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事业四十年记探月计划历程大揭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探月事业四十年记——探月计划历程大揭秘

2004-03-01 17:22 转自:新京报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国探月车模拟图。从1962 年开始,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 多年的艰难历程。

探月计划之历程揭秘

•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次年5 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ad_dst = ad_dst+1; •1978年,一块1 克重的月岩样品作为美方礼物赠送给国家主席华国锋。当时的研究者欧阳自远现在成为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

上世纪7 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600 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 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 ------------------- 这位

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

21 世纪初叶,继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

2004年2 月13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向世人公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 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克样品和100 名专家

“25年前,我的研究就从一块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 2 月25日,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对记者回顾了中国探月事业的数十年艰辛历程。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向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看着很大,但其实只有1 克的重量。华国锋将样品转交给科研部门要求研究。由于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

“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拿到样品,我当时就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欧阳自远说。“1 克的样品虽一块用于做研我当时把样品小心切成了两块。但对于做研究已经足够。然很少,究,另一块保存了起来。”

欧阳自远介绍,因样品大小有限,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我们都做了。” 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对这克样品进行研究后,中国学者发表了14 篇相关研究文章,并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学者们还把样品具体到了是什么编号,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背阳还是背阴?

“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欧阳自远为首的中国学者对月球展开研究之前,中国空间科技事业已起步于上世纪50 年代,起跑线则是卫星和火箭的研制。

1955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44岁的钱学森博士回国。8 个月后,他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份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书。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来代替“航天技术” 。“导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钱学森这样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立即召集在京的另几位元帅,对钱学森的建议进行讨论,结果是一致赞成。

一个月后,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作出了在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成为首任院长。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 月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不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并且批准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 。负责实施该计划的“ 581 组”和三个设计院很快成立,研究所大楼和高空模拟实验基地也相继建成。第一个方案:计划在国庆10 周年时发射中国自行制造的首颗卫星。

然而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导致研制被不断推迟,直至1970 年4 月24 日,太空中才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3个月后,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 月,80 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400 多家单位、.确定了“ 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但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已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由于经费的缺口,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把用在载人航天上的钱,搞经济建设更有实际效果” ,国内开始出现很大的争议。

最终,毛泽东拍板,“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被否决的铁标“烙”月

此后十多年,载人航天工程虽被搁浅,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从1962 年,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 、‘徘徊者' 、‘勘测者' 、‘月球轨道' 和‘阿波罗' 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欧阳自远院士说起那段日子,坦言“很苦闷”。“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却根本拿不到。”但他同时感到很庆幸,“在跟踪研究中,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

1986年3 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之后,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 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这就是“ 863计划”。由于航天技术是863 计划选定的第二个高技术领域,因此“ 863-2 ”至今被冠在其研究子课题编号之前。航天专家在论证该领域的研究目标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返回式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