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周 下 高晓声小说创作 (1)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

怀旧文学资料:1978——1988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名录《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 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女)《人民文学》第2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第6期冈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女)《工人日报》7月15日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6月3日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第7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第2期重返金河《上海文学》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申杰英《十月》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女)《人民文学》第7期空谷兰(白族)张长《解放军文艺》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哈萨克族)艾克拜尔米吉提《新疆文艺》第3期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第1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学》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第9期夏张抗抗(女)《人民文学》第5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第1期活佛的故事(蒙古族)玛拉沁夫 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第8期心香叶文玲(女)《当代》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第4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第3期空巢冰心(女)《北方文学》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学》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第1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第2期美与丑(藏族)益希卓玛(女)《人民文学》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第10期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蛾眉》刘绍棠《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女) 《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第1期远处的代木声(土家族)蔡测海《民族文学》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83年第4期秋雷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篝火乌热尔图(鄂温克族)《民族文学》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朝鲜族)清玉译《民族文学》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女)《北京文学》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杭育《北京文学》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83年第7期遭遇之乐陶正《北京文学》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女)《百花洲》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83年第7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保《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 《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女) 《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8期《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女《花溪》1984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7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11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今夜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7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4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12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合坟》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满族)《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第五届(1987—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白马》王星泉《十月》1987年第1期《烦恼人生》池莉《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风景》方方《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去意徊徨》刘琦《昆仑》1987年第6期《冬天和夏天的区别》苗长水《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4期《懒得离婚》谌容《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6期《天桥》李晓《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追月楼》叶兆言《钟山》1988年第5期。

高晓声小说的文化内蕴分析

高晓声小说的文化内蕴分析
2016年第32期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
高晓声小说的文化内蕴分析
吕 沛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湖南 衡阳 421008 摘 要: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兴起精英文学,其中,高晓声便是精英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精英文学的创作领 域中,改造国民性一直是文学创作者们的核心议题。在高晓声笔下,个性鲜明的农村人物成为重要切入点,通过对农民人物 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彰显了改造国民性、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内蕴。本文讲究高晓声小说代表作及其特点入手,浅析其中 蕴含的厚重文化。 关键词:高晓声;小说;文化内蕴 在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领域 , 高晓声的作品一 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 。 在其代表作 “ 陈奂生 ” 系列中 , 高 晓声以栩栩如生的描写手法、深入浅出的情节设置,构建了 独特的艺术世界,带来了小说领域全新的美学风貌。高晓声 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 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 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 期文苑独树一帜。高晓声的乡土小说切入民族文化、人性的 核心,阐述了农民曲折命运的根源,在不断的深思中体会高 晓声特有的自觉的文学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可以说,高晓 声小说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面貌,填补了建国以来农村文学 的空白,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生存现状与心理变 化,探讨了当代农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深度与历史厚 度,对于改造国民性有着突出作用,文化内蕴深厚。 人人有主张的社会大潮中,无法分清是非黑白的李顺大选择 闭耳塞听,逃避现实。最终,缺乏主见的李顺大捐出了全部 家产,酿成无法回转的苦果。高晓声笔下另一代表性人物, 陈奂生,也有类似表现。面对贫穷,陈奂生仍拒绝改变、满 足现状 , 不学习最基础的农业知识 , 连品种特征 、 栽培方 法、化肥使用、农药使用等基本技能都“弄不清”,让自己 和全家人陷入没饭吃的窘境。然而,陈奂生却将这一情况的 缘由归于“共产党不管”,未能正确认识导致自己陷入当下 境地的本源,缺乏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借陈奂生们的悲惨 故事,高晓声用批判的视角展现了缺乏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 的弊端及其可能引发的可怕后果。狭隘、自私、保守、落后 等社会劣根性都有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固守自 封、拒绝进步的小农思想则让人看后感觉可气又可笑。在高 晓声的小说中,人们真实看到了农民阶层根深蒂固的传统思 想,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农民阶级思想建设的真实现状,愚蠢 而朴实的农民阶层是组成中国社会的基础,却也是中国社会 进步与发展的坎坷所在。

当代文学填空题 百度

当代文学填空题 百度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第二章 小说情节

第二章 小说情节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 中写道: ‚如丽娘者,乃可谓 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 起,一往而深,生者可 以死,死可以生。生而 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 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情节主题模式 英雄创业的主题、男欢女爱的主题、 英雄复仇的主题、惩恶扬善的主题、 因果报应的主题、人生虚幻的主题、 探险的主题、科学幻想的主题等
可以说《受戒》小说所写的受戒 仅仅是一种形式,‚受戒‛的是头 皮,受戒者的心仍然还在世俗,是 出于对世俗的留恋使得荸荠庵与周 围的人们找到了共同需求,建立了 和谐共存的愉悦风俗。 • 甚至连‚荸荠庵‛这个本来叫菩 提庵的名字,也是世俗人叫成的, 那具有宗教精神的菩提,被世俗的 物质荸荠取代,这空门生活与世俗 烟火的交织的氛围,显然更让人思 考其背后隐藏的人文意义。
2、情节的淡化
鲁迅的《社戏》、郁达夫的《迟桂花》、 废名《竹林的故事》、孙犁《荷花淀》、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
“诗化的风情小说”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 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 等。 《受戒》企图通过聪明善良的小和尚明海 和天真多情的小村姑英子的爱情故事这么一个 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 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 和赞美。
《小说面面观》: 故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 事”,而“情节”则是指“在按照 时间顺序叙事的前提下,强调事件 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逻辑
性格逻辑
情节组织形式 情感逻辑 意识流动逻辑
1、因果逻辑: 高晓声最重要的作品有‚陈奂生 系列小说‛( 《漏斗户主》、《李 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等)

中国当代文学单项选择

中国当代文学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B )等A.陈先晋C.盛佑亭。

B.李月辉D.龚子元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等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 ((历史的天空》D.《亮剑》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 A)A.《绝对信号》B.《车站》C.《现代折子戏》D.((野人》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A.《爸爸爸》F3.《老井》C.《小鲍庄》D.《厚土》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B)。

A. ((哦,香雪》B.《玫瑰门》C.《笨花》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A.《秦腔》B.《月迹》C.((商州》D.《丑石》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A.郎红院B.金庸C.梁羽生D,古龙10.陈若曦的小说是(BA.《失去的金铃子》B.《尹县长C.((我爱黑眼珠》D.《纽约客》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B.《禾场上》C.《登记》D.《耕云记》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

A.《英雄无语》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3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大成功的作品是(C)。

A.《考验》C.《茶馆》B.《关汉卿》D.《龙须沟》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A)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7.从1979到198。

浅谈高晓声对国民性问题的再思考分析解析

浅谈高晓声对国民性问题的再思考分析解析

浅谈高晓声对“国民性问题”的再探索摘要陈奂生系列作为高晓声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以陈奂生这一背负着思想包袱、极具国民性的中国农民为描写对象,深入细致的刻画了时代变化在农民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们既有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也有愚昧、狭隘的顽固缺陷。

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幽默的语言直面历史的严酷与现实的不足,写出了底层群体的真实精神状态和命运遭遇,指出了在光明的大格局中仍存在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这在其他作家都热衷于表现农民翻身的喜悦的时期是难得的。

对于主人公陈奂生,高晓声既批判他身上的劣根性,也殷切盼望着他的转变。

他探索了陈奂生悲剧命运形成的多方面,不仅关注到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现象,也对官僚主义和不良作风进行了解剖。

这些内容的加入使陈奂生系列小说极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对人们研究“国民性问题”具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本人在文章中独到的分析和解剖也为改造国民性这一命题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键词:高晓声;国民性;陈奂生系列小说GaoXiaoSheng’s Rethinking on The“National Problem”ABSTRACT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s ,one of Gao Xiaosheng’s most famous literary works,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se works with ChenHuansheng this burdened with this thought weight,a very national Chinese farmers as the object of description, in-depth and meticulous depicted the traces of the times change in the farmers.They have industrious and kind-hearted traditional virtues, but also have a foolish, narrow and stubborn flaw.The author takes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orous language to face the harsh and realistic problem of history,wrote the real mental state and fate of the bottom group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ad reality of the great pattern of the bright,This is rare compared with other writers.For the protagonist Chen Huansheng, Gao Xiaosheng not only criticize the worst instincts, but also eagerly looking forward to his change. He explored the many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fate of Chen Huansheng,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analyzed the bureaucracy and unhealthy style of work.The addition of these contents makes 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 full of contemporary and reality ,It has great value for people to study "national problem".The author's unique analysis and anatomy of the article also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sis.Keywords:Gao Xiaosheng; national character; 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s目录前言 (1)一、“国民性问题”探索的延续性 (1)(一)陈奂生的金钱意识和精神追求 (1)(二)小农意识影响下的陈奂生 (2)(三)陈奂生对“精神胜利法”的因袭 (3)二、底层视角下的陈奂生系列 (3)(一)高晓声笔下的底层群体 (3)(二)陈奂生们的生存选择 (4)三、揭出“国民性问题”的成因 (5)(一)官僚主义、极“左”路线对人的损害 (5)(二)落后农民的精神病态及扭曲心理 (6)(三)高晓声对“国民性”批判的局限性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前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始终不离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模拟试卷(7)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模拟试卷(7)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模拟试卷(7)一、选择题(共50 题,每道题 1 分,共5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斗胆(dǒu)炊烟(chuī)尽力(jìng)窟窿(lóng)B.暴戾(lì)虔诚(qián)服从(fú)楔子(xiē)C.阻隔(gé)模效(mó)泠然(líng)道观(guàn)D.唯一(wéi)符合(fú)蟋蟀(xī)病患(huàn)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捷报枭雄迫不急待春华秋实B.爆炸沉缅不径而走人情世故C.屋脊绿萝柳黯花明闻鸡起武D.荒谬涣散声名鹊起美轮美奂3.以下词语中,加点字不读轻声的一项是()。

A.里头B.工头C.念头D.木头4.“检举”中的“检”字,变调后的调值为()。

A.21B.55C.35D.145.下列汉字笔画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凸”字的第3 画是横B.“叉”字最后写的是捺C.“个”旁第3 画是竖D.“万”字第3 画是横折钩6.以下短语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一尾小鱼一枝队伍数片绿叶B.两头犀牛一艘军舰这副象棋C.一员猛将两盏淡酒那方池塘D.一柄宝剑几枚奖章多个角度7.将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以强调并显示出新造字所要表达的概念(其中有许多是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8.以下各项短语分类中,均属于并列短语的一项是()。

①冥思苦想②趁热打铁③暗度陈仓④百花争艳⑤暗淡无光⑥安居乐业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9.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归类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果断夸耀狡猾诡计B.武断冷漠狡猾机灵C.嫉妒羡慕鲁莽顽强D.顽固骄傲奸诈粗鲁10.以下各句的修辞手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形象举要:
善良、淳朴,讲求实际而又有些狭隘,带有 奴性因子、精神胜利的因袭重负。 《上城》揭示物质生活改善后农民精神需求 的萌发,作家借助这一形象深入探讨了左倾 错误和封建残余的深广影响,接续了鲁迅先 生对国民性的思考与批判。。
作品之二:《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 与《小二黑结婚》之比较 同: 1、发掘农民的精神世界,理性审视其缺陷。 2、以轻松、感性的笔调面对农民因袭的重负, 以喜剧形式展示悲剧内涵。 3、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1 、以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冶炼独到、 厚重的艺术史笔。 ①从生计问题入手的冷峻。 ②从编年入手的清醒。 ③从“这一个”入手的厚重。
二、高晓声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2、以情节为依托,重在揭示人物的心理 状态。 3、以叙述带描写的独特文体。 4 、畅达幽默、酸甜相揉、意蕴丰厚的语 言风格。
作品之一:《李顺大造屋》
作品之一:《李顺大造屋》
3 、大词小用,正话反说,辛酸的调侃,含泪 的幽默,形成外冷内热的语言风格。
作品之二:《陈奂生上城》
1、洞幽烛微的心理刻画 2、在性格的土壤中萌生的细节。 3、独特的喜剧氛围及效果——轻松之后的沉重。 4、独特的喜剧氛围及效果——轻松之后的沉重。
作品之二:《陈奂生上城》
陆文夫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 《围墙》(马而立) 《小贩世家》(朱源达) 《美食家》(朱自冶、高小庭) 《井》(徐丽莎)
陆文夫的小说创作

艺术特色:
1,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写凡人小事,而不凡 亦不淡。 2,独特的“糖醋现实主义”风味。 3,浓郁的“苏州味”。
课外思考
1 、高晓声的“艺术史笔”是怎样体现在他的小 说创作中的。 2、怎样理解和评价陈奂生的形象
1 、以大时代的大风云为底色,将小人物 的小辛酸为主视,正勾侧抹,皴染出一 代中国农民沉重的命运。可谓小中含大, 匠心独运。
作品之一:《李顺大造屋》
2、以知情者,旁观者、冷眼者的口吻,以散 散落落、扯闲篇般的体式,娓娓道出主人 公的种种遭遇,将沉郁凝重的情感之流, 潜藏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中,从而形成独 特的审美效果。
作品之二:《陈奂生上城》
异: “陈奂生”: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 民的命运迁延作系统剖析; “小二黑”:通过两代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特 征的对比来歌颂新政府、新生活、新力量。
参考书目:
《高晓声1980年小说集》 《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高晓声:《且说陈奂生》《人民文学》1980 年第5期 阎纲:《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2年第4期

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包括《“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 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 出国》等作品,创作时间前后历时10余年,横 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对主人公陈奂生之 生存状态的跟踪式描绘,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 农村生活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概 括了新中国30年的农民的命运。特别是突出了 农村改革全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重点关注: 陈奂生形象思考

“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
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使阔别文坛20余年后的高晓
声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
坛重要地位的却是他那“上城出国十二年,小
说一篇写白头”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一、探求者的曲折道路

高晓声 (1928—1999) 青年作家早已矣 一个老农活忒忒 雄心壮志尘与土 二尺田垟云和月……
主要作品
《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系列”: 《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陈奂生出国》




二、高晓声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