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发展与协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4.03.26
•【字号】陕发改高技〔2024〕606号
•【施行日期】2024.03.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扎实推进陕西省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加快推动增材制造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请有关市区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分析产业创新发展现状,落实落细产业发展“五大体系”和“六个一”工作机制,突出抓项目、促创新、强主体、优生态,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附件: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pdf
2024年3月26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6•【字号】陕政办发[2014]97号•【施行日期】2014.06.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陕政办发〔2014〕97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共陕西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省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6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14〕39号),设立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中共陕西省委派出工作机构调整的批复》(厅字〔2008〕22号),中共陕西省委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委科技工委)为省委派出机构,与省科技厅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一、省委科技工委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科技工作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拟订科技系统党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科技系统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负责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协助中央部委管理驻陕科研院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四)负责科技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制订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规划。
(五)负责科技系统纪检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202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精神,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引领发展,深化“两链”融合,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整体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支持差异化发展,将高新区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
到2025年,全省高新区布局更加优化,力争实现国家高新区市(区)全覆盖,布局建设省级高新区超过25家。
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0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8%,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到2035年,西安高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和区域创新增长极。
培育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建设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及创新型特色园区,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一)构建引领发展格局。
1.积极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全省高新区要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联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共同打造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

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韩城市人民政府,省级各有关部门:《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12月11日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高新区争先创优机制,推动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参照国家高新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新区,是指省内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和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
第三条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统计局等省级有关部门做好高新区考核评价管理工作,评价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国家高新区由科技部组织评价,不再另行组织。
第四条评价遵循导向性原则,突出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创新能力与创业活力、绿色生态与集约发展、开放合作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建设;遵循科学性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力求评价全面、科学、公正;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与现有统计制度相衔接,并充分考虑统计数据及材料的真实性和可获取性。
第二章评价指标第五条省级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由园区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放合作与辐射带动作用等5个一级指标组成,下设38个二级指标。
第六条评价指标总分值100分,其中定量指标80分,定性指标20分。
5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分别为10分、30分、30分、15分、15分,一级指标分数再分解至二级指标。
第七条评价采用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和材料,评价方法以功效系数法为核心,采用综合加权汇总计算,得出每个省级高新区综合发展分值,再与加减项分数形成最终得分。
第八条高新区在评价年度内获得国家级奖励等情形,可酌情加分,单个评价年度内加分上限为5分。
第九条高新区在评价年度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保事故、严重违反建设规划或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一律按末位处理。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

2012年第2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21收稿日期:2011-09-13,修回日期:2012-06-08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10E169);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研究”(2011KRM10);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11JK0149)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16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杨忠泰(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存在着区域科技资源丰裕、但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但地方经济发展相当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和体系完备、但运行效率低下的非均衡二元结构缺陷。
陕西要在切实克服认识误区,提高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和效益的同时,以建设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契机,全面提高科技资源的可利用效率,并依托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关键词: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缺陷;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44;F4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070-06Defects and Adaptation of High -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System in ShaanxiYANG Zhongtai(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China )Abstract :Shaanxi high -tech industry innovation system has dual structure of non -equilibrium defects ,such as abundant resources and intern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developed high -tech industries and underdeveloped local economic ,com-pleted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f high -tech industry and low efficiency.It should overcome the misunderstanding ,in-crease ability and benefit of innovation.At the same time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struct overal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reform model base ,it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foster high -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industrial base and industrial research.Key words :Shaanxi ;high -tech industy innovation system ;defects ;measures陕西作为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丰裕的科技、教育资源,其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

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1.10•【字号】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五号]•【施行日期】1994.01.10•【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文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号)《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已经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4年1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年1月10日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1994年1月10日陕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称开发区),适用本条例。
开发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划定的地域内,实行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特殊政策的经济区域。
第四条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是设立开发区的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开发区行使管理职权。
第五条开发区采用多种形式,引进资金,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举办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和与科技开发相关的第三产业。
开发区不得举办技术落后、污染环境和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企业。
第六条开发区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工矿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七条开发区应当建立和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八条开发区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有权依法成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投资者在开发区内的投资、财产、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保护。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7.15•【字号】陕发改高技〔2019〕814号•【施行日期】2019.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韩城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西咸新区改革创新局,各国家级开发区(基地)管委会,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发改高技规〔2018〕68号)精神,加强和规范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释放、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7月15日附件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发改高技规〔2018〕68号)精神,加强和规范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释放、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产业创新中心是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第三条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
(二)深化与国内外、省内外创新主体合作,联合国家和我省创新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
陕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完善

1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11月上旬刊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C从“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到“重点发展关中,加快发展陕南、陕北”,再到“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最终由“十三五”规划确立为坚持“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的思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大区域协作性增强,促进了陕西经济快速发展。
文丨李平安陕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为了促进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及时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又多次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20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的战略。
90年代又调整为“重点发展关中,加快发展陕南、陕北”。
当时有人形容这是“一体两翼”、“飞鸟型”战略,关中是“鸟”的肚子,陕南、陕北是“鸟”的两个翅膀。
但由于“鸟”的肚子太大,关中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3%,而两个翅膀太小,陕南、陕北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15%、11%,所以飞不起来。
同时,关中如何带动陕南、陕北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效果不明显。
2002年9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托关中地区优势,着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使关中率先崛起,带动陕南陕北,实现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一线两带”建设,弥补了“重点发展关中”的不足,丰富了发展的内容。
200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思路。
通过关中率先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陕北跨越发展和陕南突破发展,使长期封闭落后的陕北陕南地区形成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当时强调:“加快三大区域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关中主要是提升水平,保证质量;陕北关键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陕南则重在解放思想,激发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