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论文

合集下载

劳动法论文

劳动法论文

论转型期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与功能作用论文提要:关于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我国现有法律所公认的与学界的观点存在分歧。

社会转型期,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诉求,我国的劳动关系已经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其特点从计划体制下的静态、单一、行政化等特点转向市场体制下的动态、多元化、契约化、法制化。

政府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中一个特殊主体。

本文从转型期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与分析入手,分析转型期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探讨政府的特殊地位、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关键词: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政府主体地位功能作用一、我国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及分歧(一)我国劳动法律关注主体构成我国现行法律中,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讲就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 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i。

它主要包括劳动用工、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劳动纪律、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察等方面各方的权利义务等。

就其性质来说,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劳动法律关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般意义来讲,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劳动关系中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参与者ii。

就其特点来说,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特定性,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是权利的行使者,义务的承担者。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被公认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二)我国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分歧不过,对于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问题,我国劳动法学界还存在分歧,主要是对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的争论,其主要表现在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由劳动者和法人或用人单位双方构成,不包括政府;再一种意见认为政府作为劳动行政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iii。

【毕业论文选题】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143条精选

【毕业论文选题】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143条精选

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143条精选劳动合同法保护了劳动者基本的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劳动者的义务,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法律。

或许同学们在写作该方面论文之前会对选题无从下手,就在这里为你提供了143条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解决你的苦恼。

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一:1、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2、《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的影响研究3、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4、基于《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S公司劳务派遣用工问题研究5、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6、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分析7、劳动合同法的利益观及其实现8、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研究9、基于契约分析的劳动关系管理研究110、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11、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12、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研究13、《劳动合同法》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14、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15、《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件下济南市劳务派遣市场发展研究16、《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研究17、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研究18、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的理论与实务研究19、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之研究20、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完善研究21、劳动合同法诚信原则研究22、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动关系和商业秘密保护23、《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研究24、《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利益平衡问题研究25、完善《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思考26、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稳定性研究2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劳动合同法有效执行的政策研究28、《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规章的制定和运用研究29、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30、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31、《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32、劳动合同法利益平衡功能的定位与实现33、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规定研究34、基于《劳动合同法》的旅游饭店劳动关系研究35、劳动合同法下实施劳务派遣的对策研究236、新劳动立法背景下的劳务派遣研究37、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38、新《劳动合同法》下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权利研究39、新劳动合同法的变化分析及其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研究40、《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人事制度问题研究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二:41、农民工权益的《劳动合同法》保护研究42、中铁二十四局安徽工程公司劳动关系管理改进研究43、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44、民营科技企业《劳动合同法》履行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45、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46、我国劳务派遣相关问题研究47、《劳动合同法》对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研究48、劳动合同法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49、劳动合同法双倍工资制度研究50、新法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51、中国规范性法律文本的特点及其翻译52、《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53、基于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问题研究54、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研究55、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国地方政府对劳务派遣行业的监管困境分析56、我国劳务派遣员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57、《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派遣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58、《劳动合同法》实施困境的原因及对策359、劳动合同法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及对策60、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61、《劳动合同法》对金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62、《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评估探讨63、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平衡性研究64、《劳动合同法》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65、《劳动合同法》制度变迁以及实施障碍研究66、《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67、《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68、我国劳动合同法之社会法属性论69、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影响的统计调查与实证分析70、《劳动合同法》初步探讨71、《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72、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制度的司法适用难题及其解决73、基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基层劳动人员权益保障研究74、企业搬迁情形下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研究75、《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区域性差异研究76、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法律问题研究77、《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78、劳动保护与员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关系研究79、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对策80、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金制度研究劳动合同法论文题目三:8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研究482、派遣劳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83、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研究84、《劳动合同法》实施若干问题研究85、劳动合同法中的法律规避86、浅议《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竞业限制制度87、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88、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研究89、《劳动合同法》视角下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90、《劳动合同法》视角下餐饮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建构91、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92、《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旅行社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93、论劳动合同法的诚信原则94、劳务派遣法律问题探析95、《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及运行障碍研究96、《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97、《劳动合同法》的若干不足及其完善研究98、劳动合同法对底层劳动者的影响99、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新发展100、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务派遣制度研究101、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102、劳动合同法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3、劳动合同法对在华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的效应研究104、《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5、《劳动合同法》对外资企业影响的研究106、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107、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5108、《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关系变化及其对策研究109、基于新《劳动合同法》的旅游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10、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111、《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旅游企业员工招聘与解聘管理研究112、“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113、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114、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115、论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的完善116、我国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117、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118、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金制度研究119、劳动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20、竞业限制协议中的劳动者权利保护121、论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制度122、劳动合同法在中小民营企业实施状况的调查及反思123、《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124、执行《劳动合同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25、劳动合同法中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研究126、论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制度127、浅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的适用128、劳动合同法诚信制度研究129、劳动合同法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匹配度研究130、浅议我国公司法、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禁止问题131、《劳动合同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132、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劳务派遣监管问题研究133、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工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6134、劳动保护、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生产效率135、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136、新劳动合同法与企业用人决策、员工人力资本投资137、对劳务派遣中雇主责任分配问题的思考138、《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创新139、新《劳动合同法》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40、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141、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142、论《劳动合同法》在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运用143、《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语言缺陷及完善7。

分析法律案例论文(3篇)

分析法律案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为例,从案件背景、争议焦点、法律适用、裁判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0年,甲公司招聘了张某担任技术研发部经理,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合同约定:张某的月薪为1万元,年终奖根据公司业绩进行评定。

2013年12月,张某因家庭原因向甲公司提出辞职,双方解除劳动合同。

然而,在办理离职手续过程中,甲公司以张某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拒绝支付张某的年终奖。

张某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是否应支付张某年终奖?2. 张某是否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3. 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否合理?三、法律适用1. 关于年终奖的支付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四)劳动报酬。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的约定,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此规定,甲公司应支付张某年终奖。

2. 关于张某是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根据此规定,甲公司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存在问题,张某未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3. 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否合理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公正、及时、公开地处理劳动争议。

根据此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应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和及时性。

四、裁判结果经过审理,劳动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要求甲公司支付张某年终奖。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外地务工,成为人们所称的农民工。

农民工作为一大弱势群体,其各项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

探究这类现象的根本成因及解决途径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一)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关系难以确定。

我国《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书面立劳动合同。

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法律知识薄弱的特点,采取欺骗手段不与农民工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只是采取口头约定的形式或者以劳务合同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

虽然,我国《劳动法》也规定了,只要劳动者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也可以认定劳动关系依法成立。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制约,要让农民工自己举证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

(二)劳动时间长无故被延长,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但是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几乎视法律为无物,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

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多在十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六、七小时,远远超出法定的平均工作时间。

(三)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防护措施差。

农民工进入城市,大多是从事于各种劳动强度大,危险度高的高温、高空、高化学性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

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较差,使得农民工的工作显得更加的危险化,近而造成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

(四)劳动报酬低,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严重。

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都属于体力劳动,其工资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对于农民工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也是鲜有依法足额给付的。

法律方法案例分析论文(3篇)

法律方法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劳动合同纠纷作为其中的一种,对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以某公司诉王某劳动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法律方法在解决此类案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王某于2010年1月入职该公司,担任研发部工程师一职。

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为8000元。

2013年12月,王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但公司以王某尚未完成年度任务为由拒绝批准。

王某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王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二、法律方法分析1. 事实认定在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中,事实认定是关键。

本案中,双方对王某是否完成年度任务存在争议。

为查明事实,仲裁庭调取了王某的考勤记录、工作总结及公司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相关证据。

通过对比分析,仲裁庭认定王某已完成了年度任务。

2. 法律适用(1)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劳动合同法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支付赔偿金的,应当依法支付。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尚未完成年度任务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其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3. 争议解决(1)调解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仲裁庭充分考虑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公司同意支付王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2)裁决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仲裁庭依法作出裁决,支持王某的仲裁请求,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劳动法完善论文4000字_劳动法完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劳动法完善论文4000字_劳动法完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劳动法完善论文4000字_劳动法完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劳动法完善论文4000字(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劳动法的回应与完善探讨论文眼下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分支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我国处于叠加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存在一些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因为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对于环境资源的约束也不断提升,这些不利因素在形势发展下也持续增大。

同一时期我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更好的对我国发展势头和战略部署进行把握,同时这也属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主线。

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法作为目前较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类法律也成为了民众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劳动法的回应和完善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改善的策略。

一、劳动关系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其的影响我国在新经济常态下对于经济发展环境进行适应的重要举措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我国在新经济常态下也就表明我国逐渐从需求决定型经济转变为供给决定型经济。

目前我国供给决定型经济主要含义是经济体自身的产量主要经由供给或是劳动力资本设备生产要素来构成,不是仅仅由投资,消费和外貌等决定。

在我国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可以进一步对供给侧结构提高适应程度以及灵活程度进行提升,进而促使其生产力的增强,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其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打破相应的结构性模式,使用新型的配置模式。

但是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较为困难,因此在实施的时候速度比较慢,劳动力作为我国的重要生产要素,也属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伴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会产生相应的变革。

在劳动力产生变革的同时也会对劳动关系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基于劳动就业进行分析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一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行政机制的保护下,其就业率会不断提升。

伴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加强,增加了市场淘汰机制,同时一些相对传统的产业会被市场淘汰,这时就导致新兴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生产挑战,从而提升了劳动力的失业风险。

法律实用案例论文题目(3篇)

法律实用案例论文题目(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其中劳动合同解除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以劳动合同解除为切入点,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法律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分析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程序及法律后果,旨在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法律参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其中劳动合同解除纠纷占据了较大比例。

劳动合同解除不仅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合同解除案例,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案例一: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一)案情简介某公司员工张某,因工作原因被公司解聘。

张某认为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法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 案例评析:本案中,公司解聘张某的理由不符合上述法律规定,故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某的仲裁请求。

三、案例二: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一)案情简介某公司员工李某因家庭原因,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公司要求支付赔偿金。

李某不服,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法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案例评析:本案中,李某符合上述法律规定,无需支付赔偿金。

劳动法与员工关系论文

劳动法与员工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先对劳动合同法及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分析劳动合同法对于员工关系管理的作用及影响。

进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几个实例重点分析几个签订劳动合同时可能经常遇到的,需要劳动者和签约单位注意的问题,尽量将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风险降低。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签订员工关系管理一、员工关系管理相关知识1、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又称雇员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员工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劳动合同法》通过强制性的规定与相应的配套整理套惩罚措施,用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从而加大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它约束了企业以及劳动者双方,对他们的行为与利益权利进行了合理的区分与严格明确的规范。

2、员工关系管理:广义上的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调节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狭义的员工关系管理即为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目标实现。

员工关系管理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一系列良好的连锁反应,最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出真正敬业的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员工的工作态度无疑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关键。

员工关系管理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正反馈特性。

良性条件促进和巩固双方联系,不良条件减弱和瓦解双方联系。

3、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现代企业是以员工为出发点的管理模式,要实现企业的愿景目标离不开员工的认可和努力。

要使入职员工能尽快认同企业的文化及愿景就需要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第一步沟通。

因此,能不能很好的做好员工关系管理是其能否很好的接纳、认同企业文化,并为之奋斗的关键。

因此,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可以:(1)有效的使员工尽快接受、认同企业的文化及愿景,并为之奋斗。

(2)科学合理的设计薪酬体系,并使每位员工都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一位研究人力资本的并购专家给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全世界75%的并购最后都是令人失望甚至彻底失败的结局。

这其中,由于资产处理失误而导致的失败凤毛麟角,大部分是由于人员及其人员管理的整合失败而导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中国继199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来最重要的劳动立法,并且其对社会生活尤其是企业运作所带来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也必将对于企业并购中员工劳动关系的处理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企业并购及企业并购中劳动关系的处理、企业的运作、企业制定规章制度。

引言
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施行后,劳动法领域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其对社会生活尤其是企业运作所带来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也必将对于企业并购中员工劳动关系的处理带来重大影响。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岗位管理、工作流程规范的实施基础,是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基本保证,是企业平稳、流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律限制更趋严格。

企业如何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且符合法律规定的规章制度,防范劳动用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已成为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1目前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主要问题:
1.1并购的劳动法律属性界定不清:
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兼并一词的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

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股票或者债券等支付方式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由于劳动关系的处理关键在于并购本身对于劳动关系整体是否造成履行的影响,这与资产的处置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事实上,这两者并无法律上必然的因果关系,众多员工的这种集体心理预期,都是由于并购中对劳动关系的长期误操作所造成的。

因此,虽然从资产处置的角度,我们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并购制度,但是从劳动关系处置的角度,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中首要的就是对并购在劳动法上的属性进行界定。

1.2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随意性强:
由于并购在劳动法尚缺乏准确的界定,因此在劳动关系处理中并购常被双方当事人所滥用。

用人单位一方借并购、重组的机会与员工集体解除劳动合同,以此达到裁减人员或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这是目前造成群体劳动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并购与否以及如何并购员工并不能发表任何有影响力的意见,因此员工在并购中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1.3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相关文件庞杂:
由于我国30年来市场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文件和政策都在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劳动关系领域。

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并购所要求的大而统一的市场,透明的政策、法律,都与传统文件、政策的形式相去甚远。

劳动关系所特有的地域性和持续性特点对劳动关系处理方案广度、深度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1.4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管理缺失:
我国的集体劳动关系不发达,劳动关系处理中缺乏集体谈判的机制和传统,因此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也是倾向于个别劳动关系的规范,而疏于集体劳动关系的规范,因此造成劳动行政部门在对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管理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只能借助于个别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

而在个别劳动关系的解除中,劳动行政部门无法在前期介入或者参与,只能在纠纷或者冲突发生后进行管理和监督,这造成管理的滞后。

2新《劳动合同法》对并购在劳动关系处理上的影响:
2.1稳定劳动关系将成为重要的处理原则:
《劳动合同法》的重要立法目标就是稳定劳动关系,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劳动合同履行中的稳定,因此《劳动合同法》在全国性劳动立法中第一次提出了“继续履行”的概念。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 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2.2.劳动关系处理的成本受到法律规范:
一方面,《劳动合同法》拉平了终止与解除的经济待遇,客观上影响了解除待遇的合理性。

《劳动合同法》提高了终止的成本,必然造成解除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虽然法律规定并未提高。

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对高收入、高工龄的劳动者又做出了经济补偿的限制,其“三倍”和“十二个月”的封顶规定,使得管理层畸高的经济补偿金得到公平的限制。

2.3劳动关系处理的程序要求民主化:
《劳动合同法》虽然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并购中员工补偿的成本,但是更重大的影响在于《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主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增强。

随着劳动者主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于主张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方案乃至并购整体方案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的积极性都将大大提高。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不仅规章制度,还有“重大事项”,都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和公示。

这对于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程序公正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3 几点建议和对策:
3.1加强劳动关系的调查和梳理;
3.2加强劳动关系处理的程序民主;
3.3加强与企业管理文化的融合。

4防范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4.1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健全工会组织,发挥工会桥梁和监督作用:
企业需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充分协商,讨论确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内容;实施时,要尊重职工个人或代表及工会的修改建议,完善规章制度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监督作用。

4.2依法制定,确保合法有效: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做到制定主体适格、内容合法、合理且程序完善,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相冲突。

实践中,仲裁机构和法院在衡量企业规章制度的效力时,往往会认为,凡是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事项,如果没有经过协商而由单位单方面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4.3严格执行,依章治企: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律”,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地依据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管理才会是行之有效的。

企业职工对规章制度的意见经常表现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公正,就是对违反规章制度职工处理的标准并不一致,管理者在实施规章制度时带有非常大的人为因素,从而造成职工对规章制度的反感。

4.4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及时修改、重建与新《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内容,完善法定程序。

4.5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现了职、
权、责的统一,能够充分调动企业部门、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良性实施,实现企业与职工发展的目标、行为统一,在劳动者身上体现企业精神,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姜菁.《劳动合同法》出台的前前后后.职业,2007(7):17.
[2]王全兴.劳动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5.
[3]曾湘泉.劳动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4]袁方,姚裕群.劳动社会学.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5)
[5]沈志义.谈谈“劳动科学”及其科学体系.管理教育学刊,1998,(1):40.
[6]史探径.社会法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