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管理
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4 3 4・
安徽 医科 大学学报
A c t a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Me d i c i n a l i s A n h u i 2 0 1 3 A p r ; 4 8 ( 4 )
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 手术 的体 外循环管理
聂 燕华 , 葛建 军 , 高 晴云
1 材料 与方 法
1 . 2 . 3 体 外循 环方法
采用进 口膜肺 , 常规 体外 循
环管 道 , 管 道预 充液 主 要 为乳 酸 林格 液 、 万汶 、 白蛋
白, 术 中用 药主 要为乌 司他 丁 、 甲强龙 、 甘 露醇 、 碳酸 氢钠 等 。体外循 环 开始 后 , 中低 温缓 慢 降 温诱 导 心 7例再 次 心脏 手术 患 者 : 第 1次 均 脏 颤动 , 维持鼻 温和肛 温 的温差 不 超 过 5 ℃, 不 阻断
例 患者 鼻温在 2 4 . 5 o 【 二 时 室颤 。 心 内手术 完 成后 , 复 温 至鼻 温 3 3 . 5~3 5 . 5 ℃, 肛温 3 1~3 5 ℃, 3例 体 表
除颤 2 0 0 W/ S 1次 后 复 跳 , 4例 自动 复跳 。术 中
监 测动 脉压 、 中心静 脉压 、 泵压 、 动 脉血气 、 混 合静脉 氧饱和度 , 根据 血 气 及 时调 整 内环境 稳 定 。术 中 常
摘要 总结胸 腔镜 下行二次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患者 7例 , 对 体外循 环的建立 、 管理及术后进行 评价 和总结 。术 中体外 循 环时间 : 1 4 5— 2 2 0( 1 6 0 . 5±3 4 . 7 )m i n , 术后 2 4 h胸 腔 引流 量: 2 0 0—7 0 0( 4 0 8 . 6 4 - 2 3 5 . 9) m l ,术 后 拔 管 时 间 : 3~8 0 ( 2 9 . 5± 3 0 . 7 )h 。2例患者术 后因急性 肾衰行透析 治疗 , 其 中1 例治疗 后恢 复 , 1例 患者 术后 3个 月 因 多脏 器衰 竭 死 亡, 其余患者均顺利 出院。结 果表 明该 手术安 全可 行 、 创 伤
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四、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是指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利用人工心肺装置,将上、下腔静脉血液引流至人工心肺机经过氧合,然后从主动脉注入体内,代替心、肺功能,在直视下施行复杂的心脏手术。
如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洛四联症矫治术、肺静脉异位引流以及心腔肿瘤切除术等。
[术前]1、执行心血管外科病人手术前护理常规。
2、长期低盐饮食者,术前1周改普通饮食。
3、按医嘱查血常规,血球压积,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非蛋白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钾、钠、氯,以及心、肺、肝、肾功能等。
4、准备皮肤,发现术野有感染病灶应通知医生。
5、手术前一天测体重、身高,并记录于病历上,为术中和术后确定用药剂量提供依据。
6、按医嘱准备术中用药及物品。
7、按医嘱术前1h用药。
8、术前禁食水4-6小时,术前半小时开塞露肛塞以助排便。
术后护理1、执行心血管外科病人手术后及低温麻醉病人护理常规。
2、重症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
首次记录模板“患儿今日在体外循环和全麻下行“?术”,于?时回ICU,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测,有创血压监测,EKG示窦性律齐。
颈内静脉和?动脉留置针畅,启用各种强心药(配制方法),妥善固定胸引管和尿管。
带回血浆多少ml,悬浮红细胞多少(1单位或ml)。
留置胃管,四肢凉,保暖。
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
(及时调节呼吸机频率或氧浓度,电解质低者及时补充)”。
3、心电监护。
连续监测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每1小时整点时记录1次,并总结出入水量。
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记录,如发现病人血压低、心率快及有严重心律紊乱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4、有创动脉压监测,应保持管道通畅,用1单位/ml的肝素盐水以2ml每小时的速度持续泵入,以防凝血块堵塞。
每次做完血气及时冲管。
5、术后连续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1次。
术后回监护室,晨接班分别测量肛温一次。
体温不升或末梢湿冷者及时保暖。
当体温上升至38℃时,首选予物理降温,高达39℃应用药物降温,防止因体温高使心率加快,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和常见并发症一、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广泛应用,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的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外循环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药物。
先检查体外循环系统,确保正常运行,并确认气泵、氧合器、温度控制器等设备可靠。
然后,准备一定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
2. 连接逻辑将静脉导管插入右房或双腔插管,并将其连接到抗凝剂混合物和氧合器上。
同时,将主动脉导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系统,并通过左心室插入了放血回路。
3. 启动设备开启气泡回路,并调整流量计到适当的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启动氧合器并调整其温度,通常会使温度保持在36-38摄氏度范围内。
4. 血液引流先用测压器排除体内残留气体,然后将采血袋连接到静脉导管,并逐渐增加引流速度。
同时,检查回路的氧合情况,确保血液充分与氧进行接触。
5. 抗凝剂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来防止血液凝结。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调整抗凝剂的剂量以维持合适的凝血状态。
6. 来自患者体外循环辅助的动力学控制通过心脏冷却、调节泵速等手段来控制患者体外循环深度和平均动脉压。
7. 心跳停止在心跳停止之前,需要向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以保护心脏组织。
停止心跳后,开始心肺复苏术。
8. 体外循环观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监测参数。
定期检查气泡回路和氧合器,确保其正常运行。
9. 放血在手术结束时,适度放血以减少液体负荷。
同时,停止气泡回路,关闭抗凝剂输入并拆除静脉导管。
注射逆转剂来中和抗凝剂的作用,并加压提高动脉压。
10. 恢复循环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确保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如果一切正常,则可以恢复到生理性循环。
二、体外循环的常见并发症虽然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技术,但仍存在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摘要】目的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心脏冷血停搏液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在再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体会。
方法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备股动静脉插管,浅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跳液。
结果 2例病例CPB时间均大于12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其余1例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次后复跳。
2例病例均顺利停机,并痊愈出院。
结论加强CPB管理是提高再次心脏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体外循环再次心脏手术近年来,心脏再次手术呈上升趋势,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减轻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院2009年行2例体外循环下再次心脏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病例一,李某,男,16岁,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右室输出道疏通术后2年,再次发生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室间隔残余漏。
病例二,侯某,男,17岁,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后一年并发室间隔残余漏3+月。
2 体外循环转流方法2.1用物准备人工心肺机:Terumo 8000型,氧合器:国产膜式氧合器及配套体外循环管道,适宜的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改良超滤。
同时备好股动脉、股静脉插管、体内外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
2.2常规准备胶体液(聚明胶肽或琥珀酰明胶),20%甘露醇,林格式液。
病例一:备悬浮红细胞3u,血浆400ml。
病例二,备悬浮红细胞2u,血浆600ml。
2.3转流方式常规装机,安装好全部体外循环管道及超滤,预充排气,开胸前安放好以内吸引管及心脏冷血停搏液灌注管,将体表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主动脉插管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安全放置手术台上,并备好股动脉插管。
经胸骨正中切口,电动摆锯直接开胸,分离胸骨后粘连组织的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电图的变化,随时准备行体外电除颤和股动脉插管。
当插好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插管时,全身血液肝素化后ACT>480s,建立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医疗过程,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其中,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体外循环技术指的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通过一个专用的装置将血液氧合、净化后重新输送到患者体内,以维持血液循环和体内器官的正常功能。
体外循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心脏与肺部的功能,确保在心脏停跳期间患者的全身血液供应以及氧合功能。
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停止心脏的跳动,以便进行手术。
然而,人体的其他器官如大脑、肾脏等对于血液供应的需求是持续的,如果没有体外循环技术的支持,这些器官将因氧气和养分的缺乏而受到严重损害。
同时,在心脏停跳期间,心脏的跳动停止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滞,可能引发心肺功能障碍。
因此,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提供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设备和仪器。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体外循环回路,该回路包括一根柔软的导管通过一台泵将血液引流到体外,然后通过一个人工肺气体交换装置将血液进行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的处理,最后再将经过氧合处理的血液重新输送到患者体内。
整个回路中还需要包括监测装置,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速度、血液氧合饱和度等指标。
同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止患者的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首先,体外循环本身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等。
其次,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会导致血液凝固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肾功能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体外循环技术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研究人员和医生们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
当前,一种被称为“小体积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使用更小的回路和体外循环装置,减少了血液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莉, 胡 卫 (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外科中心, 403 ) 重庆 007
总结分析 22 0例心脏 跳动下行 心 内直视 9 全
探讨心脏跳动下 心内直视 手术 中体外循 环的管理 方法 。方法
手术 的体 外循环管理方法 。术 中均常规建立左心引流 , 毕采用综合序贯排气技术 。转流中鼻咽温维持在 3 3 术 0~ 2℃ , 红细胞 压积
wi e t g h at M e h d T e CP n g me t meh d r 2 2 0 p t n s u d r e t o e e r u g r i e t g h a twe e t b a i e r. h n to s h B ma a e n t o s f 9 a i t n e o e w n p n h at s r ey w t b ai e r h n r s mme — p T e lf h a e t gwa sa l h d d rn e s r ey a d i tg ae e u t e arn r c d r a o d c e t h n f u d u . h e e r v n i se t b i e u g t u g r n e r td s q ei d — i gp o e u e w sc n u td a e e d o t t n s i h n l a i t
c n r l d b t e n 2 4~3 2 L ・ o tol ew e . e . m~ ・ ‘ ~.o sa lo a t tg e r p l d. a w iec n e t n lutai r t n o df d u — ml n t ttbo d g ssr e i swee a p i me n h l o v n i a l f t i rmo i e l — a e o r la o i t f t t n w sp r r d a c r i g t ec n i o .Re u t CP n u e s l n al a e .h P me w s2 r i r i a ef me c o d n t o d t n a la o o oh i sl s B we ts c s f l c s s t e C B t a 2~1 9 mi u e . n rc u i i 7 n t s Ve t — i u a irl t nwa c u r d i 5 a e n 8 a e x e in e uo t e o ey t e t g T e e w r 2 c s sd e cu i g 1 a l rf i l i so c re 2 6 c s sa d 1 1 c s se p r c d a tmai r c v r ob a i . h r e e2 a e i d i ld n 5 c — b ao n e c n n s so o l x c n e i lh a tds a e a d 7 c s so e ee v lu a e r ie s .Noc mp iai n c r l td wi ef so so e v d e fc mp e o g n t e r ie s n a e f v r a v lrh a t s a e a s d o l t o r ae t p ru in wa b r e . c o e h Co cu i n Op n h a u e t e t g h a n e l y o h r a b a d o u mo a y a s i sf n e sb e me n i ti n l so e e r s g r wi b ai e r u d r mi h p t e mi y c r ip l n r b p s s a e a d f a i l , a wh l i s t y h n t d y e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影响研究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影响研究心脏手术是现代医学中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体外循环技术则是许多复杂心脏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支持。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指在心脏手术期间,通过特殊的装置将人体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输回体内,以维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供,使心脏在停跳的状态下能够接受手术操作。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心脏手术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手术创造了一个相对静止、无血的手术视野,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操作。
例如,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清晰的视野有助于医生准确地切除病变的瓣膜,并将人工瓣膜精确地缝合到位,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次,体外循环能够暂时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为心脏提供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使医生能够从容地处理心脏内部的复杂病变。
在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中,体外循环为医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修复心脏的畸形结构,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然而,体外循环也并非毫无弊端。
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人工材料表面的接触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系统。
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SIRS),表现为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炎症介质的释放还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
此外,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血液稀释、低温以及非生理性的灌注方式都可能影响组织的氧供和代谢,导致器官缺血缺氧性损伤。
尤其是对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这种损伤可能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
体外循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脏停跳和再灌注的过程中,心肌细胞可能会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

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为了保证体外循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一份规范手册对操作人员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编写要点和内容。
一、前言体外循环操作规范手册的前言部分主要包括对手册的编写目的、适用范围、参考标准以及手册的修订与更新等内容进行说明。
同时,还可以加入对体外循环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强调,以及对操作人员的感谢和鼓励的措辞。
二、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准备部分主要介绍体外循环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做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1. 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手术帽、手术口罩、手术服、手术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 工作台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对体外循环机进行检查和准备,包括检查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供应情况、检查体外循环机的包装完整性和工作状态、准备体外循环机所需的管路和滤网等。
3. 药品和物品准备:操作人员需要准备体外循环过程中所需的药品、生理盐水、导管、注射器等物品,并按照规定的方式放置和标记。
三、体外循环操作步骤体外循环操作步骤部分是整个手册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体外循环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包括:1. 患者准备:包括患者的体位、固定、清洁消毒等。
2. 管路连接:描述体外循环机和患者之间的管路连接方式,包括不同器械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顺序。
3. 抗凝治疗: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的抗凝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
4. 体温管理:描述体外循环中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如预热和保温等。
5. 防气栓措施: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防止气栓形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 动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动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7. 静脉插管:详细描述体外循环中静脉插管的步骤和技巧。
8. 各项监测:介绍体外循环过程中各项监测指标的选择和监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发症6
体外循环后脑部并发症
临床表现依病灶的部位、性质和病 变程度不同而不同。
主要有:意识的改变;
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ຫໍສະໝຸດ 病理反射阳性。出血气栓
血栓
体外循环的意义和面临 的挑战
❖ 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相对无血和静止的手术视 野
❖ 5.其他用物准备:胃管、胃肠减压器、绑口 带、约束带、电极片、吸氧瓶、吸氧管、面 罩、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吸痰器、注射 泵、输液分装袋、石蜡油、记录单、注射器 。
❖ 6.药物准备:肝素、地塞米松、鱼精蛋白、 氯化钾、速尿、极化液、止血药(维生素K1 、葡萄糖酸钙、止血敏、邦亭)
(二)呼吸机参数设定
护理宗旨
❖ 监测、发现术后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保 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年龄病人的病理生理心 理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 保持病人术后的心理健康 ❖ 帮助病人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做到主动寻求
健康并维持健康
(一)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成各种检查项目(在病房完 成)
❖ 体外循环为非生理状态,对机体构成了一个 异常强大的刺激,激发机体释放大量炎性介 质。 ☆血液恒流 ☆血液稀释 ☆体外氧合 ☆低 温 ☆心脏停止跳动 ☆手术本身的创伤
2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 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低,舒张功能减 退。 ☆产生的炎性介质可直接损伤心脏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手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并发症1
体外循环后心律失常
☆炎性介质可直接损伤心肌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手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各种心律 失常 很多见
并发症2
体外循环后急性呼吸功 能衰竭
❖低氧血症(PO2<60mmHg)或伴高碳酸 血症(PCO2>50mmHg)
❖呼吸困难 ❖紫 绀 ❖循环系统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体外循环下 心脏手术的管理
ICU
2014.09.04
主要内容
体外循环概述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基本原理 体外循环基本方法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
一体外循环概述
(一)体外循环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将人体内的静脉血,经导管引出或 抽吸到体外,经过氧合后使静脉血转变 为动脉血,然后再经导管将其输入到人 的动脉系统内,完成血液循环。这种人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监测系统 心电图 动脉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左房压、
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外周血 管阻力、肺循环阻力等
体温 尿量 血气及电解质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70-120S) INR(1.5-2.2)
(五)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 响
1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血液回收系统 吸引术中失血重回循环系统,避免循环血量 迅速大量减少而使心肺转流难以长时间维持。 是体外循环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装置之一。
血液过滤系统 过滤掉血液中的微小栓子,防止微栓塞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热交换系统
----用于血流降温。 变温器—直接与血液接触而执行变温功能 变温水箱—为变温器提供冷、热水源
❖ 近年来,体外循环在理论、实践、材料等方面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 微创手术,特别是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的开展,使体 外循环在本世纪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但非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只是心脏手术中的一小部分
❖ 如何减少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减轻异物表面所致的炎 性反应,是研究的热点。
三体外循环下心脏 手术的护理
❖ 1、氧浓度:首先调节80%,5分钟后查血气根 据结果调节到40%-50%.
❖ 2.模式:VCV-SIMV ❖ 3.呼吸频率:成人12-16次/分、儿童16-20次
/分、婴幼儿20-30次/分. ❖ 潮气量:6-8ml/kg ❖ Peep:成人0-5cmh2O、儿童0-3cmh2O ❖PSV10cmh2O
❖术前宣教(自理模式训练和访视) ❖术前常规准备工作
术前常规准备
❖ 1.床的准备 ❖ 2.吸痰盘:NS500ml,吸痰管数根 ❖ 3.心电监护:(1)心电导线1根(2)压力导
线2根(3)氧饱和度导线1根(4)体温导线1 根(5)袖带1根 ❖ 4.呼吸机准备:呼吸机做好检测,处于备用 状态。
术前常规准备
的血液不经过心和肺而在体外进行气体
交换和循环的方法,称为体外循环。
(二)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人工 心脏
(三)体外循环基本方法
❖常温,不停跳 ❖常温,停跳
❖浅低温,停跳 ❖低温,停跳
❖深低温,低流量,停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 ❖上、下分别灌注
(四)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血泵—是体外循环的动力部分。主要作用:代 替心室的搏出功能和术中失血的回吸;用于 心脏停搏液的灌注。
3
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 体外循环过程中,机体由搏动性血流改变成 为近乎恒流状态,对一些敏感器官会有一定 影响。
❖ 心脏手术后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瞬间改 变与心血管系统的缓慢适应过程的矛盾;先 心病术后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量重新分布。
二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 发症
❖ 心律失常 ❖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 出血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感染
氧合器—将进入的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除, 使氧分压升高而成为动脉血的一种人工装置。 可在心肺循环阻断后替代人体肺的功能。
体外循环的插管 动脉插管—常规采用升主动脉插管。 静脉插管—常规采用经右房耳和右心房壁分 别插入上、下腔静脉管。
体外循环的设备装置
体外循环的管道 最基本的包括动脉灌注管、静脉引流管、泵 管、排气管、给氧管、连接管等。 管道应以安全、简单为原则。
并发症3
体外循环后低心排综合 征
成人心排血指数下降至3L/(min·m2) 以下时,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周围 血管收缩、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现象, 称为低心排综合征。
并发症4
体外循环后出血
体外循环后合并出血并不少 见,但如果处理及时、得当,往 往对病人损害不大。
并发症5
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 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