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别样人生

合集下载

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 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 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 非所感,所感非事实。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 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 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 弊来了。所谓,当局者迷。

▪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词入狱,真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在黑暗的牢 房里,苏轼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 是有些可怜自己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却是没有用处,到头来恐怕要客死 京城。
▪ 宋神宗也不是糊涂的君主,虽然他也不喜欢苏轼的恃才放旷,但是忠奸 他心中自有定数。再者当时的苏轼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朝廷里也有不少 人在帮助他,最终宋神宗还是放了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 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 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因为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 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 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 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乐观的故事

苏轼乐观的故事

苏轼乐观的故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位伟大诗人。

那么你们对苏轼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本文的内容是苏轼乐观的故事,喜欢的话记得分享。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

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

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累,首次被贬黄州。

*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洒进苏轼栖身的屋舍,还在疗伤的苏轼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怀抱,接受月光的抚摸,“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柔美的月光,抚平了苏轼的所有伤痛。

享受当下的月*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

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

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于是,他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中散步赏月,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下来,好像水草交错。

于是,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8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阳,职务是宁远*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

苏轼被贬谪至惠阳后,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快乐就在当下!*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赏山水。

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

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过,松涛阵阵,十分赏心悦目。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读书或者实践之后写下的感受性文字,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的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的心得篇1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近苏轼,让我们一起体会他的安逸,顽强。

苏轼的心得篇2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原名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备受推崇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更表现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精神。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虽富裕,但家风十分明朗,父母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所创作。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变迁,苏轼经历了许多的起伏和挫折。

父亲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去世,这使得家庭的压力更大,他不得不早早地背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考取功名之后,苏轼先后历任官职,并且在政治上有过多次的风波。

这些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最终让他遭遇了流放和牢狱之灾,生活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文学创作却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更加蓬勃和丰富。

在流放时期,他不仅以《浣溪沙》、《定风波》等词作表现了浓烈的家国情怀,还写就了《前赤壁赋》、《秋夜将暮时赋》等传世之作。

他用汉赋与宋词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传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痛苦人生的反思。

正是在这段饱受磨难的岁月中,苏轼完成了许多不朽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苏轼的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在描写技巧和艺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造诣,更在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词作清丽明快,富有婉约之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望;而他的赋作则充满豪迈的气魄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他的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苏门六子”之一,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创作。

除了文学创作,苏轼在政治和社会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及代表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并且,有一套“八面受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代表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远谪惠、儋时期。

这期间,哲宗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处置,致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打击,一直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代表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是一场充满禅意的修行

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是一场充满禅意的修行

苏轼:⼈⽣的三重境界,是⼀场充满禅意的修⾏禅,是梵语的⾳译,意思是“安静的沉思”。

参禅,不是佛门中⼈的专利,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学问,若能有⼼修⾏,便是在红尘⾥,依然可得禅意。

宋代⼤诗⼈苏轼的⼀⽣就是⼀场充满禅意的修⾏,他⽤半⽣的颠沛流离感悟着⼈⽣的真谛,不断突破⾃⼰⼈⽣中的重重境界。

⼀念之悟,即⼊佛地。

下⾯就让我们⼀起看看苏轼的⼈⽣有着怎样的禅意吧。

曾经,有个急躁的青年请教禅师如何应对⽣活中的种种磨难,禅师看了看青年,举起⼿中的茶盏悠悠的说了句:“吃茶去”。

当⼈们的⽣活滑落⾕底的时候,世⼈往往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

此时⼈们最需要的是静⼀静⼼,空⼀空繁杂的思绪,或许便能柳暗花明,迎来新的转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狱,迎来了⼈⽣的⾄暗时刻。

苏轼在狱中焦急万分,⼀度悲观的认为⾃⼰必死⽆疑。

于是,苏轼和⼉⼦约好,若是哪⽇朝堂上有处置⾃⼰的坏消息,那么就送⼀条鱼过来作为暗号。

哪知有⼀天⼉⼦有事,托了⼀位朋友来送饭,这位朋友并不知道送鱼是暗号,于是给苏轼送去⼀道肥美的鱼⾁⼤餐。

苏轼⼀看,以为⾃⼰⼤限将⾄,便在极度悲痛焦虑下,写好了给弟弟的诀别诗,然后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有时候,悟道离⼈们很远,远得看不到尽头;有时候,悟道⼜离⼈们有近,近得就在⼈们眼前。

苏轼在狱中时,长期处于精神极度压抑状态,⼀直未能想出脱⾝之法。

眼下结局既知,患得患失之⼼⼤为减少,反⽽让苏轼可以理清思路解决眼前的局⾯。

苏轼想到,⾃⼰的诗⼀定会被呈给皇上,这样可以多耽搁⼏天时间,利⽤这个时间差,外⾯的亲朋故友或许能想到救⾃⼰的⽅法呢。

想到这⾥,苏轼索性放下了⼼事,该吃吃该喝喝,挺过了他⼈⽣最艰难的时刻。

结果正如苏轼所料,他的弟弟苏辙为营救他四处奔⾛,故旧也多上书为他求情,就连死对头王安⽯也说了句:“哪有盛世杀才⼦的道理啊”,⼀句话救了苏轼的命。

其实,苏轼救赎⾃⼰的彼岸不过距他⼀步之遥。

有时候,⼈们只需放下⼼中⽆谓的苦恼,霎时间便柳暗花明,天地皆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别样人生
任克说(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要论起古代路子最野的诗人,自然逃不脱提到苏轼,在苏轼的众多标签之中,不但是有着诗人这唯一标签,还有着文学家、书法家以及画家、治水名人等等。

而最不务正业的,还要数苏轼是一个美食家。

总体来说苏轼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诗人,更是一个生活多姿多彩且全能的诗人。

如同黄锦祥的评价一样“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千古奇才,殊不复见!”;这样的旷世奇才实难再现,更难为可贵的是,苏轼的仕途并非顺利,但却一直乐观处事,留下了千古佳话。

从小苏轼就被寄予厚望,苏轼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图强,但是却对自己的功业特别认真,故而还因此进入了三字经当中。

而为了避免苏轼和自己一样,所以苏洵在给苏轼起名时特地用上了轼一字,其原意就是“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也就是说车子由很多部分组成,看起来轼并不突出,但是却又不可或缺。

(轼为车的扶手)而这之中所包含的也正是苏洵对于苏轼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成为不可或缺的栋梁,同时也不要太过显明,默默无闻即可。

这也是处于苏洵的殷切希望和担心,望子成才但又担心其被洪流冲击。

然苏轼的一生注定不凡,在苏轼首次进京应试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震荡,《苏东坡传》之中就曾讲述了苏轼首试之时就已经展现了革新洒脱的文风,当时的著名文坛领袖欧阳修惊讶不已,更是不吝惜赞美的说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而也正是
在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下,为时十九岁的苏轼名动京师,一时之间其作品广为流传。

在之后的应中制科考试,苏轼以“百年第一”的成绩登科,可谓是出道即巅峰。

但苏轼远不止于此,他在各领域均有建树,而且还不只是涉猎这么简单。

在每一个领域里,苏轼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实乃千古奇才。

若不是之后的乌台诗案影响,或许苏轼之成就能在北宋如曜日一般。

自是一家的文风
从晚唐到五代之时,词体裁一直都被誉为是“小道”登不上台面,尽管之前有着柳永推进词的创作,但依旧是难以改变世人对词的轻视。

直到苏轼的出现,才将词发扬光大,风格上也是别出心裁,以至于后人赞叹“其文如其人”;在柳永的柔情之上增添了男性的豪情之意。

而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再是情爱,而是家国情怀,进取且积极。

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之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心中所想的却是仕途的坎坷以及壮志难疏的情怀,酣然写下此词,表达思念胞弟的同时也将自身所体味的“月有阴晴圆缺”之哲学糅杂进去,如何又不让人为之赞叹呢?
在诗句方面苏轼多有将人生看法的感悟糅进作品的作法,毫不掩饰的将心中所感留下,引发后人的思考。

如苏轼所作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其中典范。

苏轼这种独具慧眼的匠人精神,堪称一绝。

当然最值得认可的便是在度过灰暗岁月时,苏轼总能在自然景观现象之中说服自己,并且持有乐观态度,这是一种超越了对苦难理解的上层境界。

我书造意本无法
书法造诣上苏轼依然是让人为之耳目一新,在苏轼的身上总是能够探寻到你所意想不到的精彩。

同样作为宋朝时期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就说过“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种高度的评价也认可了苏轼的书法成就。

而苏轼的书法变化也和心态境遇有关,相比起年轻时期的用笔精到,晚年时期更是化为自然,手随心动。

而其留下的书法到底有多高的成就呢?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像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南宋的张演就曾赞叹道“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黄州寒食帖》局部
美食大家
但在众多的标签之中,美食家的身份才是给苏轼带来藉慰和动力的源泉。

在历史之中很多美食都和苏轼有所关联,例如鼎鼎有名的东坡肉,就来自于苏东坡。

当时苏轼治理西湖,而当地的百姓为了能够感谢苏轼,故而抬来了猪肉。

而苏轼则是将猪肉烧成了方块,并且分食大家,这便是东坡肉的由来。

对猪肉的执念苏东坡也是自来有之,他还曾作有《猪肉颂》,其中就讲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简单的食材在苏东坡手中如同焕发魔法,众人不吃不过是不识货,这等美食还是独享便好。

又比如说在苏轼被贬惠州之时,当地的荔枝也算是遭了罪,在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下,苏轼发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

向来苏轼就不愿意委屈自己,即使是在惠州这样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的地区,苏轼也能够探访到美食的乐趣。

因为是被贬官员,所以苏轼不敢去和权贵争夺,唯独能独享羊脊骨。

这种在外人看来并非什么顶级食材的食物,却在苏轼的手里成为了人间美味,还在对自己的弟弟调侃说好吃到牙齿都陷进去了。

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正是苏轼之乐观的体现,即使是宦海沉浮,即使是没能够在仕途大展
宏图,但始终苏轼都在为自己的精神寻找新的寄托。

哪怕是缺乏快乐,苏轼也能够创造快乐,这才是最高级的苏东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