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硝化

反硝化硝化
反硝化硝化

一、氮的去除

废水中的氮以有机氮、氨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四种形式存在。

1. 化学法除氮

(1) 吹脱法:

废水中,NH 3与NH 4+以如下的平衡状态共存:

-+

+?+OH NH O H NH 423

这一平衡受pH 的影响,pH 为10.5~11.5时,因废水中的氮呈饱和状态而逸出,所以吹脱法常需加石灰。吹脱过程包括将废水的pH 提高至10.5~11.5,然后曝气,这一过程在吹脱塔中进行。

(2) 折点加氯法:

含氨氮的水加氯时,有下列反应:

-+++?+Cl H HOCl O H Cl 22

O H H Cl NH HOCl NH 224++?+++

O 2H H NHCl 2HOCl NH 224++?+++

O 3H H NCl 3HOCl NH 234++?+++

O 3H 3Cl 5H N 3HOCl 2NH 224+++↑?+-++

通过适当的控制,可完全去除水中的氨氮。为减少氯的投加量,常与生物硝化联用,先硝化再除微量的残留氨氮。

(3) 离子交换法:

常用天然的离子交换剂,如沸石等。与合成树脂相比,天然离子交换剂价格便宜且可用石灰再生。

2. 生物法脱氮

(1) 生物脱氮机理

同化作用去除的氮依运行条件和水质而定,如果微生物细胞中氮含量以12.5%计算,同化氮去除占原污水BOD 的2%~5%,氮去除率在8%~20%。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 2和N x O 气体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

氨化反应:

新鲜污水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是以有机氮,如蛋白质、尿素、胺类化合物、硝基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此外也含有少数的氨态氮如NH 3及NH 4+等。

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很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分解蛋白质及其含氮衍生物,其中分解能力强并释放出氨的微生物称为氨化微生物,在氨化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分解、转化为氨态氮,以氨基酸为例:

322NH RCOHCOOH O H COOH RCHNH +→+

3222NH CO RCOCOOH O COOH RCHNH ++→+

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在好氧条件下,将NH4+转化为NO 2-和NO 3-的过程。

O 2H 4H 2NO 3O 2NH 22亚硝酸菌24++???→?++-

+

--??→?+322NO 2O 2NO 2硝酸菌

总反应式为:

O H H 2NO O 2NH 2324++??

?→?++-+硝化细菌 ()()------+?→??→??→??→?32e 22e 2e 22e 4NO NO 硝酰酰NOH 羟胺OH NH NH

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菌,生长率低,对环境条件变化较为敏感。温度、溶解氧、污泥龄、pH 、有机负荷等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a )好氧环境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碱度:硝化菌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用于生长,必须氧化大量的NH 3和NO 2-,氧是硝化反应的电子受体,反应器内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必将影响硝化反应的进程,在硝化反应的曝气池内,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1mg/L ,多数学者建议溶解氧应保持在

1.2~

2.0mg/L 。

在硝化反应过程中,释放H +,使pH 下降,硝化菌对pH 的变化十分敏感,为保持适宜的pH ,应当在污水中保持足够的碱度,以调节pH 的变化,1g 氨态氮(以N 计)完全硝化,需碱度(以CaCO 3计)7.14g 。对硝化菌的适宜的pH 为8.0~8.4。

(b )混合液中有机物含量不应过高:硝化菌是自养菌,有机基质浓度并不是它的增殖限制因素,若BOD 值过高,将使增殖速度较快的异养型细菌迅速增殖,从而使硝化菌不能成为优势种属。 (c )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下降,5℃时完全停止。 (d )硝化菌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污泥龄)SRTn ,必须大于其最

小的世代时间,否则将使硝化菌从系统中流失殆尽,一般认为硝化菌最小世代时间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为3d 。SRTn 值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低,SRTn 取值应相应明显提高。

(e )除有毒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外,对硝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的物质还有高浓度的NH 4-N 、高浓度的NO x -N 、高浓度的有机基质、部分有机物以及络合阳离子等。

反硝化反应:

反硝化反应是指在无氧的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NO 3-)和亚硝酸盐氮(NO 2-)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O H 4CO 2NO 6OH CH 26NO 22233++???→?+-

-硝酸还原菌

-222326OH O H 3CO 3N 3OH CH 36NO +++??

??→?+-亚硝酸还原菌 总反应式为:

-222336OH O H 7CO 5N 3OH CH 56NO +++???→?+-反硝化菌

反硝化菌属异养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存在时,它会以O 2为电子进行呼吸;在无氧而有NO 3-或NO 2-存在时,则以NO 3-或NO 2-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碳为电子供体和营养源进行反硝化反应。

在反硝化菌代谢活动的同时,伴随着反硝化菌的生长繁殖,即菌体合成过程,反应如下:

O 19H N O H C 3H 3CO OH CH 14NO 32275233+?→?++++-

式中:C 5H 7O 2N 为反硝化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反硝化还原和微生物合成的总反应式为:

O 2.44H 0.76CO N 47.0N O H .065C 0H OH CH 08.1NO 22227533+++?→?+++-

从以上的过程可知,约96%的NO 3-N 经异化过程还原,4%经同化过程合成微生物。 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a )碳源:能为反硝化菌所利用的碳源较多,从污水生物脱氮考虑,可有下列三类:一是原污水中所含碳源,对于城市污水,当原污水BOD 5/TKN>3~5时,即可认为碳源充足;二是外加碳源,多采用甲醇(CH 3OH ),因为甲醇被分解后的产物为CO 2和H 2O ,不留任何难降解的中间产物;三是利用微生物组织进行内源反硝化。

(b )pH :对反硝化反应,最适宜的pH 是6.5~7.5。pH 高于8或低于6,反硝化速率将大为下降。

(c )溶解氧浓度:反硝化菌属异养兼性厌氧菌,在无分子氧同时存在硝酸根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的条件下,它们能够利用这些离子中的氧进行呼吸,使硝酸盐还原。另一方面,反硝化菌体内

的某些酶系统组分,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够合成。这样,反硝化反应宜于在缺氧、好氧条件交替的条件下进行,溶解氧应控制在0.5 mg/L以下。

(d)温度:反硝化反应的最适宜温度是20~40℃,低于15℃反硝化反应速率最低。为了保持一定的反硝化速率,在冬季低温季节,可采用如下措施:提高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降低负荷率;提高污水的水力停留时间。

在反硝化反应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水中可用于反硝化的有机碳的多少及其可生化程度。碳源:原水中含有的有机碳;外加碳源,多用甲醇;内源呼吸碳源——细菌体内的原生物质及其贮存的有机物

(2) 生物脱氮工艺

(a)三段生物脱氮工艺:

将有机物氧化、硝化以及反硝化段独立开来,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沉淀池和各自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

(b)Bardenpho生物脱氮工艺:

设立两个缺氧段,第一段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和第一好氧池中回流的含有硝态氮的混合液进行反硝化反应。为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废水进入第二段反硝化反应器,利用内源呼吸碳源进行反硝化。曝气池用于吹脱废水中的氮气,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在二沉池发生污泥上浮现象。

(c)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

该工艺将反硝化段设置在系统的前面,又称前置式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反硝化反应以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曝气池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的回流混合液,在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脱氮。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详解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的污水。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关键是将硝化反应控制并维持在亚硝酸盐阶段,不进行亚硝酸盐至硝酸盐的转化。本文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并对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A/SBR工艺的应用。 关键词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菌A/SBR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作用不完全,反硝化作用则几乎不发生,总氮的去除率仅在10%~30%之间,出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1]。因此,只有对常规的活性污泥法进行改进,加强其生物脱氮功能,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受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应用新的运行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脱氮除磷。随着新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介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功效得到显著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于处理这种污水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已成为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现氨氧化菌在反应器的优势积累、构造适于氨氧化菌长期稳定生长并抑制亚硝酸氧化菌的最佳环境因素、优化过程控制模式实现持续稳定的短程硝化等。 2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是由氨氧化菌( ammonium oxidition bacteria,AOB) 将NH4-N氧化NO-2-N的亚硝化过程;第二步是由亚硝酸氧化菌( nitrite oxidition bacteria,NOB) 将NO-2-N氧化为NO-3-N的过程。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产生的NO-3-N经由NO-2-N、NO或N2O转化为N2,NO-2-N 是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的中间产物。V oets等(1975)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中,发现了硝化过程NO-2-N积累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

同步硝化反硝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古语云:殊途同归。对于污水脱氮来说,亦是如此。处理方法并不是只有一种。 方法一:依照传统生物脱氮理论,在脱氮过程中需要经过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最终将氨氮转化为氮气而解决污水处理脱氮问题。生物脱氮原理如下:硝化作用是在亚硝酸菌作用下将氨氮转化为NO2-N,然后硝酸菌将NO2-N转化为NO3-N。反硝化作用是指在厌氧或缺氧情况下将NO3-N转化为NO2-N,并最终将NO2-N转化为N2。 方法二: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和报告证明存在着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同步硝化反硝化又称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在同一反应器内同步进行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这样的反应中,反硝化可以直接利用硝化作用转化的NO2-N进行反应,而不必将氨氮转化为NO3-N,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氧的需求。 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总有一条是最合适的吧?那么,相对于传统脱氮反应来说,同步硝化反硝化又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根据化学计量学统计,与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相比,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以下优势: 1.在硝化阶段可以减少25%左右的需氧量,减少对曝气的需求,就 是减少能耗; 2.在反硝化阶段减少了40%的有机碳源,降低了运行费用; 3.NO2-N的反硝化速率比NO3-N的反硝化速率高63%左右; 4.减少50%左右污泥;

5.反应器容积可以减少30%-40%左右; 6.反硝化产生的OH-可以原地中合硝化作用产生的H+,能有效保持 反应容器内的PH。 (以上数据出自论文:《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既然有这么多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一直没能得到推广呢?这个,就要用一句古语来解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有利就有弊。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来,科学家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在上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对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因素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溶解氧(DO) 控制系统中溶解氧,对获得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来说,DO浓度不宜太高,一方面,过高的溶解氧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就无法在污泥絮体以及生物膜内部形成缺氧区,第二方面,会使异养好氧菌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对有机物的消耗,最终造成反硝化因营养源不足而无法完成。研究表明,溶解氧浓度在0.5mg/L时,硝化速率等于反硝化速率, 2.温度 生物硝化适宜的温度在20到35℃,一般温度低于15℃硝化反应速度降低,但低温对硝化产物以及两种硝酸菌的影响不同,12到14℃活性污泥中硝酸菌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出现NO2-N的积累。当温度超

MPN法测定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MPN多管发酵法测定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1实验原理 最大可能数(或最大或然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计数又称稀释培养计数(具体参见《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科学出版社,2009),适用于测定在一个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但却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生物类群。本方法是基于选择适当稀释倍数的悬液,接种在特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检查培养基中是否有该生理类群微生物的生长。根据不同稀释度接种管的生长情况,用统计学方法求出该生理类群的微生物数量。 特点:利用待测微生物的特殊生理功能的选择性来摆脱其他微生物类群的干扰,并通过该生理功能的表现来判断该类群微生物的存在和丰度。MPN法特别适合于测定土壤微生物中的特定生理群(如氨化、硝化、纤维素分解、固氮、硫化和反硫化细菌等的数量和检测污水、牛奶及其他食品中特殊微生物类群(如大肠菌群)的数量,缺点是只适于进行特殊生理类群的测定,结果较粗放,只有在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平板计数时才采用。 氨化作用是异养细菌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进而脱氨基产生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是指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第一阶段由亚硝酸菌氧化氨为亚硝酸;第二阶段由硝酸菌氧化亚硝酸为硝酸。 这两类细菌都是自养的好氧细菌,生长缓慢,培养时间长。 反硝化作用是一类异养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N2O、N2的过程。 2实验材料 2.1样品 (1)固体样品(土样或沉积物等):取一定质量的样品(1g或10g),装入盛有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置于摇床上振荡30min,制成均匀悬浊液。然后用10倍梯度稀释法将悬浊液稀释成一系列梯度(10-1、10-2、10-3、10-4、10-5、10-6等,具体视样品而定,微生物丰富的样品稀释的梯度相应大一些)。(2)液体样品:取一定体积的样品(10ml),装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

常温下A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常温下A/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1 试验装置与设备 1.1 试验流程及设备 A/O工艺模型主要由合建式缺氧—好氧反应器和竖流沉淀池组成,如图1所示。 合建式反应器分为3个廊道,总有效容积为85L;沿池长方向设置若干成对的竖向插槽,配以相应大小的插板,可以将整个反应器沿池长方向分成若干个小格,在每个插板上开一个25mm的圆孔,安放时使相邻圆孔上下交错以防止发生短流;在反应器顶部布置环状曝气干管,并设置若干个小阀门,由橡胶管连接烧结砂头作为微孔曝气器,气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根据缺氧段所占比例,选择安放若干搅拌器用于保持泥水混合均匀;在距池底20cm的高度上设置若干取样口。进水、污泥回流和内循环流量分别用3台蠕动泵控制。沉淀池的沉淀区呈圆柱形,直径为30cm;污泥斗为截头倒锥体,倾角为60°;采用中心管进水、周边三角堰出水方式。 1.2 原水 采用由黄豆粉、葡萄糖、NH4Cl、KH2PO4和NaHCO3与自来水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MLSS:滤纸称重法;DO、温度:WTWDO测定仪及探头;pH值:WTWi nolab pH level2和NTC30电极;NO2--N,: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NO3--N,: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NH3-N: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对NH3-N的去除率和NO2--N的积累率 试验期间测得进水平均NH3-N浓度为40.21mg/L,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90.78%,出水中NO2--N,占TN的比例平均为75.29%。 在前51天,出水中NO2--N,含量占TN的50%以上(平均为87.36%),维持了稳定的NO2--N积累。第50~53天配制原水时以Na2CO3代替NaHCO3来提供碱度,使硝化类型发生显著变化,转化为全程硝化反硝化。从第54天开始配制原水时仍然以NaHCO3提供碱度,又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但是在其后的试验中NO2--N,

硝化与反硝化

3.7 硝化与反硝化 废水中的氮常以合氮有机物、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形式存在。生物处理把大多数有机氮转化为氨,然后可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一、硝化与反硝化 (一) 硝化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反应过程如下: 亚硝酸盐菌 NH4++3/2O2 NO2-+2H++H O-△E △E=278.42KJ 第二步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硝酸盐菌 NO-+1/2O2 NO3--△E △E=278.42KJ 这两个反应式都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它的需氧量。上诉两式合起来写成: NH4++2O2 NO3-+2H++H2O-△E △E=351KJ 综合氨氧化和细胞体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NH4+1.83O2+1.98HCO3- 0.02C5H7O2N+0.98 NO3-+1.04 H2O+1.88H2CO3 由上式可知:(1)在硝化过程中,1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4.57g;(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 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O3计) 7.lg。 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当pH值为8.0~8.4时(20℃),硝化作用速度最快。

由于硝化过程中pH将下降,当废水碱度不足时,即需投加石灰,维持pH值在7.5以上; (2)温度温度高时,硝化速度快。亚硝酸盐菌的最适宜水温为35℃,在15℃以下其活性急剧降低,故水温以不低于15℃为宜; (3)污泥停留时间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3~0.5d-1(温度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应取>2 ; (4)溶解氧氧是生物硝化作用中的电子受体,其浓度太低将不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一般,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进行硝化,溶解氧应保持在2~3mg/L以上; (5)BOD负荷硝化菌是一类自养型菌,而BOD氧化菌是异养型菌。若BOD5负荷过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型菌迅速繁殖,从而佼白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所以为要充分进行硝化,BOD5负荷应维持在0.3kg(BOD5)/kg(SS).d以下。 (二) 反硝化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氢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以甲醇作碳源为例,其反应式为: 6NO3-十2CH3OH→6NO2-十2CO2十4H2O 6NO2-十3CH3OH→3N2十3CO2十3H2O十60H-

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硝化反应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硝化反应包括亚硝化和硝化两个步骤: NH4+++H 2 O+2H+ NO 2 -+ 硝化反应总方程式: NH 3 ++若不考虑硝化过程硝化菌的增殖,其反应式可简化为 NH4++2O 2NO 3 -+H 2 O+2H+ 从以上反应可知: 1)1gNH 4+-N氧化为NO 3 -需要消耗2*50/14=碱(以CaCO 3 计) 2)将1gNH 4+-N氧化为NO 2 --N需要,氧化1gNO 2 --N需要,所以氧化1gNH 4 +-N需 要。 硝化细菌所需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DO:DO应保持在2-3mg/L。当溶解氧的浓度低于L时,硝化反应过程将受 到限制。 b.PH和碱度:,其中亚硝化菌,硝化菌。最适合PH为。碱度维持在70mg/L 以上。碱度不够时,应补充碱 c.温度:亚硝酸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5℃,硝酸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5~ 42℃。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急剧下降;5℃时完全停止。 d.污泥龄: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温度20℃,~。 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对于实际应用中,活性污泥法脱氮,污泥龄一般11~23d。 e.污泥负荷:负荷不应过高,负荷宜。因为硝化菌是自养菌,有机物浓度 高,将使异养菌成为优势菌种。总氮负荷应≤(m3硝化段·d),当负荷>(m3硝化段·d)时,硝化效率急剧下降。 f.C/N:BOD/TKN应<3,比值越小,硝化菌所占比例越大。 g.抑制物浓度:NH 4+-N≤200mg/L,NO 2 --N10-150mg/L,L。 h.ORP:好氧段ORP值一般在+180mV左右。 二、反硝化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 2--N和NO 3 --N还 原成N 2 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反硝化反应方程式为: NO 2-+3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H 2 O+OH- NO 3-+5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2H 2 O+OH- 由以上反应可知: 1)还原1gNO 2--N或NO 3 --N,分别需要有机物(其O/H=16/2=8)3*8/14=和 5*8/14=,同时还产生50/14=碱(以CaCO 3 计) 2)如果废水中含有DO,它会使部分有机物用于好氧分解,则完成反硝化反应 所需要的有机物总量Cm=[NO 3--N]+[NO 3 --N]+DO 反硝化细菌所需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DO:DO应保持低于L(活性污泥法)或1mg/L(生物膜法)。

硝化反硝化

硝化反硝化 一、硝化反应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自养型微生物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硝化反应包括亚硝化和硝化两个步骤: 二、反硝化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菌为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状态时,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被氧化稳定。 反硝化反应方程式为: NO2-+3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 →0.5 N2+H2O+OH- NO3-+5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 →0.5 N2+2H2O+OH-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是指NH3生成亚硝酸根,不再生产硝酸根;而由亚硝酸根直接生成N2,称为短程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NH3---NO2----N2,即可以从水中氨氮去除的一种工艺。 影响因素: 1、pH 硝化反应的适宜的pH值为7.0~8.0之间,其中亚硝化菌7.0~7.8时,活性最好;硝化菌在7.7~8.1时活性最好。当pH降到5.5以下,硝化反应几乎停止。反硝化细菌最适宜的pH值为7.0~7.5之间。考虑到硝化和反硝化两过程中碱度消耗与产生的相互性,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最适的pH值应为7.5左右。 2、溶解氧(DO) 硝化过程的DO应保持在2~3mg/L,反硝化过程的DO应保持0.2~0.5mg/L。 反应池内溶解氧的高低,必将影响硝化反应的进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一般维持在2~3mg/L,不得低于1mg/L,当溶解氧质量浓度低于0.5~0.7mg/L时,氨的硝态反应将受到抑制。反硝化通常需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溶解氧对反硝化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氧会与硝酸盐竞争电子供体,同时分子态氧也会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及其活性。 3、温度 生物硝化反应适宜的温度在20~30℃,反硝化适宜温度在30℃左右。 亚硝酸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5℃,硝酸菌的适宜温度为20~40℃。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急剧下降。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很大,低于5℃或高于40℃,反硝化的作用几乎停止。 4、碱度 一般污水处理厂碱度应维持在200mg/L左右。 NH4++1.83O2+1.98HCO3-→0.021C5H7O2N+0.98NO3-+1.04H2O+1.884H2CO3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菌KONODO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菌2020 一、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一般指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在反硝化过程中,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机物失去电子被氧化,硝酸盐得到电子被还原,实现在反硝化过程对硝态氮和COD的脱除。理论上,1g硝态氮的全程反硝化需要硝化2.86g有机碳源(以BOD计)。对生化处理中反硝化进水,可以考察其可生化性(BOD/COD)和含量(BOD/TN比例),以判断有机物碳源是否适宜并足够系统用于反硝化脱氮。 影响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pH值、温度、有机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水背景情况等。 一般认为,系统中溶解氧保持在0.15mg/L 以下时反硝化才能正常进行。反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为6.5-7.5,反硝化作用也是产碱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硝化作用中消耗的一部分碱度。理论上,全程硝化过程可产生3.57g碱度(以CaCO 3 计)。在温度方面,实际中反硝化一般应控制在15-30 ℃。 二、参与反硝化作用的细菌 反硝化菌主要参与硝态氮及亚硝态氮还原过程,是生化系统中硝酸盐氮去除的主要功能菌。参与反硝化作用的细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 这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当水环境中有分子态氧时,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态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当溶解氧(DO)低于0.15mg/L,即缺氧状态,反硝化细菌可用硝酸盐、氮化物等作为末端电子受体,以有机碳源为氢供体,将硝 酸盐还原为NO、N 2O或N 2 。反硝化作用既可脱除污水中的硝态氮(总氮也自然降 低),又可一定程度维持水环境pH稳定性,还可以降低COD。这类反硝化菌中,有的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的只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2、好氧反硝化细菌 有些细菌能营有氧呼吸,同时实现反硝化作用。从污水中,最早分离的好氧

硝化与反硝化池

■K硝化池 反硝化池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降解废水中其他的污染物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或一氧化二 氮(N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 —NH+f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02和NO 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 —NO-NT。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GH2Q+12NO—6HO+6C312NO+能量 CHCOOH+8N e6H2O+1OC04N+8OF+ 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2HX 3N2+K2SO+4KHSO ■硝化池 这里的硝化主要是指生化处理工艺段的好养段,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氮或者 硝态氮的过程。由于污水氨氮较高。 该反应历程为: 亚硝化反 应]' (2-6) 硝化反 N~O2~-h-02 (2-7)

总反应 亚硝酸菌有亚硝酸单胞菌属、 亚硝酸螺杆菌属和亚硝酸球菌属。 硝酸菌有硝 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 发生硝化反应时细菌 分别从氧化NH -N 和NO 「-N 的过程中获得能量,碳源来自无机碳化合物,如 CO 3 一、HCO 、CO 等。假定细胞的组成为 GH 7NO ,则硝化菌合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表 示为: 亚硝化反 15CQ TlONO/ +3C 5H ?NO a +22H + +4巴0 硝化反 + NH. +10NO ; T + (2-10) 工艺中采用了两段硝化工艺设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化手段降低氨氮的浓度, 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质在两段反硝化 +硝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降解。 血 3 +202——NO,+ 屮 + (2-8) (2-9)

硝化与反硝化

硝化: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反应过程如下: 亚硝酸盐菌: 向左转|向右转 接着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向左转|向右转 这两个反应式都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它的需氧量。上诉两式合起来写成: 向左转|向右转 综合氨氧化和细胞体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向左转|向右转

上式可知:(1)在硝化过程中,1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4.57g;(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O3计) 7.lg。 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当pH值为8.0~8.4时(20℃),硝化作用速度最快。由于硝化过程中pH将下降,当废水碱度不足时,即需投加石灰,维持pH值在7.5以上; (2)温度温度高时,硝化速度快。亚硝酸盐菌的最适宜水温为35℃,在15℃以下其活性急剧降低,故水温以不低于15℃为宜; (3)污泥停留时间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3~ 0.5d-1(温度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应取>2 ; (4)溶解氧氧是生物硝化作用中的电子受体,其浓度太低将不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一般,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进行硝化,溶解氧应保持在2~3mg/L以上; (5)BOD负荷硝化菌是一类自养型菌,而BOD氧化菌是异养型菌。若BOD5负荷过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型菌迅速繁殖,从而佼白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所以为要充分进行硝化,BOD5负荷应维持在0.3kg(BOD5)/kg(SS).d以下。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 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 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 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 把硝酸还原成氮(N ),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 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 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 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对农业生产不利。 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止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 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减少,消除因硝酸积累对生物的毒害作用。 反硝化作用,狭义的指将硝酸盐还原为分子态氮的过程,称为脱氮作用;广义的指将硝酸 盐还原为较简单的氮化合物的过程,除了脱氮作用外,还包括硝酸盐还原作用(指脱氮作用 以外的还原作用,例如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作用)。 多种细菌和真菌斗具有硝酸盐还原酶,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方程式如下: NHO3+2H------------>HNO2+H2O(需要硝酸还原酶的作用) 而脱氮作用,则常常与无氮有机物的氧化反应伴随发生,例如: C6H12O6+6H2O---------->6CO2+24H

AO生化的硝化与反硝化原理

2.5 A/O生化处理 2.5.1 基本原理 本系统生化处理段采用缺氧/好氧(A/O)工艺,A/O工艺通常是在常规的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前,增加一段缺氧生物处理过程。在好氧段,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的BOD5,同时进行硝化反应,有机氮和氨氮在好氧段转化为硝化氮并回流到缺氧段,其中的反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态氮和污水中的有机碳进行反硝化反应,使化合态氮变成分子态氮,同时获得同时去碳和脱氮的效果。这里着重介绍生物脱氮原理。 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生物脱氮机理认为:脱氮过程一般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三个过程。 ①氨化(Ammonification):废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被好氧或厌氧异养型微生物氧化分解为氨氮的过程; ②硝化(Nitrification):废水中的氨氮在硝化菌(好氧自养型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NO2-和NO3-的过程; ③反硝化(Denitrification):废水中的NO2-和NO3-在缺氧条件下以及反硝化菌(兼性异养型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N2的过程。 其中硝化反应分为两步进行:亚硝化和硝化。硝化反应过程方程式如下所示: ①亚硝化反应:NH4++1.5O2→NO2-+H2O+2H+

②硝化反应:NO2-+0.5O2→NO3- ③总的硝化反应:NH4++2O2→NO3-+H2O+2H+ 反硝化反应过程分三步进行,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以甲醇为电 子供体为例): 第一步:3NO3-+CH3OH→3NO2-+2H2O+CO2 第二步:2H++2NO2-+CH3OH→N2+3H2O+CO2 第三步:6H++6NO3-+5CH3OH→3N2+13H2O+5CO2 2) 本系统脱氮原理 针对本系统生化工艺段而言,除了上述脱氮原理外,还糅合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即氨氮在O池中未被完全硝化生成NO3-,而是生成了大量的NO2--N,但在A池NO2-同样被作为受氢体而进行脱氮(上述第二步可知);再者在A池NO2-同样也可和NH4+进行脱氮,即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其表示为:NH4++NO2-→N2+2H2O。 因此针对本系统而言,A/O工艺如在进水水质以及系统控制参数稳定的条件下也可达到理想的出水效果。 2.5.2工艺特征 A/O脱氮工艺主要特征是:将脱氮池设置在去碳硝化过程的前端,一方面使脱氮过程能直接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碳源而可以省去外加碳源;另一方面,则通过消化池混合液的回流而使其中的NO3-在脱氮池中进行反硝化,且利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以及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工艺特点。因此工艺内回流比的控制是较为重要的,因为如内回流比过低,则将导致脱氮池中BOD5/NO3-过高,从而是反硝化菌无足够的

硝化与反硝化

硝化与反硝化 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1 生物脱氮与同步硝化反硝化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废水中的氨氮首先被硝化菌在好氧条件下氧化为NO-X,然后NO-X 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菌还原为N2(反硝化)。硝化和反硝化既可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进行,又可在生物膜反应器中进行,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活性污泥法。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处在同一活性污泥中,由于硝化菌的好氧和自养特性与反硝化菌的缺氧和异养特性明显不同,脱氮过程通常需在两个反应器中独立进行(如Bardenpho、UCT、双沟式氧化沟工艺等)或在一个反应器中顺次进行(如SBR)。当混合污泥进入缺氧池(或处于缺氧状态)时,反硝化菌工作,硝化菌处于抑制状态;当混合污泥进入好氧池(或处于好氧状态)时情况则相反。显然,如果能在同一反应器中使同一污泥中的两类不同性质的菌群(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同时工作,形成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简称SND),则活性污泥法的脱氮工艺将更加简化而效能却大为提高。此外从工程的角度看,硝化和反硝化在两个反应器中独立进行或在同一个反应器中顺次进行时,硝化过程的产碱会导致OH-积累而引起pH值升高,将影响上述两阶段反应过程的反应速度,这在高氨氮废水脱氮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对SND工艺而言,反硝化产生的OH-可就地中和硝化产生的H+,减少了pH值的波动,从而使两个生物反应过程同时受益,提高了反应效率。 2 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途径 由于硝化菌的好氧特性,有可能在曝气池中实现SND。实际上,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曝气池中氮的非同化损失(其损失量随控制条件的不同约在10%~20%左右),对SND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氮的损失途径来进行,希望在不影响硝化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曝气池的脱氮效率。

反硝化滤池

1.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 1.1反硝化工艺原理 反硝化反应(denitrification) 反硝化反应是由一群异养型微生物完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缺氧(不存在分子态溶解氧)的条件下,将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还原成氮气、一氧化氮或氧化二氮。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是反硝化菌。反硝化菌属兼性菌,在自然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在废水处理系统中许多常见的微生物都是反硝化细菌,如变形杆菌属(Proteus) 、微球菌属(Micrococcus)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芽抱杆菌属(Bacillus) 、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黄杆菌属(Fla vobacter) 等,它们多数是兼性细菌。当有溶解氧存在时,反硝化菌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态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在无溶解氧的情况下,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的N5+和N3+作为能量代谢中的电子受体, O2-作为受氢体生成H 2 O 和OH-碱度,有机物作为碳源及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被氧化稳定。 生物反硝化过程可用以下二式表示: 2NO 2-十6H( 电子供体有机物) 一→ N 2 十2H 2 O 十20H- (2-1) 2NO 3-十9H( 电子供体有机物) 一→ N 2 十3H 2 O 十30H- (2-2) 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根和硝酸根的转化是通过反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完成的。同化作用是指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被还原成氨氮,用来合成新微生物的细胞、氮成为细胞质的成分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被还原为氮气、一氧化氮或一氧化二氮等气态物质的过程,其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异化作用去除的氮约占总去除量的70-75% 。 反硝化过程的产物因参与反硝化反应的做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 pH 值低于7.3 时,一氧化二氮的产量会增加。当游离态氧和化合态氧同时存在时,微生物优先选择游离态氧作为含碳有机物氧化的电子受体。因此,为了保证反硝化的顺利进行,必须确保废水处理系统反硝化部分的缺氧状态。废水中的含碳有机物可以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由式(2-1)计算,转化1g 亚硝酸盐氮为氮气时,需要有机物(以BOD 5 表示) 1. 71g ,转化1g 硝酸盐氮为氮气时,需 要有机物(以BOD 5表示) 2. 87g,与此同时产生3.57g 碱度(以CaCO 3 计)。如果废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简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08-1 冼真文 摘要 :指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 ,通过介绍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原理 ,分析了不同工艺稳定亚硝态氮积累实现短程硝化的工艺控制措施 ,对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细菌;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在生物脱氮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态氮,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将亚硝态氮氧化为硝态氮。控制硝化反应条件 ,使硝化反应只进行到亚硝态氮阶段并实现稳定的亚硝态氮积累,是各种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主要包括SHARON,OLAND 和CANON工艺 ,同时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SBR ,A/ O,MBR,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1 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 传统的脱氮工艺是将NH4+氧化成NO2-,再氧化成NO3-;起作用的分别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可得如下结论:亚硝化过程产生的能量比硝化过程产生的能量多,因而前者反应速率较后者快;亚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H+,使系统pH值降低,而硝化过程对系统的pH值无影响;亚硝化过程和硝化过程好氧比为3:1;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生理特性大致相似,但前者的时代周期短,生长较快,因此较能适应冲击负荷和不利的环境条件。当硝酸菌受到抑制的时候,将会出现NO2-的积累。 很显然,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反硝化过程既可从硝酸盐开始,也可以从亚硝酸盐开始。但由NO2-转化为NO3-,然后由NO3-再转化为NO2-的重复转化过程中,要消耗更多的溶解氧和有机碳源。如果在实际过程中,控制这一转化过程,使NH4+全部或绝大部分转化为NO2-而不是NO3-,由NO2-直接进行反硝化,称此过程为短程硝化-反硝化,经过环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在许多反应器都得以实现。与传统脱氮工艺过程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体现出以下优势。节能:硝化阶段,供氧量节省近25%,降低能耗;节约外加碳源:从NO2-到N2要比从NO3-到N2的反硝化过程中,减少40%的有机碳源;可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在高氨环境下,NH4+的硝化速率和NO2-的反硝化速率均比NO2-的氧化速率和NO3-的反硝化速率快,因此水力停留时间可以缩短,反应器的容积也相应减小;可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亚硝酸菌表观产率系数为0.04~0.13gVSS/gN,硝酸菌的表观产率系数为0.02~0.07 g VSS/g N,NO2-反硝化菌和NO3-反硝化菌的表观产率系数分别为0.345 g VSS/g N和0.765 g VSS/g N,因此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可以减少产泥24~33%,在反硝化过程中可少产

影响硝化反硝化的因素

1、温度:温度愈高,可使硝化作用的活性增加,但这不表示温度越高越好,因为温度越高,溶氧的饱和度会降低,因此硝化作用仅能在温度与溶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关系以获得最高的效率。一般的建议是以不超过30℃,不低于20℃为原则。 2、PH值:在一般的生物处理程序中,硝化反应系统受pH影响很大。硝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碱度,故pH稍高于7~8,有利于硝化作用(张镇南等,1995)。一般的建议是以介于7.5~8.2之间最佳,若高于9.0或低于6.0都要避免,因为那已超过硝化细菌正常生长的范围,必然会影响硝化作用的效率(Alleman,1992)。 3、溶氧:当溶氧(DO)浓度低时,硝化反应受溶氧浓度影响很大。但在一般的生物处理程中,溶氧则较不容易控制,因此必须作处理水之溶氧测试,并控制至少不低于2~3ppm的范围内(Alleman,1992)。 4、氨和亚硝酸:分子性的氨和游离的亚硝酸均会对硝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Anthonisen,1976)。分子性的氨浓度如果高于10~150ppm,可能对亚硝酸化作用产生抑制作用,高于0.1~1.0ppm对硝酸化作用即产生抑制作用(Anthonisen,1976)。亚硝酸浓度若大于0.22~2.8ppm亦会抑制硝酸化作用(Anthonisen et al.,1976)。 5、碳氮比:硝化细菌之存在比率取决于污水中含碳物质及含氮物质之相对数量。含氮营养物浓度之测定可利用凯氏法(Kjeldahl method)测得所谓的总凯氏氮(Totol Kjeldahl Nitrogen),简称TKN,其值包含氨及有机氮化物。含碳物质浓度之测定可利用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行之,它代表有机污染之程度。BOD/TKN简称碳氮比。碳氮比愈高,异营性氧化菌的活性较大,大量繁殖,消耗溶氧速率快,使硝化细菌无法生存竞争。反之,如果碳氮比愈低,则有利于硝化细菌之增殖。

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一、硝化反应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硝化反应包括亚硝化和硝化两个步骤: NH4++1.5O 2 NO 2 -+H 2 O+2H+ NO 2-+0.5O 2 NO 3 - 硝化反应总方程式: NH 3+1.86O 2 +1.98HCO 3 - 0.02C 5 H 7 NO 2 +1.04H 2 O+0.98NO 3 --+1.88H 2 CO 3 若不考虑硝化过程硝化菌的增殖,其反应式可简化为 NH4++2O 2 NO 3 -+H 2 O+2H+ 从以上反应可知: 1)1gNH 4+-N氧化为NO 3 - 需要消耗2*50/14=7.14g碱(以CaCO 3 计) 2)将1gNH 4+-N氧化为NO 2 --N需要3.43gO 2 ,氧化1gNO 2 --N需要1.14gO 2 ,所以氧 化1gNH 4+-N需要4.57gO 2 。 硝化细菌所需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DO:DO应保持在2-3mg/L。当溶解氧的浓度低于0.5mg/L时,硝化反应过程 将受到限制。 b.PH和碱度:PH7.0-8.0,其中亚硝化菌6.0-7.5,硝化菌7.0-8.5。最适合 PH为8.0-8.4。碱度维持在70mg/L以上。碱度不够时,应补充碱 c.温度:亚硝酸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5℃,硝酸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5~42℃。 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急剧下降;5℃时完全停止。 d.污泥龄: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 0.3~0.5d-1(温度 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对于实际应用中,活性污泥法脱氮,污泥龄一般11~23d。 e.污泥负荷:负荷不应过高,负荷宜0.05-0.15kgBOD/(kgMLSS·d)。因为硝化 菌是自养菌,有机物浓度高,将使异养菌成为优势菌种。总氮负荷应≤ 0.35kgTN/(m3硝化段·d),当负荷>0.43kg/(m3硝化段·d)时,硝化效率急剧 下降。

硝化反硝化

A、硝化反应过程:在有氧条件下,氨氮被硝化细菌所氧化成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他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Nitrosomonas sp)参与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硝酸菌(Nitrobacter sp)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亚硝酸菌和硝酸菌都是化能自养菌,它们利用CO2、CO32-、HCO3-等做为碳源,通过NH3、NH4+、或NO2-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硝化反应过程需要在好氧(Aerobic或Oxic)条件下进行,并以氧做为电子受体,氮元素做为电子供体。其相应的反应式为: 亚硝化反应方程式: 55NH4++76O2+109HCO3→C5H7O2N﹢54NO2-+57H2O+104H2CO3 硝化反应方程式: 400NO2-+195O2+NH4-+4H2CO3+HCO3-→C5H7O2N+400NO3-+3H2O 硝化过程总反应式: NH4-+1.83O2+1.98HCO3→0.021C5H7O2N+0.98NO3-+1.04H2O+1.884H2CO3 通过上述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可知,在硝化反应过程中,将1克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需好氧4.57克(其中亚硝化反应需耗氧3.43克,硝化反应耗氧量为1.14克),同时约需耗7.14克重碳酸盐(以CaCO3计)碱度。 在硝化反应过程中,氮元素的转化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氨离子NH4-→羟胺NH2OH→硝酰基NOH→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 B、反硝化反应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无水中逸出,从而达到除氮的目的。 反硝化是将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反硝化菌是一类化能异养兼性缺氧型微生物。当有分子态氧存在时,反硝化菌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当无分子态氧存在时,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的N3+和N5+做为电子受体,O2-作为受氢体生成水和OH-碱度,有机物则作为碳源提供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得到氧化稳定,由此可知反硝化反应须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从NO3-还原为N2的过程如下: NO3-→NO2-→NO→N2O→N2 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菌需要有机碳源(如碳水化合物、醇类、有机酸类)作为电子供体,利用NO3-中的氧进行缺氧呼吸。其反应过程可以简单用下式表示: NO3-+4H(电子供体有机物)→ 1/2N2+H2O+2OH- NO2-+3H(电子供体有机物)→ 1/2N2+H2O+OH- 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做为反硝化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供体。由上式可知,每转化1gNO2-为N2时,需有机物(以BOD表示)1.71g;每转化1gNO3-为N2时,需有机物(以BOD表示)2.86g。同时产生3.57g重碳酸盐碱度(以CaCO3计)。 如果污水中含有溶解氧,为使反硝化完全,所需碳源有机物(以BOD表示)用下式计算: C=2.86Ni+1.71N0+DO0 其中: C为反硝化过程有机物需要量(以BOD表示),mg/l; Ni为初始硝酸盐氮浓度(mg/l) N0为初始亚硝酸盐氮浓度(mg/l) DO0为初始溶解氧浓度(mg/l) 如果污水中碳源有机物浓度不足时,应补充投加易于生物降解的碳源有机物(甲醇、乙醇或糖类)。以甲醇为例,则 NO3-+1.08CH3OH+0.24H2CO3→0.056C5H7O2N+0.47N2↑+1.68H2O+HCO3- 如果水中有NO2-,则会发生下述反应: NO2-+0.67CH3OH+0.53H2CO3→0.04C5H7O2N+0.48N2↑+1.23H2O+HCO3- 由上式可见,每还原1gNO2-和1gNO3-分别需要消耗甲醇1.53g和2.47g。 当水中有溶解氧存在时,氧消耗甲醇的反应式为: O2+0.93CH3OH+0.056NO3-→0.056C5H7O2N+1.64H2O+0.056HCO3-+0.59H2CO3 综上所述,可得反硝化过程需要有机碳源(甲醇)的投加量公式为:

硝化与反硝化池

■反硝化池 反硝化池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降解废水中其他的污染物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C6H12O6+12NO3-→6H2O+6CO2+12NO2-+能量 CH3COOH+8NO3-→6H2O+10CO2+4N2+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5S+6KNO3+2H2O→3N2+K2SO4+4KHSO4 ■硝化池 这里的硝化主要是指生化处理工艺段的好养段,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氮或者硝态氮的过程。由于污水氨氮较高。 该反应历程为: 亚硝化反应 (2-6) 硝化反应 (2-7) 总反应式 (2-8)

亚硝酸菌有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螺杆菌属和亚硝酸球菌属。硝酸菌有硝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发生硝化反应时细菌分别从氧化NH3-N和NO2--N的过程中获得能量,碳源来自无机碳化合物,如CO32-、HCO-、CO2等。假定细胞的组成为C5H7NO2,则硝化菌合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表示为: 亚硝化反应 (2-9) 硝化反应 (2-10) 工艺中采用了两段硝化工艺设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化手段降低氨氮的浓度,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质在两段反硝化+硝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