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及故事制作精编版

汉字演变及故事制作精编版
汉字演变及故事制作精编版

用两只手把树木连根拔起,就像把人才从人群中拔出一样。

“拔”是个形声兼会意字,

本意是抽出来。甲骨文的“拔”

,字形上方是两只“手”的形状,中间是个“木”字,代表树木,连起来就是人用双手将树木连根拔起。小篆中的 “拔”字,变成了形声字,左边的“手”代表形旁,右边的“犮”代表声旁。“拔”字的本义沿用至今,如“拔草”,“拔牙”。现代汉语中,“拔”字还有选取、提升之义,如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选

拔人才”。

故事乐园

拔萝卜

一只小兔子饿了,它找到了一根大萝卜。小兔子说:“啊,一个大萝卜!我要把它拔出来!”“哎嗨呦!哎嗨呦!”可是它怎么都拔不出来。 一只小狗看见了,说:“我帮你一起拔吧!”“哎嗨呦!哎嗨呦!”可是它们一起还是拔不出来。一只小猴子看见了,说:“我帮你们一起拔吧!”“哎嗨呦!哎嗨呦!”可是它们三个还是拔不出来。一只小羊看见了,说:“我也来,我也来帮你们拔!”“哎嗨呦!哎嗨呦!”它们四个一起终于把萝卜拔出来了。团结的力量真大!

双手拱至额头,向前方深深一拜,表示感谢和礼节。

“拜”是个会意字,本义为表示恭敬的礼节。甲骨文的“拜”,

左边是个“手”形,右边是个“页”字,“页”的本义就是人的

头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将头举到头部上方,在向前方下拜。小

篆的“拜”,左右两边都是“手”形,表示拱手向前拜。后来的

“拜”一般指的是下跪叩头,即两腿跪地,两手至地,然后叩头。

“拜”也引申为拜见,感恩之义。

故事乐园

八拜之交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决定要教训他。”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后来,人们bài

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当年包着的是一个孩子,现在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位。

“包”是个会意字,本义为裹。在小篆文里,“包”字看上去很像妇女怀孕的样子,中间是个“巳”字,“象子未成形”,很像是还没有成形的婴儿。人们常说“包你满意”,这里的“包”是“保证”、“担保”的意思。“包”用作名词,意思是书包、包裹。而在目前,用来携带随身物品的手包、挎包成了女性尤其是时尚女性一刻不离身的东西,并上升为代表个人品味的重要器

具。

故事乐园

包子的历史由来

据史料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询问自己如何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就用家里舍不得吃的碎肉来比作当时实力强大的魏国曹操、用青菜比作当时的吴国孙权、而刘备则是面。诸葛亮教导刘备要联吴抗曹,让曹操不敢南下,从而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同时储备自己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b āo

就一举吞并魏吴,统一天下。 双方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已是一天一夜的时间,两人都相当的饥饿,刘备就提议一起把“三国”吃掉。所以诸葛亮就用面包住了肉和菜,做出了中国第一个包子,也从此包出了三国鼎立、蜀国江山。

玉石和贝壳是珍宝,要深藏在屋子里。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宝”字是屋子里有“贝”和“玉”。金文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缶”,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很珍贵的,意味着家里藏着珍宝,所以“宝”字的本义就是珍贵的东西。在古代,这个字也多用于与帝王、佛事等有关事物的敬称,如宝位、宝鼎、宝诀等。在现代汉语中,“宝”一直沿用了其本义,如“财宝”、“珍宝”、

“宝贝”。

故事乐园

宝珠市饼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贺知章曾经去拜谒一位卖药王老,希望向他求教黄白术(炼丹的法术)。贺知章特地送上一颗很大的宝珠作为见面礼,希望买药王老能够喜欢。卖药王老得到宝珠后,立刻就叫人把宝珠卖掉,换回面饼给贺知章吃。b ǎo

贺知章觉得非常的可惜,卖药王老回答道:“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贪心。你的吝啬贪婪之心不去除,又如何能够习得炼丹的法术呢?”

福,甲骨文(示,祭祀)(又,手,表示巫师的动作)

(酉,酒坛)(双手,表示捧酒献祭),表示巫师用美酒祭祀祈祷。

从福的字面上讲,福字拆开了,就是一个“衣”字旁,加

一“横”,再加一个“口”字,再加一个“田”字,构成了福的

最初内涵。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 “衣”代表有衣穿; “一”

横,代表在人的上面有房产、能给人遮风挡雨,给人平安的幸

运; “口”代表有饭吃、有人口; “田”字代表有田产,具

备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条件,就算是有福了。

故事乐园 “福”字传说

“福”字倒贴在民间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

“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

“豕”形,“豕”就是猪。

“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却是“豕”

字,“豕”即是“猪”的意思。依照常理,“家”字应是“宀”

下有“人”,可为什么却是“宀”下有“猪”呢?这与汉字的

象形特点以及古人的畜牧生活有关。

故事乐园

家是什么

在美国落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处的别墅问:“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

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家

jiā

对名人来说,那里是故居;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只能说曾在那里住过,那里已不在是家了。

字形像用监牢把一个人关了起来,本义是“拘禁”。、 在金文和小篆中,“囚”字是个会意字,外面是个方框,里面是个人,就像把人关在地穴之中。后来的字形变化不大。

它的本义就是拘禁、 远古时代,人们靠野生植物和捕猎野兽为生。捕猎野兽的

陷阱就是地穴。吃不完的动物,就养在陷阱里。

也许,古代人因此受到启发,就把在战争中的俘虏,也关

在地穴中,便于看守。这样,“囚”字便有了关押、囚禁的意

思,又引申为犯罪的人和相关的事物,如:死囚、囚衣、囚车。

故事乐园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有个穷书生,他别无所长,但精通文字,于是便以测字为生,在街头摆了个测字摊。凡找他测过字的人,无不钦佩万分。

这事被太仓县令听说了,将信将疑,便想了一个主意,想看看这穷书生的本事到底有多大。

qi ú

这天,县令装扮成一个面容憔悴的人,来到测字摊前,要穷书生测一个字。他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回头张望。穷书生测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不远处站着两个公差,正凶神恶煞地注视着这里。穷书生心里有数了,便不动声色地问道:“老兄想测什么字呀?”

那人懒得动笔,张口说了个“人”字。

穷书生听罢,故意小声惊呼起来:“哎呀,你好不容易出了牢门,还不快点跑!”这县令假装一溜烟地跑了。

这时不远处的两个公差来到了测字摊前,忙问穷书生如何知道此人是犯人的。穷书生笑着回答道:“他从口里吐了个‘人’字,这个口中之人,不就是‘囚’字吗?”

公差回去把事情如实禀报了一番,县官老爷心里暗暗好笑,这人徒有虚名,只会玩弄文字游戏,哪会测出人的生死祸福啊。明明是自己假扮逃亡的人,他还信以为真了。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周) (秦) (汉)(魏晋)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知识 论文题目: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学号: 2011700226 姓名:尹学威 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班级: 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班 日期: 2013年5月14日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的形体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然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个是简易律,另一个是区别律。 简易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即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简单的符号。它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在汉字形体的简化过程中,最重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二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1、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鱼、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声,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汉字字体的演变 陈楠楠 200892610102 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系08级01班 每次网上聊天或者写作业用电脑打字时,我特别喜欢用各种电脑字体设计字体格式。板正的宋体、大气的黑体、工整秀丽的楷体、厚重的隶书,还有华文新魏、华文楷体、华文隶书、华文琥珀等,各种漂亮的电脑字体中,我最喜欢的是华文行楷。它兼具楷体的工整秀丽和行书的洒脱随性。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汉字字体的发展史。在汉字的6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再到后来的印刷体、现在的电脑字体,我们看到汉字字体的发展是与其书写材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书写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说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汉字字体的演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汉字字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促成书写材料的进步对其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现在我们看到甲骨文的字体风格,明显带着刻画的痕迹。这跟它的载体—甲骨的材质密切相关。 殷代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特点同样局限于其载体青铜。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篆书之所以写成长体,则因为竹简是窄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二)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二) 汉字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和汉字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㈠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终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本是“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此“火”的“炮”。“快”本是“”而为“”,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形体便演变为从“心”的“快”等等。再如,当原初造字意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音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等等,会意或形声字累义符的如“”、“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终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互相转化(口语出,?书面语说出或出),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假借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叫作“”、“”、“界”等,再度义化。正国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身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在形声字中是利用一部分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㈡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演化造型。 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认识。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螽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出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越易丢掉信息,给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的。汉字就在二者的矛盾中相互调节,以追求简繁适度的造型。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随时都可以看到这种矛盾与调节。例如,四双脚围绕一个域邑,形象满,表意度高,但书写则不便,改为雨脚作“”,意义又不很明确。最后加“□”作“”,不失本义而简繁适度。 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汉字终是不断省去多余的分符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例如,大篆里,很多从的字者从,小篆则一律减成,“集”曾写三个“”,到小篆里,将这些多余的重迭都减省了。可见,有限度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 ㈢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体系。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 “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史料记载,小篆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唐人张怀《书断》称李斯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人尊其为“小篆之祖”。小篆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奇异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的理念。“○”是“ ”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 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 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

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老”二字。古时考可 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完整word版)《汉字的演变》习题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一、填空 1、在我国,文字产生之前,古代的先民们是以的方法来记事的。 2、时期流行时代“”的传说。 3、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它们的痕迹。 4、甲骨文是保存在代甲骨上用以记载情况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5、东汉时,文字学家,编写了一部《》,其中阐述了构字的四种方法,即、、和。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而来 B、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 D、大篆形成于西周的晚期 2、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形文字 3、假设一下,如果你是商朝时负责占卜、观星相的官员,那么你记载占卜情况时所用的文字和材料是() A、甲骨文、运物骨骼 B、甲骨文、竹简 C、小篆、竹简 D、小篆、丝帛 4、汉字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金文②隶书③楷书④小篆⑤草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③② 5、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称为() A、小篆 B、甲骨文 C、钟鼎文或金文 D、隶书 三、识图与分析 1、仔细认读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属于什么文字?它与今天的汉字有何联系?它对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何作用?(2)图二属于什么文字?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今天我们研究它有何作用? 2、读汉字的演变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片提示,写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2)欢哪一种字体?对照图片,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字体临摹出6个字。 答案: 一、1、结绳 2、战国黄帝仓颉造字 3、刻画符号 4、商、占卜 5、许慎说文解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二、1、C 2、C 3、A 4、B 5、C 三、1、(1)图一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今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2)图二属于钟鼎文,也叫金文,其代表作品是虢季子白盘。钟鼎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2、(1)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2)自由回答,自由发挥。

论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论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在当今社会,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它的演化史实际上也蕴含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史。随着我国的发展,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古文字到现行汉字,无论是字体还是构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变化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有过怎样的演变呢?而它的演变与发展的前景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开始,于是人们习惯于按书体的不同,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归纳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模式。而实际上这种模式只是粗略大概的描写了汉字古往今来的形体变化,它既不能完全反应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也并不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因此,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讨,也是很有必要的。 开头提到汉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那么它也必然会受到人们生活实践的影响和制约,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必然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发展相适应的。汉字的发展演变正是这一现状的反应,集中表现在汉字功能的发展演变上。换句话说,人们在生活中认知的深化和认知方式的改变制约着作为符号工具的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作为适应人们生活实践的需要,其认知功能发生变化之后,必然通过形体构造的演变来体现。同时,形体构造的演变又以功能的变化为基础。于是,从深层次上说,认知实践的需要要求汉字的功能必须发生变化,汉字功能的变化又必然会要求汉字的形体与之相适应,这就是汉字发展演变的真正原因。例如“水”的演变过程。“水”字是标识符号,甲骨文写作“0’象形字,象河流之形。当“水”作为类化符号或区别符号使用时,由于功能发生了变化,字形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江,流,湿”等,“水”字也变成“0”,失去了原形。 中国文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甲骨文到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简体楷书,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体态都发生过多次变化,尤其是体态方面的变化更为突出,形成了多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以迤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在各种出现的字体中,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是有代表性的正式通用的字体。由此,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分阶段来说,首先甲骨文是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风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其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然而金文到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在形体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显著的是线条化和平直化。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隶书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有秦隶和汉隶之分。汉字从篆书转变为隶书,叫做“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