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消费模式视角的生态消费模式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3期 2013年6月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MCC V0l_23 No.3 Jun.2013 

10.39696.issn.1008-813X.2013.03.005 
传统消费模式视角的生态消费模式特征研究 

任国威,夏少敏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通过对工业文明下传统消费模式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具有任意性、单一性、耗竭 
性、无度性、损害性的特征。生态消费模式与传统消费模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透过传统消 
费模式可以发现,生态消费模式具有责任性、协调性、持续性、适度性、保护性的特征。 
关键词:消费;消费模式;消费特征;生态消费;消费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3X(2013)03—0016—04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atterns from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Patterns Perspective 

Ren Guowei,Xia Shaomin 
(School ofLaw and Politics,ZhejiangA&F University,Lin olt Zhejiang 311300,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patterns under industrial civilization,it is f0und 
that the model showed arbitrary,unity,single,exhaustible,excessive,and damaging characteristic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patterns.Through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patterns. it is f0und that ecological consumption patterns 
shows responsibility,coordination,continuity,moderation,and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nsumption;consumption patterns;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con— 
sumption;consumerism;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态消费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西方发达国家,并在国际上得到推广。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 
指出, “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 
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并提出了“制订 鼓励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形态的国家政策和战 略”的方案。中国政府于1994年通过的《中国 21世纪议程》也明确了合理的消费模式不仅有 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能够减缓由于人 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 境得到保护和改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 出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加 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模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 
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 
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1生态消费与生态消费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到联合国再到中国,从党的 

收稿日期:2013—04—22 
作者简介:任国威(1987一),男,山西孝义人,浙江农林大学环境法学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3年第3期 任国威夏少敏传统消费模式视角的生态消费模式特征研究 17 
十七大到十八大,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提出了 
消费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转型的方向 
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 
式比传统消费模式的优势在哪里?理清以上问题 
需从生态消费模式的涵义和特征人手。在生态学 
上, “生态”意旨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太【”, 
是静态概念,本研究中的“生态”是“生态化” 
的意思,蕴含动态意味,它要求人类消费活动在 
生态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体现了一种生态伦理的 
要求。所以有学者将其阐述为“生态消费就是一 
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既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又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既能满 
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 
费行为。”[21 
与工业文明孕育传统消费模式一致,生态文 
明孕育了生态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又脱胎于工业 
文明,所以生态消费模式的研究应当从源头即透 过传统消费模式进行研究。 2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 传统消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 源。在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 革,尤其是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得消费产品的数 量和结构都得到空前提高和极大丰富,造就了所 谓的大众消费模式,这一模式下逐步确立了消费 的主导地位,最终催生了以消费至上为表征的消 费价值观——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把享乐当作人 生的终极价值,将物欲的满足看成是实现自我价 值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观念的长期指导下,势必 会形成“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线 性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持续运行最终必然会 超越自然的承载和容纳能力。 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昭示奉行消费至上的消 费主义价值观难以克服的致命缺陷以及终将被淘 汰的命运。要实现人类消费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 谐共处,树立生态化的消费价值观是必由之路, 也是唯一选择。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消费活动 中,要始终把提高消费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 结合起来,既不能因盲目消费而损害生态环境, 也不能因保护生态环境而抑制甚至放弃消费,而 是通过不断调整消费方式和优化消费结构来解决 人类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撑 之间的矛盾。 3传统消费模式与生态消费模式的特征差异 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消费领 域亦是如此。在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价值观的 指引下,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态消费模式表现出了 截然对立的特征。 3.1消费义务:任意性与责任性 传统消费模式的实质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 领域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作为消费 者占据决定地位,自然服从于人,人类对自然的 征服、改造都是生而有之的权力。这种观念有着 深刻的哲学、宗教和伦理根源。“主客二分”的 哲学范式,否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可以任 意践踏自然的尊严而不必承担后果。基督教 日 约全书・创世幺己))中明言“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 作为你们的食物”[31,赤裸裸地宣言人类可以“消 费万物”。传统伦理学中的伦理关系仅限于人与 人之间,自然界并未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 所谓的生态伦理尚不存在。孟德斯鸠曾有名言: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 
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 
束权力”,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 
限的地方才肯休止。”人类所拥有的实际上就是对 
自然的权力,包括消费的权力。由于人类的这种 
消费权力既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更缺乏法律上 
的制约。所以质言之,在传统消费模式下,人类 
完全可以任意消费而丝毫没有“后顾之忧”。 
厉以宁教授认为, “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 
关系到本人的目标是否实现,也不仅关系到对别 
人的目标和利益是否有害,而且影响到社会的风 
气” 。为了避免生态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必 
须对人类的消费行为进行限制,而限制的根本则 
在于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建立具有生态伦理约束 
和生态法律制约的新型消费模式。在伦理方面, 
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认可人与自然的平 
等地位,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伦理范畴。 
在法制方面,致力于消费者权利范式向义务范式 
的转变,制定出消费者负有普遍生态消费义务和 
责任的法律,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建生态消费模式。 
3.2消费内容:单一性与协调性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界不能自然而然地满足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尤其是消费的需要阎。 
从人类诞生于地球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 
费,物质消费始终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尤 
其是工业文明下的消费社会,更是将物质消费推 
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消费模式将人生意 
义定位于物质之上,把物欲的满足当作实现人生 
价值的唯一标准。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将物质消 
18 生态文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月 
费作为彰显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成为炫耀财 
富的资本。在这种消费观引导下,人类沦为了 “消费机器”,而自然的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认为,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此 外还有安全、社交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与其他 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真 正的人的生活是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外,追求 精神价值与自我的充实和完善同。中国传统哲学 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一直都倡导“天人合 一”的思想。如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翻,“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阎;儒家的“能尽人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凹。生态消费所追 求的不仅是生理上的享受,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 足,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就是生态消费以 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尊重自然规律,能 够始终保持人类消费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3.3消费方式:耗竭性与持续性 工业标准化生产方式的运作,使人类征服自 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生产能力的飞跃从根本上改 变了生活资料的匮乏和消费不足的局面。然而在 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大量 开采一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的线性消费模式。 消费者社会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具有耗尽…… 森林、土壤、水和空气的危险。”[1q消费资源的“饮 鸩止渴”式的掠夺成为传统消费模式的显著特征。 《吕氏春秋・义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孟子・梁惠王上》: “数罟不入 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早在几千年前, 中国人民就积累了丰富和先进的生态智慧,不仅 懂得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明白了消费方式也要可 持续,这与生态消费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生态 消费模式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贯穿于 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使消费的各个阶段共同构 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 3.4消费程度:无度性与适度性 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消费资料得到极大丰 富,其产生的最直接改变就是消费等级分化的模 糊,社会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其特点是原 先被下层阶级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扩散, 过去的奢侈品现在不断升级为必需品Il1J。大众消费 所带来的影响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而消费水平的升级带来的不只是对消费质和量的 要求,更使消费模式获得了无限扩张的性质。如 
此,美国著名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一消 
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中所发出的疑问: “如果 
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拥有太少或者太多的时 
候,留给我们的疑问就是:多少算够呢?”就不难 
得到答案:如果人类无法改变物质欲望支撑下的 
消费模式,那么无论地球拥有多少都不算够。 
与传统消费模式向自然界的无度索取而不考 
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不同,生态消费模式本身就 
是一种适度的消费模式。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 
个角度证成。宏观上,一方面,生态消费要求消 
费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适应,既不 
能抑制经济规模,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否 
则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要求消 
费水平应当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能超负荷 
消费,否则将导致生态承载力的崩溃,最终危及 
人类自身。微观上,一是从自身出发,选择能够 
满足需要的消费品数量,二是要根据自身的经济 
能力,克服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选择健康、 
适当的消费对象。此外,适度的标准非一沉不 
变,而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的生态 
承载能力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3.5消费结果:损害性与保护性 
对于人类而言,工业文明从一开始就像一把 
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为人类 
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毁灭。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告诫: “不要 
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l 2l如今我们 
将这种“报复”称之为环境危机。人类是消费的 
主体,也是欲望的载体,而欲望又有着无穷性, 
所以人类消费的必需性与欲望的无穷性结合,势 
必会形成无穷的消费欲望,而作为消费对象的自 
然界的供给却是有限的。一个有限,而一个无 
穷,生态危机就无可避免。 
与传统消费模式给自然界带来普遍损害不 
同,生态消费模式不仅具有消极的无害性,而且 
具有积极的保护性。传统消费模式反映的是人类 
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认为“天之所能者,生 
于万物;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_131。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人居于决定地位,自然处于服从地 
位,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毁灭自然都是行使“权 
利”。这种伦理观使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 
(下转第8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