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便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其中包括成功进行了多次航天器的月球探测任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07年进行的。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地实施了绕月飞行和月球绕地飞行的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登月的开端。
接下来的一次重要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0年进行的。
嫦娥二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等任务。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航天登月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随后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3年进行的。
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2018年,中国航天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四号的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除了嫦娥系列的月球探测任务,中国航天还有其他重要的航天登月计划。
例如,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研制嫦娥五号任务,该任务计划于2020年实施,将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也将为未来的航天登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从第一次嫦娥一号的月球绕飞,到嫦娥二号的月面巡视,再到嫦娥三号的月面软着陆,以及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了自主开展航天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累积和积累,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阐述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计划。
一、发展历程1. 备战初期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航天事业的任务前所未有,备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从头开始探索。
1958年,中国成立了航天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组织。
随后,中国开始了航天研究和发展工作,在科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多次毫米波雷达测高试验、气象火箭测量、探空和航空试验等工作,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2. 步入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发射了首颗自己研制的卫星。
此后,中国航天一直沿着这条路发展,一步一步推进,逐渐实现了空间站和月球探测等计划。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在此之后,中国共进行了5次载人发射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航天实力越来越强大,成为崛起中的航天大国。
二、未来计划1. 空间站目前,中国正在着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将是中国航天史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自己的空间站建设计划。
未来,中国希望空间站成为一个在轨科研、技术试验、宇航员培训等多功能服务的空间实验室。
2. 火星探测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进行勘测。
虽然这个计划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中国航天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已经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3. 载人登月中国计划在未来实现载人登月,这个目标看起来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计划采用分步骤实现的策略,先着手推进月球科研计划,为后续的载人计划做准备。
4. 其他计划此外,中国还有其他的航天计划,包括轨道、探测和通讯等领域。
九天揽月——中国“嫦娥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细说中国探月之三

登 上过月球 。网上一直流传着 一种说法 , 认为阿 波罗 登 月是假 的 , 是在摄 影棚里拍 摄 的 , 因为现在 所有 的
阿 波罗的 录像片 , 美 国的 国旗 是在剧 烈飘 荡的 , 好像 是在迎 风飘 扬 , 所 以很 多人说美 国人 从来没有 上过月
已经建 了 2 0 0 多台实验装置 ,应该说对 可控核聚变取
星条旗在月球上“ 飘扬” 吗
我们每个 人都见到过熟 悉的月球 , 但是 所有地球
上 的人类永 远只能见 到这一半月球 , 谁也没 有看到过 另外一半 的月球 。在 月球 上看到的地球 是一个非常庞
阿波罗工程是 当时规 模最大 、耗 资最多 的工程 ,
由于阿波罗 的出现 ,导致 了上世纪六 十到七 十年代 ,
月球: 未来人类巨大的能源库
月球 的能 源一直引起地球 人类极大 的关 注 , 有两
种能 源可供 地球使 用 , 一种是 太阳 能 , 月球 上 没有任
1 0 8枚 探测器 , 但是成功的只有 5 2枚 , 不 到一半 。 人类
实现了 6次载人登月 , 全是 美 国人实 现的 , 另外 。 还有
到 地球 不成问题 , 也许最好 的途径是用 微波传 输。但 是, 毕竟太 阳能不能够解 决全球 的 6 o亿 、 7 0亿 、 8 O亿
到 以后 更多的人类 的需 求。所 以 , 大家 关注的另 外一 个 月球 的资 源就是 可控 核 聚变发 电 。可控核 聚 变发 电 ,是 1 9 3 8年有人提 出来 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氢 弹实验 成功以后 , 大 家都觉得完全 可以利用 这种核 反 应 的方式 , 对人类 做出切实 的贡献 。所 以, 5 O年 以来 ,
波罗 的很 多成果。
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在观测精度、覆盖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提升。未来,气象卫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气象服务做出贡献。
遥感卫星的普及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中国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如高分一号至高分五号,这些卫星具备出色的空间分辨率和光 谱分辨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领域。
月球探测器的着陆
• 嫦娥三号: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并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 着陆的国家。
01
中国航天应用的拓 展
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标志着 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开端。经过多年的建设,北斗一号 系统已覆盖中国全境,为军事、民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定位 、导航和授时服务。
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 动,目标是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搭载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 空,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01
中国航天技术的突 破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
神舟一号
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于1999年 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独 立研制无人飞船的能力。
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事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 • 中国航天应用的拓展 •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深化 • 中国航天未来的展望
01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 步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doc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作者:罗师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03期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浮出水面的登月计划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中国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
尽管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计划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将“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有消息说,2009年至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二期工程,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
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
据悉,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目前国内已经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
在这个阶段中,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经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间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史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史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了探索太空的旅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成立了航天部门,并开始了载人航天的计划。
1968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试验室(后改名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研究与发展。
1970年代,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首先是在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随后,在1978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的原型机“天宫一号”。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2003年,中国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这次飞行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008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航天行走,并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太空交会对接实验。
2011年,中国发射了第一座实验性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对接。
2016年,中国太空总后计划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阶段,即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
2016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升空,并前往天宫二号进行载人对接。
2019年,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二号”并前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计划在2020年代末或2030年代初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并计划在2030年左右建立一个具有长期驻留能力的空间站。
这些计划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月球活动计划及方案

一、背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
为实现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特制定本月球活动计划及方案。
二、目标1. 在2030年前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登月;2. 开展月球科学探测,获取月球资源、地质构造等信息;3. 推动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三、活动方案1. 无人月球探测阶段(1)发射无人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环绕、着陆、巡视等任务;(2)开展月球地质、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探测;(3)为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2. 载人月球探测阶段(1)发射载人飞船和月面着陆器,实现航天员登月;(2)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开展科学考察、样品采集等活动;(3)研究月球资源开发、月球基地建设等相关技术。
3. 月球基地建设阶段(1)开展月球基地选址、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2)进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月球生态循环等方面的研究;(3)为月球基地长期驻留和科学实验提供支持。
四、实施步骤1. 2021-2025年:完成无人月球探测任务,为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技术储备;2. 2026-2028年:开展载人登月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登月;3. 2029-2030年:完成月球基地建设,实现月球基地长期驻留和科学实验。
五、关键技术1. 载人航天技术:包括飞船、火箭、着陆器、登月服等;2. 月球探测技术:包括月球表面巡视、样品采集、地质探测等;3. 月球资源开发技术:包括月球资源勘探、开采、利用等;4. 月球基地建设技术:包括基地选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循环等。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月球探测工程顺利实施;3.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月球探测技术水平;4. 培养人才队伍,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月球探测工程,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本月球活动计划及方案的实施,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航天员首次登月,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登月的故事

中国探月计划始于2004年,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概念,并在2007年成功地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中国探月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随后,中国在2010年和2013年相继发射了“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探月器。
这两个探月器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和巡视月面等任务,并且采集了月表物质的样品。
这些成果为中国探索月球的进一步步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又陆续发射了“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探月器。
其中,“嫦娥四号”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一项世界性的创新。
而“嫦娥五号”则成功地从月球采集并返回了月壤样品,这是人类探月史上又一次创新之举。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太空探索经验的国家,中国已经开始了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
中国的探月计划不仅是为了实现科学探索的目标,也是为了提升国家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探月计划,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航天科技人才,这将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的登月计划是一个漫长而富有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航天工程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登月已具备综合论证条件中国载人登月运载方案探讨刘竹生等重点提示:在分析国外载人登月运载方案、有效载荷组成及重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已有的技术条件,采用交会对接方式实现载人登月的运载系统方案。
第一轮载人登月运载方案的特点第一轮登月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而美国、前苏联都分别在60年代中后期才实现近地轨道的交会对接,为抢先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在太空竞赛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选择了研制重型运载火箭采用直接进入的方式,因此第一轮登月方案可能与计划初期还未解决交会对接技术有关。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方案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新的空间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
美国此次重返月球融入人货分运的思想,将载人探测飞行器“猎户座”与月球登陆器先是分别由载人运载火箭“战神1”和载货重型运载火箭“战神5”发射至近地轨道,然后在太空将“猎户座”与月球登陆器和“战神5”的第二级“飞离地球级”通过交会对接后一同进入奔月轨道。
对我国载人登月运载方案的建议从运载系统的角度分析,实现载人登月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供选择:直接进入方式、近地轨道对接方式、环月轨道对接方式及近地与环月轨道对接相结合方式。
根据初步分析,直接进入方式即美国阿波罗登月采用的方式,需要研制重型运载火箭,而另外三种方式由于采用了轨道对接的方案,是利用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条件实现载人登月的可能方式,其中的近地与环月轨道对接相结合方式从发射和对接次数来看,与近地轨道对接方式相比没有优势,并且还需要同时解决近地轨道和环月轨道对接技术。
基于上述分析,要尽早实现载人登月,利用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条件,发展起飞重量1500吨左右的捆绑6个助推器的三级半构型的运载火箭,采用两次发射环月轨道一次对接的方式是最为理想的方案。
为了实现中国人早日登上月球的梦想,同时利于后续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应首先利用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条件,研制起飞重量1500吨的三级半火箭尽早完成载人登月。
同时重型运载火箭是未来大规模深空探测和载人登火星的必要条件,由于其研制周期较长(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周期至少需要10年),应对其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及早安排预研。
作者简介:刘竹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型号顾问,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研究。
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应联合起来叶培建等重点提示:通过对人类已开展的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活动的回顾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国外深空探测活动的启示首先,任务周期长和风险大是深空探测的固有特点,长远的战略视野和系统的战略规划显得至关重要;其次,深空探测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月球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和试验场;第三,探索首先从天文观测开始,同时,在技术条件可行时进行载人探测;第四,利用深空探测的轨道特点,采用多目标多任务探测方式提高效益的同时,对于热点探测对象采取多种探测形式,从不同角度详细研究;第五,在科学探索的同时,验证深空探测技术、提高航天技术水平。
国外载人航天活动的启示首先,长远正确的目标和连续坚定的发展路线,是载人航天高效、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次,保证航天员安全是载人航天的核心和生命;第三,载人航天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商业资本正在介入载人航天活动,成为载人航天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第四,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载人航天发展计划;第五,目前载人航天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重点是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寻找开发的领域。
中国载人航天的后续发展国际载人航天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当利用目前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加速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在空间站阶段的后期,在保证工程任务实现的前提下,应当全面突破和验证在轨服务技术(包括机械臂技术)。
可以利用前期发射或补充发射的可补给的空间实验室作为服务对象,进行空间服务技术试验。
同时,空间站阶段还应当开始验证载人地月飞行器的建造技术。
根据我国运载能力的实际情况,以验证载人登月技术为目标,在轨组装建造无人登月飞行器,并进行飞行试验,为载人登月打下坚实的基础。
载人登月是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共同目标,两个工程应及早有机地联合起来,优势互补。
载人航天工程应考虑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需求,并通过飞行试验验证交会对接技术;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选择适合载人登月的着陆场,配套可用于载人登月的深空测控系统;无人探月实施过程中,通过相似的方案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和上升技术,降低载人登月的技术风险;验证载人登月的关键技术;并在实施过程中,利用月球站和绕月飞行器,为载人登月提供测轨、通讯和信标等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问,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
曾任资源二号卫星总指挥兼总师,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师。
龙乐豪院士在《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年1期发表“现代嫦娥奔月的技术途径设想”一文,谈到“二次发射、环月轨道一次对接”方案采用的3.5级大型运载火箭:助推器6枚,每枚直径3.35米,各采用2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芯一级直径5米,采用4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芯二级直径5米,采用2台YF-77氢氧发动机。
芯三级直径5米,采用2台YF-75D氢氧发动机。
起飞总推力1960吨,总重量1480吨。
环月轨道运载能力15吨。
要赶时间载人登月的话,该方案技术难度小,容易实现,但是可靠性不高,再加上载人登月并非近期航天事业的头等大事,估计不会采用这种急就章的产物。
梁小虹呼吁中国尽快明确登月“路线图”《财经》记者徐超[2009年03月09日12:28] 共有0 条点评尽快明确中国登月方案和时间,才能更好地设计中国运载火箭的远期研究方向【《财经网》专稿/记者徐超】目前,中国已经大致确定了无人探月的时间表,即在2017年左右完成这一进程。
但中国未来的载人登月规划,却迟迟没有出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呼吁,中国应尽快制定登月规划,以便更好地确定中国未来新一代火箭的研制方向。
早在1986年,中国就启动了大推力火箭的论证。
2007年5月1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批准大推力火箭作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投入研制。
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大推力火箭为“长征五号”,该系列火箭可以搭载两种专门为其设计的发动机,分别是推力为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推力为50吨的YF-77氢氧发动机。
按照计划,这一新型火箭将于2014年实现首飞。
梁小虹告诉《财经》记者,首飞的火箭型号为长征五号E,这也是设计的六种长征五号具体型号中运载能力最大的一种。
该火箭将捆绑四个直径为3.35米的助推器,地球同步轨道(GTO)的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而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也将达到25吨。
与现有的最大推力的火箭相比,长征五号E的这两项运载能力都将提高1倍以上。
一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在高度为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而类似神舟宇宙飞船、空间站,则运行在高度仅数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他透露,由于长征五号的设计运载能力大幅提升,届时中国将有能力发射重量更大、功能更强的气象卫星;此外,中国将来永久空间站的建设,也要依赖新型火箭运载20吨级的组装模块。
此外,梁小虹对《财经》记者强调,长征五号不仅可以承担大重量发射任务,同时,由于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发射任务进行六种不同组合,即拥有六种型号,也可以承担小到1.5吨卫星的发射任务。
虽然,中国目前的各种型号的火箭,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中小重量的发射任务。
但在梁小虹看来,由于长征五号火箭的运载能力系数达0.0146,仅次于美国波音公司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其燃料效率、安全性也将更高。
对于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以及确定的规划,梁小虹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和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加入航天之列;但现在,全世界已经有40多个国家开展了宇航活动。
各国政府之所以都在大力支持与太空有关的项目,是因为太空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带动,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除了探月,梁小虹也对《财经》记者透露,从明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发射两艘神舟飞船和中国首个空间站。
其中,命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站重量约为8吨,将率先发射。
不过,与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不同,“天宫一号”还仅仅是一个短期有人驻留、长期无人留守的空间站,有着很强的试验性质。
此后,中国将陆续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以及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并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空中对接。
这些工作,将为中国最终建立有人长期值守的空间站进行预热。
不过,梁小虹也对《财经》记者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中国迟迟没有明确登月方案和时间,因此也就无法确定长征五号之后未来的重火箭、巨火箭的研制方案。
梁小虹解释说,国家布局一个大的产业的时候,超前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只看十年的事情”。
目前,美国已经确定2018年前重返月球,印度也已明确2020年实现登月的梦想。
“如果不尽快确定研究目标,哪怕你到时候给我10万亿元,也不可能第二年就拿出产品”,他对《财经》记者强调。
■五月二十二日,中国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在上海举行的浦东院士科普讲坛上发表演讲。
中新社上海五月二十二日电(宗晨亮)中国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在二十二日于上海举行的浦东院士科普讲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正在对载人登月进行论证。
参与论证的科学家认为,二〇二五至二〇三〇年间是载人登月的最佳时间。
此外,在二〇一七年前,中国将实现月球的采样返回。
叶培建说,通过嫦娥系列探测器的发展,中国的深空探测能力不断进步。
目前正在论证中国人什么时候去月球。
“我们认为,二〇二五至二〇三〇年之间是比较客观的估计。
”在今年三月一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后,世人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新进展上。
对此,叶培建介绍说,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
明年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离月球一百公里的轨道进行科学探测,并为“嫦娥三号”卫星的发射和着陆作准备。
在二〇一三年前,中国将发射登陆器和月球车到月球上。
届时,“嫦娥三号”卫星将下降至距离月球十五公里轨道,然后通过变推发动机,调整姿态使其垂直于月球表面。
在降到距月球表面一百米高空时,“嫦娥三号”卫星先在空中进行观测,保证着陆点五十平方米范围内没有巨大的山石后便关闭发动机,下降着陆月球表面,着陆点首选在月球赤道附近的虹湾地区。
叶培建表示,“嫦娥三号”卫星着陆后,将分为着陆器和月球车,后者负责在月球表面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