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24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考点汇总

01424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考点汇总
01424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考点汇总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6种人格的定义:

①罗列式定义: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②综合性定义: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③层次性定义:将人格特质分为若干层次,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作用

④适应性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

⑤区别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独特性,即个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⑥本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最本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人格的4种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现代人格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Allport《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Murray《人格探究》两书的出版。

人格心理学分析的3个层面:

①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具有的典型人格特征和机制。

②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体现在(外向性/感觉寻求/自尊等)维度

上;群体差异体现在(性别/国民性/文化/年龄/经济状况等)上。

③揭示个体的唯一性。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目的:描述、解释/理解、预测、控制。

人格理论: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人格研究: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在方法学上的3种研究途径:

①临床途径,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进行系统深入考察;

②实验途径,通过操纵一个变量,测查其对另一变量的效应;

③相关途径,通过统计测量的方法建立起不同人格变量间的关系;人格测评: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各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测评(重点)

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中涉及人格异常的个体研究。典型临床研究: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以单独个体为研究对象,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寻求研究深度)

个案研究的4优点+4缺点

优点:①注重细节,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描述;

②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环境中进行,避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

③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进而提出种种因果假设;④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缺点:①一般是描述性的,缺少实验控制,很难得出因果结论;

②数据来自被试者的回忆,很难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③本身不擅长于“量”的分析(擅长“质”的分析),很难提供行为的精确描述;

④取样较小,常常只有一个被试,难以直接概括出普遍性的结论。

相关研究:借助统计测量方法分析不同人格变量间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以揭示各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寻求研究广度)

相关研究的5优点+3缺点:

优点:①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不需要控制被试的行为;

②研究早期可探明一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做准备;

③允许研究者同时测量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研究;

④只收集既有条件下的信息,不设置情境;

⑤数据来源于多个被试的大样本,结论可更好的推广。

缺点:①只能对某一群体的人格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难以从质的角度进行解释;

②能找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强度,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而且若设计不周全,两变量间的

相关性可能是潜在第三变量引起的;

③主要采用自我报告,获得的信息可能不真实。因为被试者易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实验研究: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研究其变化对另一变量的影响,从而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的3优点+3缺点:

优点:①客观性、科学性;②对变量的系统控制;③精确的定量分析与因果推论能力。

缺点:①无法对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人格变量加以控制;

②研究结论要推论到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局限;③更多关注共同性,而不是个体的独特人格。

4种测验资料类型:①自我报告资料;②观察者报告资料;③实验资料;④生活史资料

效度:指一项测验实际能测出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即测验的准确性。主要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包括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结构效度、生态学效度。

第三章特质理论(重点)

Allport奥尔波特:特质流派创始人,人格心理学的开山鼻祖,首次提出了特质的概念。在人格结构中,特质是最基本的建构单元,但不是唯一的建构单元。

共同特质:全人类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质;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

机能自主体现了人格动力系统的前动性特点。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人格须具备的6个基本条件

①将自我感扩展到自身以外的人和活动;②热情与人交往,表达亲密、同情、容忍;

③具有情绪安全感和自我接纳感;④对生活有现实的知觉;

⑤具有幽默感和自我洞察力;⑥具有综合的人生哲学(三观正)。

表现型行为是无意识的、自发出现的、近乎无目的的行为;应对型行为则是有意识的,由特定情境决定,指向特殊目的。

Cattell卡特尔:认为科学理论建构应始于实验观察或测量,将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分为3种:L数据(生活记录资料)、Q数据(问卷资料)、T数据(客观测验资料)。主张使用因素分析技术来分析变量间的

相互关系,因素分析技术有3种形式:P技术、R技术、dR技术。编制了16PF问卷。

能力特质:个体应对复杂问题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技能,决定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气质特质:个体普遍的反应倾向或行为风格,决定着所有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一般是表面上有关的一系列特征或行为表现。

根源特质:个体深层的潜在特质,是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或行为表征。

Eysenck艾森克:提出了人格层次模型--根据人格构成元素对行为影响的大小,将人格分为4层次:类型层次、特质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定反应层次,其中类型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

层。确定了人格3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编制了EPQ人格问卷。用唤醒概

念来解释外向性特质的行为表现。

五因素人格理论

1)内容: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发展:由McCrae和Costa提出“五因素模型”,并编制了NEO人格量表。根据Mayer观点,人格应该是一种系统,而完整的人格理论需要对这个系统的定义、组成、发展和相互关系给出详细

说明。于是McCrae和Costa将其综合,建构了五因素人格理论,并清晰阐述了人格系统的

运作过程。

3)评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很好地解释了很多研究结果和生活现象,但也面临很多矛盾证据的挑战。总的来说,它仍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人格系统理论。

第四章生物学理论

德国Kretschmer克瑞奇米尔和美国Sheldon谢尔顿根据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了体型和人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简单粗暴分为3类:

①肥胖型→狂躁性气质→善交际、表情活泼、亲切热情。

②瘦长型→分裂性气质→不善交际、孤独、神经质

③健壮型→粘着性气质→固执、认真、理解问题慢

感觉寻求理论

1)定义:个体为了能获得变化/新异/复杂/强烈的感觉和经验,宁愿去从事身体/社会/法律/经济的冒险活动。2)由Zuckerman朱克曼于1970年代提出。

3)4个组成成分:①兴奋与冒险寻求;②经验寻求;③去抑制;④敏于厌倦。

4)作用: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能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会随着年龄得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Galton高尔顿:行为遗传学奠基人,提出“优生学”的概念,首创最早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家族研究。认为智力和性格是大自然赋予的、可遗传的能力,并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遗传

决定生理,生理制约人格)。

行为遗传学最常采用的4种研究方法: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模型拟合。

遗传率:一个群体内某种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总的变异中所占的比例。

D.Buss大卫·巴斯将情绪分为:唤醒性情绪(包括恐惧/愤怒/性唤醒)和关系性情绪(包括嫉妒/爱/愉快/悲伤)。

第五章精神分析(重点)

心理地形说:Freud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成3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日常心理活动中唯一能直接触及的部分;前意识担负着一定的稽察作用;潜意识中蕴藏着人的欲

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

Freud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一书中,将人格分为3部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完美原则)。“人生发展5阶段论”参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5阶段论”。

防卫机制:为缓解焦虑,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减少焦虑的方式。(抵御外在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

①压抑,将力比多冲动排除到意识之外,神经症就是压抑的结果

②退行,以儿童的方式行动,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③合理化/文饰作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④投射,自己出轨辩解是小三勾引⑤反向作用,很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

⑥转移,受了老公的气,却冲着孩子发火

⑦升华,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

Jung荣格:瑞士人,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进一步把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所有人类经验的仓库(祖先的智慧)。认为心灵各个意识层面存在着自我、人

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真我等原型。

Adler阿德勒:奥地利人,创立个体心理学,著有《自卑与超越》一书。

生活风格:每个人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习惯或行为模式。阿德勒提出4种生活风格类型:

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型。

A. Freud安娜·弗洛伊德:著有《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对自我心理学和儿童精神分析的建立与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有严重的恋父情节,终生未嫁。

Erikson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8阶段理论”参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超级重点)

Horney霍妮:强调童年时期,安全需要是最重要的。提出3种神经症倾向:顺从型、敌对型、退缩型。

Fromm弗洛姆:著有《爱的艺术》一书。区分了人的5种需要:①关联的需要;②超越的需要;③寻根的需要;④同一性的需要;⑤定向的需要。

第六章行为主义(重点)

行为主义关于人格本质的4个假设:

①人格的行为本质,即行为就是人格;②强调学习的原理,即人格是习得的;

③强调个体学习史的重要性,即人格的获得需要时间;④强调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会影响人格。

Watson华生:行为主义开创者,宣称心理学就是对“可观测行为”的研究,所有内在过程都不值得研究。认为环境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环境塑造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

境中,而不是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遗传特征,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块白板(有生理缺陷的除外)。

Pavlov巴甫洛夫:正确区分“泛化”(爸爸戴眼镜,小孩管其他戴眼镜男人也叫爸爸)和“分化”(只让妈抱,拒绝奶奶抱)。操作性条件反射:当一个行为被及时强化后,这个行为更有可能重现,也称Skinner斯金纳条件反射。

强化: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条件。

正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踩机关--食物

负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电击--踩机关

正惩罚:呈现阴性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

负惩罚:撤销阳性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

塑造:是一种程序,由实验者/环境首先对大致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作出奖励,然后是接近的目标行为,最后是期望的目标行为。

厌恶技术是从行为主义流派中衍生而来的,可以治疗肥胖、多动症、口吃以及自我破坏行为等问题。

驱力:任何能够驱动有机体表现出一些活动的强刺激,它的消除或减弱过程就是强化。

Dollard多拉德和Miller米勒提出4种冲突:

①趋避冲突;同样的行为会导致奖励与惩罚两种结果(工作既挣钱也枯燥)

②双避冲突;必须在两个不喜欢的目标中选择一个

③双趋冲突;需要在两个同等喜爱的目标间选择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④双重趋避冲突。两个目标既有喜欢又有不喜欢的一面(工作枯燥但能挣钱,不工作愉快但要饿肚子)

第七章人本主义(重点)

Maslow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的3个共同特点:

①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

②个人认知挣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超越了缺失性认知的偏狭;

③持续时间短暂。

Rogers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强调的概念有:①无条件积极关注;②真诚一致;③同理心。

有条件积极关注:只有孩子的表现符合家长的价值/期待时,家长才会给予孩子爱。

第八章社会认知理论

Kelly凯利:

建构选择主义--人在创建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但既成的建构会限定人的行为方式。

认为人人都像科学家一样,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并预测结果。

Rotter罗特尔:I-E量表

Bandura班杜拉:观察学习的4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表象过程;③行为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学习通过观察便可发生,但学习是否转化为应用则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的4个信息来源:绩效经历>替代经历>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调节人类活动的4种主要过程: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

Mischel米歇尔: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提出5种认知社会学习人格变量:

①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②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③行为-结果预

期与刺激-结果预期;④主观刺激价值;⑤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延迟满足: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九章认知

Witkin威特金:

心理分化理论的3方面:①自我与非我的分化;②心理机能的分化;③神经生理机能的分化。

场独立: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场依存: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

归因: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推理的认知过程。

归因风格:每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

自我妨碍:个体保护自尊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自己制造一些障碍,降低成功可能性,让其成为失败后的借口。eg:考试前还天天玩耍,考砸后归因于努力不够,避免承认能力低下。

第十章情绪(焦虑、抑郁、孤独、幸福)

从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出发,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Freud归纳出3种焦虑类型:现实焦虑、

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包括4方面:认知内容、认知操作、认知结构、认知产物。

焦虑的行为反应包括3种类型:连贯程度下降、攻击、回避。

抑郁:因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抑郁的核心特征:快感缺失。

抑郁图式造成的4种认知扭曲形式:①过度推论;②人为推断;③个人化;④灾难化。

Beck提出2种导致抑郁的人格特质:社会奖赏型人格、自主型人格。

Weiss根据孤独产生原因将其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两类。

主观幸福感:个体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两大成分。

第十一章意志

关系攻击: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关系来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引发攻击行为的3因素:①挫折;

②生理唤醒(运动、恐怖/暴力/色情电影、噪音等引发兴奋,然后被迁移到个体所处的情境中);

③媒体暴力(不良书刊/小说/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

习得性无助: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次级控制:通过接受事实、相信命运、或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释事件,从而保持一种控制感。

独处的好处:

①带来舒适感、成长和发现,形成对自己更深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内在力量感和自我信赖

②缓解压力

③主动选择的独处能减少失调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注意:中等程度时间的独处才有利)

第十二章动机

亲和动机:建立、维持与一个人或一群人之间积极情感关系的动机。

亲密动机:不断地要与他人产生热情、亲密、畅通交流的愿望。

第十三章个人目标

当前关注:一种假定的动机状态,使个体的感受和经验围绕对某一目标的追求而组织起来。一旦这种动机状态被激活,就会引导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当前关注的两个属性:①每个目标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独立的当前关注;

②当前关注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即它自身并没有进入个体意识中。

个人目标: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行为的意愿。广义上讲,个人目标可以泛指个体所有的目的性行为。个人目标的4个性质:①建构性;②情境性;③意动性;④一致性。

第十四章自我

自我图式:是自我认知的内化,它组织、指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过程。

情境变化会使自我概念中的不同信息被激活,在特定情境中,人们会格外注意个人特征。eg:到了国外经常想起自己是中国人。

高自尊与低自尊者的差异

①社会动机差异,期望获得成功VS避免失去自尊;

②任务表现和坚持性的不同;

③可塑性不一样,低自尊者更容易受欺骗、受群体影响、易被说服;

④偏见差异,区别对待VS评价取向一致,都是负面;

⑤情绪和应对不同,积极情绪和自我信念VS情绪波动大、易被不幸征服;

⑥归因风格不同,成功归于内部、失败归于外部VS多使用总体归因、过度概括

自我同一性: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体验。

自我同一性一旦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

中年危机:许多男性在40岁左右时,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常感到不如意,早年的目标要么没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没有价值感,于是有人开始抛弃这些目标,从而出现同一性不足的危机。

第十五章生活适应与健康

A、B型性格差异:A努力不懈,经常投入与他人对抗性的竞争,否认自己感到疲劳,遇到挫折时容易表

现出敌意,他们的过度认真和竞争性源于他们对于控制的渴望。B则比较放松、有

耐心,能够悠闲对待工作和生活。A型性格与心脏病高相关。

大量的心理障碍和困扰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相关,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自杀念头等。

依恋:个体对生活中某个特定的人亲密而强烈的情感联系。

Ainsworth安斯沃斯4种依恋类型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分类

①安全型依恋:处事、社交能力强;B型依恋

②回避型依恋:也称不安全依恋,母亲离开不难过,母亲回来会忽略A型依恋

③矛盾型/抗拒型依恋:母亲离开非常痛苦,母亲回来依赖或逃离交替出现;C型依恋

④混乱型依恋:母亲离开茫然/迷惑,母亲回来视而不见,这种小孩心理和人格易出现严重障碍。

对儿童发展来说,最有利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依恋。其它三类均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第十六章人格的全程发展

人格稳定性的3种表现形式:

①等级评定稳定性,个体在某一群体内部所处位置的稳定性;

②平均水平稳定性,个体特征随年龄增大而大体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③人格的一致性,人格特质的外在形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特质本身保持稳定。

人格发展的学习理论:

①人的发展过程是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没有特定的序列阶段;

②强调经验和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③人具有可塑性,可以按照多种方式和不同的路径发展,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所经历的环境;

④强调学习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用学习的概念说明发展的历程,不承认存在适合描述所

有人发展历程的阶段。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l 、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 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 SSP 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 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 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第二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阶段) 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 (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 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 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 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 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 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 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 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 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 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 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 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3、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 角色丛。 4、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 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5、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2、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一) 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⑵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⑸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⑶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 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 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

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⑷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 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⑵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 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 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⑷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 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⑹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