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后浇带-施工缝留置形式-位置以及处理分析

后浇带\施工缝留置形式\位置以及处理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大型建筑工程在质量上和工期上都有了保证。
后浇带、施工缝的留置在工程建设中较为常见,但是近几年由于施工单位一味的强调了施工的高速度,因此后浇带、施工缝留置的形式、位置、处理的方式和质量等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就主要对后浇带和施工缝留置的形式、位置、处理的方式,以及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缝;处理方式;质量问题;措施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ake larg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are ensured. After 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joint of indwelling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more common, bu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 to emphas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speed, therefore after 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joints form, position, processing methods and quality problem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the post pouring zone and construction joint form, position, processing,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undertake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after pouring belt;construction joint;processing mode;quality problems;measures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形式和处理措施1.施工缝的概念施工缝是因为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为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和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是施工缝。
浅谈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后浇带设计原理与施工要求

浅谈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后浇带设计原理与施工要求一、后浇带的设计原理1. 强化结构节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结构节点是承载力和受力性能比较关键的部位,一旦节点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过关,就会对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而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强化结构节点,通过在节点部位设置一定的加固材料和施工工艺,来提高结构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2. 加强构件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构件连接处也是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裂缝的地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加强构件连接。
通过在构件连接处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地减少应力集中,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补偿施工误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和漏项,比如钢筋错位、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问题,这些施工质量上的缺陷会对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而后浇带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补偿施工误差,通过在结构某些部位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地修复和弥补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保证结构的整体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二、后浇带的施工要求1. 合理选材后浇带所用的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拉和抗弯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
一般来说,后浇带所用的材料可以选择高强度混凝土、钢筋、预应力钢筋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够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 施工工艺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浇捣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科学设计,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浇捣混凝土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和工艺,保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能够充分密实和均匀分布,从而避免出现裂缝和空鼓的问题。
还需要对后浇带的收口处进行合理处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3. 质量控制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和稳定的关键,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执行。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和验收,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后浇带方案

后浇带方案一、概述后浇带方案是指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建造完成后,对主体结构的某些部位进行加固和补强的施工方案。
通过后浇带的施工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后浇带的作用后浇带是建筑物结构防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的作用:1.加固主体结构:后浇带可以增加主体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
2.提高抗震性能:通过后浇带的施工,可以将建筑物的重心向低层移动,提高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风险。
3.增加稳定性:后浇带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减少结构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4.分散荷载:通过后浇带的施工,可以将建筑物的荷载均匀分散到整个结构体系中,减小局部荷载的集中程度,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三、后浇带的施工步骤后浇带的施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行后浇带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材料的准备、施工图纸的制定、施工方案的确定等。
同时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整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浇筑混凝土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首先需要确定好混凝土的配比,然后将混凝土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浇筑。
浇筑时要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同时要留意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保证后浇带的质量。
3.加固处理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后浇带进行加固处理。
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钢筋的埋设、预应力钢束的张拉等。
通过加固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后浇带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养护在后浇带施工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养护。
保持良好的湿润环境,控制养护温度和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和强度发展。
四、后浇带设计的考虑因素在进行后浇带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结构的荷载特点:根据不同建筑物的荷载特点,确定后浇带的位置和布置方式。
2.结构的抗震需求:根据建筑物的抗震需求,确定后浇带的宽度和厚度,以及加固处理的方式。
3.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根据施工条件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材料,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后浇带的做法及作用

后浇带的做法及作用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
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
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的问题一、施工后浇带的功能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二、施工后浇带的作法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
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工艺原理

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工艺原理地下室后浇带是指在地下室墙体施工完成后,对地下室墙体的浇筑带进行提前封闭的工艺。
这种工艺的原理是为了保证地下室墙体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墙体施工:地下室墙体的施工是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的前提。
墙体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墙体施工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可以选择现浇或者预制构件的方式进行。
2. 浇筑带设置:地下室后浇带的位置一般位于地下室墙体的底部和顶部。
浇筑带的设置可以采用混凝土或者其它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板等。
浇筑带的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在150mm至300mm之间。
3. 浇筑带施工: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的关键在于浇筑带的施工。
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确保浇筑带的质量和密实度。
浇筑带的混凝土应符合设计强度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混凝土的开裂和渗水。
4. 提前封闭:当地下室墙体的浇筑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及时进行提前封闭。
提前封闭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下室墙体的变形和破坏,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封闭时可以采用水泥砂浆、聚合物封闭剂等材料进行封闭,确保封闭层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的工艺原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室墙体的变形和破坏,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浇筑带的提前封闭,可以避免地下室墙体在施工期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同时,提前封闭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地下室后浇带提前封闭的工艺原理是为了保证地下室墙体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墙体施工、浇筑带设置、浇筑带施工和提前封闭等步骤,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室墙体的变形和破坏,确保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种工艺在地下室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地下室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后浇带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结构后浇带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一、设计结构后浇带的作用:1、收缩后浇带:收缩后浇带是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因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产生的裂缝,以达到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小约束力,避免出现贯通裂缝而设置。
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部位,即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通常每隔30-40m设置一道,缝宽一般为800㎜。
2、沉降后浇带:沉降后浇带是为解决联体结构高低差所产生的沉降不均,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而设置,通常设置在高低变化的低结构部位,沿高结构贯通设置,缝宽一般为800㎜。
3、加强带:当混凝土结构超长过多时,设置后浇带不能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可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二、后浇带的浇筑控制:一般设计主楼与地下车库(裙房)相连部位为沉降后浇带,其他部位为收缩后浇带。
沉降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为主楼结构封顶后60天浇筑,或经沉降观测其两侧沉降稳定后浇筑。
收缩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为相应楼层顶板浇筑完成后60天浇筑。
所有后浇带在混凝土浇筑前,严禁拆除和松动其两侧的支撑体系。
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比相应结构设计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
三、施工质量控制:1、模板:(1)底板、顶板后浇带模板支设:地下室底板后浇带采用碎拼法配制木模支设,以便于拆除。
利用小碎块多层板,5×10cm方木进行拼配,可采取企口型和凸口型垂直支设,设计有止水钢板时,将止水板加牢稳固好:如采取钢板网支设时,必须用双层钢板网,内侧一层密格网,外侧一层25×15×2.0厚的钢板网,后浇带内设钢筋支撑,见下图:墙体后浇带采用碎拼法支模,采用小碎块多层板,背后支顶木方定位加固。
外围防水墙体施工缝同样采用碎拼法支模。
后浇带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后浇带的作用及设计要求.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2.0.10条后浇带的定义是: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作用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减小温度收缩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指墙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一段混凝土带,通常位于墙体顶部和底部。
它的作用和功能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后浇带的作用和施工技术。
一、后浇带的作用1. 框架的加固:在建筑物的墙体内部与外部之间设置混凝土后浇带,可以加强墙体的框架,提高墙体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
2. 防止墙体断裂:在墙体加了后浇带后,能够弥补墙体上方开门窗造成的损伤或者墙体下方构造缺陷的不足,减轻墙体的受力状态,防止墙体断裂。
3. 控制裂缝的产生:后浇带还具有控制裂缝的作用。
由于施工、变形和自重等因素的作用,墙体可能会出现裂缝,后浇带可以用于分割裂缝,以减少裂缝的扩展和增加墙体的稳定性。
4. 保护墙面装饰:在墙体与地面之间加上后浇带后,可以防止地面材料流到墙面上,保证了墙面的整洁和美观。
二、后浇带的施工技术1. 材料选择:混凝土后浇带应选择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
在施工中,还需要选择优质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
可以添加抗裂、防水和防腐等助剂,以增加混凝土的性能。
2. 尺寸设计:后浇带的尺寸和位置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包括高度、宽度和距墙体表面的距离等。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结构和使用要求,后浇带的尺寸也存在差异。
3. 施工工艺:施工时需要注意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要完全填满模板中的空洞,以保证均衡性和整体性。
同时,在进行浇筑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流动性。
为了防止空洞和裂缝,可以采用振捣、夯实等措施。
4. 拆模和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拆模。
在拆模之前,混凝土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在达到足够强度和硬度之前,要避免外力冲击和振动。
养护时间一般为7-21天,养护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
总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后浇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作用。
在施工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尺寸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严格的施工工艺和充分的养护,可以确保后浇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
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工程,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纯地下车库一层,与高层建筑地下室贯通,其间设置了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
由于没有解决好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间的互倾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发现沉降缝两侧墙体开裂,造成地下室渗漏。
近年来,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提高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
北京地区有些工程已经通过在高层建筑下采用复合地基的方法来替代桩基,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问题。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当采用地基处理时,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
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
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1、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
大裙房的沉浸量。
2、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结构设计者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多方面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时断开。
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底板均与主楼相连,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留设后浇带,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体,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后期采用焊接连接,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50%.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
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
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二、后浇带的施工
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
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
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
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候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应允许施工堆放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
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候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总之,施工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做好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保证结构的质量。
1、对后浇带(缝)的设置有4种形式,即平缝、阶梯缝、企口缝和V形缝,这些缝使用效果各异,如何适从?
2、对后浇带内钢筋的留置处置方法不同(以下选择了4种现行标准,相互间缺乏一致性):
(1)受力筋在后浇缝处断开,然后用钢筋搭接接长;
(2)后浇带处钢筋可以贯穿不断;
(3)后浇带处钢筋必须贯通;
(4)后浇带处钢筋贯通,还应增设附加筋。
3、后浇带的宽度,有的标准要求大于等于800mm,有的要求1m宽。
4、对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要求不同,要求浇筑时间不一致:
(1)后浇带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种规定“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另一种规定要求“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混凝土”;
(2)对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国标规定“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6周后施工”,而部颁标准要求“在箱基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