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共30页文档
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

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三重批判摘要: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一种社会思潮,更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实实在在面临的现实问题。
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等虽提出解决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但他们的方案又重新导致虚无主义问题的出现。
马克思一转前人思考的视角,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通过在形而上学层面指出现代社会理性在话语体系的绝对霸权是导致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在对资本主义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逻辑运作是虚无主义的根源,立足实践角度向我们论证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虚无主义;三重批判;唯物史观一、现代虚无主义“虚无”是现代化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起初只出现在哲学领域,后来被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借用,成为现代性语境下一种专有名词。
虚无主义最初在德国的哲学领域产生,后来日本、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虚无主义。
准确把握和解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虚无主义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虚无主义本身,又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虚无主义思潮提供解决方案。
海德格尔认为“虚无指代存在概念,而非价值概念。
”[1]西方形而上学把“存在”作为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标,而“形而上学是这样一种历史,在其中,存在本身本质上是一无所有的;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是本真的虚无主义。
”[2]即形而上学因其本身遗忘了存在而使其自身成为了一种虚无主义。
近代社会出现的虚无主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虚无就是“无在”、对存在的遗忘。
之所以人们会缺失信仰、道德沦丧、心灵空虚、精神涣散,就是人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下。
二、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虚无主义并不只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其实在古代的中国,就早已出现两次虚无主义思潮。
早在西周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普通民众在动荡的社会背景的下,陷于一种无奈无助的情绪中。
整个社会追求及时行乐、逍遥无为,虚无主义在此时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文化渗透的出现,此时的人们强烈的感受到以“心性之学”为特征的传统儒学体系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高中历史三 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练习)一、填空(一)21世纪先进文化的内涵:1、提倡、公平,反对、拜金享乐。
2、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上的绝对平均.3、提倡创新、、科学民主、讲效率、、公平竞争、的文化精神,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同时讲求、和奉献精神。
(二)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本质:面向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怎样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的优秀传统,汲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即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二、选择题1、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是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③刚健自强,刻苦勤奋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①②④B.①③④C。
②④ D.②③④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新三民主义B。
毛泽东思想C。
三民主义D。
邓小平理论3.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
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
这在当时违背了()A.“百花齐放”的方针B.“百家争鸣”的方针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答案】B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C.经济领域D.学术领域【答案】D5.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答案】C6.1956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关汉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这一盛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

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数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史学上也独树一帜,被视为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本文主要简要论述伏尔泰的理性史观。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世纪,也是理性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所谓理性,狄德罗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自然能力……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的一系列真理。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文明、开化,相信人的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对启蒙的三大敌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作为启蒙思想泰斗和理性主义化身的伏尔泰以其卓越的史才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成为理性主义史学流派的奠基人。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原则,是伏尔泰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观念,其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
在他看来,历史的进步就是理性的发达过程,“人类理性初开时,人们膜拜认为是凌驾于普通能力之上的某种力量……人类理性发达时,人们膜拜万物之主……对于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我们不必害怕强调得太过分。
”1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观察上的。
他认为,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就是理性的化身,人类固有的朴素的理性,会驳斥迷信的宗教教义。
再者,伏尔泰也发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运用理性战胜宗教迷信和狂妄的过程。
伏尔泰的历史理性主义原则,实质上是启蒙理性在历史认识中的体现。
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具有不同的属性。
首先,他是对迷信的宗教信仰的反叛,第二,它可以指意为获取常识惑真知的途径,如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或逻辑上有效的论证,就像数学中的论证那样。
2第三,它可以指意为强加于不羁的大自然的秩序。
第四,是一种怀疑或批判精神。
康德认为“理性,乃是一种要把它的全部力量的使用规律和目标都远远突出到自然的本能之外的能力,并且它不知道自己的规划有任何的界限。
但它并不是单凭本能而自行活动的,而是需要有探讨、有训练、有教导,才能够逐步地从一个认识阶段前进到另一个阶段。
康德:永久和平论

佟德志: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康德将人类进入“公民社会”视为是人类趋利避害的一种反应。
他认为,野蛮人的无目的状态抑制了人类的全部自然禀赋;但是,这种状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迫使人类最终超越了无目的状态,进入公民制度。
[①]在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中,康德亦持同样的观点,他所谓的“国家公共安全的世界公民状态”也是人类避害的一种反应。
以国家为单位的“野蛮自由”使完全发展的自然禀赋受到阻碍,但这种“灾难”却迫使人类“为许多国家之间的、产生自这些国家的自由的、本身有益的对抗寻求一种平衡的法律,建立起一种联合起来的、强调平衡的力量,建立起一种国家公共安全的世界公民状态。
”[②]这就是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一个前提。
康德将社会契约的理论应用于国家间的联合当中,这使得他的永久和平的思想与在此前提出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永恒和平方案”区别开来。
法国政论家、外交家、修道院长圣彼埃尔于1713年写成的《永恒和平方案》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欧洲建立一个“牢固的持久邦联”的设想。
然而,这一联合是基于专制君主制的联合。
康德将国家间的政治同一国的政体联系起来,提出了永久和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即共和政体。
康德认为,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战争是“全世界上最不假思索的事情了”。
与之相反,共和政体则按照其本性是“必定会倾向于永久和平的”。
在康德那里,所谓的欧洲联合是基于共和政体的国家的联合。
因此,共和体制是联合的先决条件,而且,“唯有共和的体制才是完美地符合人类权利的唯一体制”。
[③]为了实现永久和平,康德认为,“必须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联盟,我们可以称之为和平联盟(foedus pacificum);……这一联盟并不是要获得什么国家权力,而仅仅是要维护与保障一个国家自己本身的以及同时还有其他加盟国家的自由,却并不因此之故(就像人类在自然状态之中那样)需要他们屈服于公开的法律及其强制之下。
”[④]康德认为,所谓的势力均衡根本无法实现持久的普遍和平,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联邦。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邓晓芒

% 11 %
个是 不成熟 状态 , 一个 是 由 他自 己所招 致 的 。 不成 熟 状 态 ( Unm ndigkeit ) , 又 译 为 未成年状态 。该词的德文词根为 M und, 意为 嘴 , 引申为 话语权 、监护权 , 相当于汉语方 言中所谓 话份 ; 而形容词 m ndig 则是 成年 的、达到法定年龄的 之意, 即已经具备说话的资 格了, 说 话 算 数 了, 说 得 起 话 了。 所 以, Unm ndigkeit 就是 尚未达到法定年龄 或 未 成年状态 。显然, 一个孩子所说的话不可采信, 他的许诺或担保不能在法律上生效, 他的指控或 证词在法庭上不能完全作数, 这就意味着他还没 有获得法定的话语权, 不能为自己说话, 需要由 别人来监护。通常, 这种不成熟状态并不是 由 他自己所招致的 。所谓 由自己招致的 ( selbst verschuldet ) , 也可译成 自己造成的 、归咎于 自己的 , 这里涉及的是责任问题。小孩子的不 成熟状态不能由他自己负责, 而只能归咎于他的 成长尚未完成自然发育的过程, 他还没有来得及 培育出成熟的知性供自己运用。这种状况是由 自然造成的, 而不是由他自己所招致的; 这时他 必须由成年人来对他加以监护和引导, 脱离这种 监护和引导, 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获得成熟的知性 的。所以, 启蒙既不在于当知性本身尚未成熟时 就脱离成年人的监护和引导, 也不在于对未成年 人进行监护和引导, 而在于让已成年者 走出由 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
批判理性 的思想, 它直接地反映在康德谈启蒙 的一篇著名文章中, 即!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 蒙?∀。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康德这篇文章, 来反 思一下我国的启蒙运动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的 理论上的原因。
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批判

85就我所知,中国学术界接触到康德哲学迄今为止恰好整整一个世纪。
最早是二十世纪之初,梁启超在日本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学说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论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的学说的。
与此同时,王国维也正在日夕浸沉于康德的著作之中,他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收入在他早期的《静安文集》中。
他是中国最早正式攻研并绍述康德哲学的人。
但后来王先生转治文学、史学而放弃了哲学研究。
随后西方思想学说大举被介绍给中国,大学的哲学系已开始讲授康德哲学。
可惜的是,康德的大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迄无一部真正可读的中译本。
这部书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已先后有胡仁源和蓝公武两种译本,但读起来有如天书,简直不知所云,中译文比原文还要晦涩难读,大概没有人是从头到尾读完了的。
一般讲哲学史或思想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如浦薛凤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自然免不了有论康德的专章,但中国人用中文写的讲康德哲学的专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仅有郑昕(秉璧)先生的《康德学述》一部,内容大致即是他在课堂上的讲稿。
任何读哲学的人大概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讲哲学是绕不过康德这一关的,无论你同意他与否,你必须要过这一关。
否则的话,就不免闹出例如把智性认同于理性,把智性认识认同于理性认识之类的错误的笑柄。
及至四十年代早期我这一辈人做学生时,读康德的入门书照例是《纯粹理性批判》,读的还是M eikle j ohn 或M ax M ueller 的英译本,另外也参看A.K .Sm ith 的《纯粹理性批判释义》一书作为导读。
有时候读得有点晕头转向,就连什么是constructive 和什么是re g ulative 也搞不清楚,而且《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似乎还有那么多的经院哲学的论证风格,使人感到闷气。
我曾有一次向老友王浩感叹过:康德的书连王国维都读不懂,我怕是没有希望读懂的了。
他说:不能那么说,我们的凭借比王国批判的哲学哲学的批判与何兆武维的要好。
王国维不懂近代科学,所以他无法理解康德。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专 制独裁,促使了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起到 了思想启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文革” 中的破坏孔庙的行为是一场文化劫难,没有任何 进步意义。
(5)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的原因.
①统一而强有力中央集权的政治行政系统;
提出“打倒孔家店” 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
问题的提出
现代关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争论
文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八十年代:全盘西化 当代:复兴儒学,甚至提议定儒教为国教
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 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 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 一定的活力的文化。
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②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 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精华
糟粕
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的精神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 欲”
已任、克已奉公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综合探究课
第30课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问题的提出
百年以来关于中学与西学的争论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体用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思潮:废科举、学西学、确立君主立宪 民主革命思潮: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引进“德先生”“赛先生”、
进行制度改良,倡导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 (5)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
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
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读任蒙散文集《反读五千年》

的爆 发 , 再 写到 最后 一 个封 建王 朝 的落 幕 。写 得 跌 宕起 伏 , 写得 扑朔 迷 离 , 他 视 角独 特 , 把 这 场 革
文, 由于任 蒙在 此 文 中不 但 集 中展 示 了 白居 易人
生 品 格 的“ 两重 性 ” , 而 且 还 让 读 者 看 到 了 他 具 有
立 的一 座丰 碑 。
河中, 让你 看 到一 段 段 惊 心 动 魄 的激 流 , 看 到 一
朵 朵 低 吟浅 唱 的浪 花 , 时而让你俯首沉 思, 时而
文艺 理论 界 一般 认 为 , 文 化 散 文具 有 四大 特 质: 一是 题材 的文化 性 , 二 是 强 烈 的文 化 意 识 , 三 是文 化 解剖具 有 穿 透力 , 四是 行 文 上具 有诗 化 韵 律 。我 深 以为然 , 并 且认 为这 些 要 素 的 多寡 与 强 弱是 评 判 其 作 品高 低 与 优 劣 的 试 金 石 。毫 无 疑 问, 任 蒙是 “ 烹饪” 这 四大 要 素 的高 手 , 所 以他 能
初 汉墓 出 土 , 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 一 个 劲 儿 去 赞 叹一具 在 地 下 长 眠 二 干 多 年 的 女 尸 竟 然 完 好 保
存 下来 的 奇 迹 , 作 者 并 不 否 定 这 种奇 迹 , 然 而 他 着 墨更 多 的 , 却是 去 反 问这 个 被封 赏 七 百 户 的小 小 列侯 夫 人 的“ 阴 间奇 迹 ” 是从 哪 里 来 的 ?结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