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章细菌的生理.doc

2019年第二章细菌的生理.doc
2019年第二章细菌的生理.doc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产等都密切相关。诸如对于人体的正常菌群,特别是益生菌(probiotic),如何促进其生长繁殖和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于致病菌,了解其代谢与致病的关系,设计和寻找有关诊断和防治的方法。利用细菌的代谢来净化环境,开发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水分是菌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菌细胞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等。还有少数的无机离子,如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及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细菌尚含有一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这些物质在真核细胞中还未发现。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细菌,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使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可以粗略地估计细菌的数量。由于细菌具有这种光学性质,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葡萄球菌直径约1μm,则1cm3体积的表面积可达60000cm2;直径为1cm的生物体,每cm3体积的表面积仅6cm2,两者相差1万倍。因此细菌的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蛋白质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革兰阳性菌pI 为2~3,革兰阴性菌pI为4~5,故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电荷更多。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渗透压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但有坚韧细胞壁的保护不致崩裂。若处于比菌内渗透压更高的环境中,菌体内水分逸出,胞质浓缩,细菌就不能生长繁殖。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各类细菌的酶系统不同,代谢活性各异,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同。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自养菌(autotroph)该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CO32―作为碳源,利用N2、NH3、NO2―、NO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

能自养菌(chemotroph),或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称为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对细菌进行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其生长所必须的各种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水细菌所需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碳源各种碳的无机或有机物都能被细菌吸收和利用,合成菌体组分和作为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主要从糖类获得碳。

氮源细菌对氮源的需要量仅次于碳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很多细菌可以利用有机氮化物,病原性微生物主要从氨基酸、蛋白胨等有机氮化物中获得氮。少数病原菌如克雷伯菌亦可利用硝酸盐甚至氮气,但利用率较低。

无机盐细菌需要各种无机盐以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3~10-4mol/L的元素为常用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6~10-8 mol/L元素为微量元素。前者如磷、硫、钾、钠、镁、钙、铁等;后者如钴、锌、锰、铜、钼等。各类无机盐的功用如下:①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②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③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④调节菌体内外的渗透压;⑤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作用密切相关。例如白喉棒状杆菌在含铁0.14mg/L的培养基中毒素量最高,铁的浓度达到0.6mg/L时则完全不产毒。在人体内,大部分铁均结合在铁蛋白、乳铁蛋白或转铁蛋白中,细菌必须与人体细胞竞争得到铁才能生长繁殖。具有载铁体(siderophore)的细菌就有此竞争力,它可与铁螯合和溶解铁,并带入菌体内以供代谢之需。如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毒株和无毒株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有一种称为分枝菌素(mycobactin)的载铁体,而后者则无。一些微量元素并非所有细菌都需要,不同菌只需其中的一种或数种。

生长因子许多细菌的生长还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少数细菌还需特殊的生长因子,如流感嗜血杆菌需要Х、Ⅴ两种因子,Ⅹ因子是高铁血红素,Ⅴ因子是辅酶Ⅰ或辅酶Ⅱ,两者为细菌呼吸所必需。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水和水溶性物质可以通过具有半透膜性质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营养物需经细菌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指营养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其驱动力是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将不需要任何细菌组分的帮助,营养物就可以进入细胞质内的过程称为简单扩散。如果需要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来帮助或促进营养物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如甘油的转运就属于后者,进入细胞内的甘油要被甘油激酶催化形成磷酸甘油才能在菌体内积累。

主动转运系统主动转运系统是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营养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提供能量。细菌有如下三种主动转运系统:

1.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periplasmic-binding protein-dependent transport system):营养物与周浆间隙内的受体蛋白结合后,引起后者构型的改变,继而将营养物转送给细胞膜上的ATP结合型载体(ATP-binding cassette-type carrier),导致ATP 水解提供能量和营养物通过细胞膜进入胞质内。革兰阳性菌以膜结合脂蛋白作为该系统的受体蛋白。

2.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chemiosmotic-driven transport system):该系统利用膜内外两侧质子或离子浓度差产生的质子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或钠动力(sodium motive force)作为驱使营养物越膜转移的能量。转运营养物的载体是电化学离子梯度透性酶,这种酶是一种能够进行可逆性氧化还原反应的疏水性膜蛋白,即在氧化状态与营养物结合,而在还原状态时其构象发生变化,使营养物释放进入胞质内。

3.基团转移(group translation):营养物在转运的过程中被磷酸化,并将营养物的转运与代谢相结合,更为有效地利用能量。如大肠埃希菌摄入葡萄糖需要的磷酸转移酶系统,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首先在胞质内从磷酸烯醇丙酮酸获得磷酸基团后,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葡萄糖相结合,将其送入胞质内后释放出6-磷酸葡萄糖。经过磷酸化的葡萄糖在胞内累积,不能再逸出菌体。该系统的能量供体是磷酸烯醇丙酮酸。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细菌的转运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即使对同一种物质,不同细菌的摄取方式也不一样。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氢离子浓度(pH)每种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 以及最适生长pH。大多数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 pH可低至3.0,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生长最好,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细菌依靠细胞膜上的质子转运系统调节菌体内的pH,使其保持稳定,包括ATP驱使的质子泵,Na+ /H + 和K+/H+ 交换系统.温度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一。藉此分为嗜冷菌(psychrophile),其生长范围-5~30℃,最适生长为10~20℃;嗜温菌(mesophile),生长范围10~45℃,最适20~40℃;嗜热菌(thermophile),生长范围25~95℃,最适50~60℃。病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人体环境,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当细菌突然暴露于高出适宜生长温度的环境时,可暂时合成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这种蛋白对热有抵抗性,并可稳定菌体内热敏感的蛋白质。

气体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

1.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2.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在低氧压(5%~ 6%)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4.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盐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的,少数细菌如嗜盐菌(halophilic bacterium)需要在高浓度(3%)的NaCl环境中生长良好。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繁殖表现为细菌的组分和数量的增加。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binary fission)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generation time),多数细菌为20~30 min。个别细菌繁殖速度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的代时达18~20 h。细菌分裂时菌细胞首先增大,染色体复制。革兰阳性菌的染色体与中介体相连,当染色体复

制时,中介体一分为二,各向两端移动,分别将复制好的一条染色体拉向细胞的一侧。接着染色体中部的细胞膜向内陷入,形成横隔。同时细胞壁亦向内生长,最后肽聚糖水解酶使细胞壁的肽聚糖的共价键断裂,分裂成为两个菌细胞。革兰阴性菌无中介体,染色体直接连接在细胞膜上。复制产生的新染色体则附着在邻近的一点上,在两点间形成的新细胞膜将各自的染色体分隔在两侧。最后细胞壁沿横隔内陷,整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代细胞。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细菌约20 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胞经7 h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 h后可达10亿以上,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lag phase)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迟缓期长短不一,按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 4 h。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decline phase)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因此,陈旧培养的细菌难以鉴定。

细菌生长曲线只有在体外人工培养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在自然界或人类、动物体内繁殖时,受多种环境因素和机体免疫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可能出现在培养基中的那种典型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在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都有指导意义。掌握细菌生长规律,可以人为地改变培养条件,调整细菌的生长繁殖阶段,更为有效地利用对人类有益的细菌。例如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培养液和对需氧菌进行通气,使细菌长时间地处于生长旺盛的对数期,这种培养称为连续培养。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细菌的新陈代谢是指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其显著特点是代谢旺盛和代谢类型的多样化。

细菌的代谢过程以胞外酶水解外环境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开始,产生亚单位分子(单糖、短肽、脂肪酸),经主动或被动转运机制进入胞质内。这些亚单位分子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转变为共同通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再从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产生能量或合成新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类和核酸。在上述过程中,底物分解和转化为能量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称为合成代谢;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称为中间代谢。伴随代谢过程细菌还将产生许多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

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生化反应是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包括加氧、脱氢和脱电子反应,细菌则以脱氢或氢的传递更为常见。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各种细菌的生物氧化过程、代谢产物和产生能量的多少均有所不同。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发酵;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呼吸,其中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有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硝酸盐、硫酸盐等)为受氢体的是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和发酵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病原菌合成细胞组分和获得能量的基质(生物氧化的底物)主要为糖类,通过糖的氧化或酵解释放能量,并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ADP、ATP)储存能量。现以葡萄糖为例,简述细菌的能量代谢。

发酵

1.EMP(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又称糖酵解。这是大多数细菌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专性厌氧菌产能的唯一途径。反应最终的受氢体为未彻底氧化的中间代谢产物,产生能量远比需氧呼吸少。1分子葡萄糖可生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2分子ATP和2分子NADH + H+。关于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随细菌的种类不同而异。

2.磷酸戊糖途径又称一磷酸己糖(hoxose monophasphote, HMP)途径,是EMP途径的分支,由己糖生成戊糖的循环途径。其主要功能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前体和还原能,反应获得的12(NADPH+H+)可供进一步利用,产能效果仅为EMP途径的一半,所以不是产能的主要途径。需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CO2 、H2O,并产生38分子ATP。需氧呼吸中,葡萄糖经过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者脱羧产生乙酰辅酶A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然后将脱出的氢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酸化,最终以分子氧作为受氢体。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专性厌氧菌没有需氧电子传递链和完整的三羧酸循环,1分子葡萄糖经厌氧糖酵解只能产生2分子ATP,最终以外源的无机氧化物(CO2 、SO42- 、NO3—)作为受氢体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常见的有:

糖发酵试验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例如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而伤寒沙门菌可发酵葡萄糖,但不能发酵乳糖。即使两种细菌均可发酵同一糖类,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大肠埃希菌有甲酸脱氢酶,能将葡萄糖发酵生成的甲酸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故产酸并产气;而伤寒沙门菌缺乏该酶,发酵葡萄糖仅产酸不产气。

VP(Voges-Proskauer)试验大肠埃希菌和产气杆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两者不能区别。但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碱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二乙酰,二乙酰与含胍基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是为VP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不能生成乙酰甲基甲醇,故VP试验阴性,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产气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后者经脱羧后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故培养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是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埃希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pH ≤4.5,甲基红指示剂呈红色,则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当某些细菌(如产气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可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并分解铵盐生成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是为该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为唯一碳源,故在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是为枸橼酸盐试验阴性。

吲哚(indol)试验有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

生成吲哚(靛基质),经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是为吲哚试验阳性。

硫化氢试验有些细菌如沙门菌、变形杆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生成硫化氢,硫化氢遇铅或铁离子生成黑色的硫化物。

尿素酶试验变形杆菌有尿素酶,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变碱,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为红色,是为尿素酶试验阳性。

细菌的生化反应用于鉴别细菌,尤其对形态、革兰染色反应和培养特性相同或相似的细菌更为重要。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例如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杆菌则为“--++”。现代临床细菌学已普遍采用微量、快速的生化鉴定方法。根据鉴定的细菌不同,选择系列生化指标,依反应的阳性或阴性选取数值,组成鉴定码,形成以细菌生化反应为基础的各种数值编码鉴定系统。同时,也可用细菌鉴定软件分析细菌的生化反应谱。更为先进的如 VITEK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高级专家系统药敏报告仪完成了细菌生化鉴定的自动化。此外,应用气相、液相色谱法鉴定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中挥发性或非挥发性有机酸和醇类,能够快速确定细菌的种类。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细菌利用分解代谢中的产物和能量不断合成菌体自身成分,如细胞壁、多糖、蛋白质、脂肪酸、核酸等,同时还合成一些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在细菌致病作用中甚为重要。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色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色素使培养基或感染的脓汁呈绿色。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细菌色素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细菌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功能尚不清楚。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只有多粘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等。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细菌素与抗生素不同的是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细菌素称大肠菌素(colicin),其编码基因位于Col质粒上。细菌素在治疗上的应用价值已不被重视,但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例如人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也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了解细菌的生理需要,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可用人工方法提供细菌所需要的条件来培养细菌,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细菌获得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外,尚

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等。

根据不同标本及不同培养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接种和培养方法。常用的有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已接种标本或细菌的培养基置于合适的气体环境,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置于空气中即可,专性厌氧菌须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培养。多数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需要CO2,但分解糖类时产生的CO2已足够其所需,且空气中还有微量CO2,不必额外补充。只有少数菌如布鲁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初次分离培养时必须在5%~10% CO2环境中才能生长。

病原菌的人工培养一般采用35~37℃,培养时间多数为18~24 h,但有时需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作最佳选择,如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则应选用对数期的培养物。

二、培养基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培养基一般pH为7.2~7.6,少数的细菌按生长要求调整pH偏酸或偏碱。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糖类产酸,故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以保持稳定的pH。培养基制成后必须经灭菌处理。

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培养基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它是配制特殊培养基的基础,也可作为一般培养基用。如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蛋白胨水等。

增菌培养基若了解某种细菌的特殊营养要求,可配制出适合这种细菌而不适合其他细菌生长的增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的是营养要求相同的细菌群。它包括通用增菌培养基和专用增菌培养基,前者为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合适的生长因子或微量元素等,以促使某些特殊细菌生长繁殖,例如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需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后者又称为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即除固有的营养成分外,再添加特殊抑制剂,有利于目的菌的生长繁殖,如碱性蛋白胨水用于霍乱弧菌的增菌培养。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例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若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也可起到选择作用。实际上有些选择培养基、增菌培养基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

鉴别培养基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一般不加抑菌剂,观察细菌在其中生长后对底物的作用如何,从而鉴别细菌。如常用的糖发酵管、三糖铁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等。

厌氧培养基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用的培养基,称为厌氧培养基(anaerobic medium)。这种培养基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特殊生长因子,氧化还原电势低,并加入美蓝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其中心、脑浸液和肝块、肉渣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吸收培养基中的氧;硫乙醇酸盐和半胱氨酸是较强的还原剂;维生素K1、氯化血红素可以促进某些类杆菌的生长。常用的有庖肉培养基(cooked meat medium )、硫乙醇酸盐肉汤等,并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加入凡士林或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

此外,还可根据对培养基成分了解的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defined medium),又称为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和化学成分不确定的培养基(undefined medium),又称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也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的琼脂粉,即凝固成固体培养基;琼脂粉含量在0.3%~0.5%时,则为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在培养基中起赋形剂作用,不具营养意义。液

体培养基可用于大量繁殖细菌,但必须种入纯种细菌;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半固体培养基则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细菌。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混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一般经过18~24 h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colony)。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纯培养(pure culture)。这是从临床标本中检查鉴定细菌很重要的第一步。各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在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或干燥、边缘整齐与否,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情况等均有不同表现,这些有助于识别和鉴定细菌。此外,取一定量的液体标本或培养液均匀接种于琼脂平板上,可计数菌落,推算标本中的活菌数。这种菌落计数法常用于检测自来水、饮料、污水和临床标本的活菌含量。

细菌的菌落一般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smooth colony,S型菌落)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2.粗糙型菌落(rough colony,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纹或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R型细菌多由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多糖或蛋白质形成。R型细菌抗原不完整,毒力和抗吞噬能力都比S型菌弱。但也有少数细菌新分离的毒力株就是R型,如炭疽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3.粘液型菌落(mucoid colony,M型菌落)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有厚荚膜或丰富粘液层的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等。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半固体培养基粘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在其中仍可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在医学中的应用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必须取病人有关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其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

2.细菌学的研究有关细菌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等研究都离不开细菌的培养和菌种的保存等。

3.生物制品的制备供防治用的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免疫血清及供诊断用的菌液、抗血清等均来自培养的细菌或其代谢产物。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细菌培养和发酵过程中多种代谢产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溶剂、酒、酱油、味精等产品。细菌培养物还可生产酶制剂,处理废水和垃圾,制造菌肥和农药等。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将带有外源性基因的重组DNA转化给受体菌,使其在菌体内能获得表达。细菌操作方便,容易培养,繁殖快,基因表达产物易于提取纯化,故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制备了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细菌分类学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学科,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发展的学科。细菌的分类原则上分为传统分类和种系分类两种。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

了传统分类的基础,即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菌体形态与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分类的标记。60年代将数值分类(numerical taxonomy)引入了细菌分类,借助计算机将拟分类的细菌按其性状的相似程度进行归类(一般种的水平相似度>80%),以此划分种和属。由于对分类性状的选择和重视程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传统分类又称为人为分类(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

70年代以来,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方法引入细菌分类,使细菌种群的划分建立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化学分析应用电泳、色谱、质谱等方法,对菌体组分、代谢产物组成与图谱等特征进行分析,为揭示细菌表型差异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核酸分析包括DNA碱基组成(G+C mol%)、核酸分子杂交(DNA-DNA同源性、DNA-rRNA同源性)和16S rRNA同源性分析,比较细菌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揭示了细菌进化的信息。这种以细菌发育关系为基础的细菌分类称为系统分类或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又称为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ification),其中16S rRNA更为重要,因其在进化过程中保守、稳定,很少发生变异。1987年Woese在大量16S rRNA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描绘出生物系统发育树,由真细菌(Eubacteria)、古细菌(Archae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共同构成并列的生物三原界。真细菌指比较常见的细菌(bacteria)。古细菌和真细菌同为原核生物,核糖体均为70S。古细菌生存在极端环境(高温、高盐、低pH),细胞壁无肽聚糖,蛋白质合成起始甲硫氨酸不需甲酰化,tRNA基因中有内含子,含有多种RNA多聚酶,蛋白质合成对白喉毒素的抑制敏感,而对氯霉素的抑制不敏感,这些特性与真核生物相同,而与真细菌不同。目前,尚未在古细菌中发现病原菌。

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细菌分类系统专著“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和“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1994)”都已反应了细菌种系分类的研究进展,但在具体编排上也保留了许多传统分类的安排。目前,伯杰(Bergey)分类将细菌分为四大类目、35个群,医学细菌包括在内。

自然界生物分为6界,即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为种系分类的真细菌;广义的细菌包括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狭义的细菌专指其中的细菌,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最具代表性。

细菌的分类层次与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subspecies, subsp.)或变种(variety, var.),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例如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和细菌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分噬菌体型(phage-type)和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其他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而分为生物型(biotype)。变种因易与亚种混淆,已不再单独使用,与其他词复合构成代替“型”的术语,如biovar就是生物型(biotype)。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 strain)。

二、细菌的命名法

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一般属名表示细菌的形态或发现或有贡献者,种名表明细菌的性状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中文的命名次序适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例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脑膜炎奈瑟菌等。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S. typhi等。有些常见菌有其习惯通用的俗名,如tubercle bacillus,

结核杆菌;typhoid bacillus,伤寒杆菌;meningococcus,脑膜炎球菌等。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可在属名后加sp.(单数)或spp.(复数),如Salmonella sp.表示为沙门菌属中的细菌。

相关链接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docx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易化扩散 2. 阈强度 3. 阈电位 4. 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 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 _________ 和_______ 。 2. 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 _______ 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 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 _________ 。 4. 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 __________ 。 5. 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 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 6. 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 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____ 。 7. 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 ________ 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 度扩散。 8. 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 。 9.02和CQ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状态下细胞内 Q浓度_________ 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 1 1 .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__ 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 上______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 ________ 。 12. 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_ 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 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_ 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____ 处于开放状态。 14. 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_ 和_______ 。 15. 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_____ 。 16. 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 。 17.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__ 实现的。 18. 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 。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 ,H 带_____ 。 19. 横桥与 ______ 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 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 _______ 和______ ,其中_______ 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 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 __________ 的功能特征。 22. 阈下刺激引______ 扩布。 三、判断题 1. 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2. 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3.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 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4.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 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5. 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6. 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 传导速度相同。( ) 7.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8. 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9. 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1. 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R () 12. 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13. 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 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 释

第二章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内膜:肌纤维外面包有的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肌外膜: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 A带: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I带:只有细肌丝而没有粗肌丝。 H区:只有粗肌丝而没有细肌丝。 肌小节: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终末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的特殊的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兴奋性:指的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简称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状态: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性:骨骼肌(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收缩性: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大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从肌肉收缩产生张力到张力最大所经历时间为收缩期。 舒张期:从张力最大到张力恢复到最低水平所经历时间为舒张期。

各种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形态与染色:G+,球形葡萄串状排列,无特殊结构。无鞭毛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 菌落特点: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有光泽、不透明的白色或金黄色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不高,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试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致病菌)。 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形态染色:G+,球菌链状排列,可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菌落特点:在血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有乳光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β溶血(+),触酶(-),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矛头状尖向外双球菌,有荚膜 ,无鞭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产生的自溶酶裂解细菌,使血平板上的菌落中央凹陷,边缘隆起成“脐状” 培养基:营养要求较高,加有血液、血清等成分的培养基。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产酸不产气。对菊糖发酵,大多数新分离株为阳性。肺炎链球菌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激活,使细菌加速溶解,故常用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链球菌区别。 淋病奈瑟菌 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 ,肾形,似一对咖啡豆,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菌落特点:菌落凸起、圆形、灰白色或透明、表面光滑的细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多用巧克力培养基 生化反应: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对糖类的生化活性最低,只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染色:G-菌,呈肾形或豆形,两菌相对呈双球状,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的菌株有多糖荚膜和菌毛。 菌落特点: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小菌落。 培养基:专性需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上。 生化反应:绝大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因淋病奈瑟菌不分解麦芽糖,借此可与淋球菌区别),不分解乳糖、甘露醇、半乳糖和果糖,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阳性。能产生自容酶。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 形态染色:G-菌,短杆状,有周身鞭毛和周身菌毛,无芽胞。 菌落特点:灰白色,圆形,湿润,有的可出现溶血环,中等大小S型菌落。 培养基:无特殊要求,琼脂平板、血平板均可。 生化反应:β溶血+,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吲哚试验阳性、甲基红反应阳性、VP试验阴性、枸橼酸盐(IMViC)试验阴性。

微生物重点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教学内容] 细菌 [教学时数] 1学时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 [要求] 1、掌握细菌的细菌的合成代谢及生长曲线 2、掌握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3、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 4、熟悉物理学消毒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5、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 6、了解细菌的分类命名 [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熟悉) A、化学成分:水(最主要)、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 B、物理性质: a、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可用比浊法和分光光度计法估计细菌数目。 b、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c、带电现象:G+菌的PH为2-3 G-性菌PH为4-5,故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 负电荷。 d、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 e、渗透压:G+性菌渗透压为 20-25个大气压 G-性菌渗透压大约为5-6个大气压 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A:营养物质:水、碳源(糖类)、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B:摄取营养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C: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化学、光能)、异养菌(寄生、腐生) D: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a:营养物质 b:PH(病原菌多数的最适PH大约在7.2-7.6) C:温度:病原菌均为嗜热菌,最适温度为37℃ D:气体:专性需氧菌(obigate aerobe) 专性厌氧菌(obigate anaerobe)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E:渗透压 E:细菌的生长繁殖(掌握) a、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binary fassion)一般20分钟分裂一次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 b、菌体的生长繁殖:1、迟缓期(lag phase)短暂适应阶段 2、对数期(logarithmic time)细菌迅速增长,研究细 菌内的生物学状况(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实验等应选用该时期) 3、稳定期(stationary time)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 抗生素在该时期产生。 4、衰亡期(decline time) 3、细菌的新陈代谢

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一、填空题(30分)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模型 2.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_______和_______。 3.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_。 5.静息电位负值增加的细胞膜状态称为_______。 6.构成动作电位除极过程的主要电流是_______。 7.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__。 8.主动转运的特点是_______浓度梯度转运。 9.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内流的转运方式属于______扩散。 10.脂溶性小分子(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 11.阈电位是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______离子通透性增大所造成的,故接近______的平衡电位。 13.降低神经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4.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5.Na+泵是______酶,它分解1分子A TP可以从胞外泵入_______,从胞内泵出_______。 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_____和_____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8.当肌纤维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内的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此时肌肉若作等长收缩,它产生_____最大,若作无负荷收缩,它的_____最大。 二、判断题(12分) 1.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2.细胞的兴奋性与阈值呈正变关系。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数值等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4.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5.动作电位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幅度随传导距离逐渐减小。 6.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7.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钙离子被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转运回肌浆网中。 9.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是电压依从式离子通道。 10.肌肉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是由于肌丝本身缩短或卷曲造成的。 11.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耗能过程。 12.骨骼肌强直收缩时,伴随每次刺激出现的肌肉动作电位亦会发生融合或总和。 三、单选题(182分) 1.通道扩散的特点( ) A 逆浓度梯度 B 消耗化学能 C 转运小分子物质 D 转运脂溶性物质 E 以上都不是 2.刺激是( ) A 外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的变化 C 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 引起机体抑制的环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就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与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与防治原则等都有 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 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与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 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就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 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 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就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就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就是原核生物细 胞所特有的物质,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组成与连接的方式亦有差别。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 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图11-3,a),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与四 肽侧链两部分组成(图11-3,b)。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

A02-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多 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产等都密切相关。 诸如对于人体的正常菌群,特别是益生菌(probiotic),如何促进其生长繁殖和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于致病菌,了解其代谢与致病的关系,设计和寻找有关诊断和防治的方法。利用细菌的代谢来净化环境,开发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水分是菌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细胞 总重量的75%~90%。菌细胞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等。还有少数的无机离子,如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及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细菌尚含有一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 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这些物质在真核细胞中还未发现。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细菌,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使用比浊法 或分光光度计可以粗略地估计细菌的数量。由于细菌具有这种光学性质,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葡萄球菌直径约1μm,则1cm3体积的表面积可达60000cm2; 直径为1cm 的生物体,每cm3体积的表面积仅6cm2,两者相差1万倍。因此细菌的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蛋白质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革兰阳性菌pI为2~3,革兰阴性菌pI为4~5,故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电荷更多。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渗透压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细菌 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但有坚韧细胞壁的保护不致崩裂。若处于比菌内渗透压更高的环境中,菌体内水分逸出,胞质浓缩,细菌就不能生长 繁殖。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各类细菌的酶系统不同,代谢活性各异,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同。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自养菌(autotroph)该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CO32―作为碳源,利用N2、NH3、NO2―、NO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chemotroph),或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称为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的 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对细菌进行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其生长所必须的各种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水细菌所需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碳源各种碳的无机或有机物都能被细菌吸收和利用,合成菌体组分和作为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主要从糖类获得碳。 氮源细菌对氮源的需要量仅次于碳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很多细菌可以利用有机氮化物,病原性微生物主要从氨基酸、蛋白胨等有机氮化物中获得氮。少数病原菌如克雷伯菌亦可利用硝酸盐甚至氮气,但利用率较低。 无机盐细菌需要各种无机盐以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3~10-4mol/L的元素为常用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6~10-8 mol/L元素为微量元素。前者如磷、硫、钾、钠、镁、钙、铁等;后者如钴、锌、锰、铜、钼等。各类无机盐的功用如下:①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②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③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④调节菌体内外的渗透压;⑤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作用密切相关。例如白喉棒状杆菌在含铁0.14mg/L的培养基中毒素量最高,铁的浓度达到0.6mg/L时则完全不产毒。在人体内,大部分 铁均结合在铁蛋白、乳铁蛋白或转铁蛋白中,细菌必须与人体细胞竞争得到铁才能生长繁殖。具有载铁体(siderophore)的细菌就有此竞争力, 它可与铁螯合和溶解铁,并带入菌体内以供代谢之需。如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毒株和无毒株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有一种称为分枝菌素(mycobactin)的载铁体,而后者则无。一些微量元素并非所有细菌都需要,不同菌只需其中的一种或数种。 生长因子许多细菌的生长还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少数细菌还需特殊的生长因子,如流感嗜血杆菌需要Х、Ⅴ两种因子,Ⅹ因子是高铁血红素,Ⅴ因子是辅酶Ⅰ或辅酶Ⅱ,两者为细菌呼吸所必需。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水和水溶性物质可以通过具有半透膜性质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营养物需经细菌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分解 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指营养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其驱动力是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将不需要任何细菌组分的帮助,营养物就可以进入细胞质内的过程称为简单扩散。如果需要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来帮助或促进营养物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如甘油的转运就属 于后者,进入细胞内的甘油要被甘油激酶催化形成磷酸甘油才能在菌体内积累。 主动转运系统主动转运系统是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营养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提供能量。细菌有如下三种主动转运系统: 1.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periplasmic-binding protein-dependent transport system):营养物与周浆间隙内的受体蛋白结合后, 引起后者构型的改变,继而将营养物转送给细胞膜上的ATP结合型载体(ATP-binding cassette-type carrier),导致ATP水解提供能量和营养物通过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清晰整齐)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对鉴别细菌,研究致病性,诊断疾病和防治原则等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细菌体积微小,一般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才能观察到。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细菌种类不同,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或在同一生长环境的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有差别。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及螺旋状,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一)球菌(coccus) 球菌单个菌细胞基本上呈球状。按细菌生长繁殖时的分裂平面及分裂后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球菌分为: 1.双球菌:细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个菌细胞成双排列,如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细菌由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细胞聚集在一起似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细菌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5.八叠球菌:细菌在上下、前后和左右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细胞联在一起。 (二)杆菌(bacillus) 杆菌呈杆状,多数为直杆状,也有稍弯的。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很大。大杆菌如炭疽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杆菌长2~3μm,小的如流感杆菌长0.7~1.5μm。菌体粗短呈卵园形的称为球杆菌;菌体末端膨大成棒状,称棒状杆菌;菌体常呈分枝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大多数杆菌是单个、分散排列的,但有少数杆菌分裂后菌细胞连在一起呈链状,称为链杆菌。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螺形菌菌细胞呈弯曲或旋转状,可分为两类: 1.弧菌:菌细胞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2.螺菌:菌细胞有多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呈“S”或海鸥形者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四个部分组成。某些细菌除具有其基本结构外,还有荚膜、鞕毛、菌毛、芽胞等特殊结构。 一、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位于细菌的最外层,是一层质地坚韧而略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还有其特殊组成成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是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是原核生物细胞所

细菌的生理(重点)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营养物质和合成各种所需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细菌具有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具有代谢旺盛、繁殖迅速的特点。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化学组成 1.与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糖类、脂类和核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2.水占75-90%,为主要成分。 3.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还有少量无机离子,包括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 4.还含有一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 二、物理性状 1.光学性质细菌为无色半透明小体,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观察-染色法-相差显微镜。 2.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菌的内外物质交换。 3.带电现象细菌的固有成分50-80%是蛋白质,主要为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G+菌的等电点pH为2-3 G-菌的等电点pH为4-5 因此,在弱碱性或近中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等电点越低带负电荷越多。意义: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和抑菌杀菌作用有着密切关

系。 4.半通透性 意义:细菌为了利于内外物质交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其细胞壁和细胞膜都为半通透性。 5.渗透压细菌体内由于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其渗透压极高。 革兰阳性菌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也有5-6个大气压。 意义:细菌一般处于相对低渗的环境,有坚韧的细胞壁保护不致崩裂。细菌若处于高渗环境中,菌内水分逸出,胞质脱水浓缩,细菌就不能繁殖。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1.水:溶解营养物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 2.碳源:主要来源于糖类,是合成菌体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成分,又是细菌的能量来源。 3.氮源:来源于氨基酸、蛋白质等,合成菌体成分。肺炎克雷伯菌可利用硝酸盐甚至氮气。 4.无机盐:常用元素(P、S、K、Na、Mg、Ca、Fe、)和微量元素(钴、锌、锰、铜、钼)。 作用: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维持酶活性;参与能量的贮存和转运;调节内外渗透压;与菌的生长繁殖与致病作用有关。 5.生长因子:自身不能合成的,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特殊:流感嗜血杆菌-X因子、V因子等。 二、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水和水溶性物质可通过具有半透膜性质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需经细菌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细菌的分类(G+和G-)

细菌的分类(G+和G-)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李式杆菌属、丹毒丝菌属、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分歧杆菌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棒状杆菌属、红球菌属、丹毒杆菌、气肿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式杆菌、流感副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绿脓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G+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 G—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属) G+ 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结核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麻风杆菌(分歧杆菌属)抗酸菌 G—杆菌: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福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百日咳杆菌(包特菌属)、 肠炎杆菌(沙门菌属)、绿脓杆菌(假单胞菌属)、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附:(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单系群。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革兰氏阴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兰氏阳性)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2章细菌的生理 一、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工培养基按功能或用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类培养基。 6.人工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类培养基。 7.细菌的色素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种。 8.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细菌___________,SS 培 养基多用于_____________的分离培养。 二、判断改错题 1.一般细菌约 20min分裂一次。 2.大多数致病菌属于自养菌。 3.硫化氢属于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结核杆菌属于微需氧生长的细菌。 5.外毒素的合成、芽胞的形成多在细菌的对数生长期。 三、选择题 【A型题】 1.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 pH 值范围适 A.4.0~6.0 B.5.5~6.5 C.7.2~7.6 D.8.0~9.0 E.8.4~9.2 2.细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及保存菌种多选用细菌生长繁殖的哪个期? A.适应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迟缓期 E.衰亡期 3.吲哚试验阳性的细菌,是因为它能分解 A.胱氨酸 B.色氨酸 C.葡萄糖 D.枸橼酸盐 E.乳糖 4.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以 A.孢子出芽方式 B.二分裂法方式 C.增殖方式 D.自我复制方式 E.有丝分裂方式 5.“菌落”是指 A.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菌细胞 D.不同种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E.细菌在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X 型题】 1.IMViC 试验主要用于区别下列哪两种病原菌? A.产气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葡萄球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球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是指 A.热原质 B.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色素 E.抗生素 3.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是指 A.细菌素 B.硫化氢 C.吲哚 D.维生素 E.外毒素 4.吲哚(靛基质)试验呈阳性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伤寒杆菌

细菌和微生物的区别

细菌和微生物的区别: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微生物的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 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二、微生物的类群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细胞壁 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 结构拟核鞭毛 特殊结构荚膜芽孢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人们通常所说

生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与下列哪些功能有关 A.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B.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C. 细胞膜的免疫功能 D. 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E.以上都不是 2.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的因素是细胞膜中 A. 脂质的熔点 B. 胆固醇的含量 C. 脂质含脂肪酸的饱和度 D. 糖蛋白的含量E.以上都不是 3. 电解质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 A. 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 B. 膜对该离子通透性 C. 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D. 化学性质该离子的E.该离子的分子 4.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 A. 有结构特异性 B. 饱和现象 C. 竞争性抑制 D. 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E.以上都不是 5. 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 A. 顺电位差进行 B. 不消耗能量 C. 以“载体”为中介 D. 逆浓度差进行E.消耗能量 6. 刺激的主要参数是 A. 刺激强度 B. 刺激持续时间 C. 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D. 时值E.基强度 7. 下列那些指标可反映组织的兴奋性 A. 阈强度 B. 时值 C. 基强度 D. 强度-时间曲线E.以上都不是 8.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 A. 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 B. 不随细胞外Na+含量的改变而变化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 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E.可以总合 9. 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 无“全或无”现象 B. 无不应期 C. 呈电紧张扩布 D. 可以总合E.以上 都不是 10.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 单向传递 B. 化学传递 C. 时间延搁 D. 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E.易受环境因素 ★答案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1、实验原理 (1)细菌生化试验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2)糖(醇)类发酵试验 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亦不相同,如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定。在配制培养基时预先加入溟甲酚紫[P HS . 2 (黄色)一6 . 8 (紫色)] ,当发酵产酸时,可使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气体产生可由发酵管中倒置的杜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甲基红(Methylred )试验(该试验简称MR 试验) 很多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 降低到4 . 2 以下,这时若加甲基红指示剂呈现红色。因甲基红指示剂变色范围是pH4 . 4 (红色)一pH6 . 2 (黄色)。若某些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但很快将丙酮酸脱梭,转化成醇等物,则培养基的pH 仍在6 . 2 以上,故此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现黄色。 (4)大分子物质代谢实验. 靛基质(口引睬)试验 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蛋白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叫睬),靛基质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形成玫瑰色靛基质(红色化合物)。 硫化氢试验 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的氨基酸(肌氨酸、半肌氨酸等),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铅盐或铁盐,形成黑色沉淀硫化铅或硫化铁。为硫化氢试验阳性,可借以鉴别细菌。 明胶液化实验 某些细菌具有胶原酶,使明胶被分解,失去凝固能力,呈现液体状态,是为阳性。淀粉水解试验(在紫外诱变中做,本实验不做) 细菌对大分子的淀粉不能直接利用,须靠产生的胞外酶(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糊精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再被细菌吸收利用,细菌水解淀粉的过程可通过底物的变化来证明,即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 (5)有机酸盐及氨盐利用试验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