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从建构主义看中美修昔底德陷阱

THANKS
感谢观看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将受到双方认知、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双方需要加强相互理 解和沟通,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和摩擦。
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绿色经济合作
加强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环 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科研合作
鼓励两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 果转化。
促进人才交流
推动两国人才交流和培养合作,支持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创业人才 开展交流互访和合作项目。
03
CATALOGUE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美修昔底德 陷阱分析
认知差异导致战略误判
对彼此战略意图的误解
中美双方对彼此的战略意图存在认知差异,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威胁,而中国则 认为美国试图遏制其崛起。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难以建立互信,容易陷入战 略误判。
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
美国强调维护现有国际秩序,而中国则认为现有国际秩序存在不合理之处,需 要改革和完善。这种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也容易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和冲突。
面对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应创新全球治理方式,加强跨国界、跨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 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同时,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认为国家之间的互动和认知决定了国际关系 的性质。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一)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一)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

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
《修昔底德陷阱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和你们唠唠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听起来有点深奥的玩意儿。
先给你们说个事儿哈,就前阵子,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玩桌游。
其中有个朋友,咱就叫他小李吧,这家伙特别争强好胜。
游戏一开始,小李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地扩张自己的地盘。
而另一个朋友小张呢,也不示弱,也在努力发展。
这可就有意思了,他俩就像两个国家似的,在那暗暗较劲。
我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哎呀,这不就有点像修昔底德陷阱里说的那样嘛!小李就像是崛起的新势力,而小张呢,就像是原本的霸主。
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为了争夺一个资源,那争得面红耳赤的。
“哎呀,小李,你别抢我这儿呀!”小张喊着。
“哼,谁抢到就是谁的!”小李不甘示弱地回怼。
我就在那想,这多像历史上那些新旧势力的争斗啊。
看着他们这样,我还挺感慨的。
游戏结束后,我就和他们说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典故,他们都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况,新的和旧的之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竞争和摩擦。
但咱也不能一味地说这就是不好呀,毕竟有
竞争才有进步嘛。
总之呢,修昔底德陷阱这个事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竞争一样,有时候挺激烈,但也挺有意思的。
嘿嘿,你们觉得呢?
好了,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你们唠别的有趣事儿哟!。
修昔的底斯陷阱名词解释

修昔的底斯陷阱名词解释修昔的底斯陷阱是由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于1991年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
该名词来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底斯是一个小城邦,而修昔底德认为,底斯的实力稍微超过了雅典,但依然无法匹敌斯巴达,因此底斯试图与雅典结盟,防止斯巴达对其发动侵略。
然而,这种平衡力量的尝试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修昔的底斯陷阱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一个现有的大国相对抗时,后者会感到威胁,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抑制前者的影响力,甚至发动战争。
因此,这个陷阱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当一个国家实力强大到足以挑战现有大国时,后者可能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领导地位,甚至以战争形式来遏制对手。
修昔的底斯陷阱有几个关键要点值得探讨。
首先,该陷阱强调大国的崛起通常会引发现有大国的担忧,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和对抗。
这种不信任使得双方更倾向于采取激烈的行动来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修昔的底斯陷阱指出,发生战争的概率不仅仅与大国的实力有关,也与意愿发动战争的政治领导人的判断有关。
如果政治领导人认为与崛起大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
另外,修昔的底斯陷阱也提到了崛起大国的回应。
当崛起大国感受到针对其崛起的威胁时,它可以选择不卷入对抗,而是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避免陷入冲突。
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外交努力来减轻对现有大国的威胁,例如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保持和平共处。
修昔的底斯陷阱在国际关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近年来,人们普遍将其应用于中美关系的分析中。
中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它们的竞争和互动对全球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中国,例如加强军事存在和经济制裁。
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项目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中美关系能否跨越“修昔底徳陷阱”

中美关系能否跨越“修昔底徳陷阱”修昔底徳陷阱是指当一个新兴大国崛起挑战现有大国的霸权地位时,双方往往会陷入冲突和对抗的困境。
中美两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超级大国,也面临着这一困境。
中美两国之间能否跨越修昔底徳陷阱,没有简单的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
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对双方都有巨大的利益。
双方有着强烈的动力来维护和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上的合作可以为两国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减少冲突和对抗的可能性。
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领域广泛。
除了经济领域之外,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
这些合作不仅可以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还可以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通过加强合作,中美之间可以建立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从而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全球挑战。
无论是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核扩散还是全球流行病,这些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些全球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合作,中美可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增强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意愿。
要跨越修昔底徳陷阱,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和挑战。
存在着潜在的地缘政治竞争。
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有着不同的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南海争端和朝鲜半岛问题都是中美之间的潜在矛盾点。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加剧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两国在人权、民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关系发展。
中美两国之间的互信问题也是跨越修昔底徳陷阱的一大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存在,中美之间的互信度较低。
为了跨越修昔底徳陷阱,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和对话,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友好感情。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方法以及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给我国与世界的启示。
中美在明确对方的战略意图基础上,大幅提升政治互信,坚守底线,避免发生正面冲突,积极开展合作,互利共赢。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中美关系的向好发展。
需要探索一系列的方式和途径,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关键词:修昔底德,概念,路径一、"修昔底德陷阱"概述(一)"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背景"修昔底德"是古希腊雅典十将军之一,同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
书中描写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地区霸权争夺战。
据记载,第二次波希战争后雅典快速崛起、重建军队、对外扩张,其城邦思想在希腊北部地区广泛传播,并借机建立了提洛同盟。
雅典也自然地成了希腊东北部众多城邦和小亚细亚众希腊裔城邦的盟主,初步形成了以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两大政治势力的相互对峙。
雅典的崛起对斯传统的霸主斯巴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于公元 431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
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一书中对斯巴达与雅典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即守成大国斯巴达对雅典的崛起充满拒惮,进而主动挑起战争获得启发,创造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词。
试图概括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根据艾莉森的观点"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对守成大国造成威胁,守成大国为消除威胁,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会从政治上夺得话语权,经济上抢占市场,军事上具有强大力量,文化上形成巨大影响力等方面,严重威胁到守成大国的国家利益,进而守成大国会采取制裁、打压等措施对新兴大国加以遏制,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扼杀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
论“修昔底德陷阱”是世界历史不可逃避的宿命.doc

论“修昔底德陷阱”是世界历史不可逃避的宿命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 Trap) 这一概念,一经美国政治学家Graham T.Allison 提出,很快就成为学者、政治家和媒体人广泛引用的一个说法。
无论是受到赞成还是反对,这一简约的历史-理论概括,紧紧抓住了古典世界的历史悲剧是否仍然会在当代重演这一重大问题,因而,它不仅催生了一种把战略思考的焦点集中到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关切上的现实感,而且,也唤醒了一种启发我们重读历史以预断未来的理论兴趣①。
无论如何,修昔底德的确说过,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而且,他本人确实认为,属人的事物必然是相似的,了解过去可以帮助人们预见未来。
②现代政治学者从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的叙述和分析中抽象出修昔底德陷阱这样的概念,用来一般地看待与世界秩序变迁过程相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这一概念教导我们,观察世界大战的缘起,仅仅考察作为触发因素的突发事件,如科西拉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是不够的,而是要着重探究推动事件发展的更根本的动因机制。
一方面,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在现代国际关系的文献中的基本含义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新崛起强国力量的增长,必然会冲击既有强国的领导地位,引起其强烈的恐惧和回应,最终催生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另一方面,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认,修昔底德陷阱作为世界霸权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战争动因机制,因其根基于恐惧、荣誉与利益,因而是自然的,那么,同时,它也是必然的吗?③自然的必然性是人们无法遏制的,但是,面对自然的或然性,或者说自然的可能性,人们是能够做出或此或彼的选择的。
这个纯粹的理论设问可以转换为一个以史带论的命题,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因为有雅典的崛起与傲慢斯巴达的恐惧与回应这一动力机制,而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透过对立两级的表面,深入到由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组成的希腊世界秩序的内部,分析这一动力系统具体的构成结构,正是这些结构要素的发展才形成了动力机制的整体,使得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选择不断被做出。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热点专题胡键I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文/胡键“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历史的假说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虽然源于《伯罗 奔尼撒战争史》,但完全是基于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战争的描述而作出的一种解读和概括t艾利森不仅在自 己的著作中概括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而且用这个概 念来分析过去500年中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如果 用“修昔底德陷阱”专指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关系,那么未尝不可,毕竟古希腊时期的两个城邦国家的确W种种原 因陷入了长期的战争。
由于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 争,因此用“修昔底德陷讲”来概括,出于权威性、传播 性和可接受性等原因,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艾利 森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而是用 这个概念分析500年来所有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在他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作为一个普遍 现象而存在的,只要存在着“势力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始终相信重塑新的战略共识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其次,是非西方大国群体性崛起的挑战。
非西方世 界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的崛起,还有其他非西方大大小小 国家的崛起,世界在百年变局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化和 多极化的时期。
这些正在崛起中的非西方大国,既想重塑 昔日的威严,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又要面临持续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消化已有和新产 生的种族、宗教矛盾的艰巨挑战。
在中美关系逆转的情况 下,它们既想把中美竞争视作拓展自己战略空间的机会,甚至在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上向美国一方偏移.成为美国 阻止中国崛起的伙伴,又难以割舍中国的投资、中国的产 品、中国日趋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 续增长所驱动的全球产业链的拓展。
美国提供的“安全保 障”在不断缩水,中国提供的机遇在不断扩大,屮国与其 他新兴大国之间寻求更多共识的空间应该是逐步加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部:现行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由国际社会共同确立的,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
国际秩序决不是美方某一个人可以随意定义的。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以及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国际社会对此自有公论。
说到世界秩序问题,傅莹女士有个关于“中国的成长与秩序之争论”的演讲,我们把它称之为“傅莹之问”,即世界秩序是否只是美国治下的世界?
中国对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态度很重要,对自身崛起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从现存国际组织中受益良多,不想摧毁这些组织。
”(约瑟夫-奈)同时,“中国期待促进现有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主张“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和推动双边与区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这两个‘轮子’应该一起转。
”中国重返国际社会后的实践表明,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是贡献者而非颠覆者或破坏者。
美国对中国拥有越来越强的制定规则能力的“恐惧症”,是该治治了: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言,“美国需要避免把遏制作为一种战略”(约瑟夫-奈)。
世界需要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作出贡献。
中美关系是否已演变为“秩序之争”?2014年上海亚信会议和2015年亚投行出现以来,有关“世界秩序之争”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话题,而且越来越热。
一些西方人士断言,中美关于国际秩序之争将成为新世纪地缘政治的首要纷争。
总之,中美关系是否已演变为“秩序之争”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最终的结局取决于中美双方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互动。
从理论上讲,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力量对比的反转必然会导致世界秩序的变化。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总监帕乌拉·斯帕奇(Paola Subacchi)。
她认为,亚投行将会瓦解美国主导世界的秩序。
吴心伯: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更趋合理
新天下主义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智慧,又通过传统天下主义的扬弃,去中心。
去等级化,以平等的共享为核心,在普世文明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所谓“分享的普遍性”。
中国与美国,一个是文明天命观、一个是宗教天命观,一个是中国中心论的文化价值观、一个是上帝选民式的宗教价值观,一个独特性以文化为实质、一个独特性为实力为实质,一个是围棋战略、一个是象棋战略,一个是进攻型心理威慑,一个是先发制人武力征服、围堵、遏制,一个是天下体系、一个是霸权体系。
结尾:从国际关系理论来说,“修昔底德陷井”表明了一种安全困境,即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情境下,每个国际行为者都担心被其他行为者侵害、占领或消灭,因此为了安全就要增加权力﹔但对方也会增加权力以应对威胁,若两个行为者无法调控分歧,那麽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今天,因中国迅速崛起而引发的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恐惧,让一些人认为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有可能掉进这个“修昔底德陷井”。
其实,这是对中国大国关系的一种误读。
2000多年前发生在爱琴海边上的城邦国家故事不会是主导今日国际关系的魔咒,而战争、霸权转移更不会是未来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从时代条件、全球化体系、国家属性等层面来分析,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原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修昔底德陷井”。
如何才能客观判断国内外大势并作出正确战略决策,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和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这些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王缉思也就是说,美国是常量,中国是变量。
我们得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环境。
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国,没有规划怎么行?我们要真正把全球的事情放在眼里。
”
要真正认清中美关系的走向,王缉思强调,应该侧重于对两国国内政策的分析。
他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两个领导权、两个秩序的问题,美国更关心的,是它所主导的世界秩序和中国在世界上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