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地表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从形态上主要分为陆地地貌形态和海底地貌形态。从成因分,可分为内力为主和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形态。

陆地地貌形态陆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因为丘陵和山地的形态无大区别,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广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高原和平原也没有严格界限,盆地实质上是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的组合。山地地貌包括山岭和谷地两种类型。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顶、坡、麓三个部分组成的地表形态叫做山,山顶叫做峰;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叫做岭,山岭的顶部叫做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叫做山脉。一条山脉可以包括许多条大致平行的山岭及其间的谷地。平原又可分为低平原和高平原两类。通常把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做低平原;地面切割较浅的高原叫高平原,如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海底地貌形态海底地貌也是多样的,总的说来,海底地貌可划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大陆壳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在构造上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海盆地过渡的一个很陡的斜坡。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0%。大洋底地形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山脉(也叫海岭),把洋底分隔成数个面积广大的海盆。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岛。此外,在太平洋的边缘还有数千米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弧,海沟和岛弧分布的地区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极为悬殊的地方。

中国的地形地貌我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在我们的地形图上,西部多涂着棕色和褐色,东部多涂着绿色和黄色,说明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多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就好像一座巨大的阶梯一样,由西向东逐级下降。在祖国的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这片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镶嵌着无数牧草丰美、湖光闪烁的大小盆地。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地势的最高级。

经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横断山脉,地势迅速下降到海拔1 000米~2 000米或更低一些,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在这一级阶梯上,分布着三个盆地和三块高原,即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从第二级阶梯再往东,翻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直至海滨,地势大部分已降低到海拔500米以下,是我国地势的第三级。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包括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平原。第三级阶梯以东,就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大陆架。这里海深都不足200米,可以算作我国地势的最低级。

地貌成因类型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内力作用可归结为隆起和沉降的对立统一。外力可归结为侵蚀和沉积的对立统一。但外力的侵蚀和沉降却与内力的隆起和沉降相互依存。侵蚀作用主要在隆起的山地高原上进行,沉积作用主要在沉降的平原和盆地内进行,这就是外力和内力的对立统一。内、外力相互斗争彼此消长的

过程,就是地表形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地形地貌举例:著名的长江三峡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三峡以雄伟险峻闻名中外,它是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侵蚀切割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长江的上源原来在巫山,由于巫山的不断上升,同下游的地面的高差不断增大,江水从高处向下流,特别湍急,不仅冲蚀两岸,还冲蚀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深,使两岸越来越险峻。形成了长江三峡这样的深邃峡谷。我国最近发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也是水流切蚀岩石和地壳抬升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壳的快速抬升是主导因素。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大陆、大洋盆、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巨大的地貌单元,就其宏观特征来说,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如火山、熔岩高原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地形地貌举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壳上升隆起形成的,是以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青藏高原在几亿年前还是一片长条形的海洋,与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后来地壳发生了多次强烈的运动,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逐渐升起,高原也大幅度地隆起,成为“世界屋脊”。除此之外,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太行山麓都是地壳隆起的产物。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大地裂谷带,是由于地壳的两个巨大的板块分离运动的结果。它纵贯非洲东部,分东西两支,东支长近6 000千米,西支长近1 700千米。科学家预言,总有一天,裂谷会越来越宽形成海洋,非洲东部将会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于历史上多次的喷发,在山顶部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火山口。最近几百年来,火山没有再喷发过,可是降落的雨水却汇聚到火山口来了。于是在海拔2 700米的山顶部出现了一个水面辽阔、深不见底、世界上罕见的大湖——长白山天池。天池湖水从一个缺口流入一条小河,河水下行只有1 000米,便从悬崖上跌落下去,又形成一个高68米的瀑布。牡丹江的吊水楼瀑布是火山“建造”的。牡丹江附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进江里,在江上“建造”了一条岩石大坝。于是大坝上游的河水被拦蓄为镜泊湖。当湖水水位超过这条大坝时,湖水就漫过大坝从坝顶泻落,形成瀑布。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带有外力作用的鲜明烙印。塑造地貌的外力有流水、冰川、地下水、海水、风等,因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又可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多种类型。地形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面积达40余万平方千米,黄土层一般有50米~60米厚,厚的地方有200米,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广袤的黄土世界。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四种。“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的;“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多数中外学者主张“风成说”,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经过了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孰是孰非,尚未定论。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河流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又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1亿3 0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3 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携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海港东北的崇明岛,在全国大岛中排名第三,是个冲积岛,是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堆积成的。

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大,但是水量十分丰富,每年流进大海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输沙量约4亿5 000万吨。因为潮汐的作用,海水每昼夜有两次向长江倒灌。倒灌的海水顶住了奔腾入海的江水,使江水流速大大减慢,越近长江口,流速越小。江水向大海搬运泥沙的力量就减弱,泥沙就大量沉积下来。另外,江水中悬浮着一种极微细的胶体物质,本来是不容易沉积的,但是由于江海相会,含盐的海水与盐分极少的江水混为一体,发生了化学变化,凝聚沉积下来,就像豆浆碰到卤水凝聚成豆腐那样,在江口堆起了累累沙洲。到公元1853年,形成今日崇明岛的前身——长沙。在长沙演变为今日的崇明岛的过程中,人们兴建了海塘和石坝,制止了崇明岛的坍塌,使县城和全岛基本上稳定下来。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成因有多种说法,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即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 700万年~1 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地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它的河床由几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较软的岩石被流水侵蚀掏空,上层岩石塌落,形成陡崖,流水从高处猛跌下来,就形成了瀑布。

板块构造学说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地壳运动的奥秘,并且对地壳运动的机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所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3.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循环对流,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比如,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板块运动对地表影响举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比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挤压,大洋板块往往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而大陆板块受挤向上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则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风化作用在温度、空气、水和生物共同的作用下,形成岩石的破坏变化过程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碎小的石块、沙子和黏土。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也叫机械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包括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坚固的岩石机械地崩解为各种大小不同的碎块和微粒,而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岩石的这种被破坏过程叫做物理风化作用。温度变化是引起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岩石受热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收缩。由于岩石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因而产生岩石表层不均匀的膨胀与收缩,膨胀时产生平行于岩石表面的裂隙,收缩时又产生垂直于岩石表面的裂隙,这样岩石便慢慢被剥离破碎了。当有水渗入岩石的裂隙缝里并在那里冻结的时候,体积膨胀,对岩石的缝壁产生巨大的压力,能使任何坚固的岩石发生劈裂,这种现象叫做冰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缝中的植物的根所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一种因素。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在水、空气和生物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形成新的矿物,改变了原来岩石的化学成分,岩石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化学风化作用。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空气中的氧及二氧化碳。岩石的矿物成分遇到空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便发生氧化作用,形成新的矿物,比如黄铁矿经氧化后变成褐铁矿。水对岩石能起水解作用。例如,正长石被水解变成高岭土。水对岩石还能起溶解作用,特别是水中的二氧化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最为普遍。例如,石灰岩被溶蚀形成岩溶地貌。生物的活动也能引起岩石的化

学分解,比如定居在岩石表面的苔藓、地衣和细菌常分泌出的有机酸,植物死亡分解形成的腐殖酸,都对岩石有分解作用。总之,各种岩石在化学风化作用下,逐渐遭到分解破坏,一方面形成不溶性黏土矿物,残留在原地;另一方面还可形成一些可溶性物质随水流走,被搬运到其他地方。

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即具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的能力。土壤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和过程,也改造着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分的数量是不同的,按体积计,土壤中的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土壤矿物质主要指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形成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这些颗粒以其直径的大小,可以区分为砾石、沙粒、粗粉粒和粘粒几个粒级。土壤中各种矿物质颗粒所占的比例,决定土壤质地及其有关性状。一般按沙粒、粗粉粒、粘粒含量的百分比把土壤分为沙土、壤土、黏土等类,其中壤土对植物的生长最为有利。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的所有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各种简单的有机物质。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有机胶体,呈黑色或褐色,无定形。它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使黏土疏松,沙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它本身还有多种养料,又有较强的吸收性,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也能缓冲土壤酸碱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土壤颜色的深浅和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呈灰色。土壤中的水分不是纯净水,而是一种溶液。土壤溶液中最常见的物质有碳、氮、磷、钾、钙、镁、铁、硫的化合物或离子,这些都是植物离不开的养分。土壤空气是指存在于土壤空隙里的气体,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土壤的空气含量不同。土壤空气里含二氧化碳比大气多,含氮量比大气少。

河流地貌“V”形谷河流常常发源于陡峭的山坡上,在源头附近,河道直而较窄,河流的流速很快,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向两侧侵蚀次之,这时形成深切的河谷即“V”形谷,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占据。急流或瀑布河流经过不同的岩性区域,向下侵蚀的作用不均匀地进行,由于较软的岩石容易被侵蚀,在硬岩和软岩河段之间出现陡坎,形成急流或瀑布。

“U”形谷和河漫滩由于河流的长期下蚀,河谷纵剖面坡度逐渐变小,流速减慢,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使河谷开宽,这时河谷的横断面呈“U”字形,在谷底河床两侧往往形成较宽的由河流冲积物堆成的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在高水位时能被淹没的谷底部分。阶地由于地壳运动或气候变迁,河流下切作用加强,原来的河漫滩相对上升,高出洪水位之上,形成谷坡上的阶梯状地形叫做阶地。有的河流形成多级阶地。曲流天然河流由于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是弯曲的。当河流两边不断加宽时,河流的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堆积,最终,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牛轭湖在洪水期间,河流的弯曲地段,高水位的河水不沿原有的河道裁弯取直直流而下。当洪水退下,沉积物堵塞曲流的两端,裁去的河湾与河流隔绝,成为牛轭湖。三角洲与冲积平原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的河口地段,由于流速降低,发生大量沉积,形成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平原,因而命名为三角洲。入海河流的河口地段受河流与海洋两种力量的作用,在潮流影响的范围内,涨潮时,河口水位升高流速降低,发生沉积,逐渐形成河心滩或江心洲,河流发生分汊呈发射状向海洋方向伸展。随着三角洲年龄的增长,而汊河沙滩的数目也越来越多,三角洲便也逐步向海外推移。相邻河流的三角洲逐渐扩大,可能彼此连成一片,成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例如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我国的黄河和海河等河下游,都是多个三角洲连成冲积平原的例子。除三角平原外,广阔的河漫滩平原和山前的冲积扇平原也都属于冲积平原类型。

湖泊的成因水积聚到低洼处就成为湖泊按湖泊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由于

地壳变动,地面上出现深大谷地,积水之后形成湖泊叫做构造湖;冰川的刨蚀,使地面上出现洼地,积水成湖叫做冰蚀湖;冰川末端融化后,冰川携带的岩块、泥沙堆积成一条堤坝,堤坝之上水流蓄积形成的湖泊叫做冰碛湖;还有一种湖,是过去的海湾演变成的湖泊;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入河道,冷却凝固后会形成截断河流的拦水坝,坝的上方蓄水成湖,这种湖叫火山堰塞湖;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叫火口湖。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千米,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米、高12米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90.3平方千米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海底的地貌特征 四大洋的海底地貌 太平洋海底地貌特征 20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之时.地球这颗行星就已经为人类“准备”好了充足的生存条件枣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人们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着高耸入云的峻岭;有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有着巨大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可是,你知道在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吗? 其实,大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像,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 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中央地带.而是在西部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挨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15000米。在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紧挨着深达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一万米的有4个,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米)就分布在这里。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4. 海洋工程地质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海洋工程地质》是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地质学与海洋科学的边缘学科,主要介绍海洋工程地质的基本原理和调查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课程作为地质学与地球信息与科学技术两个专业的特色选修课,其内容包括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海洋土的工程性质、海洋灾害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海洋工程地质调查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程序。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学会获取和处理工程地质资料并应用到海洋工程建设研究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态度。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geology and marine science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urvey methods. As a characteristic elective course of Geology and geo-inform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eabed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marine soil, marine hazardous geological phenomena, etc., various marin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equipment,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s in practical work.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learn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above basic principles and working methods, learn to acquire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ata and apply them to marin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ttitud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 1 -

海洋地质地貌

1、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和地位 (1)性质: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2)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于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3)任务:主要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的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4)学科地位:海洋地质学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和发展前沿,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支柱性学科之一。 2、大洋中脊体系——在大洋中所存在的两翼宽缓、倾斜对称的海底山脊,高约1—3km,宽度为1500km左右,连绵延伸在各大洋中,纵向延伸长度大于60000公里,称为大洋中脊体系。洋中脊在形成,但不一定位于大洋的中部。洋中脊是离散型板块边缘,是新洋壳生成的地方,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新的洋壳随着洋中脊两侧的离散运动和冷却而下沉,从而形成洋中脊。 3、转换断层——J.T.威尔逊(1965)提出:洋中脊为许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断裂的断层所错开,水平相对错动仅发生在两段洋中脊之间,在洋中脊的外侧,断层两侧地块不产生相对运动。这种由于海底扩张致使转换了性质的断层,特称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规模很大,错动距离可达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带”。 4、大洋地壳 层I为沉积层——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厚度为0~2km,平均厚度约0.4km;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km/s。沉积物主要是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的分布通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km。 层II为基底层——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已固结的沉积岩,层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之间,平均约1.4 km;Vp为3.4~6.2 km/s。上部多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岩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多为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层III为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相对变化不大,平均厚约5.0km。 5、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质岩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岩为主。 (2)厚度——洋壳平均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厚度一般在35~40 km之间。陆壳厚度变化较大,通常地势越高厚度越大,如青藏高原(>70 km),而裂谷下可能只有几公里。在海底,洋壳厚度总体相对稳定在7km左右。但是,大洋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也有复杂的情况,如贯穿四大洋的洋中脊体系,虽是洋底最突出的隆起地形,其洋壳厚度比正常洋盆还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摘要:海底探测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从之前的单一的探测到如今的多元化多方法的高科技探测,都表明各国对海洋的重视,而对于海洋的探测汇集了各个领域最高的技术成果。对于海底探测来讲:海底地形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是比较关键的几个方面,一般先进的海洋地质考察船就是一个综合的海底探测系统。 关键字:调查平台科学考察船海底地形探测海底取样海底测量 引言:探索海底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只有发展了海底探测技术,才能以此来从中获取我们能获得的利益。人类对海底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必然得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回声探测技术对于认识海底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海洋磁测技术,让人类终于识别出洋中脊两侧互为镜像的线性地磁异常带,为海地扩张找到了证据;深海钻探技术集现代石油钻探之大成,全面证实了板块学说,保证了地学革命的成功;采用深海钻探技术和长柱状岩芯新技术,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包含的丰富古海洋环境信息,导致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海洋学的形成,成为世纪之交地球科学中最有活力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1 海洋调查船 海洋科学调查船有着海上实验室,与海上调查平台等多种身份。海洋调查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面与高空气象、海洋水深与地貌、地球磁场、海流与潮汐、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海洋测绘全部试题

测绘师模拟试题 海洋测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以( C )作为测深基准面。 A 平均海水面 B 大地水准面 C 理论最低潮面 D 最高潮水面 2.近海水域的海图比例尺一般不得小于( C ) A 1:1万 B 1:5000 C 1:2.5万 D 1:5万 3.我国常用的1956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使用青岛验潮站( A )的验潮数据推算得到。 A 1950~1956年 B 1951~1956年 C 1952~1956年 D 1954~ 1956年 4.我国常用的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使用青岛验潮站( B )的验潮数据推算得到。 A 1950~1985年 B 1952~1979年 C 1952~1985年 D 1956~ 1979年 5.国际海道测量局关于海道测量中测深精度与水深之间的关系近似为( C )。 A 1:10 B 1:50 C 1:100 D 1:200 6.通常水深测量数据是以( C )为起算基准面。 A 平均海面 B 黄海高程基准 C 深度基准面 D 瞬时海平面 7.水深测量中,大于1:5000比例尺测图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图上( B ) mm。 A 1.0 B 1.5 C 2.0 D 0.5 8.水深测量中,小于1:10000比例尺测图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实地( B ) m。 A 50 B 100 C 150 D 200 9.用回声测深仪进行深度测量时,测深范围Z为(50,100],其深度测量极限误差(置 信度95%)为(D ) A ±0.3 B ±0.4 C ±0.5 D ±1.0 10.大于(含)1:10000比例尺测图采用( B )度带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 A 1.5 B 3 C 6 D 以测区中央维度 11.海洋控制测量中,海控二级点相对于相邻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C ) A ±0.2 B ±0.4 C ±0.5 D ±1.0 12.用附合导线方法测量一级海控点时,附合导线边长总长不得超过( C )公里 A 10 B 20 C 30 D 50 13.用附合导线方法测量一级海控点时,附合导线边数不得超过( C )条 A 5 B 6 C 7 D 8 14.用闭合导线方法测量二级海控点时,闭合导线全长不超过( B )公里 A 5 B 10 C 15 D 20 15.当必须利用坐标反算边长方位角作为扩展海控点基础时,边长不应小于( C ),且 将起算点降一级使用。 A 1km B 2km C 3km D 5km 16.利用( D )方法进行高程测量,必须对测区的高程异常进行分析。 A 几何水准测量 B 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C 三角高程测量 D GPS高程测量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书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地质概论 课程学期 12-13第1学期 课程教师广雪徐继尚马妍妍 学生专业 20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文波 学生学号 150132010021 2012年 12月 02日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文波 150132010021摘要: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大规模、系统地对世界海洋进行考察则仅有30年左右。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科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它包括了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等几大类。一艘先进的海洋地质考察船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海底探测系统。本文主要总结现代海底探测技术以及其分类,国外海底探测技术的对比,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字:调查平台科学考察船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 0引言 探索海底对人类而言是如此神秘而又诱人,只有发展了海底探测技术,这种渴望才能变成现实。人类对海底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必然得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回声探测技术的应用导致对海底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用于反潜作战的磁力仪改装成的海洋磁力仪之后,发展了海洋磁测技术,终于识别出洋中脊两侧互为镜像的线性地磁异常带,为海地扩找到了证据,吹响了地质学革命的号角;集现代石油钻探之大成及海洋定位与船舶稳定性于一体的深海钻探技术,全面证实了板块学说,保证了地学革命的成功;采用深海钻探技术和长柱状岩芯新技术,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包含的丰富古海洋环境信息,导致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海洋学的形成,成为世纪之交地球科学中最有活力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海底地形分析

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海底地形面纱。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海底基本地形; 2.通过地形图感知海底地形; 3.通过各种现象感受各种海洋奇观; 能力目标 通过地形图的颜色深浅辨别海底地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法、图示法、课件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动手实践法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生准备:海底地形的相关资料。泡沫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安排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出示海底地形、从地形图中感知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奇观和活动总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都爱大海,坐船驰骋在平坦的海面上,觉得心情那么辽阔。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学生谈自己想象中海底的样子。 播放“海底探索”视频,使学生在进入课题前获得感知体验。看后,让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评价)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本课情境中。)

第二个环节是初识海底地形 教师展示海底地形图,进而利用视频“海底地形”立体展现海底地形基本构造。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沟——海岭 根据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大陆架、大陆坡等海底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随机补充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纵切图,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认图记忆,对海地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认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有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学概论》 课程总结 论文题目:海洋地质学知识总结 学生学号:201211621407 学生姓名:何琪林 所在学院:信息学院 所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在班级:计科1124 指导教师:蒲晓强 论文日期:2013—2014第一学年度

海洋地质学知识总结 一、1.海洋地质学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学科结构:1)海洋地貌学 2)海洋地球物理学 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 5)海洋地层学 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海底探测技术:1)海洋调查平台:调查船、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2)海上定位 GPS定位无线电导航定位海底声学脉冲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3)海底水深地形声学探测方法回声测深旁侧扫描声纳多波束测深 4)地球物理调查方法(重、磁、电、震、声、热)(1)浅地层剖面测量(2)多道数字地震系统(3)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测量(4)地磁测量(5)海底电磁测深(6)海底热流调查5)海底地质取样(1)表层取样(2)柱状岩心取样(3)钻探取样 6)海底观测系统欧洲:地中海观测网计划。美国:2007年东太平洋海底(至地壳深部)-水层的“海王星”观测网。日本:西太平洋海底地震观测网。韩国:“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济州岛东南,建成全球最大海上观测平台。 二、1.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其在海底的展布一般居于大洋中部,也有的称为中央海岭,简称海岭。 3.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4.转换断层: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错距可达数百至千余公里。这种断裂带是海底扩张所引起的特殊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 5.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这些海山链或岛链远离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 6.环礁: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7.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到大洋盆地底部,陆地与大洋底之间过渡带。 8.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陆架坡折带(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坡度很小。(1)沉溺河谷和冰川谷(2)陆架平坦面(3)海底沙波沙脊(4)陆架边缘堤 9.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较大的坡度是陆坡的最大特点,平均3-6o 10.大陆隆(大陆裾):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11.海沟: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月 30 日课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难点: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世界大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 积比重 89%11% 水深一般在 3000米 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 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 小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 度变化 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 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海和洋的区别与练习 2.了解世界四大洋及其特点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读图】 读课本图:1-1-5世界大洋,找出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湾所处位置以及联通的海域

海洋地质学——海底地形与地貌

海洋地质学——海底地形与地貌1 【单选】沿大洋中脊顶部发育有()。 ? A. 沙嘴 ? B. 岛弧 ? C. 中央裂谷 ? D. 海沟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C 2 【单选】大陆隆常以()形式出现在大陆坡以下的坡麓。 ? A. 扇状堆积体 ? B. 球状堆积体 ? C. 圆柱状堆积体 ? D. 立方体状堆积体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3 【单选】大洋中脊处发生的地震的震级一般不大,为()。? A. 人工地震 ? B. 中源地震 ? C. 深源地震 ? D. 浅源地震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D 4 【多选】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 A. 地壳消亡的地带 ? B. 新地壳产生的地带 ? C. 洋底聚合的中心 ? D. 洋底扩张的中心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D 5 【多选】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 ? A. 大洋中脊 ? B. 陆隆 ? C. 大陆坡 ? D. 大陆架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C D 6 【多选】大洋中脊轴部有如下特点()。 ? A. 发育中央裂谷 ? B. 沉积作用显著

? C. 火山活动频繁 ? D. 地震活动频繁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C D 7 【判断】大洋中脊两侧洋壳通常显示出清晰的条带状磁异常。()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8 【判断】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之海底地貌特征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大洋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 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

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

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

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海底地形

渤海海底地形特征

渤海海底地形特征 【编者按:基于2004~2010年渤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结合前人对渤海海底地形的认识,对渤海海底地形5个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的地形及微地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描述。并与1985年出版的渤海地形图进行比较,寻找渤海地形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分析表明:渤海海底地形平缓,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平均水深18m;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部分近岸海域的水深比40多年前的水深变浅,而渤海中央盆地发生侵蚀,水深加深。本文发表在《海洋科学进展》2013年第1期上,对渤海各区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地形演变分析,得出了科学的推算结论,值得朋友们阅读了解。陈义兰,女,1973年出生,湖北公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测绘数据处理和海底地形地貌方面研究。】 渤海是一个深入中国大陆的浅海,位于37°07′~41°00′,N117°35′~121°10′E ,南北长约480km,东西宽约300km,面积约7.7×104km2。其东北、西、南面分别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省包围,仅东南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1985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洋普查办公室主持在渤海开展了全面的综合调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出版了1:100万的《渤黄东海地形图》。20世纪8 0年代以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单位在渤海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工作,这些海上调查工作加速了我国对渤海海域内油气田的开发,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形地貌资料,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的调查工作。2004~2010年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评价专项--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的实施中,我国相关海洋单位采用多波束测量系统(重要河口区)、高精度的单波束数字测深仪以及侧扫声纳系统,对渤海的海底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地形调查几乎覆盖整个渤海,获得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深地形数据。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测量设备分区块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会有差异,区块接边会出现误差,所以需要将数据进行同化和融合处理。将获得的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单波束水深数据的平面坐标统一到WGS-84坐标,将深度统一到理论深度基准面,然后采用趋势面拟合方法对不同设备测量的数据接边处进行同化处理,消除接边误差,得到满足规范要求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深数据,再采用这些数据绘制渤海海底地形图。基于这些新数据以及前人对渤海地形的认识,对渤海海底地形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并对渤海的典型微地形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侧扫声纳系统在管道穿越段海底地貌特征探测中的应用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报1004-9665/2012/20(5)-0827-05 侧扫声纳系统在管道穿越段海底地貌特征探测中的应用* 荆少东①金永德② (①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营257026) (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 摘要针对瓯江口区域潮汐强烈及浅水作用明显的特点,海底管道的敷设及安全运营危险性大、且无法用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的问题,采用了侧扫声纳系统的海底声学技术对海底管道穿越段地貌特征进行了有效探测。本次探测工作对发现的平坦海底、大型沙波、潮沟、小型洼坑、蚀余凸起等自然微地貌和抛锚等形成的锚沟及其后期自然发育而成的次生微地貌进行了特征分析,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海底地貌提出解决对策以及有效地减轻不良地貌形态对海底管道稳定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关键词海底地貌侧扫声纳微地貌海底管道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IDE SCAN SONAR TO EXPLORATION OF SUBMARINE PIPELINE LANDFORM CHARACTERISTICS JING Shaodong①JIN Yongde② (①Shengli Engineering&Consulting Co Ltd.,Shengli Oilfield,Dongying257026) (②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Qingdao266061) Abstract In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area,there is a big risk in the laying and being operated safely of submarine pipeline.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o test can't be used because of the strong tide and obvious shoal water.This pa-per uses sub-sea acoustic technology of side scan sonar to explore seafloor landform of the area where submarine pipelines go through effectively.Natural microrelief includes flat seafloor,large sand ridge,tidal creek,small pit,and alteration bulge.Anchor ditches are formed by dropping anchor and secondary microrelief developed naturaly later.They all are found and analysed.The resul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to different kinds of seafloor landforms and to reduce the topographic form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submarine pipeline. Key words Seafloor landform,Side scan sonar,Microrelief,Submarine pipeline *收稿日期:2012-05-2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2-06-27. 第一作者简介:荆少东,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施工、监测工作.Email:sjyjsd@163.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