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分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白细胞计数分类是临床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观察疗效以及判断预后。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熟练掌握白细胞计数分类的操作方法,准确识别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报告。
二、实验原理血液经稀释液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总数,然后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白细胞分类主要依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质的染色特点等进行鉴别。
三、实验器材1、显微镜2、微量吸管3、计数板4、盖玻片5、血涂片6、瑞氏染液7、香柏油8、乙醇9、乙醚10、棉球11、生理盐水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洁显微镜,检查其各部件是否正常。
准备好计数板和盖玻片,确保其干净、无划痕。
2、采血与稀释用微量吸管吸取末梢血20μl,加入 038ml 白细胞稀释液中,充分混匀。
3、充池将稀释后的血液小心地注入计数板的计数池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和液体溢出。
4、计数静置 2-3 分钟,待白细胞完全下沉后,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计数池四角的 4 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5、白细胞分类制备血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进行染色。
油镜下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通常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6、计算白细胞总数=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 4 × 10 × 20 × 10⁶=白细胞数/ L各类白细胞所占比例=各类白细胞数/白细胞总数 × 100%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计数了 4 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为 200 个,经过计算,白细胞总数为 10×10⁹/L。
各类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及比例如下:|白细胞类型|计数个数|比例(%)||||||中性粒细胞|120|60||淋巴细胞|50|25||单核细胞|20|10||嗜酸性粒细胞|8|4||嗜碱性粒细胞|2|1|六、结果分析1、正常参考值成人白细胞总数:(40 100)× 10⁹/L中性粒细胞:50% 70%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3% 8%嗜酸性粒细胞:05% 5%嗜碱性粒细胞:0 1%2、本次实验结果分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白细胞计数实验工作报告

白细胞计数实验工作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白细胞计数,了解和评估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白细胞计数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炎症、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存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仪器与设备:- 血液计数仪- 血细胞计数板- 血液离心机- 显微镜- 血液采集器2. 实验试剂:- 血液标本- 0.9% 生理盐水- 卢格液3.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2) 使用血液采集器采集血液标本。
3) 将血液标本转移到干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0.9% 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4) 将稀释后的血液样本输入血液计数仪,等待计数结果。
5) 将计数结果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
6) 为了确保结果准确,可以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
7) 根据需要,使用卢格液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获取白细胞不同类型的数量。
8)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 白细胞计数结果:在本次实验中,通过血液计数仪,我们得到了血液标本的白细胞计数结果为 x 10^9/L(具体数值请填入实验结果)。
2.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使用卢格液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嗜中性粒细胞:x 10^9/L- 淋巴细胞:x 10^9/L- 单核细胞:x 10^9/L- 嗜酸性粒细胞:x 10^9/L- 嗜碱性粒细胞:x 10^9/L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对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进行初步评估。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而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值则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四、实验结论通过白细胞计数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取了血液样本的白细胞计数结果,并进一步进行了白细胞分类计数。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情况。
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结果比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白细胞计数实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实验方法,对评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检测感染和炎症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
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实验步骤白细胞分类1.血片制作: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
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
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
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
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
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
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一、背景简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种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旨在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准备工作1.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内的光线明亮且稳定,以便观察细胞样本。
2. 实验器材:准备好显微镜、玻璃载片、镊子、注射器、荧光染色剂等必要的器材。
3.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血液中采集适量样本并置于抗凝剂中。
三、操作步骤1. 样本制备将采集到的样本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抗凝剂。
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气泡。
2. 白细胞分离将均匀混合的样本转移到离心管中,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白细胞沉淀于底部。
3. 样本涂片使用镊子将离心后的白细胞沉淀取出,滴在玻璃载片上。
用第二根载玻片压平,使细胞均匀附着在载片上。
4. 染色加入适量的染色剂,轻轻摇匀,然后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细胞染色均匀。
5. 浏览和计数将载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合适的倍数和焦距,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
根据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计数。
四、操作要点1. 观察时要仔细检查每个视野,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避免因视野不全或细胞过于密集而导致漏计或重复计数。
2. 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保证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确保染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操作时要避免产生气泡或其他污染,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五、结果记录和分析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类型的白细胞计数结果。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者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样本的计数结果,可以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六、结论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其结果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细胞形态分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
2. 熟悉瑞氏染色方法。
3. 熟悉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
4.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
2. 试剂:瑞氏染液A液、瑞氏染液B液。
3. 标本:末梢血。
四、实验步骤1. 采血:取患者末梢血,用无菌采血针抽取血液。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 瑞氏染色:将血涂片置于染色缸中,加入瑞氏染液A液,染3-5分钟;加入瑞氏染液B液,染1分钟;冲洗干净。
4. 干燥: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晾干。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然后换用高倍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分类计数:按照城垛形的方式往血涂片头部方向进行计数,将观察到的白细胞分类,以正“字计数,直至计数满100个白细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中性粒细胞:40%- 淋巴细胞:30%- 单核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10%- 嗜碱性粒细胞:5%2. 结果分析:通过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看出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瑞氏染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得到了患者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实验结果与正常参考值基本相符,说明本次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可靠。
七、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血涂片的制备,确保血涂片薄而均匀,以便于观察。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诊断炎症、感染等疾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需要准确可靠的方法和标准参考值,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检验结果。
一、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两种。
手工计数法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标本,手动计数各类白细胞数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小样本量和基础设备薄弱的实验室。
然而,手工计数法存在操作者主观性强、计数误差和速度较慢等缺点,容易产生结果的不稳定性。
自动计数法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主要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实现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该方法通过光学、流式细胞术等原理,自动识别和计算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
相比手工计数法,自动计数法具有高精度、高通量、快速便捷等优势,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是指正常人群中不同类别白细胞的数量范围。
这些参考值是通过大样本的健康人群进行统计,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一般来说,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包括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淋巴细胞(Lymph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等五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数量。
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地区的参考值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运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同时,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产生影响,因此需综合分析结果,避免过度解读或片面评估。
三、进一步优化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一些方法和技术逐渐得到应用。
1. 高级染色技术:传统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依靠各类染色液的着色效果区分细胞类型。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结果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一个咱们日常生活中虽然听上去挺“高大上”,但其实也很接地气的话题——白细胞分类计数。
别看这个名字有点长,听起来就像是医生用来吓唬人的东西,实际上它就是告诉我们白细胞的“家庭结构”到底是啥样的。
你看,我们人体里有个白细胞大家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可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时刻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所以这次做白细胞分类计数,其实就是让医生看看,咱们身体的小卫士们的状态如何,是否在拼命工作,是否有过劳的迹象,或者干脆是懒得动弹了。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来说说这次的实验结果。
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咱们的白细胞被分成了好几类,常见的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这五种。
每一类白细胞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如果你在身体里分配了一个特别关键的职位,那可不简单。
比如,中性粒细胞就是咱们的“门卫”,时刻守在外面,不让那些坏蛋细菌趁虚而入;而淋巴细胞呢,就是专门的“情报员”,负责识别和记住敌人,万一敌人再度来袭,直接就能抓住不放。
通过这次实验,我可算是大开眼界了,没想到身体里藏了这么多“职能分工明确”的小精英。
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还特意去仔细看了一下,简直就像是给自己的人体健康体检了一下。
比如说,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偏高,可能说明最近你吃得太油腻,或者说最近有点小病小痛,让这些小战士更加勤奋了。
再比如淋巴细胞,数量正常的话,那就是个好消息,说明免疫系统工作得还挺顺利,身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不赖。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嗨,这不就是做个普通检查吗,能不能更有趣点?其实啊,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身体的小秘密,也能让你从中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有时候我们经常忽视的一些小症状,比如乏力、头晕,可能就是免疫系统发出的小信号。
所以,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成了一个警钟,提醒你别忽视那些“身体的小抱怨”。
实验报告给出了一个详细的结果。
比如说,嗜酸粒细胞的数量稍微有点高,医生说,这可能和过敏有关系。
五分类血球 比色法

五分类血球比色法五分类血球比色法引言:五分类血球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测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原理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对不同染色剂的染色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类。
常用的染色剂有伍德素染色剂、甲基蓝染色剂、新蓝染色剂等。
在染色过程中,血细胞会吸收染色剂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可以判断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二、操作步骤1. 准备血液样本:首先需要从患者的静脉采血,一般采用抗凝剂作为血液的添加剂,以防止血液凝固。
采血完成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试管中,并进行标记。
2. 试剂准备: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染色剂和显微镜玻片等实验用品。
确保染色剂的质量良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染色过程:将血液样本滴在显微镜玻片上,然后加入染色剂。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染色剂进行染色。
将染色后的玻片放置在染色盘中,一般需要在染色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保证染色剂充分作用于血细胞。
4. 观察和计数:将染色后的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颜色。
根据染色后的颜色,可以将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
使用计数器或计数板,对各种类型的血细胞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三、结果解读根据五分类血球比色法的结果,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应该占据血液总细胞数的大部分,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相对较少。
如果某种血细胞的数量明显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种血液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红细胞计数结果反映了患者的贫血情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 4.0-5.5 × 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可能是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白细胞正常形态 1.中性粒细胞(N) 直径10-15um 胞质: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染色不均
按胞核的形态分为: N杆状核(Nst) N分叶核(Nsg)
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为杆状核,核型多样,可呈C 形 、S形、V形或不规则形。
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为分叶核,细胞分 2~5叶,甚至5叶以上。
七、注意事项
1.计数区域:以体尾交界处最佳。 2.分类方法:遵循一定的方向,以“城垛式”连续进行,避免主观选择视野;结果的记录可采用 计数器、手工画“正”字或“+++++”。 3.计数的白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在(3.0~15.0)×109/L之间者,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总数 在15.0×109/L以上时,计数200个;总数低于3.0×109/L时,应选用两张血涂片计数50~100个白 细胞。
4.计数结果:用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数量的绝对值。
5.血涂片中有有核红细胞时,应逐个计数,但不计入100个白细胞内,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 的有核红细胞个数来报告,并注明其所属阶段。
6.分类中还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及其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 及其他异常所见。
退行性变:核固缩、核肿胀 、核溶解
中 性 粒 细 胞 大 小 不 均
大小不均
中 性 粒 细 胞 中 毒 颗 粒
中毒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
中 性 粒 细 胞 退 行 性 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性变
中性粒细胞空泡性变: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
空泡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云雾状,天蓝 色或灰蓝色
5.计算:求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6.报告方式: 百分率(%)。
六、参考区间
WBC 百分率 (%)
中性杆Nst 1~5
中性分Nsg 50~70
嗜酸性 E 0.5~5
嗜碱性B
0~1
淋巴 L
20~40
单核M
3~8
绝对值( ×109/L ) 0.04~0.50 2.00~7.00 0.05~0.50 0~0.10 0.80~4.00 0.12~0.80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生成Ab 免疫活性物质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Monocyte,M)
吞噬,杀灭病原体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处理抗原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通过释放嗜碱性颗粒(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等)参与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破坏组胺,限制过敏 反应
五类白细胞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征
四、一些异常结构及细胞的认识
1.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
2.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3. 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病程长的化脓性炎症
中毒颗粒: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空泡:败血症
Dohle小体 (蓝斑):是核和胞质发育不平衡表现
淋巴细胞 (血涂片)
5.单核细胞(M) 形态: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25um
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
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灰蓝色,呈毛玻璃样半透明。胞浆内含大量细小、弥散分布的灰尘样淡 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可见空泡。
胞核: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扭曲。染色质细致、疏 松如网状,染为淡紫红色。
外周血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一、白细胞的组成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髓系干细胞 粒-单核系祖细胞
GM-CSF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
全能干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T淋巴系祖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T原淋巴细胞
B原淋巴细胞
四、实验标本:制备良好的血涂片
五、操作步骤 1.制备血涂片: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备血涂片 2.染色:用Wright染液对血涂片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备用 。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下观察全片,包括白细胞飞分布和染色情况。
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滴加1滴香柏油,按 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计 数100个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2. 嗜酸性粒细胞(E) 形态:略大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胞浆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胞核:长呈分叶状,二叶居多,呈眼镜状,偶见3~4叶,染色质粗,染深紫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 (血涂片)
3. 嗜碱性粒细胞(B) 胞体呈圆形,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胞浆:含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覆盖于核上,致使核的轮廓与
结构模糊不清
胞核:核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
嗜碱性粒细胞 (血涂片)
颗粒特点大小不一分布 不均嗜碱性强
4. 淋巴细胞(L) 形态:直径6-15um,分为大L和小L。 胞浆:小淋巴极少,浆内无颗粒,常呈裸核。大淋巴胞浆丰富 ,呈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大小不 均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胞核:圆形或肾形,深紫红色。染色质粗糙,排列均匀,大淋巴细胞核常偏于一侧。
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DLC)的方法; 掌握外周血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实验原理
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和颜 色差异将白细胞区别并进行计数。通常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 分率。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 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清洁液 试剂:Wright 染液。
中幼粒细胞
幼单核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 细胞
嗜碱性粒 细胞
T幼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幼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二、白细胞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具有趋化、变形、黏附、吞噬、杀菌作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
淋巴细胞(Lymphocy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