排毒,此时很难观察到临床症状。 1.2 防控措施 目前没有针对猪伪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抗生素能预防二次感染。对于繁殖猪群进行疫苗免疫预防,预防效果较好。一旦猪确诊为伪狂犬病时,全部猪群应该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以减轻疾病的影响和减少病毒传播。若猪场位于猪伪狂犬病毒地方性流行地区,要对猪群进行常规免疫。 2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是家养猪和某些品种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2.1 临床症状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4月/1日/第007版 实用技术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河北威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SRDS)是母猪生产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死产、木乃伊、畸形、弱仔及少仔等。常呈大面积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导致大量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新生仔猪死亡,给规模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分为机能性、营养性、疾病性和霉菌毒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 机能性繁殖障碍 卵巢囊肿主要表现为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临床上以卵泡囊肿较多见,该病可导致母猪不能排卵,以无规律的频繁发情和持续发情为主要特征。 持久黄体在发情周期或分娩后的卵巢中,黄体机能完成后,超过应消退的生理时限如25天仍不消退,称为持久黄体。有周期持久黄体和妊娠持久黄体,二者均可分泌大量的孕酮,抑制卵泡发育,使发情周期停止循环,引起母猪长期不发情。 卵泡发育障碍包括卵泡机能减退、萎缩与硬化。 营养性繁殖障碍 能量和蛋白质高能量饲料使母猪过肥,尤其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导致肥胖性不育。如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母猪瘦弱,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安静排卵或形成卵泡囊肿。 维生素V A缺乏会使母猪难于受胎、中途流产、产弱仔、盲胎、死胎和畸形胎;VB1缺乏时母猪屡配不孕,性机能紊乱,发情不正常、产弱仔;VB2缺乏时母猪泌乳减少,所产的仔猪易形成僵猪;VB6缺乏时母猪发情推迟;VB12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产仔少,易患恶性贫血症;VD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受胎率降低,易患产后瘫痪,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仔猪易患佝偻病;VE缺乏时会使生殖道上皮角质化,母猪不易受胎,易流产。对公猪扰乱精子形成过程,严重时精液中无精子。 疾病性繁殖障碍 细小病毒病母猪在怀孕期的前30天~40天最易感染,怀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产木乃伊、产后久配不孕等。其他猪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钩端旋转体病该病能引起胎儿死亡、流产和降低仔猪存活率。该病的潜伏期是12周,在怀孕第一个月感染,胎儿一般不受影响。第二个月感染,引起胎儿死亡、木乃伊或流产。第三个月感染引起流产、产弱仔。 乙型脑炎猪只感染乙脑时,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母猪无明显异常表现,同胎也见正产胎儿。 非典型猪瘟猪体免疫力下降,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常引起繁殖障碍。妊娠10天感染,胚胎死亡和吸收,母猪产仔头数少或返情。妊娠10天~50天感染,死胎多。产前一周感染不影响仔猪存活,但影响发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两周或一个月免疫猪瘟疫苗,剂量两头份即可预防非典型猪瘟的发生。 子宫感染可发生在产仔前后,尤其是母猪发生流产以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几乎不可避免,因而经常导致流产后的母猪发情正常,但屡配不孕。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及防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特征 ●后备母猪8~10月龄不发情或经产母猪断奶后长时间乏情; ●母猪发情但屡配不孕;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弱仔; ●母猪产后无乳等。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原因 ●非传染性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 ●环境因素; ●饲料营养因素; ●生殖器官感染; ●遗传因素。 ●传染性因素: ●猪伪狂犬病; ●细小病毒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乙型脑炎; ●猪瘟; ●布鲁氏菌病; ●衣原体病; ●弓形体病。 猪伪狂犬病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只有l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 异。 ●美国发现有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以往只能导致乳猪和幼猪死亡,而现 在也能引起成猪死亡。 ●本病在我国广泛存在,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 流行特点 ●许多研究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有关,所以猪也是本病毒主要寄 主。 ●本病传播途径除接触感染外,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猪配种时可传播本病;病猪的 鼻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也可以由空气传播。 ●哺乳母猪感染本病6~7d后,乳中便有病毒,乳猪因吃了带病毒的乳而感染本病。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乳后仔猪发病较少。妊娠母猪感染本 病毒,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主要发热、呕吐、下痢、鸣叫;有的猪眼球上翻,呼吸困难;并出现明显 神经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发抖,间隙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常见仔猪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因衰竭死亡。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妊娠母猪表现咳嗽、发热,接着发生流产,或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产下的弱 仔猪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死亡。还有种猪表现不育症,母猪返情率高、屡配不孕。 ●种公猪睾丸肿胀或萎缩,丧失性欲。 病理变化 ●病仔猪剖检可见肝、脾有散在坏死点;有神经症状仔猪,则表现为脑膜明显充血, 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流产胎儿的皮肤有出血点;脑、肾脏、心肌出血;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和鸡的 红细胞。病毒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能通过胎盘感染使胎儿死亡;弱毒株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往往被选用作疫苗株。 ●本病在我国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 流行特点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特别是初产母猪受感染较多。 ●本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因此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 猪繁殖失败。 ●本病除经交配、人工授精或胎盘感染以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 和消化道感染。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临床症状 ●母猪不同孕期感染,所表现繁殖障碍的症状不同。在怀孕30~50d感染时,主要产 木乃伊胎;怀孕50~60d,多出现死产;怀孕70d常出现流产;怀孕70d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是仔猪常带有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若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而死亡后,被母体迅速吸收能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 但有些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上,最终造成不育症。 ●对公猪的精液或性欲没有太大影响。 病理变化 ●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 ●感染的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出血、水肿、体 腔积液及组织坏死等病变。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 ●公猪在感染后3~43d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 ●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流行。 ● ●母猪:发热、精神倦怠、厌食。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 及弱仔,有的出现产后奶量下降或无乳;少数猪耳部发紫,有的母猪出现四肢麻痹性神经症状。 ●仔猪:早产仔猪在生后即死亡或几天内死亡,病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 肢麻痹,共济失调,咳嗽、打喷嚏,昏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2~28日龄感染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