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合集下载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陈奂生上城》教案篇1目的: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过程:一、文章导读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

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

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

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

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

“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

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二、情节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情节设计精巧,耐人寻味。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

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

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

卖油绳的设计。

能做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买帽子。

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

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预示“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

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2024学年泰安市高三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泰安市高三语文(上)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泰安市高三语文(上)12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

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

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

觉醒、漂泊、寻根与乡土文学式微

觉醒、漂泊、寻根与乡土文学式微

觉醒、漂泊、寻根与乡土文学式微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为现当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显然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内史诗般地呈现了中国广大百姓的心路历程,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改革浪潮的波动,乡村人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政治意识、生活方式如影随形般地发生着转变。

而这一切在乡土作家那里是对乡土的存在主义的关怀。

然而,乡土小说最大的特征是作家通过记忆重组的方式来描写故乡的农村生活,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时代色彩,并蕴含着作家眷恋故乡的情结与某种失落感。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传统性表征的方式之一,被理论批评家一再剖析和确认。

在现代性的审视中,它又被当做一种重要的拷问视点。

中国论文网/5/view-6635095.htm李徽昭在其作品《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文学的乡土透视》中,从乡土意识、乡土省思和乡土穿越三个板块来深入剖析,并且围绕乡土的退隐与现代性迷茫两大主题而展开论述。

实际上,这也是当下乡土文学所面临的两大困境。

著作中依次选取了同一地域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他们对乡土叙事的变迁清晰地展现了乡土写作意识的流变。

事实上,任何一个作家都以自身的视野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因此这就对乡土题材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规定。

老一辈作家高晓声1950年代初登文坛,激起了乡土写作的一个浪潮,其笔下的陈奂生形象更是凝聚了农民的多重性格。

出生于1960年代的作家韩东及1970年代末的新锐作家徐则臣给予乡土写作的式微。

作家们对乡村题材的捕捉和书写,充满了乡土人文的关怀。

高晓声作品中的陈奂生人物形象带有某种典型性。

从“漏斗户主”到进城及后来成为采购员再到出国一系列的角色转变,事实上寄托了高晓声对陈奂生形象从写实到理想的升华,也代表了他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以来创作思想的转变,即乡土人物的觉醒意识。

李徽昭在本部研究论著中另辟新路,提出了新的分析视野,他认识到乡土意识这个概念是揭秘乡土文学的一把钥匙。

乡土意识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包括了乡土情结、民族意识和精神家园意识等。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考场号”、“座位号”栏内填涂考场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19分)材料一: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

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

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

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

“虽怒时而若笑,即瞑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

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

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

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

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

“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

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乌兰察布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0与文学形象塑造)))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李徽昭(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自我意识0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可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高晓声创造的农民形象可分为/自我迷失0型传统农民和/自我觉醒0型新型农民两类形象,这两类农民形象折射出高晓声尴尬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

通过对陈奂生、李顺大等农民形象/自我意识0的分析,既可见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也反衬出高晓声小说创作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活动,进而指出:作家要建构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这样才可以丰富与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

关键词:自我意识;高晓声;乡土小说;农民形象;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2-0260-06收稿日期:2008-12-23基金项目:2008年度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08QNZC08)。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曾用名李超,男,江苏泗洪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织、互动与冲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

高晓声乡土小说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对乡土的展示。

人是世界的灵魂,对乡土的展示主要是对农民的呈现,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以及苗果成、崔全成等农民形象是高晓声意识深处对乡土的深切关注与反映。

作家主体/自我意识0与人物形象身上的/自我意识0有着隐秘的联系。

/自我0作为小说写作与研究的关键词应该受到重视,因为/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小说这个东西就是建立在它上面0[1]。

从/自我意识0角度分析,高晓声作品中农民形象显示出一代农民在/自我0缺失中的艰难行进,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对高晓声这样一个集合多重性格与身份特征的作家自我意识的深度回应,反映了高晓声这一代作家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尴尬的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

一、作家自我意识与文学形象塑造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去行动。

强调/自我0与/自我意识0,主要是强调个人要具有独立意志,应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传统、习俗作出判断[2]。

人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与一个人的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健康人格特点也有所不同。

健康人格的自我意识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特点可以促进/自我意识0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3]。

自我意识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主要思维活动,作家自我意识来自个体经验积累。

/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是小说赖以存在并繁盛的基本条件。

0[4]高晓声栖身为农22年,意识深处积郁了260对农民的诸多认知,在对农民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实质上也自觉显现出作家的个人体验,这种个人体验是高晓声自我认知的客观条件,也就是高晓声的自我意识。

在作家自我意识的主导下,高晓声对文学形象的创造中包含了对/自我0的呼唤与寻找。

高晓声以自身强烈的/精英意识0形成了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这种自我精英意识的形成与高晓声从农民到作家的身份转变有关,也与高晓声大学时代接受的五四启蒙有关。

这一/自我0(精英)意识的形成使得高晓声在新时期创造出陈奂生、李顺大等具有立体性格特征的中国农民形象,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证明了作家精神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作家的自我意识相应地也会传递到作家塑造的形象上,形成文学形象的自我意识,因此陈奂生、李顺大等老一辈农民显示出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一代农民形象的自我迷失状态,这是作家创作过程中自我多种意识的充分展示。

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统一功能,就能发展出积极整合的人格结构,保持个人人格与行为及外部世界的协调一致,反之,就会导致不协调的和未整合的人格结构的形成。

从自我意识对健康人格的发展来说,作家精神结构的完善无疑会对作家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家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必须要建构独立、自由的精神结构,也唯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才可以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

高晓声自我意识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其囿限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为小说中苗果成、崔全成等新型农民形象身上显现出的重知识、讲平等等形象特征。

但高晓声自我意识中现代意识的来源比较单一,多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与其精英意识是不统一的,这导致其现代意识的囿限性[5],使得其笔下的新人形象显得单薄、性格特征直白裸露,影响了文学形象对时代的有效表达。

这也昭示作家必须完成统一的自我意识,形成自由独立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的完善达成作家精神结构的完善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高晓声说:/我们为农民的文学,过去虽然有许多优秀之作,但也有许多不够使人们满意的重要方面:有些作品里的农民,不是生活中的主人,他们在作品中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证明作者概念的正确,仅仅是作者作为主人翁描写的干部的陪衬。

0[6]可见高晓声是以鲜明的自我意识来处理不同的农民形象的。

在批判地审视长期以来农民文学形象的同时,他给作品中的农民做了定位,即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命运的主人。

这种定位为高晓声的作品定下了基调,表明高晓声是真正经受过长期生活磨砺的为农民写、写农民的作家。

高晓声的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是其/底层民众意识0,这一意识的形成是因为其熟知农民生活,能真正进入农民的意识范围去思考生活。

新时期初,/反思-文革.和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从小说的艺术形态看,大多属于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颇为发达的-问题小说.类型0[7]。

许多作家对农民的认识往往限于先验的结论,导致许多农民形象与生活中的真实有着一定距离。

而高晓声在农民身份内外不断出入,既有知识分子高度的精英意识,又有底层民众意识,使其了解熟悉了农民,因此塑造出的农民具有独特的味道[2]。

意识形态控制下,单一具有革命者身份的作家多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农民就自然成为国家的主人了。

这些主人是否可以随意安排自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了呢,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政治、文化意识等问题所遮蔽。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意识也和意识一样产生于两个现实的前提)))劳动和交往的基础之上。

0[8]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劳动和交往空间是被限制的,农民根本不能自主选择什么样的劳动,不能自己决定这块田地种植什么、不种什么,甚至他们交往的人、说的话也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限制中。

在这种情况下,要农民具有自我意识,无疑是奢侈的事情。

同期其他乡土小说作家所写的农民也大多难以逃脱意识形态的樊篱,新老作家均难以从文化深度深入解读农民的文化精神及心理。

高晓声在新时期复出文坛后,以自己22年栖身为农的生活观察,从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农村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农民的精神与文化状态等方面,以一系列农民形象向社会提出了严正紧要的文化与社会问题。

在农民没有生产主动权,吃不饱、穿不好的时候,却要其当/主人0,这在逻辑上显然行不通。

因此高晓声说:/看来他们并不曾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或者是想当而没有学会,或者是要当而受阻碍,或者简直是诚惶诚恐而不敢登上那个位置。

0[9]261/想当、要当0是/自我0意识的觉醒与复苏。

但/没有学会0和/受阻碍0、/诚惶诚恐,不敢登上0,是有历史与政治原因的。

在高晓声看来, /我们的国家,只有让九亿农民有了足够的觉悟、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足够的现代办事能力,使他们不仅有当主人翁的思想,而且确实有当主人翁的本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0[9]。

正是这种/让农民成为国家主人0的心声以及栖身为农22年所亲见的农民地位低下及自我迷失的状况,使得高晓声创作出的农民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出现了农民/自我意识0觉醒的苗头,高晓声也正是以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来审视这一问题,在这种意识驱使下,对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而达到了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从鲁迅开始,文学中的中国农民就一直很难有/自我0意识,不仅因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也因为从/五四0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农民一直作为/启蒙0的对象存在。

作为启蒙对象,重要一点就是知识分子帮助农民寻找/自我0。

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5陈奂生上城6)、李顺大(5李顺大造屋6)、陈继根(5陈继根癖6)、江坤大(5大好人江坤大6)等人似乎依然如同20世纪20年代的闰土那么木讷,成为/自我0迷失的典型形象。

高晓声也创造出了一些具有/自我意识0的觉醒型农民形象。

崔全成(5崔全成6)、苗果成(5蜂花6)、张清流(5荒池岸边柳枝青6)、江开良(5极其麻烦的故事6)与上述农民形象相比是新人形象。

/新人0之新,最主要是这些形象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可以时时观照自我的处境,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命运。

在高晓声复出文坛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塑造较多的是中老年农民形象,农村青年、农村妇女以及农村孩子等也有较多表现。

其笔下的农民形象可按照/自我迷失0、/自我觉醒0的心理意识分为两类,重点又在/自我迷失0向/自我觉醒0过渡的传统农民身上。

赵树理也创作了诸多农民形象,在他笔下,小二黑、三仙姑、小腿疼等农民形象显示了时代条件下独特的性格特征。

赵树理一直是/自觉而本色地代表农民的立场0[10]43,因而其写作便陷入了单一化的创作困境中。

赵树理确立自己小说的服务对象是/文化程度相当低的农村读者0,所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喜欢看有政治内容的新故事0[10]42,这种单一的功能指向使得赵树理在创作中未能产生自觉的自我意识,因此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的性格特征显得比较单一。

二、/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反映高晓声强烈的精英意识/自我迷失0型农民是高晓声小说中主要的农民形象,也是给高晓声带来极大声誉的农民形象。

这些/农民0多与高晓声年龄相仿,出生于20世纪上半叶,经历国民党统治时期、新中国早期和文化大革命,又迎来了改革开放。

如高晓声所言:/我熟悉的农民,是和我的年纪差不多的一代农民)))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了解。

0[11]这些/农民0原本应该是高晓声亲近的人,但由于高晓声受过大学教育以及创作中作家强烈的精英意识,他对自我迷失的农民进行了类似启蒙的文化批判。

这种对于农民缺点的揭露、对自我迷失的描写体现了高晓声精英意识的强化。

/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主要有5李顺大造屋6中的李顺大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

小说中的李顺大经历时间跨度很大,从解放前一直到粉碎/四人帮0后。

在漫长的30多年中,贯穿李顺大生活的主要事件是造屋。

他耐得住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劳作和惊人的省俭,也耐住了一次次近于破产的打击和造屋希望的破灭。

虽屡遭挫折,但原始的积累方式不变,积三十年之辛劳和哀怨,终于着手造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