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40年来变化

宁波人口出生数、出生率、死亡率40年来变化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 班级12会计2班 学号1211029108 姓名吕永生 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本文先通过分析2012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 (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 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 (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 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 (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 (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 小结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1998年至2012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98年124671 15.64 6.5 1999年125786 14.64 6.46 2000年126743 14.03 6.45

我国进入每年死亡人口千万时代,我国人口死亡数量和死亡率预测

我国进入每年死亡人口千万时代,我国死亡人口数量 和人口死亡率预测 为了让读者理解和辨别我的分析和判断,我首先介绍我是如何分析的,应用哪些理论分析。 第一步:我通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我国2000年—2010年间的分年龄段人口平均死亡率。然后通过计算公式逆推出预测公式。用这个公式,我计算出2010年—2020年,这十年我国死亡人口数量。我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预测结果,我国202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2.48亿这个数据,结合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死亡人口数据与我的相近,所以,这个方法是可靠的方法。 第二步:分析我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计算出的分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我发现,我国2010年—2020年有大量人口进入高死亡率期,我国60—64岁的死亡率为23.38‰(即超过10‰的死亡率),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为:1096万人,2010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为:1600万人,比上一个十年,平均每年增长了约500万人。2020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是:2303万人,比上一个十年平均每年增长了700万人。由于大量人口进入高死亡年龄,这意味着,我国死亡人口数量将不断增加,结合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依据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数据,运用统计学理论,死亡人口数量最大的部分集中于74.83岁这个年龄附近,因此可以估计,我国2030年一年的死亡人口数量超过1600万人。估计这一年死亡人口数量为1800万人。 第三步:运用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理论和我国死亡人口数据,即人口死亡率计算公式和结论,一个社会的人口死亡率都应大于10‰,所以可以推论,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会不断上升,死亡人口数量也会不断上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应用这个理论和我国死亡人口数据来验证和检验我的结论和预测,表明我的结论和预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符合科学要求的预测。 介绍预测应用的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理论 不增长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中国的人口结构图

中国的人口结构图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5.0‰),并在2002年快速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3.0‰),之后继续下降,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13.0‰;中国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可知:10-14岁(1994年~1998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7%(人口出生率低于14.0‰),约在1994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5-9岁(1999年~2003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5.5%(人口出生率低于11.0‰),约在1999年便快速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1.0‰);中国进入超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可知:①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总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帖子附图:

出生率和死亡率如何计算

出生率 (发稿时间:2006-5-24 阅读次数:209)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出生人数是指活产,即离开母体时有生命现象的活婴儿总和。年平均人口数是年内各时点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就是年内全体人口所活人年数。年平均人口数也可用期中人口数代替。 出生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若出生人数的计算期不足一年或大于一年,需折算为年出生人数,例如,将半年的出生人数乘以2,五年的出生人数除以5,等等。 出生率是就全体人口计算的,故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就人口中某一类别来计算的出生率,称特殊出生率。如各年龄的出生率,城乡人口出生率,各民族人口出生率和不同行业、职业的出生率等等。 出生率水平取决于各年龄妇女生育率和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各年龄妇女生育率越高,出生率便越高。生育旺盛年龄的妇女比重越高,出生率也会越高。妇女生育率高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所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有很大差别。 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出生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时,要考虑性别和年龄构成的影响。 出生率高低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两大因素之一。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质上就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水平。 出生率是研究和分析人口再生产趋势,制定文化教育、妇幼保健、社会福利等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

死亡率的计算: D(t)/0.5[N(t)+N(t+1)] D(t):一年内死亡人口数 N(t):年初总人口 N(t+1):年末/第二年初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 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计算公式是:死亡率= 式中D 为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P为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计算死 亡率时,分子和分母的统计范围要一致。根据统计分析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分子与分母计算总死亡率和各种特 殊死亡率。如无特殊说明,死亡率通常是指总死亡率。死亡率一般按年计算,即某年内死亡人数与同年平均人口 数之比。如果统计期不满一年或超过一年,均应折算成一年计算,以便进行比较。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一个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死亡率,可以反映社会 经济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发展水平。一个封闭人口的变动 趋势主要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水平。男性和女性不 同年龄组的死亡率差别很大,婴幼儿及老年人死亡率远 远高于青少年。因此,在相同条件下,一个地区的死亡率水平受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在比较不同地区或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时,要考虑到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变动。死亡率还可按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分别计算,称为特别死亡率。 婴 儿死亡率婴儿出生后第一周岁以内的死亡率,亦 即未满周岁前死亡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一般以 年度为计算单位,以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婴儿死亡率= ×1000‰。式中D0为本年内不满周岁死亡人数,B 为同年活产婴儿数(即同年出生人数)。该公式表示每1000个出生人口中不满周岁死亡人数的比率。本年内登 记统计的不满周岁死亡人数中,有一部分是上一个年份 出生的,同本年出生人数口径不一致,致使计算结果不够精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方法是调整分母的出生人数。根据经验,在本年死亡的不满周岁的婴儿中2/3是本 年出生的,1/3是上一年出生的。因此,对分母的出生人数也按此比例进行加权调整,调整后的计算公式如下:婴儿死亡率= ×1000‰。式中Bt,Bt-1分别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年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 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5~59岁人口占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亿。而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人口峰值在2035年,为15亿。 再结合一些学者的预计,中国未来40年内,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即总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总劳动人口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而2050年老年人口将出现峰值。 2013年: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 这几年人口话题中讨论最热的莫过于人口红利,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正比预计的要快。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再生产动态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死亡率高显然意味着这个地区人口死亡的机率大,但这必须结合人口的年龄构成来考察,否则就会有假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了,相比起来,一些原来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地区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其中有一部分近年已明显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1989—1990年度,宁夏的粗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低的,比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都低得多,而后者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富裕程度大大超过宁夏。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年龄构成的悬殊。 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少年、青年和壮年时期死亡机率是最低的,而越往老年,死亡机率就越高,无论经济、文化水平有怎样的差异,这一总的趋势是决不会改变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人口中青、壮年比重大,有利于降低平均死亡率;老人比重较大,就会使死亡率抬升。因此在使用“死亡率”这一指标时,要同时考虑到人口的年龄构成,最好将死亡率作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控制死亡的成就。此外,计算和比较年龄别死亡率,各年龄组死亡人口比重或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很有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中国的粗死亡率同日本这样的长寿发达国家十分近似,但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显著高于日本(表18),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人的死亡机率一般均以少年时代为最低(有的文献更指出12岁为最低),死亡率曲线从出生至少年时期逐渐下降,其中度过婴儿期以后下降得最为明显。自少年期往后即逐渐上升,起先缓慢,尔后加速,进入到老年期死亡率上升得特别显著。这—规律在各国都是普遍的,中国各地区也完全类似。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死亡率肯定是极高的。按一般估计,在小农经济以及中国传统的生育观的作用下,古代人口出生率无论如何不会低于30~35%的水平,但多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只有1~2‰,这说明死亡率也差不多高达30‰以上。直到民国时期情况基本上还是这样。据典型调查,1917~1918年间,广东省潮州的人口死亡率为34.0‰,1923年河北省盐山县为37.1‰,1924年河南、山西、安徽、江苏4省平均为27.9‰,1931年河北省定县为33.7‰。1936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的《中国经济年鉴》提供了全国的资料:粗死亡率27.6‰,婴儿死亡率156.2‰。两年后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编的《卫生统计》提供的资料也十分近似:全国死亡率28.2‰,婴儿死亡率163.8‰。可以说,直到1949年,这种高死亡率的形势始终没有多大的变化。

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 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分哪四个阶段?分别写出时期和阶段的名称。 3、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规模的表现。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表现、原因和结果 5、人口增长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出生率和什么有关?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6、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对策。 7、我国面临有哪些人口问题?(四点以上) 8、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人口最稠密的大洲? 9、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和最显著因素? 10、我国人口分布的总的特征:(四点以上) 11、我国人口最多的两个省份? 1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 13、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14、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5、我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3点) 1、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 2、工业化以前(原始低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高增长阶段)、工业化中后期(增长减缓 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速增长阶段) 3、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阶段: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规模扩大 4、表现: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政治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结果:人口死亡率下降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龄妇女生育率;老年人口比重。 6、表现: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零增长、负增长,普遍面临人口严重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对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和接纳外来移民等政策 7、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②人口素质低,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③老龄化速度加快 ④农村人口多,流动人口多⑤男女性别比失衡 8、非洲、欧洲;亚洲 9、自然环境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10、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 11、河南、山东 12、移民边疆省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3、自然资源与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4、人口素质 15、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法律教育,提高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的人口出生情况(1954-2011年)

当年出生人口数,国家统计局并没有直接给出。根据“当年的人口出生率”乘以“上一年的年末人口数”,四舍五入。 1954年:2232万。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1960年:1402万。 1961年:949万。 1962年:2451万。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1年:2064万。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 2011年:1600万。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XX 16,470,000 20XX 15,990,000 20XX 15,930,000 20XX 16,170,000 20XX 15,840,000 20XX 15,940,000 20XX 16,080,000 20XX 16,150,000 20XX 15,740,000 20XX 16,040,000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