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歌曲《贰叁》中的几句歌词,其中描述的意境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口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洗涤较干净的试管,可注入水用拇指堵住管口,上下晃动

2.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织布

B.___

C.生火

D.灌溉

3.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干燃烧

B.树叶飘落

C.大树倒塌

D.树枝折断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集气瓶

D.燃烧匙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D.组装仪器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左到右,先下后上

6.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验室___药品取用规则的是()

A.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C.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试管应该(

A.竖直放置

B.水平放置

C.口稍向下倾斜

D.口稍向上倾斜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___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

10.下列操作中,能证明装置不漏气的组合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写相应的字母):

A.镊子

B.细口瓶

C.广口瓶

D.坩埚钳

E.燃烧匙

F.10mL量筒

G.试管

1)取用块状固体________;

2)量取8.7mL的稀盐酸________;

3)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________;

4)红磷应该存放在________;

5)用来夹持热的蒸发皿的仪器________。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1、2、3、4,发生化学变化的是5;

通过该实验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颜色的变化,化学性质:溶解性的增加。

13.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①用

剪子剪一片;②另取一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问题:(1)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2、4;理由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2)

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有可剪性、可导电性、可燃性、延展性;化学性质有与醋酸反应产生气泡、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生白烟。

14.将下列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并连线。

氧化性 - 化学性质

导电性 - 物理性质

吸水性 - 物理性质

可燃性 - 物理性质

稳定性 - 物理性质

酸性 - 化学性质

还原性 - 化学性质

挥发性 - 物理性质

吸附性 - 物理性质

溶解性 - 物理性质

延展性 - 物理性质

碱性 - 化学性质

15.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对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一】

1)如图A所示,甲同学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蜡烛燃烧的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观察,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小木条是否燃烧;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小木条与蜡烛火焰的接触时间和温度。

2)上述实验所得现象可证明外焰温度高于小木条的燃点温度。

实验二】

1)甲同学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

无明显现象(如图B所示),在玻璃管的上口用火柴点燃,

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有关焰心处的物质的性质是无色、无味。

2)丙同学猜想焰心处物质中可能含有石蜡蒸气,如何证明

他的猜想?请试着写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包含操作、现象、结论):丙同学可以将焰心处的物质收集起来,通过加热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的产生,若有,则可以证明焰心处物质中含有石蜡蒸气。

16.规范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障,结合下图所示玻璃

仪器,回答问题。

1)可用作热源的是D(填字母),熄灭时须用C盖灭。

2)若往仪器E中加入块状固体,则应先将该仪器竖放。

放,再用夹子夹取固体放在E仪器口。

3)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B,该仪器名称是石棉网。

4)若用仪器A和D进行过滤操作,还必须用到上述的一

种仪器是C。

5)若某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小于1.

17.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空气中的气体含量(%)。呼出气体中的气体含量(%)

氮气。78.78

氧气。21.16

二氧化碳。0.03.1.1

水。0.07.0.9

研究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收集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气体。比较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

2)用试剂A测试CO₂含量。根据试剂A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CO₂含量不同

3)用试剂B测试O₂含量。根据试剂B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O₂含量不同

4)用试剂C测试含水量。根据试剂C的反应与颜色变化判断含水量不同

温度的位置是在焰心(3)外焰温度高于内焰(4)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环境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1)探究不同金属导电性的大小(2)实验前要将金属线切割成相同长度(3)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金属线的纯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三】(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2)控制溶剂的量和温度(3)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物质的纯度、溶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在___,通过比较蜡烛的外焰、内焰和焰心的温度

高低,可以了解到火焰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小木条各处粗细要一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环境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通过比较不同金属导电性的大小,可以了解到金属的特性。实验前需要将金属线切割成相同长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金属线的纯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三中,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可以了解到物质的特性。需要控制溶剂的量和温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物质的纯度、溶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

为了验证焰心气体是否含有可燃物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首先取一根较长的细玻璃管,并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然后将玻璃管的下端斜插入焰心,并用火柴点燃玻璃管的上口。接着取下玻璃管,移开湿冷毛巾,我们发现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这表明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实验一】

甲同学进行的实验操作旨在探究火焰的哪一层温度最高。小木条的粗细直接影响小木条的受热面积,为了得出正确的实

验结论,我们需要控制小木条各处的粗细相同。根据甲同学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焰处的小木条变黑,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

实验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焰心处的物质能从玻璃管通过并被点燃,这说明该物质是气态的,并且具有可燃性。为了验证这个物质是否是石蜡蒸气在燃烧,我们可以用湿冷毛巾包住玻璃管的中部,使蒸气冷凝后观察是否有石蜡固体生成。

16.答案:

1)热源:酒精灯

2)加入固体的工具:平镊子

3)加热:烧杯

4)过滤工具:漏斗

5)可溶于水的物质:F装置

解析:

1)在题给的仪器中,只有酒精灯可以用作热源。当熄灭酒精灯时,应使用灯帽盖灭,而不是用嘴吹灭。

2)当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竖起试管。

3)由于烧杯的底面积较大,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

4)过滤是一种将液体与固体分离的操作,过滤时需要使用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等工具。

5)F装置是一种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如果某种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那么说明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并且可溶于水。

17.答案:

实验步骤验证依据: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收集两瓶空气。

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的情况。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玻璃片哈气,观察是否出现水雾。

解析:

二氧化碳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根据燃烧的小木条在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来判断不同气体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2.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为了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重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3.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加热液体 D.向试管内倾倒液体 4.下列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酒精挥发 C.石蜡融化 D.瓷瓶破碎 5.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口插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C.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加热试管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6.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老师观察到了四个同学的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取用石灰石 D.验满. 7.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8.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2.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为了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B.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重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3.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加热液体 D.向试管内倾倒液体 4.下列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酒精挥发 C.石蜡融化 D.瓷瓶破碎 5.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口插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C.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加热试管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6.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老师观察到了四个同学的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取用石灰石 D.验满. 7.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8.过生日时,精美的蛋糕上都会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点燃后,让我们吹灭。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的几个步骤,请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由图1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外焰温度最高 C.由图2可见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由图3可证明蜡烛是气体燃烧 9.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开水沸腾 B.铁锅生锈 C.煤气爆炸 D.食物变质 10.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是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对着人 B.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对着手心 C.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 D.做实验要节约药品,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食物腐烂 B 、轮胎爆炸 C 、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久了会变黑。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 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 、酿酒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 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 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建立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集气瓶 C 、量筒 D 、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蜡烛逐渐变短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 、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 D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新物质生成 C 、有气体生成 D 、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下列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向着手心。 B 、称量物体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 C 、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D 、取用固体药品时可以用手。 14、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液体加热点燃酒精灯量9.5mL液体 100mL量筒2040608010020mL C O 称量10.05g固体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 1.下列内容与化学有关的是( ) ①节日焰火 ②塑料制品 ③液化气煮饭 ④医药药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胆矾晶体呈蓝色 B.酒精具有特殊气味 C.氧气的熔点为-218 ℃ D.氢气具有可燃性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有颜色变化 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有气体生成 D.有发光、放热现象 4.以下生活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面包发霉 C.保险丝熔断

D.酒精挥发 5.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6.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猜想或假设 B.提出问题 C.制订计划 D.结论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8.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哈气”,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水蒸气 9.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A.量筒 B.试管 C.烧瓶 D.烧杯 10.用托盘天平称量5 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移,这时则应( )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 11.判断玻璃仪器已经洗净的标准是器壁上( ) A.附着的水能聚成水滴 B.附着的水能成股流下 C.一滴水都没有附着 D.均匀附着水膜,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歌曲《贰叁》中的几句歌词,其中描述的意境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空庭雨飘落B.花凋零落寞 C.初雪飘过风吹霜D.雨落下感伤 2.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B.耕田 C.生火D.灌溉 3.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干燃烧B.树叶飘落 C.大树倒塌D.树枝折断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试管B.烧杯C.集气瓶D.燃烧匙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洗涤较干净的试管,可注入水用拇指堵住管口,上下晃动 D.组装仪器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左到右,先下后上 6.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验室中化学药品取用规则的是( ) A.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C.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试管应该( ) A.竖直放置B.水平放置 C.口稍向下倾斜D.口稍向上倾斜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 10.下列操作中,能证明装置不漏气的组合是( )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二、填空及简答题 11.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写相应的字母): A.镊子B.细口瓶C.广口瓶D.坩埚钳 E.燃烧匙F.10mL量筒G.试管 (1)取用块状固体________; (2)量取8.7mL的稀盐酸________;(3)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________; (4)红磷应该存放在________; (5)用来夹持热的蒸发皿的仪器________。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通过该实验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13.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①用剪子剪一片;②另取一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问题:(1)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哪几项?理由是什么? (2)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各有哪些? 三、连线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对科学探究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操作,不需要合作 C.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D.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2.下列实验中玻璃棒不是用来搅拌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定溶液pH C.蒸发食盐水 D.溶解蔗糖3.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矿石粉碎 C.路面结冰 D.钢铁锈蚀4.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5.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盐酸具有酸性——除铁锈 B.铁粉可与氧气和水反应——食品保鲜剂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冰箱除臭剂 d.co具有可燃性——冶炼金属6。下列变化中,化学变化是() a.汽油挥发 b.盐在海水中干燥 c.石蜡融化 d.高粱的酿造7.下列警告标志与储存的物质不一致() A.甲醛 B.酒精 C.烧碱 D.浓硫酸8.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振荡试管 B.取固体药品 C.移走蒸发器 D.量筒读数 9.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变化是() A.工业炼铁 B.石油分馏 C.海水制镁 D.烧制陶瓷10.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研究的重要途经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的化学变化不仅产生新的物质,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制作饰品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除味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考试时间:65分钟满分:70分分数: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题每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的基础是 ( B)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C.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D.陶器、铁器、纸等物质的制得 2.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 D) A.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安全 C.每次实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D.实验后,可以把剩余药品随意拿出实验室 3.(2021·黔东南州)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C) A.海水晒盐B.灯泡发光 C.蜡烛燃烧 D.酒精挥发 4.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的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 C)

A.导电性 B.腐蚀性 C.不助燃 D.沸点高 5.(2021·株洲)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 B) 6.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D)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65 g固体 B.在托盘天平两端放大小相同的滤纸称氢氧化钠 C.用10 mL量筒量取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 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的水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8.(2021·云南)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C) A.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 C.量取液体 D.加热液体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A.把烧杯放在铁圈上直接加热,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竖直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C.为了增大受热面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倾斜与桌面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有颜色变化B.有其他物质生成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6.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8.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9.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10.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 灾难 11.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1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石蜡受热会熔化C.酒精挥发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有颜色变化B.有其他物质生成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 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6.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8.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9.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 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 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10。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灾难 11.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12。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13.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 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综合评价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中。2×20=40分) A 、 食物腐烂 B 、轮胎爆炸 C 、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久了会变黑。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 、酿酒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 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 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 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 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 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建立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集气瓶 C 、量筒 D 、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 管。B 、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D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新物质生成 C 、有气体生成 D 、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下列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中, A B 盘上。 C 、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D 、取用固体药品时可以用 手。 14、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点燃酒精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1~8题每题2分,9~12题每题3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棉花纺线B.胆矾研碎C.汽油燃烧D.酒精挥发 2.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A.“地沟油”可以用来制取燃料 B.回收电子垃圾,集中填埋处理 C.推广无纸化办公,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 D.出门乘坐公交车,少用私家车 3.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4.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值得肯定的是() A.小明同学乐于助人,和小杰合作完成滴加液体药品的操作 B.进入实验室后,小红看到了食盐,于是尝了一小口 C.小志看了某电视剧中炸喷泉的情节,于是偷偷地去化学实验室把某种药品拿了出来 D.小林想知道某气体的气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6.小明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燃着的木条将氧气与二氧化碳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交流评价 7.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 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食盐时,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边托盘里,把砝码放在左边托盘里,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 g(1 g以下用游码),则实际称得食盐的质量为() A.15.5 g B.14.5 g C.15.0 g D.14.0 g 9.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56 g固体 B.称量食盐时,直接将其放在右盘上 C.用10 mL量筒量取5 mL液体时仰视读数 D.用10 mL量筒量取9.6 mL水 10.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 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植物油可以燃烧;酒精易挥发 C.葡萄酿制葡萄酒;汽油易燃烧 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 11.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 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70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9 mL B.小于9 mL C.等于9 mL D.不能确定 12.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把鼻孔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 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有颜色变化B.有其他物质生成C.有气体生成D.有发光、放热现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时,若液体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时,应取1mL—2mL 4.下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花香四溢 C.洗净的铁锅常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 B.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让标签向着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10mL液体 D.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 6.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 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8.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9.如图所示,打开“雪碧”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 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 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C.氮气 D.水蒸气 10.下列对化学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化学物质就是有毒有害物质 B.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一定对人体有害 C.化学物质绝对无毒无害 D.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但有些化学物质给人类带来灾难 11.实验室里下列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学生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20分) 一、选择题: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大理石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大理石由什么成分组成 B、大理石的产地在哪里 C、大理石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大理石的微观结构如何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B、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人类的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原来就有的物质,还创造许多新物质 D、绿色化学就是指研究绿色蔬菜的化学 3、20XX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恐怖分子劫机撞击世贸组织和五角大楼的事件。研究事件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飞机撞击大楼造成玻璃纷飞 B、飞机中的航空煤油燃烧引起爆炸 C、房屋钢筋熔化 D、大楼倒塌 4、用试管加热固体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 5、下列关于铜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一般呈红色 B、铜能导电 C、铜能传热 D、铜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铜绿 6、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固体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7、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8、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 mL,则实际为()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20 ml D、无法判断 9、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0、量取76 ml水,最好选用下列哪种仪器() A、滴管 B、10 ml量筒 C、20 ml量筒 D、100 ml量筒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 mL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度角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13、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D. 称取氯化钠 14、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15、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 B、放热 C、变色 D、爆炸 16、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网⑦铁架台(铁圈)⑧坩埚钳 A 、①③④ B、②④⑦ C、②④⑥⑦ D、④⑤⑧ 17、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窗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时间过长会结块 D、用电热壶烧开水 18、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 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是我省区域内几种操作或知名的工艺制作过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芜湖汽车组装B.亳州古井酿酒 C.阜阳光伏发电D.六安水力发电 2.现有一瓶标签脱落的无色溶液,要确定它是否为氯化钠溶液。下列哪种方法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A.品尝味道 B.查阅资料 C.实验探究 D.组织讨论 3.以下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 B.假设与实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任意的假设 C.水、温度、时间都可能是实验变量 D.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提出问题 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利用化学方法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C.要防止“白色污染”,就不能使用塑料制品 D.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环境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酒精灯装满酒精 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 C.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6.下列实验数据中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得5.67 g固体食盐 B.用100 mL量筒量得5 mL氢氧化钠溶液 C.用100 mL量筒量得89.56 mL氢氧化钠溶液 D.用托盘天平称得56.7 g碳酸钠固体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不慎将腐蚀性的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B.取用药品时,不可以直接用手去拿 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8.你曾参与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活动中,下列现象和结论,错误的是() A.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浊 B.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没有明显的变化 C.干燥的玻璃对着人体呼出的气体,出现一层凝聚的水雾,变得模糊不清D.人呼出的气体中已经不再含有氧气 9.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量取79 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 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 A.大于9 mL B.小于9 mL C.等于9 mL D.不能确定 10.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