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描述教案

波的形成和描述教案
波的形成和描述教案

鲁科版选修3-4第二章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学校:龙岩一中

教师:林玉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

3、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沿绳传播的波,理解横波的形成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图解和模拟装置认识波的形成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演示1】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表演视频.使学生对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演示2】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水波的形成

【演示2】视频——红旗飘飘、长绸舞、绳波

一、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二、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三、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

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

(如图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

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

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

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

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

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

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

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

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

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 /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四、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五、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请同学们在下图中继续完成经过了T/2、3T/4、和T后的各质点的位置。

六、思考题: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七、板书设计;

1.概念: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 条件:介质和波源

3. 成因:质点带动、由近及远、依次重复振源振动

4. 传播特点:传播能量、振动形式

5. 分类:横波和纵波

八、教学反思: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中物理选修3-4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这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波的形成过程,第二课时还会具体阐述波的图像。本节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通过高中的学习对波要加深理解。但是波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和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有些不一样,再加上相关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同学觉得学习这块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教学过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演示器材同时借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波的形成过程。

《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 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1、复习旧课:白光由哪些色光组成?这些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吗? 2、激发学习动机: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点侧柏的真实存在;然后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使其形象化。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递是否需要介质呢?通过真空罩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简单了解电磁波的家族与应用。 4、巩固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家庭用电器中哪些会发出电磁波。 教材分析 电磁波是人现代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了解和认识电磁波是后面学习电磁波应用的基础。本节从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等方面对电磁波有初步的认识。电磁波的产生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和水波相似,电磁波也有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等物理量。但和声波不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为3×108m/s,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人教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 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 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 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12-1-1所示 ) 图12-1-1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波源。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并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 1.定义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机械振动。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 (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1.机械波的形成 2.波的特点 (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4)运动: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5)实质: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 3.振动和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达标 1.(多选)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 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2、(多选)关于振动和波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动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对于均匀介质中的机械波,各质点在做变速运动,而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3、下面关于横波、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波源在同一介质中形成的机械波中可同时具有横波和纵波 B.由于横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不同,因此横波、纵波不可能沿同一方向传播 C.横波、纵波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等 D.只要存在介质,不管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均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4、平静的湖面上漂着一块小木条,现向湖中央扔一石子,圆形波纹一圈圈的向外传播,当波传播到小木条处时,小木条将() A.随波纹漂向湖岸B.不动 C.向波源处漂动D.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5、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B.发声体在振动时,一定会产生声波 C.波动的过程是介质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D.波动的过程是质点的振动形式及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6、区分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是()

《波的形成和传播》名师教案2

第十二章机械波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 3、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沿绳传播的波,理解横波的形成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图解和模拟装置认识波的形成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用具: 软橡胶绳(含小钢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图片展示]抖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

电磁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橡胶绳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 [现象]看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形(振动形式)向绳子的另一端传去,这就是机械波(给出学生波的直觉感受)。 让学生观察在绳子上的任意一个位置的小钢珠,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振动。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小钢珠如何运动?会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 [现象]小钢珠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上下振动,而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 教师:既然沿波的传播方向各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依次振动,又不迁移,那么机械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一起分析波的形成原因。回顾上一章简谐运动的知识,熟悉振动方程。[课件演示:波的形成与传播]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作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启发式)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的】 1.理解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而不是介质的迁移. 2.理解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知道什么是横渡,什么是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什么是疏部和密部.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概念的建立. 2.分析波传递的是运动形式和能量. 3.波动和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1.机械波的形成. 2.机械波的特点. 【教学媒体】 波的演示器、柔软长绳、投影仪.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规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向平静的水面投一颗石子,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远处,用手拿着另一端,上下抖动,又会 出现什么现象呢?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正确描述上述两种现象) 生: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这种振动并不停留在一点,而是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传去;绳上出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由一端向另一端传 去(图1).

师:上述水波和绳波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动形式——机械波. 板书课题:波的形成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板书:1.波的形成.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水波和绳波是怎么被激起的? 生:水面的某处受到石子的撞击开始振动激起了水波;用手拿着绳的一端上下抖动激起了绳波. 师:想象一下,如果仅有某点的振动,而脱离开它周围的介质,能形成波吗? 生:不能.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板书:(l)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有机械振动(有波源).有介质. 师:有振动是否一定有波动?有波动是否一定有振动? 生:不一定;一定. 师:为什么机械振动能沿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机械波呢?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段.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两点) (l)从介质本身的性质看,介质可以看成由大量质点组成,而相邻的质点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2)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受到某种作用而振动时,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它会牵动邻近质点振动起来.这邻近的质点又会带动它邻近的质点振动起来.这样振动就会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教师出示波的演示器,说明波的演示器上的各国片代表了介质中的各质点,并慢摇演示器的手柄,让学生观察质点被依次带动,从而形成机械波的过程)板书:(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 师:(再次慢摇手柄,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沿波的传播方向,后面质点的振动情况与前面质点的振动情况有何差异? 生:远离波源的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于靠近波源的质点. (教师继续演示,让学生观察).

机械波的描述(详案)

机械波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研究波的产生和运动过程,理解波形图和波的传播规律 2. 结合波的产生过程,利用波形图理解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长和波速计算 方法过程目标: 利用学习过的频闪照片方法,研究波形运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机械波的传播规律 2. 机械波的描述物理量:波长、波速和周期频率 【教学难点】 1. 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波形变化规律 2. 波形运动与波上质点运动的区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上节课同学们初步研究了波的产生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这节课我们将以横波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在物理中用那些物理量来描述机械波,以及这些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实验观察:利用筷子和细绳制造一列绳波,观察波形与波形运动。(实验方法:一位同学将绳子一端固定,另一位同学用筷子在桌面上左右振动,形成绳波。 一、波的图像: 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归纳实验现象: (1)有上下起伏的波浪线 (2)波浪线在向前移动着 问题1:实验中波形运动的很快,如何看清某 个时刻的波形呢? 由问题一引出波形图。 学生回答:牌照(定格)。 通过通过快照记录下波的图形就是波形图。 波形图记录了某个时刻波上每个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波形图记录了某一时刻波上每个质点的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问题2:波形图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不断重复(周期性图像) 二、波的描述物理量 1. 波长(λ): (1)波形图中,两个相邻波峰(波谷)间的距离。 学生通过观察横波演示仪:波形的产 生过程对应着振动的传递过程。当波源转 动一次时,质点链上恰好形成一个完整的 波形。 学生归纳波长的定义:波源振动一个 周期,波向前推进的距离。 同时观察到波源振动一个周期,波向 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半个周期波传播半个波长的距离。 问题3:波的传播是匀速的吗?如何验证这一结论? 学生回答:利用频闪照片研究,若在相同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相同,则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学生实践1:学生研究四张波形照片,测量任意 一点的运动路程,发现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相同,可 以证明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时间间隔1/25秒。 2. 波速(v ):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是 匀速的。 问题4:波形在传播过程中是上下起伏的吗? (1) 孤波演示:通过观察一列孤波的传播过 程,学生发现,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并未如想象的一般上下起伏变化。 而是保持形状向前运动(整体平移) (2) 通过慢放实验视频,观察波形的平移。体会波形传播与生活错觉的差异。 (3) 实验中之所以容易产生波形上下起伏的错觉,原因在于我们既观察到了波 源的上下振动,有注意到向前运动的波形,将两者的运动错误的融合在一 起而形成的错觉。 问题5:波长与波速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由于波源振动一个周期时间里,波传播的距离是一个波长,对比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vt ,所以λ=vT 。 (1)由于在振源振动一个周期(T )的时间内,波前进的距离为一个波长(λ),所以根 据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 f T v λλ == (2)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不同。 问题6:波长与波速关系式中的周期和频率是指什么运动? 学生回答: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3. 频率和周期: 所谓波的频率和周期,就是波形上每一个支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由于波上的每一个质点都是在前一质点的带领下做受迫振动,所以所有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均和波源相同。 学生实践2:下图是实验中的一张照片,若波源刚振动了一个周期,试画出波源再振动T/4后的波形。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3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知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 难点: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仪器 绳子、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四.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

五.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上传播 新课 .引导学生概括波的形成。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的形成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 波动演示箱演示:横波、纵波的形成过程,分析波的传播原理。.机械波的传播特征(学生观察) ()振动传播途径上的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且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离波源越远的质点的振动越滞后(前带动后)。 ()各振动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能量传输出去,通过振动形式的传播将信息传输出去。 ()机械波向外传播的过程是起伏向远方平移 例题与练习 .(分)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该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 .该列波的波速大小为 .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横渡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所遇到的波的频率为 .若该波遇到一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则该障碍物的尺寸一定比大很多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质点的振动图象知,时刻的振动方向沿轴负方向,据同侧原理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选项错误。、由图读得,,据,选项正确。、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频率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感性认识什么样的运动叫波动。 2.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会由机理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3.理解机械波波动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波动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波动过程之美,体会物理研究的威力(表面上波动过程很复杂,分析后发现它如此简单),体会物理学分析过程的逻辑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 2.通过参与模拟波动的过程,体会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机械波波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2.质点间的带动作用造成的各质点振动的重复性和滞后性。 【教学难点】 1.各质点只是振动没有沿传播方向迁移的确定。 2.带动作用的应用,即如何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课件与视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第十章的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板书课题) 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通过观察,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二是透过表面现象探究机械波形成的原因。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三种运动形式:一为绳子的运动(用跳绳沿竖直方向演示);二为弹簧的运动(用纵波演示器);三为水面的运动(自己录制的视频)。 师:刚才看到的三种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物理学上称这样的运动为机械波。 新课教学 板书:一、感性认识波动,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 投影出示问题1:机械波这种运动形式与过去我们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若学生回答不出,可以提醒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示从研究对象的个数考虑。)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信息的传递+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课题§21~2 电磁波的海洋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结论”的过程。由于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补充材料来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进行学习。本节课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本节课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里,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但电磁波是什么?学生往往感到迷惑,它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这一节所讲的知识大部分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但学生又无法用视觉、触觉去认识,因此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为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虽然学生对信息传递的工具较为熟悉,但对信息传递的技术却知之甚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铺垫,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相比之下,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教材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学知识与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二、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重、难点: 1、电磁波的产生。 2、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 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课本80页试验 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 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 c=3×108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 c=λf 3、电磁波的分类: 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阅读“科学世界” 录像……电磁波的海洋 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 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初中物理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 -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初步认识波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拓展,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 4.通过分析速度表,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感受声音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完成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后,本节课可给学生一次科学探究的机会。声音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教材把声音放在此处恰到好处。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人耳怎样听见声音”三部分内容组成。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完成前两个内容。教材通过帕斯卡实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提供一些小器材,如音叉、橡皮筋、钢尺,引导学生做发声实验,进而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当得出初步结论后,还有进一步引导,除了他们,其他物体发声都要振动吗?你能再举出例子吗?防止学生以偏概全,培养看问题的全面性。在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由于瓶壁隔声原因,学生很难听见声音,这里我用到了扩音器,将话筒密封在瓶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直观的展示了推理法的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交流与反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波的初步认识,声波波形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对于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从声波的形成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并用生活事例来验证结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这里用到了推理法,让学生领悟理想实验的探究过程。声波形成过程很抽象,简单的动画直观的展示了声波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波有初步的概念。波形是学习声波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用软件显示各种声波波形,结合声波形成过程,可以给学生一个初步体验。对于声速,让学

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电磁波; ●教学难点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收音机、无线寻呼机、真空罩、干电池;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3×105 km/s)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是靠什么? 〔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 [生甲]是电线传送的; [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 [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板书]

九年级的上册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doc

九年级上册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 2、说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3、简述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养成主动学习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教学准备】 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抽气机、导线、电池、锉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事件概况: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一架马航波音777-200客机在起飞后2小时与苏邦空中交通管制台失去联系。机上共有239人,载有154名中国乘客。 空中客机怎么会与地面失去联系呢?空中客机靠什么与地面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们平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提出问题】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演示实验】体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 在打开的收音机的附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锉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根导线,拿着导线头,让它们与锉接触,并在锉面上滑动。 问题: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图片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发射广播和电视信号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和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能有感性认识,但认识深度恐有不够。其次,学生可能会对活动本身投入较多而忽略了相关问题。另外,要求学生从活动中提炼出相关概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3设计思想 本课波的形成和描述(第一课时)以原子弹爆炸,昆虫撞蜘蛛网视频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从生活现象引进机械波,从学生整体发展出发,采用学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发出声波时声带的振动就是声波的振源,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在其间引入学生活动,用“人浪”模拟绳波的形成,使学生亲身体验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是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关键,通过相互作用达到能量的传递,并以此为依据从力学和运动学两个角度说明横波、纵波的区分,完成课堂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机械波传播的特征。 4核心素养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 2、理解机械波传播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3、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分组讨论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 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 解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及特点。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教学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张开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产生的两个条件:振源与介质 2、认识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不随波迁移 3、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信息 4、能够区分横波与纵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波动现象,通过思考讨论,能够提出所要研 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通过游戏的体验、实验的观察,体会从现象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观察实验与多媒体课件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学习观察辨析、归纳总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浪的形成”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增强 相互间的协作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地震波”,增强运用物理知识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本节课所涉及的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现象中表面上认识波动现象,但是在理论上对波动的形成条件、传播特点还不了解。 (二)能力层面 高二的学生通过初中、高中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但是对波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的想象仍有较大困难。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互动探究、实验演示、课件模拟、启发讲授、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手段备注一、新课引入(5分钟) ●展示图片:上课首张ppt展示风景中的水 波图片 ●展示图片:奥运会赛场上艺术体操项目的 带操运动员抖动绸带 ●演示:绸带上的波动 ●播放视频: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 刷”表演形成波浪的片段 提问:从刚才这些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一种起伏的运动形式,它是什么呢? 讲述:对,这是波动,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直 线运用、圆周运动一样,都是我们自然界广泛 存在的运动形式。我们把水波、绳波、声波这 些波动都叫做机械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机 械波的知识。首先一起来学习机械波的第一节 内容:波的形成和传播。 【板书】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观察图片和视频, 感受生活中的波动 现象。重温奥运, 提高兴趣。 答:一种起伏的波 动。 情景激学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形成(15分钟) 讲述:刚才我们看到了奥运会上的“活字印刷” 表演形成波浪,下面我们找同学来一起做个游 戏,来模拟一下人浪。 ●游戏“人浪的形成” (1)10名同学手挽手站成一排,闭上眼睛, 让旁边的一名的同学每隔2s蹲下站起一次。其 他同学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动作。 (2)睁开眼睛,观察自己的运动状况和大 家整体的运动 兴趣高涨,踊跃参 加参与体验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第二十一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电磁波的海洋 核心素养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2.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条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电磁波产生条件演示仪、DVB手持移动电视。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 务,反馈预习情况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引入课题[用带DVB移动电视的手机播放 电视节目,大屏幕投影] 用手机看电视,这在多年前还是 一个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经 成为现实。移动电视信号的传 播,离不开电磁波。电磁波是如 何产生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有 什么规律,电磁波有哪些应用?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 出的问题。 学生倾听。 通过DVB移动电视这 一新生事物,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他们对电磁 波的应用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 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 1

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下面就让我们“听听”电磁波。兴趣。 激疑、提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电磁波的产生 实验器材:干电池、小灯泡、钢 锯条、直流电流表、收音机、导 线等。 在钢锯条的一面每间隔2 cm左 右粘上一段透明胶带,如下图。 将收音机调至AM频段,用导线 夹将钢锯条接入电路,小灯泡发 学生听老师介绍实验器 材,观察小灯泡明暗、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听 收音机的“喀喀”声, 感受电磁波的产生和传 播。 让事实和现象说话,突 破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