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大师著作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画近现代巨匠作品欣赏(5)于非闇

中国画近现代巨匠作品欣赏(5)于非闇

中国画近现代巨匠作品欣赏(5)于非闇中国画。

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统称。

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中国特有的墨或植物颜料、矿石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中国特有的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国画,植根于华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历经2千多年,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等等融为一体的完整艺术体系,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造型艺术高峰。

于非闇中国画家。

(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生于北京。

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山东蓬莱人,母系为爱新觉罗氏。

幼时读过私塾。

擅长工笔花鸟画,亦工写意花鸟,初学陈洪绶,继之研究宋元诸家,对赵佶工笔花鸟画法用功尤深,其画线条严谨、劲挺有力,设色典雅、清丽、匀净,画面具有装饰性,形象刻画细致精微,生动传神。

有“工笔大师”之美誉。

1908年入满蒙高等学堂;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

一年后任教于北京市立第二小学,兼任及北京《晨报》美编,同时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绘画。

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任职于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

此时他担任古物陈列所附设的国画研究馆的导师,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华北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相继担任了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等职。

1959年7月3日卒于北京。

代表作有《玉兰黄鹂》《红杏山鹧》《和平鸽》等。

于非闇作品欣赏玉兰黄鹂纸本设色102.5×76cm 1956年中国美术馆藏《秋梧鸣禽》立轴,丙子(1936年)作1936年《草花蚱蜢》立轴,丙子(1936年)作《梅雀争春》立轴 1937年104×55cm1939年《草虫图》立轴 1940年作设色纸本92×34cm 《红叶鹦鹉》镜心 1941年设色纸本95×43cm 《拟李迪《雪树寒禽图》》立轴(1942年)设色纸本127.3×59.2cm1944年1945年1947年1947年1947年《富贵图》镜心设色纸本98×34cm此作品原为美国史迪威将军之女儿珍藏。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一)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一)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一)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一)喜上眉梢设色纸本 1945年作款识:林木无声雪色残,一株晴玉倚琅玕,双禽何事栖来晚,且身枝头度岁寒。

乙酉嘉平,感而制此。

非闇。

钤印:于照之印、非闇、画行可耻题跋:于非闇长大千十一岁,在北京晨报艺圃辟有专栏。

癸酉(1933年)大千赴北京与于氏交契,同出入花鸟市场,大千促于氏改瘦金体以配其工笔花鸟,大千亦颇有进境。

乙亥嘉平,于氏撰南张北溥之文,张氏名声从此乃定。

此画作于二人相交后十有一年矣。

癸巳炎夏,君约傅翁题。

钤印:傅申、君约民国早期的中国画坛,受文人画思想影响,尚写意轻工笔。

于非闇中年以后才开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先由陈道复的小写意入手,进而写陈老莲双钩设色花鸟,终上溯北宋院画。

以严谨工致的线描,绚丽夺目的色彩,于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为了让自己画的花鸟「比真花更美丽,比真鸟更活泼」,于非闇一方面学习古典绘画技巧,一方面通过养花养鸟进行写生,将素描和写生有机地结合起来。

书法学赵佶,瘦硬华美,瘦金与工笔花鸟的结合使画面更加和谐静谧。

此轴创作于1946年,正值作者年富力强,阅历、笔头工夫都臻于化境的阶段。

纵观是作,布局严谨,构图显然与北宋院画一脉相承。

两只喜鹊站据腊梅枝头,顾盼对望,形象生动可爱,用笔劲健而设色典雅,富于装饰性。

花鸟草虫卷设色纸本 1945年作(724万港元,201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款识:忍辱八年,依然故我,晴窗无俚,作此遣怀。

乙酉(1945年)秋八月并记于玉山砚斋。

非闇照。

钤印:于照之印、非闇花鸟册页设色纸本 1945年作款识:宋人写生首重气骨,勾勒傅染徐熙且先落墨也。

元明以来崇尚雅淡,其敝遂靡靡无复气骨,近且以狂怪为高矣。

丁酉五月,记于玉山砚斋,非闇于照。

钤印:于照之印(白文)、非厂居士(朱文)、于非闇(朱文)、一字非厂(朱文)、非闇(朱文)、于照印(半朱半白)、于照(白文)、于照之印(白文)题签:于非闇花鸟册。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八)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八)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八)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十八)孔雀设色纸本 1953年作雁荡山鹧图设色纸本 1953年作花卉册页(六帧)设色纸本 1954年作于非闇的绘画作品布局严谨,形象生动,线条挺秀劲拔,用笔上以书入画,表现出形象的气骨。

他的工笔花鸟画设色艳丽,很有装饰风格却不落入俗套,用轻色时淡而见彩,清理柔和,其画富丽典雅兼有,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花鸟六帧》为于老应其入室女弟子俞致贞索画而绘制,每一幅画作皆一笔不苟,设色谨严,皆以最精致的手段刻画草虫花卉,捕捉大千世界渺小生命的一举一动,把自然物的基本特征传达出来,形成强烈视觉效果。

牡丹家鸽设色纸本 1954年作牡丹设色纸本 1954年作牡丹蜂雀绢本设色 1954年作《牡丹蜂雀》图的主体是一株牡丹和几只小雀、数点蜜蜂。

为把牡丹雍容华贵之姿表现出来,画家采用了低视点的表现手法,把地平线压得很低,整个背景不画一物,用一片纯净来衬托风姿绰约的牡丹。

牡丹枝干遒劲,在碧叶繁茂中花朵盛开,数点蜜蜂忙忙碌碌,围着花朵转来转去,四只小雀在枝干间嬉戏。

在画家精心的经营中,欣欣向荣的富贵之气溢满画面。

从题跋中看出,此图画于我国宪法公布之日,画家借此表达自己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可一目了然。

大丽花设色纸本 1955年作(977.5万元,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牡丹设色纸本 1954年作款识:大丽花旧名西番莲、缠枝莲,又名天竺牡丹。

老舍先生庭前种此花,花大如盘,浓艳鲜丽,富我画稿,因写此乞正。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非闇并记。

钤印:于非闇、非闇日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于非闇曾从齐白石学篆刻和写意画,三十年代改画工笔,在北京画坛环境和张大千等的影响下,攻摹宋画,写赵佶瘦金体书,成为北京地区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其勾勒能刚能柔,填色匀厚,在写生、白描、渲染各方面都有深厚功夫,画风雍容典雅,对传承与发扬宋代院画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图是其晚年之作,以老舍庭前所种大丽花为“画稿”,并赠送老舍先生。

于非闇新中国时期的艺术新变

于非闇新中国时期的艺术新变

于非闇新中国时期的艺术新变作者:马明宸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6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京华画坛名声尚未大显的于非闇先生,以教学与撰稿忙于生计并习绘画,在1935年,他以45岁的年纪,从写意花鸟与山水画领域忽然转向了工笔花鸟画,并精研古法、广博涵养,历经十几年摸索,在40年代的北方画坛渐成一家。

于非闇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兴废续绝,重振遗风,其复古风格在民国画坛横空出世,若平地风雷,并因此奠定了他20世纪的工笔花鸟画大师的地位。

但是于非闇这个时期的艺术成就还只是为他最后十年的艺术新变提供了一个基础,进入新中国时期,于非闇的艺术生涯才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国家为其提拱了良好的创作条件,没有了衣食之忧,他才得以全力投入自己的艺术探索。

这个时期新中国的文艺政策与社会环境影响、激励了这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再度绽放华彩,佳作频出,新境迭呈,于非闇再使这门民族文化精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升华嬗变、创造出了最后的辉煌。

同时于非闇艺术的富丽堂皇与高贵典雅的风格也与新中国的太平治世相契合,应合了时代精神与审美趣味,“北于”画风永远地闪耀在新中国美术史的星空。

牡丹因其象征富丽华贵而成为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经典题材,专于此科者不乏其人,同样这也是于非闇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与时代氛围相契合,于氏于此用工尤勤,在四五十年代,于非闇笔下的牡丹多种多样,但大多色彩艳丽,红色、粉色、紫色均有。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由于他的画作转变了鉴赏对象,画家不用再为卖画而累,所以他笔下的牡丹逐渐超越世俗,进入自由和唯美的境界。

这个时期于非闇笔下的牡丹开始稍洗铅华,由艳丽趋于淡雅,更显华贵,于非闇1950年创作了《墨牡丹》,放弃色彩,1959年再作《白牡丹》,尤其别具一格。

他画牡丹并不拘泥于实物,汇集了春花、夏叶与秋千的典型之美,集于一体,尤具风神。

于非闇习画始于写意,写意画强调用笔,要求笔墨皆活,再加上他的书法功底,所以,这就积淀形成了于非闇的线条功夫,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功底。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二)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二)

【名品赏析】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二)于非闇工笔花鸟画欣赏(二)拟北宋四喜图设色纸本(2875万元,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四喜图 1936年作款识:四喜图。

拟北宋人笔于玉山研斋,非闇。

钤印:于照私印、非闇、我思古人于非闇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明末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力研究赵佶手法。

他曾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接触到不少古画,并进行临摹,提高了画艺,汲取许多技法。

他还专程到沈阳故宫临摹黄筌《写生珍禽图)及赵佶《瑞鹤图》。

他早年曾研究过北宋赵昌《四喜图》,其在专著《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第二章“我所研究过的古典工笔花鸟画”中提到赵昌《四喜图》:“赵昌四喜图,绢本着色大立轴,原画绢已受潮霉,但是神采奕奕,色墨如新。

他是否赵昌,董其昌的鉴定不能即作为定评。

但是作为北宋中期的花鸟画来看,可疑之点却很少。

它描绘雪后的白梅、翠竹和山茶花,与那些噪晴、啄雪、闹枝、呼雌的禽鸟。

突出的塑造了黑间白各具情态的四只喜鹊,这些喜鹊比原物只大一些而不缩小。

他对喜鹊用大笔焦墨去点去捺,用破笔去丝去刷,特别是黑羽白羽相交接的地方,他是用黑墨破笔丝刷而空出白色的羽毛,并不是画了黑色之后,再用白粉去丝或刷出来的白色羽毛。

这一画羽毛的特点,自五代黄筌到北宋赵佶,可以看出是一个传统。

这一特点在南宋后就很少见了。

他另外还画了两只相思鸟,两只蜡嘴鸟(都是一雌一雄)和一只画眉鸟。

翎与毛的画法,也和‘山鹧棘雀图’一样,有显著的区别。

此外,如梅花的枝干,石头的锋棱,竹子竹叶等等,既不同于黄居寀,也不同于崔白,他把春天已经到来的景色,完全活生生的刻划出来。

”中国传统书画以表现人的精神为主要目的,而工笔要求一丝不苟的描绘出事物的形态、结构与色彩,不允许有偶然的误笔,但也要尽量的避免呆板。

故而于非闇通过观察实物的具体形态,总结出造型规律,通过写生将其生动化,并变化出各种形态。

此幅构图繁密,坡石、修竹、桃花、杜鹃花,还穿插着四只喜鹊和六只各色鸟类,虽内容复杂,但章法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丝毫不见杂乱和堆砌痕迹,只使人感到“喜鹊叫,喜事报,桃花开,春来到”的热闹和喜庆,整个画面呈现出富贵吉祥的典雅气派。

“雅人深致”于非闇:从生活的真实过度到艺术的真实

“雅人深致”于非闇:从生活的真实过度到艺术的真实

“雅人深致”于非闇:从生活的真实过度到艺术的真实现代著名画家叶浅予曾说过:“工笔画因为偏重细致的刻画和厚重的色彩,易流于顾其形而其神,有成见的人便认为工笔画有先天的缺陷,来贬低这一画派,是不公平的。

”他接着又说,“于老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主张工笔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和兼工带写,为了达到形神兼备,在创作时就要考虑兼工带写这一表现方法。

”这个“于老”,指的便是于非闇。

于非闇像于非闇(1889-1959),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厂、非闇、非庵,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近现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大师。

曾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

于非闇《百鸟朝凤》于非闇不仅是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大家,同时也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

雕青嵌绿、富丽绚彩的工笔设色,一与用笔细劲、瘦硬有神的“瘦金体”两相结合,便融合而成明艳而不失清逸、至瘦而不失其肉的雅人深致之象。

于非闇《浓艳破狂愁》从艺之路于氏原本祖籍山东蓬莱,在于非闇四代之前移居北京,此后便定居于此,直至于非闇出生。

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是清朝举人,也都以教书为业。

而母亲、妻子均是满清宗室,皇族后裔。

有着这样的家世,那家中藏有的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缂丝等物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幼年中的于非闇就在这股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对诗文和书画篆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于非闇《耄耋图》到了上学的年龄,于非闇先后入读满蒙高级学堂和北京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还曾随日籍教员学过素描水彩等西洋绘画技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是年22岁的于非闇回到山东蓬莱老家,开始向民间画家王润暄先生学习花鸟、草虫画法,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

启蒙老师精湛的工笔花卉草虫技法,令于非闇深受影响,由此开启了日后于非闇工笔花鸟的大道。

于非闇《梧桐鸣秋》后来于非闇重新回到北京工作,沿着长辈们的生活之路,先后在北京市第二小学、市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花鸟巨匠,工笔一代圣手:于非闇,富贵牡丹图

花鸟巨匠,工笔一代圣手:于非闇,富贵牡丹图

花鸟巨匠,工笔一代圣手:于非闇,富贵牡丹图于非闇,清代光绪年间人,出生在北京四合院。

本是汉族,祖籍山东蓬莱,后移居北京。

于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于非闇母亲是满族人。

于非闇初名魁照,号抑枢,后改名照,号非厂、非铑、老非,曾以“闲人”为笔名,堂号玉山砚斋。

后来曾任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导师。

解放后,于非闇成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担任过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国画研究院副会长,北京画院院长等职务。

于非闇出生书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了家族浓厚的文化薰陶,对书画和诗文兴趣浓厚。

民国七年,他开始了学习工笔花鸟草虫画法。

青年时期也和北京清末一些八旗子弟那样是一位'玩家',业余从民间画师王润暄学会养菊花、水仙,养蟋蟀、蝈蝈,学会制作颜料。

于非闇在《自我绍介》中说:“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五六年的光景,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

”这是说他从民间画家王润暄学画之始,是自工笔起步的,这位启蒙老师擅工笔花卉草虫,尤以画蝈蝈闻名于世,对他终生的艺术样式都产生着影响。

此后,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花鸟,工笔、简笔,以半工半简、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

于非闇弟子喻继高先生有一次打开窗户,一只黑色蝴蝶飞进来,沿着他所画的粉红色茶花上下飞舞,然后落在'花'上,久久不离去。

据传五十年前于非暗画牡丹时,曾有蝴蝶飞来,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非闇是由院体工笔花鸟画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家。

他对传统极看重,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认真地临过赵佶的《御鹰图》、黄筌的《珍禽图》,并对其流传进行过考证。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

1937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南京举办,黄君璧和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谢稚柳五人被聘为美展的审查委员。

当年5 月,这五位一起启程赴浙江温州的雁荡山旅游,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合作了一幅《雁荡山色图》,这五位分别是来自东南沿海浙江和江苏的方介堪、谢稚柳,来自西部四川古西州的张大千,来自广东南海的黄君璧和来自山东蓬莱的于非闇。

于非闇佳作两幅

于非闇佳作两幅

于非闇佳作两幅
于非闇出身满洲书香世家,接受了来自祖辈的熏陶,钟情于诗文书画。

据于非闇自己回忆,早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工笔花卉和调制颜色,经过数十年的钻研,终于登上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巅峰。

于氏对于所画物象的认识,一方面来自得晤前人名作的学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生活的潜移默化。

钓鱼、养鸽、莳花,称得上是北京人生活的必需品。

于非闇姚黄
“花品姚黄冠洛阳,巴中春早羡孤芳。

”“姚黄”即为极品牡丹,位居中国牡丹四大名品之首,花色淡黄,花冠挺拔。

于非闇笔下的牡丹,大多色彩浓烈,借以表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庙堂气象。

《姚黄》则是将绚烂回归于平淡,表现出的则是更具雅致内涵的效果。

画中用笔依然保持着于氏工笔花卉之技法,将花、叶、枝集于一身的理想造型,取得了富贵之姿态与淡雅之色调的统一,二者相得益彰。

于非闇野蔬草虫
1944年作纸本立轴
118.5×55cm
RMB:3,500,000-4,500,000
《野蔬菜虫》作所绘事物包括白菜,萝卜,辣椒等蔬菜,昆虫则有蚱蜢,螳螂、蜻蜓,蝴蝶等。

对于这些物象的表现,于非闇赋色、运笔各有不同。

蔬菜采用没骨法,白菜直接以不同深浅层次的墨色表现,同时注意落笔形态控制以表达出纹理脉络。

萝卜则以不同颜色的表现,注意饱满,水分充足之特征。

辣椒则以朱砂写出,复以花青表现椒干。

昆虫则以墨勾出轮廓,填以不同的颜色,纤毫毕现,一丝不苟。

整幅画作对物象的描绘穷尽其态,生活气息浓郁,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热爱与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