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意象看英国诗歌中人文精神
叶芝诗集《玫瑰》中的玫瑰意象分析

叶芝诗集《玫瑰》中的玫瑰意象分析®法各宝内容摘要: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一位二十世纪伟大的爱尔兰诗人,一生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包括戏 剧,诗歌和散文。
其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诗集《玫瑰》作为叶芝早期的诗歌作品,将玫瑰这一意象赋予了丰 富的内涵。
玫魂既是作者对挚爱茉德的爱情的象征,也象征着作者心中永恒而又神秘的理想,同时也寄托了 作者对爱尔兰的热爱。
关键词:叶芝《玫瑰》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08文学敎育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之 一,威廉•巴特勒•叶芝一生创作 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 歌和散文,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诗歌作品历来为文学评论家和 研究者所关注。
本文则着重研究 叶芝早期的诗集《玫瑰》中的玫瑰 意象,探究作者赋予玫瑰的丰富 内涵,以及其中蕴藏的作者的情 感和思想。
叶芝早期的诗歌多表现为浪 漫主义,诗集《玫瑰》中将玫瑰作 为意象的诗歌包括《致时间十字 架上的玫瑰》,《白鸟》和《致未来 爱尔兰》。
作为一位熟练使用意象 的诗人,叶芝在创作意象时不同 于以往的其他的诗人。
对秘术的 痴迷为作者的诗歌提供了意象和 象征等源泉,并且作者从不仅仅 将意象和象征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是把个人的“隐秘思想”和“人 类的普遍知识”联系起来。
玫瑰的意象特征对于意象,不同的学者有着 不同的解读。
在《理想国》中柏拉 图认为,诗人和工匠、画匠无异,皆是模仿者,是意象的创造者,不识真理,只知表象。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的模仿是对现实的比拟,诗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意象的形式,以另一种方式将其重塑,而这种方式即构成了作品的内部秩序。
柏拉图将意象视为了表象或者符号,而亚里士多德则使意象脱离了单纯的符号形式,是现实的一种类比。
中英诗歌中的玫瑰意象

中英诗歌中的玫瑰意象摘要:1.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概述2.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象征意义3.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异同正文:1.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概述玫瑰,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卉,历来是诗人们钟爱的题材。
在中英文诗歌中,玫瑰意象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常常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象征。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玫瑰多以“花中皇后”的姿态出现,象征着美丽、高贵和爱情。
而在英国诗歌中,玫瑰同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代表着爱情、美丽,也象征着矛盾、纷争和政治斗争。
2.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象征意义在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玫瑰作为爱情的象征,这一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有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玫瑰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恋人的爱慕之情,象征着热烈、执着的爱情。
而在英国诗歌中,玫瑰同样被用来传达爱情的信息,如莎士比亚的名句“玫瑰是爱情的象征”,直接道出了玫瑰在爱情中的重要地位。
(2)美丽:玫瑰的美丽是公认的,其色彩鲜艳、花瓣丰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都与美丽紧密相连,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矛盾和纷争:在英国诗歌中,玫瑰意象有时也代表着矛盾和纷争。
例如,在英国的玫瑰战争中,红玫瑰和白玫瑰分别象征着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场战争成为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内战。
3.中英诗歌中玫瑰意象的异同尽管中英诗歌中的玫瑰意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它们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在象征意义上,我国诗歌中的玫瑰更侧重于表达爱情和美丽,而英国诗歌中的玫瑰意象则更为丰富多样,除了爱情和美丽,还涵盖了矛盾、纷争等主题。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我国诗歌中的玫瑰意象多采用具象的描绘手法,如“香销翠袂”、“晓露凝华”,以形象地展现玫瑰的美丽。
而英国诗歌中的玫瑰意象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强调的是玫瑰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总之,中英诗歌中的玫瑰意象既具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
英诗_病玫瑰_赏析

第20卷 第2期茂名学院学报Vol.20 No.2 2010年4月JOURNAL OF MAOMING UNI VERSI TY Apr.2010英诗 病玫瑰赏析许颖红(茂名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阅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重要的认识和审美活动,是我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布莱克的 病玫瑰的音韵、意象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使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关键词:诗歌;病玫瑰;布莱克;意象;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90(2010)02-0034-031 关于作者威廉!布莱克(Willia m Blake,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画家和雕刻家,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preromanticism)的重要代表。
威廉!布莱克思想独特,想象力丰富,洞察力敏锐,领悟力卓越,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所以其意象的运用有着布莱克式的色彩。
[1]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主题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美国独立革命汹涌澎湃,英国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工业革命越演越烈与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激烈化,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更加严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的道德堕落,身心腐败,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面对资本主义给人造成的摧残及社会带来的种种丑恶,当时许多激进的文人志士都以自己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愤慨,从而涌现出许多抗议社会的作品。
威廉!布莱克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正是这个动乱时代的产物。
布莱克一生经常受到饥寒交迫的威胁,这种遭遇引起了他对资本家和贵族统治者的深切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病玫瑰(The Sick Rose)正是威廉!布莱克在这个动乱时代创作的作品。
[2]312 该诗的语言特征The Sick Rose病玫瑰O Rose,thou art sick.啊,玫瑰,你病了。
英国诗歌《病玫瑰》赏析

摘要:《病玫瑰》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一篇诗歌,短小精悍,通过寥寥34个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人的灵魂的丑陋,以及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
本文从意象、象征意义两方面对《病玫瑰》做了赏析,力求让读者们更深入了解这首诗歌。
关键词:《病玫瑰》;音韵;象征意义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
《病玫瑰》是其在《经验之歌》诗歌集中创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作品,通过丰富的隐喻文字、精致的意蕴象征,构建了无限的张力空间,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现实主义感触、哲学意蕴以及反叛色彩。
尤其“病玫瑰”、“无形的虫”等多重意象象征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无限的想象空间。
赏析是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有效活动,通过对《病玫瑰》的赏析能让读者更加了解这部优秀的诗歌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及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一、《病玫瑰》简介威廉・布莱克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崛起与发展的时代里,生活贫苦,饱受压迫,面对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丑陋,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们身心堕落,很多文人借由文学作品抒发心中所感及不满,布莱克也对资本主义统治产生了深切痛恨,以及对穷苦人们的无限同情,《病玫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病玫瑰》全诗仅有34个单词,结构简单,仅由两个完整句子构成。
描述了一朵玫瑰花在一个狂风呼啸的深夜里被一只虫子当作是享乐的花床,玫瑰在虫子致命的破坏下逐渐失去活力,变成了“病”玫瑰。
玫瑰是一种颜色艳丽的花卉,即使曾经鲜艳也会遭受虫的侵害而生病,变成一朵“病”玫瑰。
在这首诗里,玫瑰具有多重意象象征,下面将会有做具体的分析。
二、布莱克笔下的“病”玫瑰威廉・布莱克的很多诗篇中都充满象征的意象,在诗歌《病玫瑰》中,作者经由“风暴”、“病玫瑰”、“深红色的床”、“无形的虫”等意象表达出了具有深奥含义的内容,构建了一个无限空间供读者想象。
整首诗基调低沉、悲伤,隐喻丰富。
尤其是诗歌中第一行运用了呼语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玫瑰与一般花卉区分开来,使其具有了不一样的意象象征属性。
美丽的背后——威廉·布莱克《病玫瑰》的多重象征意义

英国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亡lk化国 随 业革 家。 着工 命的
发展 , 资本主义社会 固有的矛盾 日益激化 , 出现了人剥 削人 , 人压迫人的不人道现象。下层劳苦大众因受压迫 而倍遭磨难 ,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着 自己几 十年 呕心沥血 的革命 事业 付诸东 流的时候 。 然而 , 处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下他却无法一吐为快 。因 此, 有意无意中, 诗人把 自己一生对 自由矢志不渝的追 求 、极为不幸 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 的坚定 信念通过晚年三大诗作 中的典型人物— 撒 旦 、耶稣 和参孙形象地呈现在世人 的面前。
[ 1]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M], 出版社, 1993. [2]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艺〔 罗念生等译.北京: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 1980 [3] 莱辛. 汉堡剧评 【 上海 : 上 海译文 出版 社 , M].
198 1 : 3 89.
[4 〕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五卷) [M].上海: 上 海文艺出版社, 1989. [ 5] 周 国平.尼采 : 在 世纪 的转折 点上〔 上海 : 上 M]. 海人 民出版社 , 1986 :64. [6 〕 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超越〔 北京 : 工人 出版 M], 社, ,26. 1988 [7 ] [ 英〕弥尔顿著. 朱维之译. 复乐园 斗士参孙 [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年代 , 他的作品才被推崇和赞美 , 才被承认是英国18世 纪末 19世纪初 著名 的浪漫主义诗人 、 画家和雕刻家 , 英
意象而超越 了时代。《 病玫瑰》 中的“ 病玫瑰” 无形的 和“ 虫” 意 象具有 多重 象征 意 义。 等 文章通 过解读 布 莱克 《 玫 瑰》 病 中运 用 的 意 象 , 来反 映 当时社 会 的 两性 关
玫瑰与弥尔顿诗的意思

玫瑰与弥尔顿诗的意思玫瑰是一种著名的花卉,常常与爱情、浪漫和美丽相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玫瑰也经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的意象。
而弥尔顿诗指的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弥尔顿(JohnMilton)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他的作品以史诗题材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失乐园》(ParadiseLost)。
玫瑰与弥尔顿诗的意义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
首先,在诗歌中,玫瑰和弥尔顿的诗可以被视为对美丽与艺术的表达。
玫瑰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卉,象征着生命和自然中的美好事物。
而弥尔顿的诗歌作品,通过丰富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出人类的壮丽与悲壮,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究。
这两者的串联,可以产生一种诗意和美感的交融。
其次,玫瑰与弥尔顿诗还可以被视为对爱情和浪漫的表达。
玫瑰作为一种常见的爱情象征,代表着纯洁、浪漫和深情。
而弥尔顿诗中常常描绘了爱情的复杂和伤感,通过对人际关系、欲望和背叛的描写,呈现出对爱情的思考与反思。
因此,结合玫瑰和弥尔顿诗可以传达出关于爱情的深刻主题和情感。
此外,玫瑰与弥尔顿诗还可以被视为对人类存在和人性的思考。
玫瑰作为一种有刺的花卉,代表了世间的荆棘和挑战。
而弥尔顿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人类的苦难与挣扎,通过对战争、背叛和罪恶的描写,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以玫瑰和弥尔顿诗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综上所述,玫瑰与弥尔顿诗的联系可以看作是对美丽与艺术、爱情与浪漫以及人类存在与人性的多重层面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这样的联想与比喻,诗人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为读者创造出丰富、深刻和动人的艺术体验。
从_玫瑰_意象的转变看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

开鲜红的人 ”,“那抛却王冠和忧愁 ,招呼着吟唱乐人和弄
臣 ,去居住在深林中 ,与满身酒污的流浪汉们共处的骄傲
而多梦的国王 ”等等 ,进一步细细品味之下我们会发现 ,这
些意象所起到的作用仅限于唤起我们的情感而并非一些
明确的观念 。正如叶芝在《诗歌的象征主义 》一文中所提
到的 ,很多事物的归类取决于我们阐述它们的方式以及阐
创作更加具有坚强 、有力 、凝练的现代主义风格 。换句话
说 ,他从前期象征主义进入到了后期象征主义 。就纯粹的
诗歌创作而言 ,叶芝后期的诗作 ,即那些在象征主义手法
中增加了一定写实内容的诗作可能更为成功 。正如艾略
特(
)所说 “他对‘伟大
诗人 ’叶芝的认识与仰慕是源于‘ 年以后的作品 ’,而
对其早期的诗则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 ] 。然而 ,尽管
两首诗也必然带有叶芝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的
不同特征 。
叶芝象征主 义 思 想 的 发 展 可 以 从 其 写 于
年的
《诗歌的象征主义 》一文中探其全貌 。乔国强主编的《二
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 》中把《诗歌的象征主义 》分为五部
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强调作家 、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某种
哲学 和 批 评 方 法 。第 二 部 分 是 通 过 分 析 彭 斯 (
为标志的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 ·布莱克 (
)是以在诗歌文本中建立神秘主义的想象世
界著称的 。叶芝从他散发着宗教色彩的艺术趣味中窥见
了自己的影子 。第三阶段是
年与艾兹拉 ·庞德 ( 2
)相识之后 ,一直到他去世 。庞德是
意象派的主将 ,他所强调的现代诗歌一定要有鲜明 、确切
意象的主张 ,对叶芝的诗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使他的
包慧怡:西方文学中的“玫瑰”意象,是诗人们长久的秘密叶芝红玫瑰紫罗兰

包慧怡:西方文学中的“玫瑰”意象,是诗人们长久的秘密叶芝红玫瑰紫罗兰雷杜德是拿破仑一世的妻子约瑟芬皇后的专职画师,曾出版《玫瑰图谱》(Les Roses)。
而约瑟芬皇后也是著名的玫瑰迷,拿破仑曾在梅尔梅森堡为她专门打造宏伟的玫瑰园,园中种植了250种、约3万多株玫瑰。
玫瑰是欧洲文学中的常客,它既是纯净透明的,又是暧昧不皦的,它既是奋不顾身的爱的付出,又是蜇人心痛的爱的苦楚。
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引来无数诗人如蜜蜂般从中采集花蜜。
它也成为许多人幸福或痛苦的原因。
就如王尔德在《夜莺与玫瑰》中所写的:“我读了所有智者写的书,掌握了哲学的所有秘密,可就是因为缺少一朵红玫瑰,生活就变得痛苦不堪。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是当仁不让的玫瑰诗人。
他的商籁中上演着犬蔷薇与大马士革玫瑰之战,也上演着红玫瑰与白玫瑰之战,同时还隐藏都铎王朝一段惊人的政治阴谋。
比利时画家、植物学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Redouté)所绘制的法国蔷薇。
而在德语文学中的玫瑰诗人里尔克漂泊的一生中,玫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晚年一蹴而就写成的《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还是法语诗集《玫瑰集》,甚至是那如谜般的墓志铭,玫瑰都长久地绽放,吐纳着芬芳。
到了法国诗人奈瓦尔那首咏叹了“从摇篮到棺木”的爱情的十四行诗中,玫瑰甚至迷失了她的身份:“她手执的玫瑰,是域外的玫瑰。
”本文摘编自《沙仑的玫瑰:英法德三语文学和绘画中的经典意象》,由出版社授权转载。
《沙仑的玫瑰:英法德三语文学和绘画中的经典意象》,包慧怡 / 陈杰 / 姜林静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8月。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与20世纪的英语玫瑰诗原作者丨包慧怡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凯尔特文艺复兴”,如果要举出一种文学史上地位最尊贵、意义也最繁盛的花,相信玫瑰是一个少有争议的选择。
仅欧洲著名的“玫瑰诗人”就有法语中的龙沙、英语中的莎士比亚和叶芝、德语中的里尔克与西班牙语中的博尔赫斯等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写作语言中留下了海量关于玫瑰的不朽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玫瑰”意象看英国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摘要纵观英国文学史,诗歌创作由于其独特的形式,成为其中璀璨的明珠,而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则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玫瑰诗歌所创造出的不同的玫瑰意象,集中反映出英国文学所一贯看重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女性和爱情的赞美、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以及勇于面对现实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玫瑰诗歌玫瑰意象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玫瑰诗歌是专指出现了玫瑰意象的抒情诗。
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是诗歌的灵魂,可以帮助人们领略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魅力。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文学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人要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个性自由。
玫瑰意象美丽动人、由来已久,诗人们描述存在于想象空间的玫瑰和存在于现实空间的玫瑰之间的互相仿写的关系。
诗人笔下的玫瑰是抒情的触媒,不同的诗人用不同的方式,本着自己不同的思想感情书写着各自心中的玫瑰。
“玫瑰”作为英国诗歌中的一个视觉意象,却在这个意象背后形象地呈现出英国文学中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以人为本、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人文主义画卷。
二对自然和真善美的赞颂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文坛巨人,他强调文学创作应当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形象的美、目的的善、合度的真,三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鲜活而完美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表现为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热情讴歌美好的爱情、纯洁的友谊、充满真善美的人性和人类征服时间主宰命运的美好愿望。
自然界是人的本源地,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主体。
自然万物的生机盎然之所以富有诗意,是由人心体验出来的。
大自然给予人类无尽的情感和美好,使得人们能够思想哲学和诗学问题。
因此,莎翁在诗情画意地描写大自然时,不机械地模仿自然,而是选择了最简洁有力的工具——象征。
玫瑰在莎翁笔下脱离了单纯的花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包含着“真善美”的自然。
他的第54首十四行诗以野蔷薇和玫瑰作喻:野蔷薇在夏风中烂漫,但它空有艳丽,不留芬芳;玫瑰却以“芬芳的落英,留下甘香的露汁”。
诗的起始句就开宗明义地说:“o,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the rose looks fair,but fairer we it deem/for that sweet odour which doth in it live. ”(呵,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辉,/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还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莎翁让真显得美,让美获得永恒,“玫瑰”的意象华丽而真实,洋溢着乐观明朗、积极向上的色调。
他的这种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化实为虚、化有限为无限。
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是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而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由衷欣赏和赞颂之情,在自然中追求快乐永恒。
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在想象光华下、在心灵中,呈现出不平凡的一面。
三对女性和爱情的赞美“玫瑰”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是爱情的象征物与心上人的代名词。
中世纪就有长篇梦幻体诗歌《玫瑰传奇》,那朵代表淑女的美丽姿容与爱情的玫瑰,自然成为了文学史中历久弥新的话题。
诗人们以“玫瑰”这一自然意象为载体,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对爱情的向往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自我释放冲破了中世纪宗教对人们欲望情感的压抑,追求诗意人生,崇尚主观自然情感和本真的灵性。
通过热情的赞美与深刻的思索,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可贵可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托马斯·坎皮恩(thomas capion)在他的《樱桃熟了》中赞叹:“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a heavenly paradise is that place /where in all pleasant fruits do flow.”(有一座花园在她的脸上,/盛开着百合和玫瑰;/那地方是个美妙的天堂,/各色鲜果在枝头摇摆。
)诗人用“玫瑰”等自然界最美好的意象来赞美女性,暗示她们的美丽、圣洁。
全诗笔调清新、浪漫旖旎,没有说教、没有誓言,美好的自然意象勾画出打动人心的少女。
克里斯多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在《热烈的牧羊人致他的情人》中独辟蹊径,不用玫瑰来作喻,而是衬托他心爱的女子:“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a cap of flowers,and a kirtle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我将为你用玫瑰作床,/还有上千支花束,/一顶鲜花编的花冠,一条长裙/绣满桃金娘的绿叶。
)马洛的爱人是如此地打动他的心,也许只有用世上最好的东西才能匹配。
她比玫瑰还要艳丽,玫瑰只能做她的陪衬。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也有一首《我美丽的玫瑰花树》:“a flower was offered to me,/such a flower as may never bore;/but i said“i’ve a pretty rose tree,”/and i passed the sweet flower o’er. ”(有人赠予我一朵花儿,/那样的一朵五月花儿从未让人觉得乏味;/可是我却说“我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对那朵甜美的花儿毫不理会。
)该诗不仅勾画出一个美丽的爱人,更是表达了诗人的爱情哲学:真情可贵,情有独钟。
浪漫主义先驱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红红的玫瑰》,语言生动朴实,感情热烈真挚,更是这类题材的上乘之作。
诗人激荡的情感冲破理性的封锁,直言对女性的赞美和对其爱人的深深眷恋:“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啊,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绽放)该诗直接以“玫瑰”为题,开头就把爱人比喻为玫瑰,一个丽人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之后,诗人的目光从眼前那朵红红的玫瑰逐渐转向了广阔天地,爱情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了。
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渴望与爱人一起尽享人生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产生于教会生活的长期束缚、只能以对万能的主的赞美为诗歌之能事的背景之下,爆发出的具有人性之美的对真正爱情的渴求之声。
女性成为爱与美的化身,这样的主题恰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佳诠释。
“玫瑰”被赋予浓郁的个人情感,诗人将自然情感化、把情感意象化。
这种抽象的主题因附着于具体的自然意象之上,显得更生动、感人。
四享受人生的号召人文主义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似箭,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强调人的尊严,鼓舞人们珍视尘世的生活,享受人生欢乐。
因此,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为数众多。
因为西方文化常常用玫瑰象征转瞬即逝的美丽,因此,玫瑰诗歌里也有此类作品。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仙后》中的《玫瑰之歌》即是用玫瑰的意象来表现这类主题:“赶快摘玫瑰吧,趁青春尚在,/暮年将至,会把她美色剥光。
”诗人借助象征美和爱的“玫瑰”意象,借景抒情,自然而坦率地感叹女人的美丽犹如玫瑰花一样短暂,凋谢后将化为尘埃,不能再复原。
骑士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亦是这类主题的代表作。
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用玫瑰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时光飞逝:“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old times is still a-flying:/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趁早吧,快采摘那玫瑰花苞;/时间老人永在飞翔;/同一朵花儿今天还在微笑,/明天就要枯萎死亡。
)诗句直率流畅,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进而感叹人生太匆匆。
不仅让人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感到死亡逼近的威胁。
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
“人生有如梦,醒来了无痕”。
让人陡升不必犹豫、要大胆享受现实生活的感慨。
瓦勒(edmund waller)的《去,可爱的玫瑰》里,也以玫瑰作喻,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岁月不饶人,要把握时机,尽享生活的美好:“go,lovely rose!/tell her that wastes her time and me/that now she knows,/when i resemble her to thee,/how sweet and fair she seems to be. ”(去,可爱的玫瑰!/告诉她别浪费青春,使我憔悴,/叫她现在就领会:/我正是把她同你来比配,/她看来是多么可爱,多么娇美!)“玫瑰”的娇艳和青春的美好都敌不过无情岁月,诗人规劝少女不要羞涩,要及时恋爱结婚,否则将永远感到悔恨,号召人们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尽享美丽人生。
及时行乐、莫失良辰的主题蕴涵着现实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
同时该主题已经暗含珍惜时光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所以,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爱情关系和诗人的激情,还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
五对丑恶现象的谴责尽管几乎所有的诗人们都把玫瑰看成是圣洁之爱的象征,但布莱克却独树一帜,创造出“病玫瑰”这一独特的意象。
此时,“玫瑰”已经从感性的意象转变为理性的意象,也反映出诗人在歌颂世俗的同时,尊重现实、勇于批评丑恶现象的人文精神。
短短的一首《病玫瑰》几乎是古今玫瑰题材中视角最为独特的一首,也是诗艺高妙的一首。
它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超出现实单一性的指代,去暗示某种抽象神秘的东西:“o rose,thou art sick!/the invisible worm,/that flies in the night,/in the howling storm,/has found out thy bed/of crimson joy,/and his dark secret love/does thy life destroy. ”(噢玫瑰,你病了!/那无形的飞虫/乘着黑夜飞来了/在风暴呼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