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金属配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金属配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分子或离子。 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 共价键的反应。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但是对于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 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 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中药配位化学简介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可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 (统称配位体)和具 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空位的原子或离子 (统称中心原子)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 成的化合物。 中药中的有机成分大多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巯基、羰基、杂环氮等有氮、氧、硫等配位原子 的配位基团[1]。无机金属离子大多可作为中心离子与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有机成分、金属离子
金属配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学生:郭晓宇
CONTENTS
目 录
1 2
酸碱Lewis理论
中药配位化学简介
3
4
金属配合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酸碱 Lewis 理论
Lewis酸(Lewis acid):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的原子, 分子或离子;
Lewis碱(Lewis base):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的原子,
L1
L2
MIC值测定
按照初筛实验的结果,将抑菌 率较高的样品分别进行二倍稀 释成浓度为 5mg/mL、 2.5mg/mL 、
1.25mg/mL、0.625mg/mL,按上
述过程进行操作,在不同浓度 下测试样品的抗菌活性,在630 nm 的条件下用酶标仪测定其吸 光度,计算其抑菌率,确定最 低抑菌浓度即MIC值。
以降低川芎嗪的毒副作用、改善其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缺点。
实验内容
对川芎嗪(四甲基吡嗪)的结构进行修饰与改造,发现含有2-乙酰基吡嗪 基团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edta一般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

edta一般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

一、概述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属离子配合物被发现并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其中,以EDTA(乙二胺四乙酸)为配体的金属离子配合物在药物、环境监测、化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EDTA一般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旨在加深对该化学现象的理解。

二、EDTA的结构特点EDTA分子结构简单,由两个乙二胺分子与四个乙二酸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

该分子含有四个季节碱根团,分别为两个-N(CH2COOH)2和两个-N(CH2COO-)2。

这种结构使得EDTA具有较高的络合能力,能够有效配位多种金属离子。

三、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1. 配位模式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常常是通过配位键形成的,而且形成的络合物通常是六配位的。

在络合反应中,EDTA分子中的乙二胺部分负责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而乙二酸部分则负责向金属离子提供孤对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2. 配位比EDTA一般能够形成1:1的络合物,即每个EDTA分子能够与一个金属离子形成一个络合物。

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金属离子,如铁、镍、铬等,EDTA也可以形成2:1的络合物。

四、影响配位比的因素1. 金属离子的结构金属离子的电子排布和空间结构对于与EDTA的配位比有重要影响。

部分金属离子具有较大的离子半径,能够容纳更多的EDTA分子结合,故其配位比可能较高。

2. pH值的影响在不同pH值下,金属离子与EDTA的配位比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pH值增高会导致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其与EDTA 的配位比。

3.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于金属离子与EDTA的配位比同样有影响。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增加会加速反应速率,可能促使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更多的络合物。

五、应用与研究进展由于EDTA的较高络合能力和配位比,其在医药、环境保护、化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EDTA能够有效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用于环境监测和废水处理;在医药领域,EDTA络合物可用于治疗金属中毒;在化工生产中,EDTA络合物也可作为催化剂等。

2-巯基乙醇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2-巯基乙醇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2-巯基乙醇的合成与应用进展田勇;刘传玉;王文彬;张春荣【摘要】2-Mercaptoethano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emical additives and intermediates. It can be used in polymeriz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 fiber, PVC, polystyrene, polyacrylate etc. It also can be applied in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pesticide, photo-sensitiv%2-巯基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和助剂,用于腈纶、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高分子材料合成的聚合工艺中,也可用于生物医药、农药、感光材料等领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2-巯基乙醇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环氧乙烷、硫化氢原料路线和氯乙醇原料路线。

介绍了国外主要生产厂家合成2-巯基乙醇的一些方法,同时介绍了国内2-巯基乙醇的研究进展和生产现状,并分析了2-巯基乙醇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1(002)003【总页数】4页(P35-37,47)【关键词】2-巯基乙醇;合成技术;应用【作者】田勇;刘传玉;王文彬;张春荣【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27.12 -巯基乙醇是硫醇系列中重要品种之一,其生产与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国巯基乙醇的研究与生产起步较晚,过去较长时期内依赖进口。

1992年绥棱化工厂采用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技术进行了600t/a装置的建设,经技术改造该装置生产能力接近1000t/a。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_杨秀培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_杨秀培

第24卷 第3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9月 Vol.24 No.3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Sep.2003文章编号:1001-8220(2003)03-0347-05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杨秀培(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四川南充637002)摘 要:纳米氧化锌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本文介绍了纳米氧化锌在各方面的应用状况;综述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纳米氧化锌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纳米粒子;氧化锌;制备;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Q132 文献标识码:B1 前 言氧化锌作为一种新型无机化工材料,在橡胶、染料、油墨、涂料、玻璃、压电陶瓷、光电子及日用化工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纳米氧化锌(粒子直径在1-100nm)是近年来已发现的一种高新技术材料,由于其粒子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它具有明显的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宏观量子遂道效应以及高透明度、高分散性等特点,使其在化学、光学、生物和电学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与普通ZnO相比,具有优良的光活性、电活性、烧结活性和催化活性,如无毒和非迁移性、荧光性、压电性、吸收和散射紫外线能力.这一新的物质状态,赋予了ZnO这一古老产品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1-9].如制造气体传感器、荧光体、紫外线屏蔽材料、变阻器、图像记录材料、压电材料、压敏电阻、磁性材料、高效催化剂等.利用ZnO的电阻变化,可制成气体报警器、吸湿离子传导温度计;利用纳米ZnO的紫外屏蔽能力,可制成紫外线过滤器、化妆品(如防晒霜);以ZnO为主体,配以Bi2O3,Pb6O11,BaO等粉末材料烧结成型,可得变阻器;利用ZnO半导体光敏理论,纳米ZnO可作高效光催化剂,用于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环境等.氧化锌的传统制备方法从原理上讲分为3类:即直接法(亦称美国法)、间接法(亦称法国法)和湿化学法.直接法以氧化锌矿为原料,还原其中的锌为气相锌,再通过空气氧化并加以整形而得到产品,此法生产成本低,但能耗大,易引入低熔点杂质,产品质量不高;间接法以锌锭为原料,锌蒸气通过氧化得到ZnO,此法产品质量好,但能耗大,成本高;湿化学法可用各种含锌物料为原料,采用酸浸、氨浸、碱浸或加压浸出锌,然后沉淀锌,最后焙烧分解获得氧化锌.而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从方式上讲有物理法、气相法和化学法,当前出售的超细纳米氧化锌产品都生产自气相法和湿化学法,因此对这两种工艺的研究比较多,是近20年来超细和纳米氧化锌产品应用和开发的主要活跃点[10,11].2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2.1 物理法物理法包括机械粉碎法和深度塑性变形法.机械粉碎法是采用特殊的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技术,将普通级别的氧化锌粉碎至超细.张伟[12]等人研究了利用立式振动磨制备纳米粉体的过程和技术,得到了α-Al2O3,ZnO,MgSiO3等超微粉,最细粒度可达到0.1μm.工艺简单,但能耗大,产品纯度低,粒度分布不均匀,磨介的尺寸和进料的细度影响粉碎性能.该法得不到1-100nm的纳米粉体;深度塑性变形法是原材料在准静压作用下发生严重塑性形变,使材料的尺寸细化到纳米量级.该法制得的氧化锌粉体纯度高、粒度可控,但对生产设备要求高.收稿日期:2002-10-14作者简介:杨秀培(1970-),男,四川广元人,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仪器分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等方面的研究.2.2 气相法2.2.1 化学气相氧化法Mitarai[13]以O 2为氧源,锌粉为原料,在高温下(823-1300K ),以N 2作载气,发生以下氧化还原反应: 2Zn +O 2823-1300K2ZnOYoko Suyama 在1123-1343K 的范围内把锌蒸气气相氧化获得了纳米ZnO ,TE M 观察表明,所得粉体为球状和类四角锥体两种形状.此法制得的纳米氧化锌,粒径在10-20nm .该法原料易得,产品粒度细,单分散性好.但反应往往不完全,从而导致产品纯度降低.2.2.2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LIC VD )[14]EI -shall M .S .等利用反应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激光束的吸收,引起气体分子激光分解、热解、光敏化和激光诱导化学合成反应,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合成纳米粒子.纳米ZnO 是以惰性气体为载气,以锌盐为原料,用CWC O 2激光器为热源加热反应原料,使之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的.LIC VD 法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粒子大小均一,且不团聚,粒径大小可准确控制等优点.但成本高,产率低,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2.2.3 气相冷凝法[15]该法通过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将氧化锌物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再经气相骤冷、成核,控制晶体长大,制备纳米粉体.该法反应速度快,制得的产品纯度高、结晶组织好.但对技术设备要求较高.2.2.4 喷雾热解法赵新宇等[16]利用喷雾热解技术,以二水合醋酸锌为前驱体合成ZnO 纳米粒子.二水合醋酸锌水溶液经雾化为气溶胶微液滴,液滴在反应器中经蒸发、干燥、热解、烧结等过程得到产物粒子,粒子由袋式过滤器收集,尾气经检测净化后排空.Liu Tianquan 用醋酰锌的甲醇溶液超声喷雾热解得到了约100nm 的ZnO 粒子,研究表明,随着溶液的浓度增大,得到的粉体越细.该法产物纯度高,粒度和组成均匀,过程简单连续,颇具工业化潜力.2.3 化学法2.3.1 溶胶-凝胶法以金属醇盐Zn (OR )2为原料,在有机介质中进行水解、缩聚反应,使溶液经溶胶化过程得到凝胶,凝胶经干燥、煅烧成粉体的方法[17-18].此法的优点是产物颗粒均匀、纯度高,反应过程易控制,但成本昂贵是它的唯一缺点.其化学反应为:水解反应Zn (OR )2+2H 2O R OHZn (OH )2+2R OH 缩聚反应Zn (OH )2ZnO +H 2O 2.3.2 醇盐水解法利用金属醇盐在水中快速发生水解,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沉淀经水洗、干燥、煅烧而得到纳米粉体[19].该法反应中易形成不均匀成核,且原料成本高,其突出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例如:以Zn (OC 2H 5)2为原料,发生以下反应:Zn (OC 2H 5)2+2H 2O Zn (OH )2↑+2C 2H 5OH Zn (OH )2ZnO +H 2O2.3.3 直接沉淀法直接沉淀法是制备纳米氧化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在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后,于一定条件下生成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将阴离子除去,沉淀经热分解制得纳米氧化锌.选用不同的沉淀剂,可得到不同的沉淀产物.就资料报道来看,常见的沉淀剂为氨水、碳酸铵和草酸铵等,其反应机理为:(1)以NH 3O ·H 2O 作沉淀剂Zn 2++2NH 3·H 2O Zn (OH )2↑+2NH +4Zn (OH )2ZnO +H 2O ←(2)以碳酸氢铵作沉淀剂Zn 2(OH )2CO 3↑+2NH +4348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Zn 2(OH )2CO 3637~1073K2ZnO +C O 2←+H 2O(3)以草酸铵作沉淀剂Zn 2++(NH 4)2C 2O 4+2H 2O ZnC 2O 4·2H 2O ↑+2NH +4ZnC 2O 4·2H 2O 513KZnC 2O 4(s )+H 2OZnC 2O 4637~823KZnO (s )+CO 2←+CO ←晋传贵、张金辉等[20,21]分别以ZnSO 4·7H 2O 和Na OH ,Na 2CO 3为原料,利用此法合成了10-35nm 的ZnO 粉体;刘建本[22]等以此法,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制得的前驱体,经200℃热分解得到了平均粒径约为5.7nm的ZnO 粉体.直接沉淀法操作简便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不易引入杂质,产品纯度高,有良好的化学计量性,成本较低.该法的缺点是洗涤溶液中的阴离子较困难,得到的粉体粒径分布较宽,分散性较差、有部分团聚现象.李东升等将超声辐射引入纳米ZnO 的制备,采用超声直接沉淀法获得了平均粒径约10nm ,且分散性好,外貌为球形的ZnO 纳米粉体.2.3.4 均匀沉淀法此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放出来.加入的沉淀剂不立刻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缓慢地析出.与直接沉淀法相比,由于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均匀的释放出来,从而使沉淀在整个溶液中缓慢均匀地析出.利用均匀沉淀法在不饱和溶液中均匀地得到沉淀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1)在溶液中进行包含氢离子变化的缓慢的化学反应,逐渐提高溶液的pH 值,使溶解度下降而析出沉淀;(2)借助形成或放出沉淀离子的反应提高沉淀离子的浓度.在均匀沉淀过程中,由于构晶离子的过饱和度在整个溶液中比较均匀所以沉淀物的颗粒均匀而致密,便于洗涤过滤,制得的产品粒度小、分布窄、团聚少.只是阴离子的洗涤较繁杂,这是沉淀法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均匀沉淀剂有六次甲基四胺和尿素,以尿素作沉淀剂,发生以下反应:分解反应C O (NH 2)2+3H 2O CO 2←+2NH 3·H 2O 沉淀反应Zn 2++2NH 3·H 2O Zn (OH )2↑+2NH +4热处理Zn (OH )2ZnO +H 2O刘超峰等[23]利用尿素作沉淀剂采用均匀沉淀法,在450℃下热处理,制得了15-80nm 分散性好的纳米ZnO 粒子.2.3.5 固相配位化学法以草酸盐和醋酸盐等为原料,在室温下利用固相配位化学反应首先制得可在较低温度分解的固相金属配合物前驱体,如:二水合草酸锌、碳酸锌,然后经热分解、净化制得纳米氧化锌.沈茹娟等[24]以醋酸锌和8-羟基喹啉为原料,室温下以固相法合成的8-羟基喹啉合锌,经400℃热分解得到了平均粒径约为10nm 的ZnO 粉体;张永康等[25]以ZnSO 4·7H 2O 和Na 2CO 3为原料用此法合成的ZnO 粉体粒径为6.0-12.7nm ;俞建群等[26]利用此法也得到了平均粒径为20nm 的ZnO 粉体.与液相合成法相比,该法原料成本低、合成温度低、工艺流程短,不需溶剂,产率高,反应条件易掌握.2.3.6 有机液相合成法主要采用在有机溶剂中能够稳定存在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某些无机物为反应原料,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生成纳米材料[27].该法的显著优点是克服了某些反应物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的缺点,可以在许多介质中制备纳米材料,反应产物可以通过精馏或结晶达到很高纯度.有机液相合成法的缺点是反应时间过长,产物须进行后处理才能得到结晶较好的纳米颗粒.2.3.7 水热合成法水热法是利用水热反应制备粉体的一种方法[28-29].水热反应是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或蒸气等流体中进行有关的化学反应.主要有:水热氧化、水热沉淀、水热合成、水热还原、水热分解、水热结晶等类型.水热法为各种前驱物的反应和结晶提供了一个在常压条件下无法得到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粉体的形成经历了溶解、结晶过程,相对于其他制备方法具有晶粒发育完整、粒度小、分布均匀、颗粒团聚较轻、可使用较为便宜的原料、易得到合适的化学计量物和晶形等优点.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有:(1)微波水热法;(2)超临界水热合成;(3)反应电极埋弧(RESA )法,此法是水热法中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新技术. 第24卷第3期杨秀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3493 纳米氧化锌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就纳米氧化锌的研究报道很多[30-36].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都做了很多工作.德国拜耳公司(Ba yer Co .,Ltd .)首先向市场提供纳米氧化锌产品,之后又出现比利时的产品,而目前的主要供货厂家却来自日本和美国,其中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国内纳米氧化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863”计划和“攀登”计划等的列入,促使纳米氧化锌的较快发展.国内纳米氧化锌的研究报道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已有中试报道.表1,表2分别列出了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状况.表1 国外纳米ZnO 研制概况Table 1 The foreign research general situation of nano -ZnO国别研究单位 原 料制备方法粒径(n m )报道时间(年)日本Techol .Univ .锌的乙酰络合物气相合成法126-1361983Mitsubishi Corp .锌盐水溶液锌盐水溶液20-501992ToHoKu Univ .Zn (NO 3)2喷雾热解法10-1001992Nicco Aen Corp .Zn ,O 2CVD 法10-201988美国Techol lnst .锌的醇盐水解法401986PCT Inst .Appl .卤氧化锌热分解法1001993Cammon wealth Univ .锌盐LICVD 10-201994德国Inst .Werkstoffwiss Univ .乙酸锌溶胶凝胶法1001992韩国Harcros Corp .Zn (NO 3)2均匀沉淀法50-601997表2 国内纳米ZnO 研制概况Table 2 The domestic r esearch general situation of nano -ZnO研究单位 原 料 制备方法 粒径(n m ) 报道时间(年)武汉工业大学碳铵,锌盐直接沉淀法501995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氯化锌,草酸铵直接沉淀法20-401991武汉大学锌盐CWCO 2激光诱导1001994郑州轻工学院硫酸锌,尿素均匀沉淀法1201993西北大学化工系硝酸锌,尿素均匀沉淀法8-601995新疆大学草酸锌低温固相合成201999华东冶金学院硫酸锌,氢氧化钠直接沉淀法10-201999吉首大学硫酸锌,碳酸钠室温固相合成6.0-12.72000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碱式碳酸锌高频ICP5019984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合成新材料的迫切需要,纳米氧化锌的开发研究必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对纳米氧化锌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新的制备工艺不断提出并得到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1)对合成纳米氧化锌的过程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控制微粒的形状、分布、粒度、性能及团聚体的控制与分散等技术的研究还很不够.(2)工艺的稳定性、质量可重复性的控制及纳米粉体的保存、运输技术问题.(3)现有的制备技术还不成熟,对工艺条件的研究还不够,已取得的成果大都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规模生产阶段,对生产规模扩大时将涉及的问题,目前研究的很少.(4)对纳米氧化锌的合成装置缺乏工程研究,能够进行工业化生产的设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5)深入对纳米氧化锌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手段急需改进.350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参考文献:[1]REED M A ,FRENSLY W R ,MATYI R J .Realization of a Three Terminal Resonant Tunneling Device :the Bipolar Quantu m Resonant Tunneling Transistor [J ].Appl Phys Lett ,1989,54(11):1034-1036.[2]UEH ARA M ,B ARB ARA B ,DIE NY B .Staircase Behavior in the Magnetization Reversal of a Chemically Disordered Magnet at Low Tem -perature [J ].Phys Lett ,1986,114A (1):23-26.[3]HAYASHI C .Ultrafine Particles [J ].Phys .Today ,1987,(12):44-51.[4]KUBO R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etallic Fine Particles [J ].Phys .Soc .of Jap .,1962,17(6):975-986.[5]和田伸彦.超微粒的基本性质———开拓物质与原子的中间领域[J ].日本科学与技术,1985,(1):1-6.[6]商连弟.国内外活性氧化锌的进展[J ].现代化工,1995,(7):12-14.[7]FRENAY J .Leachin g of Oxided Zinc Ores in Various Media [J ].Hydrometallurgy ,1985,(15):243-253.[8]RABINI J B .Quenching of Aqueous Colloidal ZnO Fluorescence by Electron and Hole Scavengers E ffect Oga Pos itive Poly Electrolyte [J ].J .Phys .Chem .,1989,(93):2559-2561.[9]CHITT R ,MATI J .Uniform Particles Zinc Oxide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1990,(48):65-67.[10]徐甲强,潘庆谊,孙雨安,等.纳米氧化锌的乳液合成、结构表征与气敏性能[J ].无机化学学报,1998,14(3):355-359.[11]杨秀培,周在德,钟 辉.从氧化锌矿制备高纯超细ZnO 粉体[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4(3):366-368.[12]张 伟,王凤珠.利用立式振动磨制备超细粉的研究[J ].功能材料,1997,28(5):511-513.[13]孙志刚,胡黎明.气相法合成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进展[J ].化工进展,1997,16(2):21-24.[14]祖 庸,刘超峰,李晓娥.超细氧化锌的合成技术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1997,(8):11-15.[15]陈和生,孙振亚,陈文怡,等.纳米科学技术与精细化工[J ].湖北化工,1999,16(1):8-10.[16]赵新宇,郑柏存,李春忠,等.喷雾热解合成Zn O 超细粒子工艺及机理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1996,11(4):612-616.[17]王旭升.溶胶-凝胶法制备WO 3-SiO 2材料的氨敏特性研究[J ].功能材料,1998,29(3):276-281.[18]邹小平,张良莹,姚 熹,等.溶胶-凝胶法有机-无机精细复合材料P (VDF /TE FE )-Si O 2的制备与显微结构[J ].功能材料,1998,29(3):327-329.[19]刘 珍,梁 伟,许并社,等.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 ].材料科学与工艺,2000,8(3):103-108.[20]晋传贵,朱伟长,方道来,等.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制备[J ].精细化工,1999,16(2):26-28.[21]张金辉,储 刚.ZnO 超微粉末的化学法合成与表征[J ].精细石油化工,1997,(2):43-45.[22]刘建本,易保华,肖卓炳,等.液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Ⅰ)[J ].吉首大学学报,2000,21(2):9-11.[23]刘超峰,胡行方,祖 庸.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J ].无机材料学报,1999,14(3):391-396.[24]沈茹娟,贾殿赠,乔永民.纳米ZnO 的固相合成及其气敏特性[J ].无机材料学报,2001,16(4):625-629.[25]张永康,刘建本,易保华,等.常温固相反应合成纳米氧化锌[J ].精细化工,2000,17(6):343-344.[26]俞建群,贾殿赠,郑毓峰,等.纳米氧化镍、氧化锌的合成新方法[J ].无机化学学报,1999,15(1):8-10.[27]惠 春,徐爱兰.水热合成PZT 热电体陶瓷材料烧结性的研究[J ].红外技术,1995,17(2):39-44.[28]DAWSON W J .Hydrothemal Synthesis of Advanced Ceramic Powder [J ].Am Ceram SocBull ,1988,67(10):1673.[29]严东生.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J ].无机材料学报,1995,10(1):1-6.[30]施利毅,李春忠,房鼎业.TiCl 4-O 2体系高温反应制备超细TiO 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1999,(5):718-725.[31]高 濂,陈锦元,黄军华.醇盐水解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粉体[J ].无机材料学报,1995,(4):332-336.[32]卫志贤,李晓娥,祖 庸.溶胶-凝胶法制纳米二氧化钛小试放大研究[J ].无机盐工业,1998,(5):5-8.[33]陈代荣,孟详建,李 博.偏钛酸作前驱体水热合成TiO 2微粉[J ].无机材料学报,1997,(1):110-114.[34]田明原,施尔畏,仲维卓.纳米陶瓷与纳米陶瓷粉末[J ].无机材料学报,1998,(2):129-137.[35]施利毅,华 彬,张剑平.微乳液的结构及其在制备超细颗粒中的应用[J ].功能材料,1998,(2):136-139.[36]张敬畅,曹维良,于定新.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制备纳米级TiO 2的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1999,(1):2-9.The Prepar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Nano -Zinc OxideYANG Xiu -pei(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China )A bstract :Nanocrystalline zinc oxide particles have many specific microscopic properties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s in many aspects ,summarized the prepar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nanocr ystalline zinc ox -ide ,and in the end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preparation techniques .Keywords :nano -particle ;zinc oxide ;pr epar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第24卷第3期杨秀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351。

腐植酸的吸附性能及其金属络合物的应用

腐植酸的吸附性能及其金属络合物的应用
维普资讯
第2卷 2
第5 期
天 中 学 刊
J ur a o n lofTinz ng a ho
、o1 2 N O. , .2 5 0c . t 200 7
20 年 1 07 0月
腐植酸的吸附性能及其金属络合物 的应用
徐启 杰 一,张 果2 ,崔元 臣
生物体的不 同,造成 了它们在结构 、酸碱溶 解性 、对金属离
能上有很大 的不 同, 从而导致其应 用性能 的差异性 . 张永吉
等 _] 】在研 究伊 春腐植 酸和松 花江腐植 酸对三 氯 甲烷形成 的 影响时 , 发现伊春腐植 酸 比松花江腐植酸具有更 高的三氯 甲 烷生成量 、 快的生成和 卤代速度 .原因 主要是伊 春腐植 酸 更 的芳 香结构 、不饱 和双键 比松花江腐植 酸多 , 但分子质量较
451 . 3
43 .2
23 .6


从 表 1可看 出不 同环境 和产地得到 的腐植 酸在官能 团 的含量上存在很大 的差别 . 这种差异 造成 了腐植酸在化学性
腐植酸 的分子结构 中都 有共 轭双键 、 芳香环 、 醌基和半 醌基等基 团【] 但 由于腐植 酸的形 成环境 、 , 时间以及形成 的
家 B reis提 出 了胡 敏素 、克 连酸 以及 阿波克 连酸 的概 ezl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 1 不同产地腐植酸 的官能 团测 定结果
煤 的 种 类 产 地

主 } 《 (meqg) 2 一活性 — / | 团 含-H -- 8; C基 氧
总 酸 基 一 C 0H 0 一 0H —— H OC
维普资讯
徐启杰 ,张
果 ,崔元 臣 :腐 植酸的吸附性能及其金属络 合物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金属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质谱技术在金属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常温和的方法将离子从溶液转至气相 , ]在质谱
图 中测 出各 种离 子 峰 , 可 以推 测 出配合 物 的 组 就
成与结构 。
收稿 :0 00 - 2 1-42 0
接 受 :000 -2 2 1 -70
作者 简 介 : 飞 (9 8) 男 , 北 黄 冈人 , 汉科 技 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工 程 学 院环 境 工 程 专业 , 学 三 年级 学 生 。 黄 18 一 , 湖 武 大
谱技术 的发展 使得质 谱 方法 成 为金属 配 合物 研究
的常用 手段 。
待测 化合物 分 子 吸 收 能量 ( 离 子 源 的 电离 在
室 中) 后产 生 电离 , 生成 分子 离子 。分 子离 子 由于
具有 较高 的 能量 , 进 一 步 按化 合 物 自身 特 有 的 会
碎裂规 律分裂 , 生成 一 系列 确定 组成 的碎 片 离子 , 将所有 不 同质量 的离子 和各 离子 的多少 按质 荷 比
21 0 0年 第 4期

飞 等 : 谱 技 术 在 金 属 配合 物 研 究 中 的应 用进 展 质
・7 ・ 7
吴巍 等 利 用 电 喷 雾 多 级 串 联 质 谱 ( E I S- MS ) 究 了黄芩 苷 与铝离 子在 不 同浓 度 配 比时形 n研 成 的络合 物 , 通 过 质 谱 碎 裂 规 律 对 其 结 构 进 行 并 了初 步确认 。黄 芩 苷溶 液 和 A ( O ) 溶 液 可 形 1N , , 成 比 较 稳 定 的 1:1 和 2:1配 合 物 , 别 为 分 [ 1 ] 和 [ l , 中 ‘ A R R L AL ] 其 L=[ H] , = M— 一 R C H, =C 。 由此 可 知 , HO R HO 质谱 技 术 可 以相 对 准确 的测定 反应 产物 的表 征结 构 。

金属催化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金属催化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金属催化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朱洁【摘要】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化工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综述了一些传统的二苯甲酮合成方法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过渡金属催化合成二苯甲酮化合物的方法。

%Benzophenone compoun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ome traditional synthetic method for benzophenone compound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synthetic methods for benzophenone compounds catalyzed by transition metal.【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6(047)008【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过渡金属;合成【作者】朱洁【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用途十分广泛,因为羰基两边苯环上的取代基种类,数量以及位置的不同,使得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家族成员十分庞大。

目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塑料、染料、电子化工以及日用化工等领域[1-5]。

因此,对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上,传统合成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Fielder-Crafts反应。

1.1 以苯甲酰氯为原料杨志等人[6]报道以苯与苯甲酰氯为原料,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加热回流3 h,最终收率为71.2%(Scheme 1)。

后来,王要令等人[7]对该反应进行了改进,同样是以苯和苯甲酰氯为原料,但催化剂改为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Emim]Br-FeCl3,在80℃条件下反应80 min,最终收率为98.3%(Scheme 2)。

离子液体具有液体酸的高密度反应活性位和固体酸的不挥发性,而且酸性可以调节,在酸催化反应中显示了优良的性能,具有取代传统工业酸催化材料的潜力。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氮川三乙酸螯合铁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它由氮川三乙酸和铁离子形成特定的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螯合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医药、工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氮川三乙酸螯合铁进行概述说明,并解释其应用领域和机理研究进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背景意义和结构安排。

-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的概述说明部分将对氮川三乙酸及其性质、螯合反应及其基本原理以及氮川三乙酸螯合铁的制备方法与反应条件进行详细讲解。

-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的应用领域部分将探讨它在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的解释与机理研究进展部分将综述相关的螯合反应机理研究并解析氮川三乙酸螯合铁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同时给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或挑战分析。

- 结论与展望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氮川三乙酸螯合铁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氮川三乙酸螯合铁这一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概述说明、应用领域以及其解释与机理研究进展。

通过该文章,读者可以了解氮川三乙酸螯合铁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和作用机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此外,本文也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推动氮川三乙酸螯合铁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入探索。

2. 氮川三乙酸螯合铁的概述说明2.1 氮川三乙酸的定义与性质氮川三乙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0H21NO9。

它是一种多功能配体,具有三个乙酸基和一个含氮螯合基团。

其分子结构中的氮原子能够与铁离子形成配位键,从而使得氮川三乙酸能够有效地与铁离子发生配位反应。

在溶液中,氮川三乙酸呈现出无色或浅黄色的液体状态。

2.2 螯合反应及其基本原理螯合反应是指两个或更多配体中的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较稳定的络合物。

这些配位键可以通过配体分子中的阴离子、双(π)键和孤立电子对等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摘要:高分子金属络合物是当今化学和材料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

一。本文综述讨论了它们的合成方法以及其作为催化剂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合成方法 催化剂 催化作用
Polymer metal complex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Abstract : Polymeric Metal Complex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ch fields of
the chemical and materials sc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s a. Catalyst.

Key words: Polymeric Metal Complex Synthesis methods catalyst
catalytic action

一.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概况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PMC)是以高分子化的配位基为配体的金属
络合物。以其受到高分子链的影响,具有与低分子络合物不同的配位
结构和电子状态,PMC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是常用的高分子催化剂。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分类:从化学的角度考察金属化合物与合适
的高分子配体或多功能团配体的“结合方式”,可将PMC主要分成三
类:
1.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包括侧基络合物和分子间或分子
内桥联络合物
2.双功能团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
3.低分子金属络合物的聚合
二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合成
2.1 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
这类高分子金属络合物是通过金属离子与含有给电子基团(如
-NH2-、-COOH-、-(CO)-、-SH、氮杂环等)的高分子络合而成的。
2.1.1 侧基络合物:高分子配体以侧基与金属离子络合而成,如图:
单授体型:

多授体型:

例:

比如说,含多授体侧基的聚苯乙烯被用作金属
桥联树脂,它能够很好的选择吸收金属离子,因其稳定性高,结构清
晰,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2.1.2 分子间或分子内桥联络合物: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通
常导致分子内或分子间的桥联:
这类络合物的结构不太清晰,很难分辨是分子内还是分子间桥
联,而且有时不溶于水或者有机溶剂,不宜鉴定高分子配体的作用。
如聚乙烯醇(PVA)—Cu(II)络合物[2]:

这种通过高分子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而合成络合物的方法,以其
能在很广的范围内选择配位基和金属离子,因此已有许多合成的例
子,其优点是通过含有配位体单位的共聚合、高分子配体的反应等,
能够顺利地对高分子配位体进行修饰也能够改变高分子与金属离子
的比例,从而得到性质多样的络合物。但是合成高分子配体耗精力,
存在配位样式不单一,络合结构不均一等问题[3]。
2.2 双官能团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
当双官能团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时,可形成金属离子桥联的PMC:

如线性络合物:红氨酸 ,四巯基苯的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的配体由于四个配体基团,在络合时,易产生配体之
间的反应而形成网状或体型络合物,如金属酞菁络合物就是通过四腈
基苯与金属卤化物在尿素催化剂作用下形成[4]:

这种络合物是以螯合键形成的主链,其聚合度一般比较低,不
溶于溶剂,很多结构还不够明确,但是作为新的合成方法,其未来的
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2.3 低分子金属络合物的聚合
乙烯基类络合物聚合可生成PMC

例:

这类PMC具有清晰的配位结构,但金属络合物本身阻碍乙稀聚
合,合成例较少。
2.4 开环聚合
聚茂铁硅烷的合成。
Manners I最先通过热开环合成了聚茂铁硅烷[5]
三.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应用进展
低分子金属催化剂络合于高分子配体上,便得到高分子金属络合
物,其中心金属离子被巨大的高分子链所包围。由于其特殊的高分子
配位体特点,与低分子金属络合物相比,PMC在催化方面具有活性高、
选择新高、易与产物分离、能重复使用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和发展前景。Haag[6]最早用聚苯乙烯磺酸树脂负载的阳离子金属络合
物催化氢化、醛化等反应,这对于PMC作为催化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
义。
3.1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物质合成方面的应用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以其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中,其中
以在加氢、氧化、硅化加成和醛化反应中最多。
有机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在加氢方面的应用研究的最多。Grubbs
[7]
等将RhCl(PPh3)3与膦化聚苯乙烯树脂反应的到高分子含铑络合物,
它可以在250C,0.1MPa的温和条件下对烯烃进行催化加氢。相对于
低分子络合物,它对底物有更好的选择性,催化活性高,对反应器无
腐蚀且可以回收再利用。
高分子氧化催化剂起步较晚,但也有些成就。日本Shirai[8]合成
了多种高分子侧链型酞菁金属络合物,并以此作为过氧化氢酶等的模
型,其催化分解有很高的活性。
PMC在硅化加成反应方面的应用对有机硅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Capka等合成了高分子膦—铑络合物,它可以有效地催化三乙氧基硅
烷与乙烯—1加成,产物收率达90%以上。这种络合物可以催化硅氢
化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剂在空气中放置3天活性不变,而
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烯烃经醛化反应制备含氧化合物是石油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很多高分子络合物已经应用于该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中
研究最为活跃的要数高分子膦—铑络合物。采用膦化聚苯乙烯负载的
RhH(CO)络合物催化丁烯醛化,在n(P):n(Rh)=19,1000C , n(H2):
n(CO)=1:1,700kPa下,产物正/异比可达12[10](正/异比是醛化反应
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醛化的得率越高。),而相应的均化催化剂即
使添加19倍的三苯基膦,在上述条件下,其产物正/异比也只有3。
此外,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在异构化反应、酚类的氧化聚合、酮合
成、缩合反应等方面都有应用。
3.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也显露出很好的应用
前景。例如降冰片二烯在太阳的照射下吸收光能,当异构化为高能态
的四环烷时,它能够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下来。室温下,四
环烷是稳定的,但在一些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催化接触下,它重新异构
化为低能态的降冰片二烯并释放大量热能(1.15×103kJ/L)。再生后
的降冰片二烯受太阳的照射又可以异构化为四环烷,达到反复使用的
的效果。如果将这种异构化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高分子化后,能量转换
过程将更加容易控制,使用更加方便[11]。

结束语:高分子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已有了相当的深度与广度,这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者,
PMC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它在新材料的研制,新能源的开发利
用,产品的分离纯化等方面 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Hering H. Chelatbildende Ionenaustauscher . Akademie Verlag . Berlin,1967
[2] Hojo N,Shiral H. Nippon Kagaku Kaishi ,1972 : 1316
[3] 王贤保、陈正国、程时远,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性能及应用进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
程 2000年4月
[4] Epstein A.J.Chem.Phys.,1960: 32: 324
[5] Foucher D A,Manners I.J.Am.Soc.,1992,114: 6246
[6] Haag,W.O.et al.,Belgian patent,1969,686.
[7] Grubbs R H.J.Am.Chem.Soc.,1971,93(12): 3062
[8] Shira H .In Functional Monomers and Polymers (Taken K Eds.) 1987: 49
[9] 吴大青、徐秀梅,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新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3年
4月第1卷第4期
[10]Pittman,Jr.C.U.etal.a,J.Am.Chem.Soc,1975,97(7),1742,1749;1976,98(17),5402.b
,J.Org.Chem,1978,43(4)640;42(26),4929.
[11] 赵文渊、王亦军, 功能高分子材料(48)2008化学工业出版社
[12] 李彦锋,高分子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高分子通报 198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