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一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消渴(BNV060)—(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二)消渴足病(BWC200)—(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方案

(三)消渴并痹病(BNV08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二、瘿病(BNG12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

三、骨痹病(BNV09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消渴(BNV060)—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BNV060)—(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域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一)诊断标准:

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l999年WHO/ADA所定标准,列表如下。

表 1 糖尿病、IGT和IFG诊断标准

全血血浆

静脉血毛细血管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

糖尿病

空腹

或负荷后2小时≥(110) ≥

(180)

≥(110)

≥(200)

≥(126) ≥

(200)

≥(126)

≥(220)

糖耐量受损(IGT)

空腹

或负荷后2小时≥(110) ≥

(180)

≥(110)

≥(200)

≥(126) ≥

(200)

≥(126)

≥(220)

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

或负荷后2小时≥(110) ≥

(180)

≥(110)

≥(200)

≥(126) ≥

(200)

≥(126)

≥(220)

注:表中血糖单位mmol/L,括号内为mg/dl。

2.中医辨证标准

以中医四诊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进行系统辨证。

证候辨证

热盛证

主症:口渴引饮,易饥多食,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次症:心烦怕热,急躁易怒,尿频便秘。

阴虚证

主症:咽干喜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次症: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潮热盗汗。

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自汗,舌淡体胖,脉虚细无力。

次症: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

分型辨证

证候及兼证在临床较少单独出现,多数以2种或2种以上证候相兼并存,并随病情,病程的进展有一定演变规律、按其演变规律分型。

(二)中医治疗方案

1.中医药辨证论治:

1)阴虚热盛证

主症:咽干口燥,心烦畏热。

次症: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方剂:玉女煎、白虎汤。

2)湿热困脾证

主症: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方剂:三黄泻心汤、葛根芩连汤。

3)气阴两虚证

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方剂:生脉散、益气固本汤。

4)气虚夹湿证:

主症:神疲乏力,或食后倦怠,少气纳呆。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

方剂:清心莲子饮。

5)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主症: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方剂:真武汤

6)血瘀脉络证

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中医特色疗法:

“治未病”疗法: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越来越多。我们根据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开展了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

适应证:消渴前期(葡萄糖耐量异常)。

应用效果:对98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使用中药干预,经历时三年的随访观察,对所防治人群,仅12%的患者发展为显性糖尿病(),6%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与西药干预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疗法:我们在继承祖国医学整体观及系统论思想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三消辨证,针对不同病人建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整体辨证理论提出了六型分治法,既调整了病人的全身情况,达到了阴阳平衡,又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使血糖控制良好,而且对西药起到了减毒增效作用,提高了治疗达标率,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适应证:消渴(BNV060)(显性糖尿病)。

应用效果:清、消、通和四法合参,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112例,症状缓解率82%;治疗2型糖尿病7778例,其中3282例患者在口服降糖西药的同时服用中药,症状缓解率92%,血糖达标率89%,西药毒副作用发生率8%,各项指标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截断阻抑疗法:近年来,我们针对单纯糖尿病()阶段,从加强二级预防中,以调整血糖为突破口,提出了“截断糖毒致损”的治疗法则,在阻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适应证:新发糖尿病患者。

应用效果:在前期的临床观察中,我们根据“糖毒致损”理论,立“理糖泄毒”之法,目前正在进行的“中药复方治疗新发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将初步揭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机制与作用环节。

中医传统运动煅练(太极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抵抗病邪、维持健康的能力。太极拳是一种带有显著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

适应证:轻、中度病情糖尿病患者。

应用效果:太极拳锻炼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使人体气血健旺、流行通畅、脏腑协调、代谢正常。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传授太极拳,促进其体质改善。

3.中成药:

1)【糖脉康颗粒】

组成:黄芪、生地黄、赤芍、丹参、牛膝、麦冬、黄精等十一味药。

规格:颗粒剂,每袋5克,每盒10袋。

适应症: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用于气阴两虚血瘀所致的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便秘,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禁忌:孕妇慎用。

厂家: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

2)【参芪降糖颗粒】

组成:人参(茎叶)皂甙、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枸杞子、麦冬、覆盆子、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规格:颗粒剂,3克×10袋。

适应症: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效果不显著或治疗前症状较重者,一次用量可达3g,一日3次。

禁忌:有实热症者禁用,待实热症退后可以用。

厂家:山东鲁南制药有限公司

3)【玉泉颗粒】

组成:天花粉、葛根、麦冬、人参、茯苓、乌梅、黄芪、甘草、地黄、五味子等。

规格:5g×12袋

适应症:养阴益气,生津止渴,清热除烦。主治气阴不足,口渴多饮,消食善饥;糖尿病属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4次。

禁忌:孕妇忌服。

厂家:

4)【益气复脉胶囊】

组成:红参、麦冬、北五味子等药味

规格:24粒*

适应症:益气复脉,养阴生津;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降低心肌耗量。用于气阴两亏,,脉微自汗,,和衰老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禁忌:无特殊禁忌

厂家:

5)【芪明颗粒】

组成:黄芪、葛根、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规格:*15袋

适应症: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用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辨证属气阴亏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证,症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便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疗程为3~6个月。

禁忌:尚不明确。

厂家: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

6)【玉兰降糖胶囊】

组成:黄芩、桑叶、牛蒡子、蓝花参、半枝莲、假万寿竹根、青葙子。

规格:每粒装*45粒

适应症: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改善。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5粒,一日3次;饭前服用。

禁忌:尚不明确。

厂家: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

4.现代技术: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一般检查如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心率、体重质量指数及相关检查。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素、C肽;同时进行并发症的排查。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干预,必要的药物治疗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长期随访。

在近年工作中引进了部分较先进技术如:葡萄糖钳夹试;并在临床与科研中对胰岛α细胞在糖尿病发病及治疗中作用进行了一定研究,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进行了科研观察。

5.相关科研成果:

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糖复康治疗l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4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112例,症状缓解率82%,治疗2型糖尿病7778例,其中3282例患者在口服降糖西药的同时服用中药,症状缓解率92%,血糖达标率89%,西药毒副作用发生率8%,各项指标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糖脉康颗粒”已成为我省及全国各医院治疗糖尿病常用中成药,每年产值上亿元人民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疗效评定标准

1、综合证候疗效

显效:减分率≥70%;

有效:减分率30%~70%;

无效:减分<30%。

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计算:减分率=[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1OO%。

2 主要指标疗效

显效:空腹血糖~L、或较疗前下降50%,餐后血糖~L、或较疗前下降50%,HbAlc<%、或较疗前降低>2%。

有效:空腹血糖~L、或较疗前下降20%,餐后血糖~L、或较疗前下降20%,HbAlc %~%、或较疗前下降>1%。

无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lc均未达有效标准。

(四)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及相关措施。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主要难点有:1、证型的兼夹情况非常普遍,很难用单一证型;2、对于血糖水平较高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的患者单纯中医药治疗有一定风险,需结合中西医治疗;3、疗效评价标准较为复杂,统计过程重点难以突出。

解决思路和措施:1、创新糖尿病的中医理论以及新疗法的探索;2、对疗法、方药进行科学的评价,制定合理、有效的疗效评价系统;3、对于伴有严重相关性疾病者,可酌情中西医结合治疗;4、对诊疗方案的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即除了要观察近期疗效(用方案1-2年)如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医症状积分等外,还要观察远期疗效(运用方案3-5年以上)如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与植物神经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全因死亡率等的观察。

消渴足病(BWC200)(糖尿病足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足是指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早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记载“膏梁厚味,足生大疔”。现代医学于1956年首先使用“糖尿病足”这一名词。认为该病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而使肢端缺血和变而失去,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全身,它既有糖尿病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有肢端,感染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一)诊断标准:

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参照WHO1999年颁布的标准。①糖尿病患者,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发凉,紫绀,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足趾或足的畸形等有高危足表现者。②糖尿病患者,肢端溃烂,感染化脓或手足缺血性变黑坏死。③糖尿病患者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临床表现,并符合0~Ⅴ级坏疽标准者。④踝/臂血压指数,比值小于以下者。⑤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⑥血管造影证实,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⑦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⑧X线检查,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上述要点具备前3条,再结合后5条中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足。

分级标准: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皮肤凉,紫褐色,麻木,刺痛、灼痛。感觉减退或丧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Ⅰ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有水疱,或血疱、鸡眼、胼胝等。皮肤有浅表溃疡,但未波及深部组织。Ⅱ级:感染病灶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可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趾(指)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Ⅲ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趾(指)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不明显。Ⅳ级:严重感染致骨质破坏、骨髓炎及骨关节破坏或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发生湿性或干性坏疽。Ⅴ级:足的大部或足的全部有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死。肢端变黑、或干燥,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参考:

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法

分级临床表现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cellulitis),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级全足坏疽。

美国TEXAS大学糖尿病足分类方法

分级分期

1溃疡史 A无感染、缺血;

2表浅溃疡 B感染;

3深及肌腱 C缺血;

4骨、关节 D感染并缺血。

Fontaine分期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

第三期:静息痛期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

2.中医分级分期诊断标准:

1)0级:基本病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2)1-4级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

急性期:热毒壅盛。多见于由外伤所致足部感染初期,局部灼热肿痛,创面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或有较多坏死组织存在。

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尽。局部红肿消退,分泌物消失或有少量清稀分泌物,坏死组织脱落干净,或肉芽上皮组织开始生长。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案流程图

正 异

1. 中医药辨证论治:

1)0级:基本病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以脉通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2)1-4级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

急性期: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局部宜及早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内服药以“脉通方” 为主,加减合用透脓散治疗。“脉通方”药物组成为:黄芪、桑椹、丹参、当归、泽泻、银花藤等;急性期去桑椹、当归,加白芷、皂角刺等药,以加强益气活血排脓,清解热毒之效。

缓解期:邪祛病缓,治疗宜扶正与祛邪并重。内服药以“脉通方”为主,加减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主要用药为:“脉通方”去银花藤,加桂枝、赤芍、地龙、云苓、山药等药以温阳益气通络,健脾生肌。

3)介入治疗后:中药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以脉通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

2.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传统运动煅练(太极拳)

中医设备与技术:引进了腿浴治疗器(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足疗仪(通化海恩达高科技有限公司)、熏蒸床(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红光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空气压力血液循环治疗仪(韩国(株)大星)开展了相关的物理治疗。

糖尿病足的中药浴足与足底按摩疗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糖尿病足(0级)人群开展中药外用与按摩治疗,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神经生理的作用,从而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经临床已观察近百例患者,提示中医药治疗对糖尿病足近期与远期均有明显疗效,起到阻止病情发展功效。

糖尿病足(伴感染)的中药外治法: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足局部感染多较难以控制,且易出现耐药菌株感染,使用西药抗感染治疗常难以收效,针对此采用中药复方汤剂外用,不易产生抗药性,达到抗感染,促进愈合的功效。经临床治疗数百例病例,局部外用中药优于局部使用抗生素。

3.中成药

1)【脉血康胶囊】

组成:水蛭素

规格:克×24粒

适应症:破血,逐瘀,通脉止痛。用于癓瘕痞块,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禁忌:孕妇禁用。

厂家: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血栓通胶囊】

组成:三七总皂苷

规格:每粒装(含三七总皂苷100mg)*20粒

适应症: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用于脑络瘀阻引起的偏瘫,心脉瘀阻微引起的心痛;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粒,一日三次。

禁忌:孕妇禁用。

厂家:

3)【脉管康复片】

组成:丹参、鸡血藤、郁金、乳香、没药。

规格:*100片

适应症: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瘀血阻滞,脉管不通引起的脉管炎、硬皮病、动脉硬化性下肢血管闭塞症,对冠心病、脑血栓后遗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禁忌:经期减量,孕妇及肺结核患者遵医嘱服用。

厂家: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4.现代技术:

1)一般治疗:①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重点进行足部护理知识教育。②饮食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食谱。③降糖治疗:要求所有病例均采用胰岛素治疗。要求使患者餐前血糖<L,餐后血糖<L。

2)对症治疗:①降血压治疗:要求血压降至130/80水平以下。②降血脂治疗:要求血脂降至正常范围。③抗感染治疗。④纠正各种相关急慢性并发症和支持疗法。

3)外治法:所有病例的外治法根据糖尿病足分级而定,基本指导思想及方法如下:干性坏疽须先切除坏死部分。湿性坏疽先取深部组织分泌物做培养,然后进行外科清除,去除坏死组织。换药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把庆大霉素(据药敏选择)注射液20万U、654-2注射液20mg、普通胰岛素10U三药混合,适量纱条在上述混合液中浸泡后敷于创面,视创面情况1~2天换药一次。感染难以控制者可根据培养结果局部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

4)介入治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指针:具有严重间歇性跛行及Fontaine分期的III、IV期患者施行。血管腔内介入方法:对下肢动脉狭窄处先行球囊扩张,

要求长球囊(8~12cm),压力为6~12atm(1atm = ),每部位扩张2~3次,每次持续60秒,间隔30秒。球囊扩张后若形成动脉夹层形成及弹性回缩者,根据狭窄长度和动脉直径置入合适支架。

5.相关科研成果:

我科自成立病房以来即开展了糖尿病性足病的防治研究并制定了诊疗规范,于2002年至2006年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并进行了动物实验基础研究,据此对诊疗规范进行了多次修订及完善,集中医、西医疗法为一体,结合我科临床诊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最终形成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经专家鉴定意见如下:该项目首次从预防、治疗、护理、运动及针灸等方面对糖尿病足进行了综合干预的防治优化方案全面研究,选题新颖,具有创新性。该课题研究不仅规范了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分级标准、中医分期、证候积分以及疗效判定标准,而且还首次提出了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毒邪留恋”,并以“益气活血排毒”的治疗原则组成中药复方“脉通方”,通过严格的临床研究证明了该药以及该优化方案的疗效和切实可行性。本课题研究手段先进,临床以及实验数据、图片真实可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巨大优势,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我科四川名中医亓鲁光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优化方案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行了“糖尿病足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课题。该课题已获得四川省、成都市、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我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取得了突出的临床疗效,2007年初由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授予的“四川省中医药糖尿病防治中心”,充分反映了我科在全省的影响力。

(三)疗效评定标准

1.近期疗效判定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疗效指标分析

症状积分疗效判定方法

疗效指数(n)=×100%

临床治愈n≥90%

显效70%≤n<90%

有效30%≤n<70%

无效n<30%

疮面疗效评定方法

临床治愈肢体疮面完全愈合。

显著有效肢体疮面完全愈合2/3以上。

有效肢体疮面完全愈合在1/4~2/3之间。

无效肢体疮面完全愈合不足1/4或持续加重。

肢体功能评定方法(参照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标准判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

优一般情况下无自觉症状,能以100-120步/分的步行速度持续行走2500米以上,能进行正常工作,包括一般体力劳动。

良劳累后、天气变化及寒冷时仍有轻度临床症状,能以上述步行速度持续行走500-1000米,能进行一般非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差肢体缺血症状比较明显,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经继续治疗无效或截肢者。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暂行)》中“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糖尿病足的有关文献拟定。

临床治愈:

①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n≥90%;

②肢体疮面完全愈合;

③行走速度100~20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约1000m以上无不适者;

④理化指标检查评价有改善。

显著有效:

①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n<90%;

②肢体疮面愈合1/2以上;

③行走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约500m以上者;

④理化指标检查评价有改善。

有效:

①临床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n<70%;

②肢体疮面接近愈合1/4~1/2;

③行走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约300m左右者;

④理化指标检查评价可无明显变化。

无效:治疗1个疗程(4周)疮面愈合不足1/4,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持续发展、理化指标检查评价无明显变化甚恶化者。

2.远期疗效判定

随访患者,主要判断疮面及肢体功能情况,复发率、截肢率、级间进展率,疗效判断标准同前。

由0级进展到1至4级:按照1至4级方案治疗

复发后治疗:仍按照前方案治疗。

随访记录:一般情况调查表、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糖尿病足患者自护能力量表、复发情况、病情进展评价、记录用药、截肢情况。

(四)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及相关措施。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主要难点有:1.目前中医防治多为个人经验总结,研究设计不严谨,客观指标观察较少,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缺乏实验研究等诸多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其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现在国内外治疗存在治疗费用高,截肢率高而生存质量下量,且复发率高,总体疗效不佳。

解决思路及相关措施:1.依托我院国家重点病种(糖尿病)研究基地、四川省中医药糖尿病防治中心,将我科已形成方案进行四川省内及国内推广,共同研究优化,形成规范,制定相应指南。2.对现有方案加大中医特色与估势研究,进一步降低截肢率,提高生存质量,利用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加强患者日常防治,降低得发率。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简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糖尿病 BNV060 E14.901)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 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热盛证 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 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 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2.3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 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 查可确诊。 3.中医辨证治疗 3.1 阴虚热盛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 湿热困脾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泄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甚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而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 血瘀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枝、桂枝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

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外科精深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设计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节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1) 第二节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5) 第三节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 第四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17) 第五节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21) 第六节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 (26) 第七节掌骨骨折诊疗方案 (32) 第八节指骨骨折诊疗方案 (34) 第九节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36) 第十节肺癌诊疗方案 (38) 第十一节胃癌诊疗方案 (43) 第十二节乳岩诊疗方案 (47) 第十三节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50) 第十四节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54) 第十五节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58)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闭阻不通而发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酸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夜间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内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VIP专享】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元江县中医医院 普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4)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4) (一)难点分析: (4) (二)应对措施: (4)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5) 一.诊断 (5) 二、中医治疗: (5) (一)辨证论治: (5)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 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1、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 2、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 3、崩漏中医诊疗规范

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 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3周-28周 3.证侯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临床常见证侯: (1)肾虚证: (2)血热证: (3)气血虚弱证: (4) 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胎漏。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侯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七)相关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 (2)肝功能、肾功能。 (3)B超检查胚胎或胎儿情况 (4)乙肝,HIV,TP,HCV。 2.可选择的项目: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检查。 (八)治疗方法:参照道县中医院妇科诊疗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诊疗方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总结优化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6)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2) 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胃痛(慢性胃炎)的优化及总结 (17)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 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中成药: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