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报告

组织学与胚胎学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 教师实验室 遵义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目录 前言 (2) 实验一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3) 实验二软骨与骨、血液 (7) 实验三肌组织、神经组织 (10) 实验四循环系统、免疫系统 (13) 实验五内分泌系统、眼和耳※ (17) 实验六消化系统 (20) 实验七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24) 实验八生殖系统、皮肤 (28) 实验九胚胎学总论 (31) ※实验十心脏发生 (34) ※为护理学、药剂、药检、影像医学等专业免修内容

前言 (一)书写实验报告,是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基本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报告的规范式书写要求,克服过去使用单页实验报告纸易丢失、难保存、考核内容单一等缺点,我们根据《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人体细微结构和人胚发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报告使用,希望能对本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二)绘图是组织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认真观察组织切片后,准确绘出简图,加深对组织结构的理解,便于复习记忆,绘图时要注意各部结构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一般用红、兰铅笔描绘常规染色的结构,用红色描绘嗜酸性结构,如:细胞质和纤维;用兰色描绘嗜碱性结构:如细胞核。注意色调的深浅,笔道均匀,正确反映镜下的结构特点,图中注字要规整;引线要平行、对齐;最后在图下注明标本名称、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三)每次课实验报告要求在课内完成,下课前交实验指导教师批改。本实验报告是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请同学们妥善保管,期末统一收回给予评分。 (四)本实验报告可供我院各专业本、专科医学生及研究生学习组织学和胚胎学实验课时选用,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分析、整理、综合、归纳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书写科研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考分比例:实验部分:35 % 理论部分:65% 2006年8月

医院检验中心VCS白细胞五项分类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问题

医院检验中心VCS白细胞五项分类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 问题 VCS原理和技术特点 在一个流式通道内,对单个白细胞进行直接、同时、三重测量,然后再进行三维分析。 1.Scatterpak试剂保证”接近原态”分析,避免化学方法对细胞 特性的破坏 Scatterpak(Erythrolyse—低渗、低pH、具表面活化性) (Stabilyse—高渗、高pH) WBC EL 肿胀ST:恢复等渗、生理pH 接近原态 RBC----------------- 肿胀---------------------------------------去除debris-------流式通道 PLT 肿胀El的表面活化作用继续发挥去除debris (28μL) (300μL×2) (133μL)

2.流体动力聚焦细胞,令其在流式通道内作最适的单细胞排 列 ISOTON III作为鞘流 3.VCS检测-视角与手工相似 VCS技术检测细胞的角度与镜检血片相似,都是从体积、核质比、颗粒特性、膜特性和形态等方面观察。但检测工具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描绘程度上更精细,细胞的状态比染色情况下的更自然。 Volume ◆运用低频电流准确分析细胞体积 体积是区分白细胞亚群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能有效区分LY和MO。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如:LY和BA(φ同在9-12μm范围);不成熟LY和NE(φ同在12-14μm范围) ◆该技术1967年开始使用 ◆库尔特专利

Conductivity-Opacity ◆运用高频电磁探针检测细胞内含物(细胞核、颗粒和其他 化学组份)的特性。 细胞膜对高频电流具传导性,当电流通过细胞时,细胞核、颗粒和细胞内的化学组份令电流的传导产生变化,其变化量(RF)可以用来反映细胞内含物的信息 ◆RF=f(细胞体积,细胞内含物传导性) ◆Opacity(阻光性)是指将细胞体积对RF的影响去除后的高 频传导数据,可以更确切地描述细胞内含物 Opacity?RF/DC ◆该参数可用来进一步区别体积差不多的细胞,如:LY和 BA(φ同在9-12μm范围),由于它们的核质比不同而在C参数上有所区别 ◆库尔特先生在60年代着手研究该项技术,1970年获美国专 利 Light Scatter-RLS

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

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 ?CBC分析原理和技术 ?库尔特原理 ?HGB测量原理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原理:库尔特直方图分类 ?五分类原理:VCS三维分析原理 1. CBC分析原理和技术 库尔特原理 当一个不良导体颗粒,例如血细胞,通过两个电极之间时,导致电路的电阻抗发生变化。 库尔特原理图 负压 HGB测量原理 I C S H H G B检测参考方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 i C N-H b)测定方法试剂反应时间长达5分钟以 氰化H G B检验方法(细胞仪) 氰化血红蛋白(C N-H b)测定方法试剂成分:氰化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原理:库尔特直方图分类 向一个计数池的稀释血样加入溶血剂 细胞化学-体积法 溶血剂令不同亚群的白细胞不同程度地失水皱缩,显示体积差异; 电阻法技术得到白细胞分布直方图 根据直方图上的体积范围定义白细胞三项分类 L Y:35-90f L,M O:90-160f L,G R:160-450f L 五分类原理:VCS三维分析 分析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运用V C S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多参量分析大小、核形、颗粒特性 V CS三维分析原理 运用V、C、S三种探针,在流式通道的某一位点,对通过的单列白细胞,进行逐个的、同时的、三重的检测,以及三维分析,以确定其亚群性质。 V-低频波,分析细胞体积; C-高频波,分析细胞核型; S-激光,分析细胞的颗粒特性。 接近原态的W B C分析 S c a t t e r P a k双试剂系统的作用 去红细胞:红细胞溶解剂(低渗透压,低P H液)通过渗透压差溶解红细胞; 保持白细胞原态:溶解终止液(高渗透压,高P H液)令白细胞恢复到“接近原态”大小。流体动力聚焦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仅供参照)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 实验步骤 白细胞分类 1.血片制作: 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 2) 血膜厚薄适宜 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 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 3)推片速度 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根据所见到的100个白细胞,记录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内科护理学》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肺结核见习 学习中心名称: XX学习中心姓名: XXXX 学号: XXX 实验日期:XX 年 XX 月 XX 日指导教师: XXX 成绩: 一、见习目的 1.了解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肺结核有五型。 Ⅰ型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可以正常或见哑铃形病灶。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近的粟粒状阴影。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云雾状,边缘模糊,密度相对较淡。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形成不同形式的透亮区,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如条索、结节状、斑点状病灶,边缘清楚,密度相对较高。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可见钙化影。 2.掌握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2.评估患者咯血情况,咯血量的大小。 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结核导致的肺功能降低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消耗量增加、代谢紊乱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下降有关; 5.潜在并发症:有咯血、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危险; 6.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持续低流量吸氧,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

2.活动无耐力: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注意室内每天开窗通风,紫外线消 毒,告知患者生活规律,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重体力劳动,病 情允许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在病人休息期间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 探视; 3.营养失调:告知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吃鱼、 瘦肉、蛋、牛奶和新鲜水果蔬菜,补充足够水分; 4.有感染的危险:做好基础护理,保证床单元整洁,预防上呼吸道感 染,预防压疮的发生,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5.潜在并发症:咯血时嘱头偏向一侧或患者侧卧位,给以患者心理安 慰,消除紧张恐惧情绪,鼓励患者尽量将血咯出来,保持呼吸道通 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止血药;小咯血患者可进食易消化、温 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大咯血患者暂禁食;注意观察有无先兆症 状;每天定时测血糖,监测血糖变化; 6.知识缺乏:加强对患者结核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主动与病人沟通,介 绍肺结核是可防可治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见习重点 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三、见习难点 1.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2.肺结核的治疗要点 四、具体安排 1.简单讲授肺结核护理评方法及内容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 嗜中性白细胞, 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 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 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 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 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 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 (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 器村:载垠片?聲色缸及比架、洗報、显????汕、白細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 .米血 2. 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 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迪 3. 染色 3. 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 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 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红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 实验原理 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用稀醋酸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的容积,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以及白细胞数量。 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材料: 显微镜、微量吸管、毛细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盖玻片、小试管、RBC稀释液、WBC 稀释液、正常人的全血、纱布 实验步骤: 1、红细胞计数准备: 加稀释液,用微量吸管吸取RBC稀释液蒸馏水2.0 ml加到小试管内。 取血,毛细吸管取血10 μl。 用纱布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2、白细胞计数准备: WBC稀释液: 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 蒸馏水97.0 mL 亚甲蓝(染色) 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充池、观察: 将计数板及盖玻片檫净,将盖玻片覆盖在计数板上。 用滴管吸取混均的红细胞悬液充入上方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白细胞悬液充入下方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 观察计数,红细胞,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的4个中方格和正中的1个中方格的红细胞,压线细胞的计数按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时按照弓形的计数方式,以免漏数或多数。 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实验结果 1、红细胞计数实验结果: 5个中方格内RBC的计数/个=24+27+32+22+25 根据计算公式: RBC/L=5个中方格内RBC数×5×10×200×106 =5个中方格内RBC数/100×1012 推算得出RBC:1.3×1012/L 正常人群的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 人群红细胞计数(×1012/L)

白细胞五分类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2008-12-14来源:检验世界网浏览:5747次转发至: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赞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检验地带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 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着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 和Nihon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检验地带网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Technicon公司1985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H1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检验地带网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理学检测技术于一体,在细胞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多参数分析。该方法也称为体积、电导、激光散射血细胞分析法。此技术采用在标本中首先加入红细胞溶血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doc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

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五、实验结果: 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篇二:血糖的测定实验报告

白细胞不分类

机型:贝克曼库尔特HMX血液分析仪分析仪故障:白细胞不分类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HMX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项目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性能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医院检验科,但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白细胞不分类的现象,HMX 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是采用VCS技术,是从体积、核质比、颗粒特性、膜特性和形态等方面对白细胞综合分析,在分类中涉及两种试剂:一种是五分类溶血剂;另一种是稳定剂,稀释液(IS0T0N I)作为鞘液,当全血进入混匀池时,五分类溶血素(低渗)首先将细胞胀大,但由于红细胞膜比较薄,很快就胀破,只剩下胀大的白细胞,这时稳定剂(高渗)注入混匀池,使白细胞恢复到原态,混匀后的样品在样品压力与鞘流的作用下,在流式通道内作单细胞排列,进行三种参数的同时测量,然后经过计算得出结果,现将造成白细胞不分类的原因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一、温度问题:按照分析仪使用说明,要求温度控制在:20~29℃,但有文献报道:妇最佳温度控制在25℃左右,因为溶血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与细胞膜作用,破坏脂质双层结构在细胞膜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利用流体动力聚集细胞形成由密到疏的表面活性剂层,由于其疏水基团较大为不良导体,加之膜结构疏松肿胀从而使粒细胞在分析仪上的表现体积变大。倘若温度太低,会使溶血剂溶解红细胞的能力减弱,使红细胞不能完全溶解,从而干扰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室内温度未达到要求时,应采用空调或取暖器将温度控制在2O℃以上,最好在25℃左右。 二、试剂配比问题:血液、溶血剂、稳定剂三者之比为:28:300:133,若该比例失衡则导致溶血不充分或溶血过度,以致于大量红细胞或很少细胞进入流式通道内,因此导致白细胞分类不正常。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可通过调节液流比例相应参数加以纠正。 三、标本的问题: 1、部分血液病、肿瘤化疗病人等出现不分类;因为这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使红细胞的抗溶能力增强,使红细胞不能完全溶解,还有部分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很低,使分析仪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测到足够量的白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分类不准确或不分类,甲亢病人的白细胞不分类也有可能与药物影响有关。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对于已确诊的病人且进行治疗观察的标本应做复片即用显微镜进行检查确认。 2、有报道黄疸、高血脂(血浆乳浊)、孕妇以及新生儿标本部分不分类,其原因是红细胞碎片难于溶解所致。 分析仪故障排除方法:将标本稀释使标本浓度降低,溶血剂浓度相对增高,可使红细胞破坏完全,将分析仪由全自动状态进入半自动状态便可进行测试,取百分比作为结果,绝对值采用总数乘以百分比。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三分类转向现在的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同时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下面就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说明。 1 采用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 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激光散射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可用于探测白细胞体积大小、细胞内含物的情况(细胞核以及颗粒情况),侧向荧光则可以反映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溶血剂Str-matolyzer-EO可将除了嗜酸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酸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在嗜碱细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剂Strmatolyzer-BA可将除了嗜碱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碱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幼稚细胞检查通道(IMI)可以根据幼稚细胞膜比成熟细胞膜表面含有脂质较少的现象,在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表面的氨基酸较多,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后成熟细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细胞不易被破坏,可通过电阻法检测出来。综合各个测量方法,得到白细胞五分类的图形和数据。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仪中。 2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白细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2)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剂,除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外,其他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再对保持完整的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进行计数。(3)幼稚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的氨基酸比成熟细胞多,且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时,成熟细胞被溶解,只保留着可能存在的幼稚细胞用来计数。目前日本东亚公司的NE1500、SYSNEX公司的SE9000血细胞分析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五分类的。 3 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 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著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和Nihon Kohdon。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一简要发展史 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 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 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同时代日本日立公司推出图像分析法的白细胞分析仪HITACHI 8200型,仅仅是用于完成白细胞血片分类的仪器,没有其他血细胞计数分析能力。 Technicon 公司1985 年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Technicon H1 型血液细胞分析仪,随后升级为H2型和H3型。 COULTER公司在1987 年开发研制其经典VCS技术,并推出持续具有多年影响力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液细胞分析仪MAXM 型。 1990年前后,欧洲和日本许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各厂家设计生产的此类血细胞分析仪,其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原理各不相同,分析测定项目略有不同,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试剂种类和成分也趋于复杂。不断改进和升级的新产品使得仪器在白细胞分类技术上更加成熟和可靠。而技术的提高也带来了仪器和消耗品(试剂)价格的增加。 二仪器原理和散点图特点 1 体积、电导和激光散射原理 这是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仪所采用的经典分析方法,他集三种物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红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 稀释液:NaCl, Na2SO4,HgCl2 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 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 ml。 ②采血,取血1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 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

胞数。) 2、白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 mL;亚甲蓝(染色) (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 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 表一红细胞计数表 RBC/L=405/100×1012=4.05×1012/L 表二白细胞计数表 WBC/L =112/20×109=5.6×109/L 实验结果:RBC:4.05×1012/L WBC:5.6×109/L 四.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红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I, Na2SO4, HgCI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I③生理盐水或含1%P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 ffi释液2.0 ml。 ②采血,取血10卩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 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 胞数。)

2 、白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WB(稀释液:冰醋酸3.0 mL (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 mL ;亚甲蓝(染色) (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稀释液0.38 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卩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 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 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三.实验结果 RBC/L = 405/100 X 10 = 4.05 X 10 / L 表二白细胞计数表 9 , WBC/L = 112/20X 109= 5.6X 109/ L 实验结果:RBC 4.05 X 1012/ L 9 WBC 5.6 X 10 / L 四.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 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9.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9.2.3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0.血液分析仪法操作见LH75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1. 参考文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2 江苏省卫生厅. 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采血 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 3.染色 3.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工作重要性。结果: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医师使用。结论: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检验科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1]。随着基础医学及机的飞速,使得血液学检验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等优势而不断充斥市场,这对减轻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速度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检验科进年来总结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尼康显微镜。试剂: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标本来源:我院近3年经过血常规检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2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3讨论

人体血液中非细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浆,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颗粒,分为粒性白细胞和非粒性白细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又分杆状核及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人体内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细胞等微生物,还能吞噬人体坏死的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它们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以及分类的改变,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嗜中性粒细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嗜酸性粒细胞(E) 3.3嗜碱性粒细胞(B) 3.3.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