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

合集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
挑战
新文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传统与 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 才等。同时,新文科还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 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要性
新文科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 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新文科建设还有助于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跨学科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 重要方向,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质 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高校的综 合竞争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跨学科课程建设需要克服传统学科观 念的束缚,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 学模式,同时需要解决教学资源、师 资力量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机遇
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跨学科课程数量增加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校跨学科课程数量逐渐增加,涵盖了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跨学科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跨学科课程数量增加,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课程缺乏深 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
跨学科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跨学科课程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 课程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流。
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
03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和全面 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 其实践能力。

法律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

法律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

法律教育改革
借鉴其他学科的教育理 念和方法,推动法律教 育的跨学科融合,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法律人才。
法律政策创新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 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 性的法律政策,推动法 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2023
REPORTING
PART 04
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在 法律科学研究中的成果
交叉创新的成果可能在传统评价体系 中难以得到认可和重视。需要建立多 元化的评价体系,重视创新性和实用 性,鼓励交叉创新成果的发表和应用 。
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跨学科合作常态化
交叉创新成果丰硕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合 作将成为法律科学研究的常态。未来将有 更多跨学科研究团队和项目涌现。
引言
REPORTING
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的意义
01
推动法律科学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能够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法律
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推动法律科学的深入发展。
02 03
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挑战
现代社会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创新能够更 好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应对复 杂社会问题的挑战。
研究方法差异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整合和协调。可以通过联合研究、方法交流和培训等方式 ,促进研究方法的融合和创新。
合作机制不完善
跨学科合作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合作平台或 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交叉创新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经济学分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 制度的经济效果,分析法律对市 场、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 。

地方高校“法商”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法商”双专业为例

地方高校“法商”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法商”双专业为例

地方高校“法商”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究①———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法商”双专业为例何丹,高松(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培养和造就“法商”双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需要,也是各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懂得经济,还要熟悉法律法规,即迫切地需要“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的所在院系,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法商”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招收了国贸+法学双专业实验班学生。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有了较系统全面的设计,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其更加完善。

一、地方高校“法商”双专业设置的背景随着科学知识的交叉、分化和综合化与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社会越来越需要通才型、交叉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法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即“法商结合”是当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较为普遍的探索,如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在1996年就提出了“法商结合”的教育模式;河北金融学院2009年就进行了法商类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及创新实验区构建。

还有其他一些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

但是这些高校所提出的“法商结合”主要是就单一专业培养过程中针对其课程体系突出了法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即“法商结合”,并不是法学专业与经济学类专业的结合。

“法商”双专业的结合更为复杂,它涉及学制、学位、学分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突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何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大家知道,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上属于第二层次,在类型上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型”大学。

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以一流法学理论和公法学科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以一流法学理论和公法学科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以一流法学理论和公法学科服务法治中国建设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5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法学院)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历史最悠久的法学院系,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学院文化,更承担了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作为理论法学和公法学的学术重镇,法学院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契机,引领新时代法学教育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上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立德树人—创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法学院自2011年起,承担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这一国家教育體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培养高级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每年招收200名六年制法学实验班学生,开启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融贯式培养新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入学后即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大四时配备专业导师,以“双导师”制辅导贯穿培养全阶段,严格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标准。

突出实务技能培养。

开设多门案例研习课程、法律诊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打通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壁垒。

学生第四学年有充足的时间到实务部门进行联合培养,并分配专业实习导师,充分发挥与实务部门互联互通的资源价值,进一步将法治社会实践的最新经验引入课堂。

创新协同培养模式。

对标国家“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新要求,法学实验班进一步强调“全方位、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略,通过创新理论实践、院内院外和国内国际的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和革新,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突出实务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和优良职业伦理的德才兼备的卓越法治人才。

法学实验班学生本科阶段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通常超过80%,研究生通过率超过95%。

截至2021年,法学实验班已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1,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已成为国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及律所、经济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科交叉融合与法学教育创新高校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跨学科视角

学科交叉融合与法学教育创新高校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跨学科视角

原因分析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中过于强调 专业性和理论性,忽视实践性和
跨学科性。
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高校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实 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开展有效的跨 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育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的投入不 足,缺乏先进的模拟法庭、案例库 等教学资源,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 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议 • 结论与展望
2023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背景与意义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推动学术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学作为 一门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法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技能的训练,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法律问题和满足社会对 法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推动法学教育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法律 人才,成为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加强跨学科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视野的优秀人才,为法 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 共同研究和解决法学教育中的问题,推动学 科交叉融合。
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法学课程的学科界限,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 建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识的理解和掌握。
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准备
01
选取适当的案例,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证
人等角色,准备模拟法庭的庭审过程。
模拟法庭庭审
02

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品牌专业建设

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品牌专业建设

法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品牌专业建设2003年度自查总结法学院廖斌自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品牌专业建设于2003年7月获准进入建设期以来,法学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学校品牌专业建设专家组的指导下,努力按照学院与教务处签订的《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实施责任书》实施专业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今年的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现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将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总结如下:一、品牌专业建设本年度基本情况(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外聘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指导我院青年教师成长。

2003年,我院外聘了两名教授担任法学学科带头人,指导我院青年教师成长,这两名教授分别是(1)何秉松,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具体指导我院廖斌的科研工作;(2)刘家琛,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指导我院刘永强、曹华两位教师的科研工作。

2.培养高级职称教师,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学院积极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良好条件,国际经济法班主讲经济法的廖斌副教授顺利晋升教授,国际经济法班主讲国际经济法的罗泽胜、主讲行政法的杨书翔两位讲师顺利晋升副教授。

7月份引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海鹰、西南财经大学王恒、四川大学程皓、四川社会科学院侯泽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鑫、辽宁大学刘秀明六位法学硕士。

至此,我院国际经济法方向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

3.送培研究生,为师资储备力量。

于9月保送弋璘、周跃雪作为师资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读硕士研究生,保送张志华到四川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4.加强师资专业培训。

7月日,李邦军、陈峥嵘到成都参加;11月6日至12日,罗泽胜到北京参加“WTO事务培训”。

(二)课程建设方面1.制定品牌专业课程设置规划,修订教学计划。

在2003年3月全校进行教学计划制定时,我院即已根据国际经济法班的培养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先理论后实务的原则,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多次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讨论制定教学计划,并为该方向学生计划开设交叉学科必选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经济学课程。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是近年来国内高校科研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项目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项目的意义、特点、实施情况以及对科研发展的影响,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一议题。

1. 项目意义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作为国家级科研项目之一,其意义重大。

这一项目的设立,旨在加强高校科学研究的前沿性和交叉学科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术界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成果的产出。

项目资助的科研成果将更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在推动科研水平提升、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项目特点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有其独特的特点。

项目面向的是高校科学前沿和交叉学科,这要求参与项目的研究团队拥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整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项目在评审和资助过程中,更注重原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这要求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实践性。

再次,项目资助形式多样,既有一般项目的资助,也有重点项目的资助,这种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有助于满足不同科研团队的需求。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科领域的开放性和创新成果的多样性上。

3. 实施情况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在项目资助的学科领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领先国际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广泛认可。

项目资助的研究团队之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机制的建立。

再次,项目资助的成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和产业发展。

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情况良好,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可与推崇。

4. 对科研发展的影响中央高校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对科研发展的影响深远而积极。

项目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张卿副教授作

项目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张卿副教授作

项目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张卿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他说,立法评估是为了避免立法不当造成过高的试错成本,中国目前也有立法评估,但大都是立法后评估,而且基本上是对必要性、合法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评估,方法也只是运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很少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影响分析方法,结果是主观性评估成分较多,客观量化指标较少。

而且,中国目前评估的法律法规所涉事项大都远离民众生活,民众关注度不高。

国外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评估框架,在借鉴国外立法评估时,应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立法前评估主要是评估通过立法设计的重要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条件(包括经济约束、制度约束等),评估立法预期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从程序上看,要求立法机关和具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按照影响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的程序制订法律法规;从实体上看,要求把参与立法、执法和守法过程的各方当事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把立法公正目标和市场效率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法律制度和市场约束联系在一起。

因此,需要考察的问题包括两大类,一是何种政府监管措施必须进行立法评估?二是对于纳入评估范围的监管措施,应具体分析一下监管措施的预期目标和影响、可以采用的各种方案、成本和收益、分配正义、竞争、环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进行评估时,评估的指标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经济影响,二是社会影响。

他认为,在进行这一研究时,要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完成从必要性、合法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等定性分析到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定量分析的转变,设置科学指标。

项目团队将通过系统地分析西方监管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和应用问题,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立法评估方法,建立立法评估的相应指标、模型,并以学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形式体现相关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徐光东副教授对报告作了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
研究报告
交叉学科项目名称:
交叉学科项目负责人
姓名:
电话:
电子邮件:
中国政法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二〇一四年十月
一、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结项情况介绍
对照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详细说明本交叉学科通过四年建设,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平台、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二、交叉学科建设成就
包括标志性成果介绍,说明其水平和影响,以及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情况及取得的效益。

三、交叉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
四、该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尚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
五、经费使用
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需说明建设经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际支出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