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及展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及展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及展望郑月宏;廖鹏志【摘要】血管重建、恢复远端肢体灌注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关键点。

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开放重建和腔内重建。

腔内治疗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主力军,甚至复杂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创伤相对小的腔内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进行阐述。

%Angioplasty and perfusion of the distal limb is the key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of 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 The way of angioplasty includes openvascular operations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represent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ofits treatment, evenunder some complex conditions.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can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outcomeand make less trauma.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y.【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4页(P161-164)【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球囊;支架【作者】郑月宏;廖鹏志【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69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APR. 2023,Vol.30, No.4, Total No.165【第一作者】练玉杰,男,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血管外科。

E-mail:****************【通讯作者】练玉杰·论著·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练玉杰*泉州市第一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目的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分析。

方法 取90例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对照组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结合腔内治疗,观察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不同时间点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总有效率组间比较,P <0.05;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对比,P >0.05;术前,两组SNCV、MNCV对比,P >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SNCV、MNCV均持续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P >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组间对比,P <0.05;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0.05。

结论 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效果明显,且可改善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反应,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腔内血管成形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3.04.031Application of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LIAN Yu-jie *.Quanzhou First Hospital, Quanzhou 362000, Fuji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 90 elderly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January 2020 ~ January 2021)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5)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5).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emoral artery endarterectomy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herapy ,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urgical success rat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NCV),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P <0.05; Comparis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ical techniq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Before operation, SNCV and MNCV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t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NCV and MNCV in the two group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P <0.05). C onclusion : The effect of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s obvious, which can improve th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lower limbs, reduc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keyword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Limbs; Femoral Artery Endarterectomy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逐渐进展,管腔狭窄逐渐加重,导致血管完全闭塞,肢体慢性缺血[1]。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李大林;颜京强;陈允惠;张鲲【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4(011)003【摘要】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总页数】4页(P141-144)【作者】李大林;颜京强;陈允惠;张鲲【作者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R815【相关文献】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J], 孙德雯2.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6例护理体会 [J], 冯培芳;周艳娇;赵冰茹3.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26例护理体会 [J], 冯培芳;周艳娇;赵冰茹;4.血管腔内治疗高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 [J], 吴华东; 沈健; 陈诚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50例护理体会 [J], 顾希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包俊敏;刘冰;沈晨阳;邹君杰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2022(37)7
【摘要】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

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诊疗规范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总页数】8页(P669-676)
【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包俊敏;刘冰;沈晨阳;邹君杰
【作者单位】不详;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仰卧位腘动脉逆行入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2.主髂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腔内治疗和人工血管搭桥术在治疗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B、C级时的应用及预后
4.DCB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5.内膜旋切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孙德雯【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60例病人行血管腔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oo.o%.病人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8±0.12)高于治疗前(0.4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53,P=0.042);术后无死亡病例,无肾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意外;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为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1例为导管阻塞,1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为血压升高,均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1例因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理想,行膝下截肢术.[结论]术后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降低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并发症,有利于预后.【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2页(P440-441)【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作者】孙德雯【作者单位】2000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由于动脉的退行性病变导致外周动脉阻塞,病人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较严重者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导致病人睡眠紊乱及日常生活质量降低[1]。

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

近几年来,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日益受到重视,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治疗的特点,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但血管腔内治疗后亦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现将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5岁~75岁(60.2岁±15.2岁);病程2个月~17个月(9.5个月±4.5个月);45例为双侧,15例为单侧;踝肱指数(ABI)为0.23~0.85(0.40±0.16);Fontaine分类:Ⅱa期6例,Ⅱb期15例,Ⅲ期33例,Ⅳ期6例。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陈世远;余朝文;聂中林【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 19例.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19例,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12例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4例,左股→右股动脉人工血管耻骨上旁路移植3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73±0.17),较术前(0.23±0.12)明显提高(P<0.01).平均随访18个月,与术前相比症状明显好转,行走距离加大(>1 000 m),2例残余间歇性跛行.结论:下肢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5)007【总页数】3页(P684-686)【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血管外科手术;腔内治疗【作者】陈世远;余朝文;聂中林【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动脉旁路转流术、内膜剥脱术及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但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多节段的病变治疗十分棘手。

2007年 7月至2009年8月,我科对 19例下肢多节段 ASO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12例,女 7例;年龄56~83岁。

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有静息痛或坏疽。

腘动脉闭塞最好的治疗方案

腘动脉闭塞最好的治疗方案

腘动脉闭塞最好的治疗方案引言:腘动脉闭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因腘动脉阻塞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腘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案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腘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对于患有腘动脉闭塞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腘动脉闭塞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肝素等,血管扩张药物有硝酸甘油、非洛地平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改善病变本身,因此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导管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将导管引入闭塞的腘动脉,然后使用特殊的球囊扩张血管,以恢复血液供应。

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成形术的基础上,将支架植入闭塞的血管中,以保持血管通畅。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介入治疗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或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治疗。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腘动脉闭塞治疗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腘动脉内膜剥离术、腘动脉旁路术和腘动脉血管重建术等。

腘动脉内膜剥离术是通过手术将闭塞的腘动脉内膜剥离,以恢复血液流通。

腘动脉旁路术是通过移植一段健康的血管或人工血管来避开闭塞部位,建立新的血液通路。

腘动脉血管重建术是通过手术修复、重建闭塞的腘动脉。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处理病变并恢复血液供应,但手术风险较大,患者的选择需慎重考虑。

四、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理疗和推拿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也是对腘动脉闭塞的有效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随着介入新器材的不断面世和基因药物临床研究的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患者的保肢率明显提高[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胭动脉,目前随着TASC II共识文件的出现,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2]。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高效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减少对机体创伤,安全性高。

随着对介入治疗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腔内治疗;疗效;保肢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由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常为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局部肢体的表现[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脂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4] ,动脉内膜或中层中出现增生过程的病理变化,而周围血管疾病中,绝大多数动脉的狭窄、闭塞或者动脉瘤是由动脉硬化造成的[5]。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肢体血供以改善缺血症状、提高保肢率及降低截止率。

近年来介入治疗因其微创、高效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6-7]。

在过去几年里,国内外学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机制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尤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研究最为突出,本文就国内外对该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分级及分类2007 年环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出台新的周围动脉疾病治疗指南(TASCⅡ)[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
望(2020完整版)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跤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

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

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指南修改意见,对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可首选血管腔内治疗(EVT)。

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EVT具有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少、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不足在于术后再狭窄率较高。

特别是TASC C、D型病变。

外周药物球囊(DCB)的问世,无论对于原发性病变还是支架内再狭窄,都能进一步提高EVT术后的早期通畅率,从而使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的EVT治疗更有效。

但并非所有下肢ASO均能通过DCB未提高通畅率,特别是股腘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闭塞EVT治疗的难点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手术开通困难。

导丝一旦进入动脉内膜下腔后,较难从病变远端及时返回血管真腔。

②即使顺利开通血管,也会因钙化血管的早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无法保障术后通畅率。

③Fanelli等对股腘动脉DCB治疗的随访发现,股腘病变钙化越严重,术后管腔丢失越严重,一期通畅率也越低。

其原因主要是内膜钙化抑制DCB上紫杉醇的吸收。

④严重钙化病变对置入支架
的径向支撑力有更高的要求。

植入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将增加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风险。

随着新型支持导管、导丝的涌现,以及逆穿技术的普及,钙化慢性全堵病变(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

围绕着如何提高钙化病变的术后通畅率,现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一系列斑块减容的方法,减少血管床的钙化斑块负荷,为后续的DCB干预创造条件;②通过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径向支撑力更强的支架植人物;③寻找能促进紫杉醇向动脉中外膜渗透的产品组合。

斑块咸容联合DCB在股脑钙化病变中的运用
目前常用的斑块减容方法包括:定向斑块切除(DA),轨道斑块切除(OA)及准分子激光斑块切除(ELA)。

股同动脉DA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8%,支架植入率仅为3.7%。

Shammas 等的前瞻性双臂临床研究比较DA组和单纯球囊扩张组术后通畅率、症状驱动的再次干预率。

结果显示DA组补救性支架植入率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扩张组(27.6%比62.1%,P=0.017)。

另一项比较DA+DCB和DCB效果的研究,共纳入102例病人,其中严重钙化病变占43.%。

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DA+DCB组具有更高的技术成功率(89.6%比64.2%,
P=0.004)和管腔获得率(70.4%比62.%,P=0.04),并且DA+DCB 组的后期干预率(球囊后扩张及补救性支架植入率)显著低于DCB组
(6.3%比37%,P<0.001)。

Adams等对1966例接受OA治疗下肢动脉钙化病变的回顾性研究表明,OA可有效减少血管床斑块负荷。

另一项OA治疗的COMPLIANCE360°试验,共55例股腘动脉钙化病人65处病变,随机分为OA组及单纯球囊扩张组。

随访显示OA组一期通畅率显著提高(77.1%比11.5%,P<0.001),补救性支架植入率显著降低(5.3%比77.8%,P<0.001)。

对激光治疗的EXCITEISR随机对照研究中,ELA 组较单纯球囊扩张组,不仅技术成功率显著提高(93.5%比82.7%,
P=0.01),术后无症状干预率显著提高(73.5%比51.8%,P<0.005),且30d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单纯球囊扩张组(5.8%比20.5%,P<0.001)。

该研究证实了ELA在治疗钙化病变方面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综上认为,可通过减少血管床斑块负荷进行DCB干预,提高钙化病变EVT 的术后通畅率。

新型支架
股腘动脉由于受大腿活动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扭转、伸展、压缩等形变,使股腘动脉支架设计需有良好的柔顺性、低慢性扩张力(COF)和抗疲劳性。

对于存在严重钙化病变的股腘动脉,则需保持上述特性的同时增加其径向支撑力。

故在支架设计上存在以下几种思路:①仿生支架设计,既兼顾支架的柔顺性,又强化支架的径向支撑力;②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保留支架刚性支撑的同时,利用其支架表面包裹的紫杉醇抑制后期的内膜增生;③通过覆膜支架实现对病变的彻底隔离。

作为仿生支架的代表一一一Supera(Abbott,美国),系编织型镇铁合金支架,设计上模拟血管内胶原弹力蛋白的网状结构,使其具有强大的径向支撑力,同时保留柔顺性和抗折性。

在SUPERA 500临床试验中,439例病人(492条患肢)接受Supera支架植人,其中52.4%患有中、重度钙化病变。

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83.3%,术后2年72.8%,且未发现支架断裂。

股腘动脉药物支架方面,目前获得中长期随访结果的为ZliverPTX(Cook,美国)药物支架,在原Zliver裸支架载体上加载了紫杉醇。

根据Dake等的研究,474例病人随机分为DES组(236例)和球囊扩张组(238例)。

在球囊扩张组中,有120例需行补救性支架植人,于是再次被随机纳人DES组(61例)和金属裸支架(BMS)组(59例)。

结果显示,DES组无论与单纯球囊扩张还是BMS组相比,一期通畅率和无症状生存率均有显著提高。

根据Vibrant临床研究结果,肝素绑定的Via-bahn(Gore,美国)通过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隔绝了股腘动脉病变,可获得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相似的通畅率,且不受病变长度的影响。

在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并未发现严重钙化对其通畅率的影响。

当然覆膜支架能否应用还受病变近、远端健康血管直径和有无健康流出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制约支架的广泛应用。

提高药物转运的方式
通过提高血管壁通透性,特别是钙化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紫杉醇吸收,一直是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

2016年,一项关于血管内低频高能超声消融术作用下进行局部液体运输模式(LLD)的PACUS前瞻性研究发现,接受低频高能超声作用下LLD的股腘动脉病变,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显著优于DCB扩张组。

其机制是这一参数的超声可提高血管内膜的通透性,并扩大钙化中膜间的孔隙,从而克服DCB对钙化血管效果不佳的缺点。

Shockwave Lithoplasty系统则是利用瞬间释放的强化超声,对钙化病变进行震荡破坏,从而促进DCB药物的转运。

DISRUPTPAD Ⅰ、Ⅱ期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正在进行的DISRUPTPADE Ⅲ期(ID:NCT02923193)将比较Shockwave Lithoplasty联合DCB与标准球囊扩张联合DCB在治疗中,重度钙化股腘动脉病变的效果。

另外,对于再狭窄机制的研究发现,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早期是一个“由外膜向内膜”炎症反应过程,随后出现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迁移。

于是有学者大胆设想,能否通过将抑制炎症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动脉壁外膜来抑制血管再狭窄?Gasper等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这一假说。

通过一款带有微穿刺针管的特制球囊经动脉腔穿刺猪再狭窄股动脉,将雷帕霉素纳米颗粒注射到血管外膜。

结果发现,经此处理的动脉管腔丢失率显著降低。

在这些实验基础上,Owen等进一步开展名为“DANCE”的临床研究----通
过对动脉外膜注射地塞米松,抑制股腘动脉病变球囊扩张后炎症反应。

结果初步证实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