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2020年10月整理).pdf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摘要。

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

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问题,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运动在不断发展,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即: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同时,各种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因此,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当然,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在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

正是在病人那里,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

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

只分析病人,而不观察正常人,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

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

精神分析.doc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doc弗洛伊德

本能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1)焦虑即一种自我排解,任弗洛伊德原理(潜意识学说)何人受社会影响都有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过于强大会让人真实的面貌受压迫。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1、人格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1) 生之本能:食、性、爱欲=> 爱神(Eros) (2) 死之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死神(Thanatos)2、人格结构(1) 本我(ID):本然的我,遵循快乐享受原则,受生、死本能之支配。

Ex:潜意识之舌误现象、笔误现象。

为达成趋乐避苦的目的,本我采取两种历程以为因应,一为生物层面的"反射动作",另一则为精神层面的"原始性思考程序"(a)对一切事情之因果演变,均以感情、欲望为原动力,不考虑逻辑。

(b) 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所以也不受时空的限制。

(c) 一切事情均以动作来表现。

(d) 对于各种感情均未有仔细的分化,常以单纯且极端的感情代。

(e) 对于事物之划分不甚明确,很容易产生凝缩。

(2)自我:现实原则,衡量客观现实的规范,有理性、有组织,符合大众期望。

其功能有下述四端:(a)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b) 调节本我之原始需求以符合现实环境之条件;(c) 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d) 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的行为是受现实原则所支配,其行事准则是:(a) 判断是否实在,而非空虚的幻想;(b) 考虑是否可能,符不符合现实,斟酌利害关系,及考虑后果如何;(c) 必要时得控制欲望,延迟其满足的时间;自我运作或精神活动,则是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其特点如下所述:(a)以逻辑为其思考步骤,应用逻辑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新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及埃里克森等,这些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反对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一方面,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的发展,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控制等,另一方面,他们加入了社会和环境变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期而是持续一生,这些修正和发展对现代心理学仍然产生着影响。

一、人格结构(一)自我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为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

精神分析理论(一)

精神分析理论(一)

精神分析理论(一)安娜·弗洛依德、、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社会文化学论弗洛依德:古典精神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科胡特:自体心理学沙利文人际关系论米切尔:主体间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出生于犹太籍的商人家庭。

•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从事脑解剖学研究。

•1886-1938年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先用催眠术,后改用宣泄法治疗精神病人。

1892年创立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法),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学正式形成。

传略•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源自于1884年他与布洛伊的合作。

•布洛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

当初,人们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乱症,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称为“宣泄法”(talking out)。

•安娜的案例•布洛伊曾采用宣泄法治疗一个名为安娜的21岁女病人。

她因受到激励表达出其感情和情绪,一些病状随之暂时或永久性消失。

•安娜病情后,布洛伊在此后一年几乎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去探望她。

由于移情的作用,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致使布洛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胁。

于是他决定停止对安娜的治疗,致使安娜受到刺激而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分娩症。

•布洛伊携妻离开维也纳,安娜的治疗交由弗洛伊德。

•1885年,弗洛伊德赴法国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治疗法。

目赌了催眠的治疗效果。

• A. 从沙可处认识到,把歇斯底里症作为心理失调来治疗而非器官失调来治疗是可能的。

• B. 弗洛伊德曾听沙可断言,他的一位患者的障碍有着重要的“性”的原因。

•受沙可启发,使弗洛伊德茅塞顿开,并逐步相信神经官能症等障碍是性的发展不当导致的。

回维也纳后,弗洛伊德尝试了一段时间催眠术,但效果不佳,因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催眠。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或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和内容,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感知、觉察的心理部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是被压抑或排除在意识阈限之下的,也称潜意识。

10.古典精神分析

10.古典精神分析

梦的含义

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通 过梦的种种运作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显梦: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 隐梦:梦的真正含意 破解梦的工作机制,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 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 梦的真正含义

梦的类型


梦的分析

(三)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过失:潜意识活动的产物 口误、笔误、误读和误听 遗忘 误放、误取和失落物件
(二)人格发展
1.口欲期(0~1岁):性感区-嘴和唇 2.肛欲期(1~3岁:性感区-肛门 3.性器欲期(3~5岁)性感区-性器官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 4.潜伏期(5~12岁):休眠状态 5.生殖欲期(12~20岁):性感区-生殖区
六、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论 (一)两种焦虑论
2.种类


反向形成:用一种相反的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以 对立面掩藏某种本能于无意识之中的机制。 否认: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焦虑的事件的实际 存在。 移臵:本能欲望和冲动如果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 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寻求满足。


认同:个体模拟他人的行为,以他人自居。 退行:个体在遭受挫折时,返回早期发展阶段,用其发 展早期曾出现过的、较幼稚的行为方式来应对现实困境, 以博取他人同情,从而减轻焦虑。 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所赞许的具有社会意义 的对象或活动上去。
早期焦虑论:伊底是焦虑的根源,焦虑是由被 压抑的力比多转化而来的。神经症是原因,焦 虑是结果。 晚期焦虑论(焦虑的信号理论):自我是焦虑 的根源,自我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或不愉快的 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防御机能。焦虑为因, 其他症状为果。

精神分析理论ppt课件

精神分析理论ppt课件

编辑版ppt
13
第二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的 形成和基本理论
编辑版ppt
14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 生于一个犹太籍的商人家
庭。
传略
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 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从事脑解 剖学研究
1886-1938年私人开业 治疗精神病
先用催眠术,后改用宣泄
编辑版ppt
10
科学背景
吕克
坚持认为一切生物现象,
(Brucke,1819-
包括心理现象都能被还
1892)认为,生物是 原为物理的东西;自称
一个动力系统,在这 精神分析是以力学为基
个系统中化学、物理 的定律同样适用。
础的,强调力、能量、 能量守恒和转化。
长期指导过弗洛伊
坚持决定论,反对自由 意志论。
12
精神医学背景
奥地利医师麦斯麦 (Mesmer,1734 -1815)的通磁术是 催眠术的前身。
英国布雷德 (Braid,17951860)创造脆眠术。 有巴黎派和南锡派 之别。
1885-1889年弗 洛伊德学习过催 眠术,并坚信该 方法在重现疾病 的心因性病因和 心理治疗上的重 要价值。
两种矛盾作用相反,同时存在, 是个人或社会的一切矛盾斗争的根源
编辑版ppt
20
焦虑论(anxiety theory)
精神分析疗法
PSYCHOANALYSIS THRAPY
编辑版ppt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又称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 基础:从精神病治疗实践中产生 对象:主要研究失常的和变态行为的病人 内容:主要研究潜意识、动机、情欲、人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压抑
冲动被排除到意识之外,压抑是最基本的自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理理论
否认
个人人潜意识的阻止止有关自自己己痛苦的事实进入入意识
移置或替代
一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一种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 投注
投射
把自自己己内心心不不被允许的态度,行行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人或其他事物
防御机制类型
升华
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目标和对象上
阴影
如何利利用用
发展一一个强大大的人人格面面具来对抗阴影,增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 社会性的一一面面
做到自自我与阴影的亲密和谐,由自自我来引导阴影中的动物本性向 积极,健康的方方向发展
自自身
定义 功能
自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心原型,是统一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
协调人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一,自自我实现是最高高 目目标
使精分治疗更更满足足现代人人适应社会生生活的需要,为人人本主义开辟 道路路
理理论缺陷
创新性不不够
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略了了正常人人格的结构和发展
强调社会文文化的作用用但没指出社会文文化作用用于人人格的具体机制是 什什么,没有提出社会改革革要求,只强调顺应
间隔区划
合理理性
心心理理顺应方方式
极度的自自我控制 外化
武断的正确
逃避
犬犬儒主义
霍妮与女女女性心心理理学
子子宫嫉妒
男性嫉妒妇女女女怀孕并哺育儿儿童的能力力力
男人人对他们不不能怀孕生生子子的补偿是在其他方方面面获得成功
精神分析社会文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理理论贡献
使精神分析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生理理,解剖和个体中转移到关注 一一个温暖稳定家庭以及社会和文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拉康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从产生条件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 学,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 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 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 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 容,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为深蕴心理学。
过渡阶段精神分析的理论
• 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可划分为:内倾和外倾 • 根据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不同:感觉、直觉、 思维和情感 • 根据上诉两个分类排列组合可以得到8种人格类型。 5、人格发展理论: 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三)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理论分支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核心观念 安娜、哈 发展线;自我的自主性; 自我心理 1939年 特曼、埃 自我统一性 学 里克森 克莱因、 内部客体、心态;客体 20世纪 客体关系 菲尔贝恩、 力比多、内心结构;过 30~40年 学派 温尼科特、 渡客体;融合性客体关 代 科恩伯格 系 霍妮、沙 文化神经症;社会潜意 社会文化 20世纪40 利文、弗 识;人际关系;文化与 学派 年代初 洛姆、卡 人格的交互作用 丁纳
新旧弗洛伊德主义异同
最大差异是前者以性压抑为中心,后者以多种欲 望的压抑为中心。 最大相同是意识结构都分成意识,潜意识,前意 识。人格结构都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四)精神分析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简述:
精神分析由于种种原因,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内在 完全统一的学派。 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 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 力的挑战; 另一方 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 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基本内容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4.基本原理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于治疗者的解释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病情有所领悟和了解,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者不能接触的情结,通过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能进而改善心理行为为及时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接触精神症状,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所谓知难行易,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

可是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并非容易,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称为阻抗现象。

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

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的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治疗上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