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屈原》中的象征意义

《屈原》中的象征意义《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屈原通过描绘楚国内外的政治、社会和个人困境,展现了他对人性、世俗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屈原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其中的象征意义。
首先,巫山不是云。
这是《屈原》中最著名的一句诗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
巫山指的是楚国的都城,而云则代表着屈原所遭遇的流亡和困境。
这句诗意味着屈原已经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沦为流亡者。
巫山不是云还可以理解为“巫山不会随云飘散”。
这句诗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屈原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流亡生活的不满。
它深刻地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其次,屈原在诗中对楚国的政治境况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屈原通过描述君王与贵族的腐败、盛宴上的豪华奢靡、以及外敌入侵时的内忧外患等情景,揭示了当时楚国社会的黑暗与混乱。
这些象征意义的揭示,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又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批判社会的堕落,屈原试图唤起人们的自省和警醒,呼唤社会的正义与秩序。
再次,屈原通过描写自己被流放以及自杀身亡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他笔下的巫山峡指的是流亡生活中的孤独与困苦,而屈原自杀的行为则象征着对绝望的选择。
屈原在《离骚》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达了他在流亡生活中的种种心境。
他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转化为了对人生的探索与哲思,使《屈原》成为一部充满了离别、绝望、苦难与人生哲学的悲剧诗作。
最后,屈原诗中的赤壁、崤函和涂山等地点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赤壁指的是楚国与楚汉之间的战场,崤函则代表着楚国的北部边疆,而涂山则是屈原流亡时经过的地方。
这些地点对应着屈原个人经历中的的政治、流亡与苦难等方面,同时也象征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通过以地理象征展示个人和社会历史的冲突,屈原表达了对楚国兴亡与自己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屈原》是一部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作品。
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诗歌作品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诗歌作品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寻找其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意义。
一、思想内涵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在诗中深层次地体现,它涵盖了人类文化从古至今的智慧结晶,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道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和追求。
在《庐山谣》里,李白把革命和美好的理想寄托在了这座名山之上,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登高》中,杜甫通过登高远望,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悟。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们可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参考,为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
二、人文精神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被视为国粹,它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更是一种人类文化表达方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诗歌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在民间歌谣传唱中,诗歌作品更是表现出作者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反映出社会动态和文化风貌。
三、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诗歌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诗歌作品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通过诗歌作品的研究和阅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此外,诗歌作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方式,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在当下,诗歌作品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提供我们深刻的思考,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价值,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屈原的情感表达

屈原的情感表达屈原,中国古代文豪,是我国楚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深深地表达了他对故土、对人民、对生活的深情厚意。
在屈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情感表达,包括对友情的倾诉、对爱情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友情的深情倾诉屈原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和珍视。
他在《九歌·东皇太一》中写道:“友朋相将思我行,倚车与衮,世所应弛。
”他通过描绘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从中获得了放松与畅快,使读者感受到屈原深厚的友情之情。
爱情的赞美屈原的诗作中也不乏对爱情的赞美与祝福。
在《离骚》这首诗中,他写道:“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屈原通过与思念爱人相连的水流,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深思念之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伟大。
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土的思念是屈原情感表达的重要方面。
在《离骚》中,他描绘了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境遇,但内心仍然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鸡鸣之灵,景行行思。
抽胡靴兮若匪获。
”屈原通过描绘对故土的往事和家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在屈原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
在《离骚》中,他写道:“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茞。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屈原通过对人生起伏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化不定的思考。
这种思考让我们感受到屈原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在屈原的诗歌中,他以独特的文采和语言的优美,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他用凄婉、激昂、激越、哀怨等不同的语调和情绪,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他内心深处的感情。
屈原的情感表达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感情的真挚,也能激发我们对友情、爱情、故乡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情感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屈原的精神品格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爱国人士,他的精神品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精神: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楚国,他为了保护楚国的独立和尊严,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和身份,坚决反对急于与秦国和解的当时楚国的统治者。
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如《离骚》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
忠诚精神:屈原是忠诚的人,他对自己的君主和国家都十分忠诚。
当他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内外敌人威胁时,他毅然决定拿起笔,以文学的方式激发和振奋国人的精神,不计代价地为国家奔波。
他从没有背叛过祖国和国家的利益。
文学创作精神: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主张以文学的方式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主张。
他的诗歌语言深刻、富于想象力,充满着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主张的热情,承载着他的爱国思想和个人价值观。
总之,屈原的精神品格在他的爱国、忠诚、创作等方面都有体现,是我们今天仍可学习和借鉴的优秀品质。
我认识的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精神有:1.是爱国精神,2.是忠君忧民,3.是坚持真理,4.是情怀高洁。
爱国精神,屈原精神的核心与根本就是“爱国精神”。
屈原精神的实质是心忧家国、矢志不渝、情牵百姓、勇于探索、不畏邪恶。
在《离骚》和《九章》中,有大量的诗句能使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对祖国的忠诚不变,对人民深切热爱的赤诚之心不变。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
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
坚持真理,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导法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犹未悔”。
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
屈原的悲情与豪情

屈原的悲情与豪情屈原,中国古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其一生充满了悲情与豪情。
他的诗歌承载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遭遇的挫折与痛苦。
屈原的悲情与豪情交织在他的诗歌中,让人们沉浸其中,思考着一个千年前的辉煌时代。
屈原是楚国的宰相,在他的领导下,楚国一度充满了繁荣与希望。
然而,命运之神并不总是眷顾伟人。
由于意见不合,屈原被陷害而被贬谪至远方。
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倍感痛苦与失望,他在《离骚》中写道:“登彼峰峦,忽临绝岸。
集无穷言,抒尔悲短。
余情未了,与尔析矣!”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对失去的祖国和权力的无尽眷恋。
他以深沉的悲痛描绘了自己的心情,他写道:“抱影何劳悲!悲改哀而后乐…东西吴越,傥以遗害。
地域牢落,不能自拔。
”屈原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他对失去一切的悔恨和无奈。
然而,屈原并没有沉溺于自怜的情绪中。
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的豪情与对未来的豪迈向往。
他用豪情洋溢的文字描绘了楚国昔日的荣耀与辉煌,宣告了自己将在诗歌中继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期望。
他在《离骚》中直言道:“临世而不羉,纷其光矣。
天禄降宝,以庆一人。
”屈原以自己的豪情使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将来的豪言壮语。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不仅流传于千古,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他用悲情与豪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后人。
在屈原的诗歌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失去祖国和权力的政治家,更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大爱与对未来的豪迈向往。
屈原的悲情与豪情在他的诗歌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他身处逆境之中,却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与理想的追求。
他的悲情是从失去中流露出来的,而他的豪情是源于他坚定的信念与追求。
屈原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并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屈原的悲情与豪情是一种精神,一种挫折中奋起的力量。
它激励着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坚守心中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正如屈原所说:“万类霜天竞自由”,只要我们心怀希望、追求真理,就能够破除困难,展现出自己的悲情与豪情,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做出贡献。
论《楚辞》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论《楚辞》当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5)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楚辞》。
在《楚辞》中屈原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高尚节操,《楚辞》充分体现了屈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瑰宝,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标签:《楚辞》;人生观;价值观一、《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屈原在《楚辞》等作品中一再表明了自己革除国家弊端、选贤举能、定国兴邦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政”理想,即使他的理想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和坎坷,这些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反,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着,不轻易放手也不轻言放弃。
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在历史上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很多伟人在这种思想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努力和奋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
例如,商鞅不怕权贵,力主改革和变法,造就了秦国的强大,为后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样的事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可胜数。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主,不怕流血和牺牲,为了实现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理想前仆后继,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党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
时刻以我党的伟大政治理想为思想指南,去鞭策自己和鼓励自己,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最大的努力。
二、《楚辞》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屈原在《楚辞》里表达了自己多次遭到打击,受到小人排挤,但是他从来不顾自己的得失,而是具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
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我国爱国志士们薪火传承下来,所以才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才有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也才有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气概。
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

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
下面列举了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
一、《离骚》《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反映了屈原在流亡途中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展现了楚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物质世界的痛苦触动。
二、《天问》《天问》是屈原的一篇哀怨之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
这篇诗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呼唤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屈原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宁的追求。
三、《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首咏史之作,通过描绘古代贤臣的形象,表达了屈原对贤人的赞美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首诗展现了楚人崇尚贤良的精神,弘扬了楚辞中的人文思想。
四、《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篇祭文,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篇篇章体现了楚辞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爱情的追忆和祈愿。
五、《九歌》《九歌》是楚辞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描绘了神话中的仙境和仙人的形象。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的美学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展示了楚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六、《涉江》《涉江》是楚辞中的一首辞章之作,描绘了楚人涉江过河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楚辞中的人文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篇咏史之作,描绘了贤臣的形象和对社会的期望。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对贤良的推崇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展示了楚人崇尚贤良的人文精神。
八、《九歌》《九歌》是楚辞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描绘了神话中的仙境和仙人的形象。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的美学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展示了楚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九、《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篇祭文,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篇篇章体现了楚辞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爱情的追忆和祈愿。
十、《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篇咏史之作,描绘了贤臣的形象和对社会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屈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摘要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无一不传达着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透露着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追求自我的意识,可以说是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和外显化。
本文以屈原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中心,结合具体诗句,分别从民本意识、爱国意识、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透彻地分析了深植于屈原内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文精神民本意识爱国意识自我意识死亡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踏上仕途以后,主张重民生、举贤能、明法度,推崇“美政”,但由于后来受到排挤,不仅其政策没有施行,他本人也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楚国首都被秦国攻陷,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在满腹忧愤之中投江自尽。
屈原仕途失意,便寄情感于文字之中,一生中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最著名的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一体裁,与《诗经》之体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又有“中国诗歌之父”的美誉。
屈原的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忠君之情、忧国忧民之苦、自我独立意识和他对生命、对死亡之价值的思考,饱含着浓厚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民本意识:以人为本,以德为政民本思想在春秋时代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层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儒家的探讨最为深刻也最具影响力。
屈原作为一位倾心于文学、钟情于文字的诗人,自幼便受到民本思想的熏陶,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散发着爱民、忧民的气息。
屈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面对百姓受到的疾苦和灾难,他的内心更是痛苦万分,并为自己无法力挽狂澜而感到无奈和悲伤。
他本想一走了之,但对百姓的热爱、同情和怜惜使他镇静下来,让他为了减少百姓的疾苦而继续忍受着不公的一切:“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当国土被他国所侵吞、民众亦随之遭殃之时,他则满腔悲愤地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首都郢都陷落以后,整个楚国出现的尽是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景象,此时的诗人正遭放逐,便与四处流浪的难民一道,此时的他更能体会到楚国人民的艰辛与悲痛,他心如刀割、极为自责,恨自己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整日在泪水与伤感之中度过。
当他发现国君昏庸,毫不关心民众、体察民情之时,则又慨叹道:“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在政治方面,屈原提倡“美政”二字。
所谓“美政”,是指一种美好而和谐的政治现实,执政者敬德爱民、关注民生,修明法度、稳定秩序,举贤授能、任人唯贤,而百姓则在这种德政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
由于屈原曾不止一次地目睹了昏庸残暴的统治对民众的深深伤害,又多次看到了不重视民生对百姓、对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在他眼中,“美政”的核心便是以德为政,而德政的关键则在于以民为本。
在《离骚》中,屈原列举了包括尧、舜、汤、禹在内的贤能之君通过体察民心、关注民生、施行德政而赢得民誉并最终赢得天下的事迹,同时也叙述了桀、纣等残酷暴力、昏庸无道的国君因施行暴政而国破人亡的故事,从而突出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
不过,在推行德政的同时,屈原还提倡修明法度。
修明法度的思想所针对的不仅仅是下层的民众,其实更是对上层统治者而定的。
屈原反对一切徇私枉法的行为,认为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阶层应当以史为鉴,修明法度,能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此来巩固德政的根基。
二爱国意识:佐君兴国,忠心相劝屈原为振兴楚国而尽心尽力,为国土沦丧而心痛如绞,其爱国热情自不必多言。
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他坚持着自己的“美政”理想,对君主忠心耿耿,盼望着楚王能够接纳自己诚恳的建议,使楚国走向富国强军的道路。
然而,楚王却昏庸无能、是非不分,听信佞臣之言而一再贬谪屈原,这又使他的内心多出一分无奈和愤懑。
忠君爱国的他,始终希望君主有朝一日能够体察自己,看到自己的忠心,感知到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九章·惜诵》中,屈原写道:“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离骚》中也有类似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在屈原的诗歌之中,他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美人”的爱慕与追求。
其实,这日思夜想的“美人”便暗指了楚国的君王,而对美女的无限追求,则象征着他对楚国和楚王忠心不二的决心。
这一点从《九章·思美人》的诗句中便可看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屈原曾敏锐地觉察到楚国即将面临的危险和潜伏许久的危机,并希望自己可以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多次向以楚王为首的统治阶层诚恳进谏,而他们对此却毫不在意,甚至采取了一种恶劣排斥的态度,将屈原贬谪、放逐。
眼看着国土日渐沦陷,世间民不聊生,自己却无法挽救,他心中的惆怅与悲愤是显而易见的,他对楚王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也进行了批判,希望楚王能够认清现实、早日回头。
例如,在《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几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佛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在《离骚》中,他则慨叹:“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由此可见,屈原对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查真相而疏远自己的做法表示不满,但他并未因此而痛恨楚王,反而一再抒发对自己的建议有朝一日能够被楚王接纳、楚国能够重新振兴的期盼之情,其爱国忠君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自我意识:肯定自我,洁身自好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个性和理想等多种内在因素的认知和肯定,表现在具体行动之中就是自信、自爱、自尊、自立,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屈原是一位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诗人,他深信自己拥有天地灵气所赋予的内在之美,故而“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足以见得他对自我内在品质和才干能力的高度肯定与自信。
为了保持这份纯净而高洁的内在,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他不断地加强修养、提升自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在诗人遭到贬谪与放逐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对其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而是将这种追求扩大化、深度化,将自我价值融入到社会之中,转而成为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一种对历史、对现实的使命感。
屈原深知其“美政”的道路将充满艰难,也明白自己不与奸臣同流合污的“特立独行”的做法会使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更知道自己的尝试很可能会失败。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决定要坚持到底,甚至以死明志。
这一点从以下诗句中便可以看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可以看出,在这种高尚人格和圣洁灵魂的支撑下,遭受了万般苦楚和非难的屈原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始终对楚国一片赤诚,对君王忠心耿耿,身陷逆境而志气不屈,仍然坚持为国为民出谋划策,力求为救国救民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离骚》中有很多美好的意象,但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外乎“美人”和“香草”这两种。
按通常的解释来说,“美人”暗指君王,但有时也含自喻之意,是美好与纯洁的象征。
而诗篇中种类繁多的“香草”意象则指代诗人自身高洁的人格和纯净的心灵。
诗人在诗篇中反复吟诵着美好的“香草”,其实是对自己人格和品质的高度肯定,也传达着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以各种美丽芳香的“香草”为饰,意在说明他要不断地深化自己崇高而贞洁的人格,即便与世俗格格不入,即便受到佞臣的攻击,他也无惧无畏、无怨无悔。
由此便可以看出诗人对自我人格的充分肯定、信任和坚持,也从侧面反映出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
四死亡意识:德之至高,生之至久“死亡”是文学艺术领域一个崇高、不朽的历史命题,而来源于对这一命题深度思考的“死亡意识”,则是文学艺术家们思想之深刻性的象征。
屈原在创作中对“死亡”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探索,不仅以一种崭新的美学视角去描述死亡,还以创造性的思维对该命题进行了升华和超越,把道德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死亡的价值,认为以死殉节其实是对道德的诠释和对生命的延续。
在屈原的意识中,死亡只是对肉体生命的暂时性否定,而人的灵魂在死亡之后则可以离开肉体而自由地漫游在人世之中,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从而让生命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
面对死亡,屈原抱有一种勇敢乐观的态度。
他认为,人应当死得其所,每一种合理的死亡都应当富有某种价值。
对他而言,为了传播道义而选择死亡,其实是对道德境界的一种拓展,是进入了传播道义的崭新境界。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在死亡面前丝毫不畏惧,因为他坚信那绝不是对生命的诀别,而是拥抱了另外一种生命,在那种生命形式之中,他那纯净、美丽而高洁的灵魂终于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自由地传播和延续自己的理想。
在世俗的羁绊中,屈原明白自己的理想、抱负终将付诸东流,所以,他希望通过死亡让自己的理想得以永存。
在《离骚》中,诗人以死殉节的愿望出现了七次,在《九章》中则出现了十三次之多。
例如:“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屈原轻视生命、缺乏生命意识。
恰恰相反,他的生命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他也是极其渴望拥有永恒生命的。
在《九歌·礼魂》中他曾写道:“春兰兮秋菊,常无绝兮终古。
”正是由于他对生命的渴望和珍爱,他才如此热切地盼望着自己的“美政”理想得以实现。
但是,由于现实的束缚和羁绊,他无法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得选择死亡这条“生”的道路、“德”的道路,让灵魂延续自己的梦想,让道义永存于这世界。
结语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行文优美,同时又营造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传达着深刻而极富哲理的寓意。
他坚持着以民为本的思想,不懈追求以德为政、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以死明志。
他忠君爱国,不畏佞臣谗言而一再进谏,只为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实现富国安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