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资料讲解

1.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成功命题:对于人们所采取的行动来说,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刺激命题:加入过去某一特定命题或者一组命题的出现一直使某人的行动得到报酬,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相似,该人现在就有可能采取该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满足命题:

①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了他未曾料到的惩罚是,他就会被激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②当某人的行动得到了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期望的更大,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他就会高兴并有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理性命题:在选择各种行动时,某人会选择他认识的结果的价值乘以加过实现的概率后得到较大值的那种行动。

2.角色的分类

①根据角色形态的不同,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

色。

②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分为:先赋角色、自

致角色。

③根据角色扮演者收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分为:规定性

角色、开放性角色、

④根据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

配角色、

⑤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

色。

先赋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上。

自致角色: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

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以实际利益为目标的。

表现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3.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①自我意识调节者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也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②人的自我意识还可以对自己已有人格品质本身进行认识,调节和评价,主动引导人格向更高目标发展,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热歌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④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4.偏见

偏见是指对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

定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为也包括态度的三个成分,即:认知、情感、意向。

产生偏见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

一、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社会化

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偏见产生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性别角色、梳离。

消除偏见的措施:

一、消除刻板印象

二、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三、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四、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5.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对应推断理论是根据行为和动机来判断品质,如果行为后果只是行为者无意造成的,就不能根据它来推断行为者的品行,同一行为若是有意造成,则可以判断行为者的品性。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3种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一、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二、行为的社会赞许程度

三、行为是否为角色要求

6.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只

是有些人表现得明显些,这些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而且每一类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①,包容需要,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

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个体就会产生沟通,

相容,相信等肯定性的行为。反之,就会产生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否定性的行为特征。

②,控制需要,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这种需

要得到满足后,个体会形成使用权利,权威,影响,控制,支配,领导等行为特征,反之就是抗拒权威,忽视秩序,

受人支配等行为特征。

③,情感需要,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个体在

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这种需

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就会产生同情,热情,喜爱,亲密等

行为特征,反之就是冷淡,疏远,厌恶,反感,憎恨等行

为特征。

由于人们对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因而形成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7.人际沟通的分类

①按照沟通线路分类:

a,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 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 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 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 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 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 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 性的再社会化两种) 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