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如何介绍三峡大坝

如何介绍三峡大坝

如何介绍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宏伟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以西、宜昌市长江南岸瞿塘峡与巫山县之间的长江上,横跨湖北、重庆两省市。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

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历时17年,于2024年6月竣工。

工程规模巨大,总长约2300米,最大坝高是185米。

大坝底宽115米,坝顶宽40米,坝身由27万多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整个大坝重量约为1.8亿吨。

大坝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长城的结构。

三峡大坝以其壮丽的景色和巨大的规模,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还有其他的附加功能。

大坝的背后是一个人工湖,名为三峡库区。

库区面积达到1045平方公里,储水能力为395亿立方米,成为了一个湖泊旅游胜地。

人们可以在三峡湖中游船观赏风光,感受壮丽的自然景色。

三峡湖的形成也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三峡大坝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它的建设导致了许多古老文化遗址被淹没,造成了环境破坏。

同时,库区的水位上涨也引起了地质灾害的担忧。

此外,大坝对鱼类迁徙和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也带来了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措施解决。

总体来说,三峡大坝是一个历史性的工程,代表了中国技术的巅峰。

它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灾问题,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供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争议,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继续努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冰率万余民工修建而成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

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

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

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

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

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

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

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有全知识点!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有全知识点!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有全知识点!邗沟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在今天的江苏境内。

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

12年后,又败越国。

经此两战后,吴国称霸。

当时的吴王夫差决定用兵北方,故筑邗城、穿邗沟。

后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元代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鸿沟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古代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道。

战国时魏国为了战争需要,两次兴工动土,开挖而成。

秦末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两军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史记·项羽本纪》)。

现在用“鸿沟”一词比喻界线分明便出自此处。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岷江之上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郑国渠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泾河北岸,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白渠白渠,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

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

灵渠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我国历代水利工程_1244.doc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我国历代水利工程_1244.doc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

今天0(给大家带来的是“历代水利工程”。

(一)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1.秦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1)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2)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二)古代开挖的运河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

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三)古代对黄河的治理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刷题练习1、下列古代水利工程不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是( )。

A.都江堰B.白渠C.郑国渠D.灵渠【答案】D。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夫差时期,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3.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技术特点而著称,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的美誉。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4.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5.芍陂(quèbēi)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6.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7.隋朝大运河,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8.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鸿 沟
l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 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 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 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 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 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 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 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 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 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 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 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2020/11/3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
l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 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 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 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 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 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 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 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1]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l 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 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 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 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 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 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 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 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 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 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介绍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被称为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参观,俗话说:“天府美自古堰来”如果没有都江堰也就没有成都平原的富饶,“天府之国”也就无从说起。

下面的时间由我来陪伴大家一同游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有2000年的历史。

从地理上来看,四川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西部高山上奔腾而下的的岷江水给东部平原带来了洪涝灾害。

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带领群众用了14年的时间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福音,不但避免了洪涝灾害,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成都平原于是呈现了沃野千里,欣欣向荣的景象。

都江堰修建于秦代,它修建的时间比长城的修建时间还要早,早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是由李冰父子修建的,当时李冰被朝廷派来这里任太守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负责修建都江堰。

但是鲜为人知的一面是李冰其实没有儿子,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李冰把他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都江堰工程,老百姓非常尊敬他,便称他有儿子,从现代的意义引申来看可以把它比喻成千千万万老百姓用辛勤的汗水修建的。

都江堰在修建以前,成都平原冬有旱灾,夏有洪灾,百姓民不聊生,都江堰修建好以后,百姓丰衣足食,成都平原才被确立为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来自岷江,岷江流到都江堰这里的时候水流特别急,水流量也特别大,要修建水利工程十分困难,李冰就采用2条原则: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在这里我们除了要注意他的科学性外还要注意他的思想,秦代是一个刚从奴隶制过度到封建制不久的一个朝代,百姓的思想非常保守和陈旧,认为害就是害,利就是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李冰提出这一条原则,化害为利非常难得。

都江堰工程主要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

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

“分四六、平潦旱”,形象说出了鱼咀的功能和其作用。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

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

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

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

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

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

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

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

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返回目录引漳十二渠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

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

灌区不到10万亩。

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

《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

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

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

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

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

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

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

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返回目录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

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西汉又称狼汤渠。

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

中途在开封东分水(古汴水)。

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涣)水,皆可通淮。

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

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

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返回目录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枢纽布置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控制水量和泥沙的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增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等工程。

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

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

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用。

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以减免成都平原洪涝灾害。

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

据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六字诀”。

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

历代都设置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

工程维修分为每年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水期的抢修等四类。

工程改建与灌区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

都江堰灌区由1949年的288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近1100万亩,并在新灌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鲁班、继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

返回目录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向年后完工。

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

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

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

此后灌区称郑白渠。

前秦付坚时期(357-384)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

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

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

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

分水堰称“将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

宋代改为临时性梢桩坝,每年都要重修。

由于引水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

主要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

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

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

至清代乾隆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

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返回目录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

又名陡河、兴安运河。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

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渠道由人工渠、开挖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km,北渠长 3.5km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

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