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学生导学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学生导学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学生导学案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知识导学】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又叫技术或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

基因工程是在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

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工具有:“”、“”、“”。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

(2)、基因的“针线”:__________

(3)、基因的:基因工程中,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3.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与___________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

___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的________和________。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__________,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__________。

2、基因工程生产药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转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运用】

1.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

①限制酶②连接酶③解旋酶④还原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A.细菌质粒 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细菌核区的DNA

3、下列哪一组生物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成功的()

A、转基因奶牛与无籽西瓜

B、超级小鼠与高产青霉菌

C、超级绵羊与无籽番茄

D、超级绵羊与抗虫棉

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了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5.199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成的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其抗虫基因来源()

A.普通棉花的基因突变

B.棉铃虫变异形成的致死基因

C.寄生在棉铃虫体内的线虫

D.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

【“点”探究】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1.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主要优点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

2.限制酶有什么特点?DNA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有什么区别?

3. 目的基因能否直接导入受体细胞?

4.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往往是用同一种限制酶还是两种?

5.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有哪些应用?

【拓展提升】

1、关于右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B.②处的碱基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

D.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T)

/

(G+C)的比例上

2、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白蛋白的转基因牛,他们还研究出一

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动物是指

A.提供基因的动物

B.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

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D.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3、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

A、从大肠杆菌体内制取白细胞介素

B、在酵母菌体内获得的干扰素

C、在青霉菌体内提取青霉素

D、在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

4、依图示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连接b处的酶为RNA聚合酶

B、连接a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C、切断b处的酶为解旋酶

D、切断a处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5、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6、下列有关基因操作的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性内切酶是作用于DNA的酶,其化学本质是RNA

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置进行切割

C一个DNA分子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得到的黏性末端一定不同

A

T

T C

A

T

T

15N

14N

1

D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可以形成磷酸二脂键,因此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完全相同

7.切取牛的生长激素和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它们分别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中,从而获得了“超级鼠”,此项技术遵循的原理是 ( )

A.基因突变:DNA→RNA→蛋白质

B.基因工程:RNA→RNA→蛋白质

C.细胞工程:DNA→RNA→蛋白质

D.基因重组:DNA→RNA→蛋白质

8.据调查,随着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危害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科学工作者经研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科技攻关,我国科技工作者已成功地将该毒蛋白基因导入到棉花植株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由于棉铃虫吃了新品种“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后会死亡,所以该棉花新品种在1998年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请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的结果。(2)“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培育应用了新技术。(3)在培养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过程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基因的针线是,基因的运载工具是。

(4)将毒蛋白转入棉花植株内的操作步骤是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表示为

(6)该科技成果在环保上的重要作用是

【总结反思】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材料补充】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根据需要将任意生物的基因片段经过改造导入目的生物中,从而获得人类需要的理想的新产品,如转基因食品等。以转基因粮食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生产加工得到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出现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但是其安全性却成为了人们争议的话题。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需更详[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b67331480.html,)细的调查评估。鉴于以上,笔者通过近年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已有的认识进行大量的调查,以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大程度地发挥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1 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1.1 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加速,全球人均耕地面积骤减,粮食短缺问题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严峻考验。解决粮食问题是转基因食品开发的最初目的,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最大优势。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转基因技术将抗性基因转入相应的农作物,从而使得该农作物获得更强的适应性,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有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

1.2 增加食物营养和食品种类,满足人类特殊需要

转基因食品的特点是通过转变或转移某些能表达某种特性的基因,增加附加营养,从而在食品的营养含量。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牛的卵细胞,得到的转基因牛便可产出供特定需求的牛奶。并且若将某些动物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可使该植物性食品含有动物性的营养成分或口味,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1.3 减少农药使用量,缓解化学物质对环境的破坏

抗病、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同类作物相比,能抵御各种病虫害而大量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就不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例如,科研工作者从苏云金杆菌中分离出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中得到抗虫棉,使棉花可产生专一性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蛋白质。应用转基因技术还可获得不会对人畜健康产生危害的抗细菌类、抗病毒类作物,这样便可极大地减少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农药对环境的破坏,并且有利于人体健康。

2 转基因食品的缺点

2.1 安全性不可预知

转基因食品改变了日常食用的食品的自然属性又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但是在现有的技术和较短的时间限制下无法通过有效的试验准确地判断每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是未知的。一旦转基因食品进行大规模的种植,都有可能对人类和自然造成无法预计的破坏。

2.2 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

转基因作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和生物链,导致原有品种的非自然淘汰,进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据资料查知,在加拿大转基因油菜的种植较为广泛,人们在享受转基因油菜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同时发现在并未种植转基因油菜的土地上长满了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如果不及时将其去除,便将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这种转基因油菜生命力十分顽强,清除工作并不简单。如同超级杂草,一旦产生便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2.3 对人类安全可能存在危害

转基因产品对人体的危害目前还只是一种推测,转基因食品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现阶段,部分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可引起人类过敏反应,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他们之前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同时会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

2.4 造成生物界的基因污染

转基因污染与一般的污染相比有其特殊性。基因污染既不可见,也不可预测。所转的目的基因可能会向非目的生物转移,从而会造成基因污染。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转入的标记基因、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转移或者遗传进入食物链,而被人畜食用后是否会再次转移到人畜的肠道内寄生的微生物中而产生抗性微生物,或者通过花粉转入自然界中近亲物种之中造成生态危机都是未知的。

2.5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

自然界的植物不同于转基因作物,后者是通过人类选取优越基因将基因重新组合得到的改良品种。因此,相比自然界的植物,它们有更强的生存优势。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转基因植物有更大优势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得一些原有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或因为不能适应转基因作物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被自然界淘汰,因此危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3 结语

由于现代化食品生产链较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应加强综合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监管任务。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监管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介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国家应长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监管,在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生产及应用等各个环节上落实生产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还针对违规进行试验、生产、应用与进出口转基因食品的组织与人员制定了相当严厉的处理措施,并且规定对转基因产品要有明确的标注。人类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保障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转基因食品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2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本校推行了导学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了解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使用后的教学效果,使导学案在教学取得更广泛的应用,特开展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 靖边四中九年级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九年级进行,共发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达到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三次,学生座谈会十五次,个案调查三十次。这些座谈会和个案调查,不仅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更为导学案推行积累和总结了经验。 四、调查时间: 2012.10.8-----2012.11.20 五、调查结果: 调查教师情况: 1.教师们比较认同导学案教学模式,也表现比较浓厚的研究热情。 2.《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正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它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展示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整个学习过程,是一

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导学案用一系列利用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导学案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可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发放。在上课前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4、使用导学案教学后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抽批学生的导学案,学生自学情况了解更详细了,课前准备更充分了,更加明确课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增强,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发言的多了,小组讨论实了,展示的方法丰富了,后进生也能有表现了,优秀生更突出了,学生的兴奋点多了;老师不再独占课堂,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堂检测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课后学生主动讨论问题的、问问题的多了。老师课下讨论课堂成败的多了。 5、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不仅较好地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并在自己学习中得到有效落实。而且注重了知识点的能力价值。每个知识点的内涵,每个知识点的分析整合过程,都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导学案设计中强化了问题设计,思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足够思维量,强化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能力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依案引导,学生有序而学,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从问卷中也可看出,老师们都很想了解导学案教学,但是仍存在着部分老师对导学案教学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或理解偏差,以及实践中的困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安全用电》导学案

安全用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学点一】电压越咼越危险 【学习与总结】 研究表明,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 有关 人体对电流的反映 : 8—10mA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20—25mA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90—100mA呼吸麻痹, 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__ V,通常情况下允许经过人体的最大电流是 _____ A,在皮肤潮湿的情况下经过人体的电流是_____________ mA。 假如你的湿手接触到了家庭电路的插座,通过你身体的电流是 ___________________ mA。由欧姆定律可知,在人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 高,通过人体的电流也 越大。 工厂用的动力电路的电压是___________ V,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高达 ___________ kV,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安全电压,一旦发生触电,就会有生命危险。图为盗窃高压线者触电身亡。【学点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学习与总 如图甲、乙为低压触电,甲是虫电,乙是虫电;

如图丙、丁为高压触电,丙是 ______________ 虫电,丁是 ____________ 虫电。 在发生触电事故现场,千万不要用 ____________ 拉触电的同伴,而是要立即 。 【学点三】安全用电原则 【学习与总结】 家庭电路都安装 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保险装置。 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不 _________ 氐压带电体,不 ___________ 压带电体;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 _____ ;保险装置、插座、导 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 ____ 。 【学点四】注意防雷 【学习与总结】 危害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 ____________ 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 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通过树木、 防雷常识 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 叫做。高压输电线最上面的两条导线也是用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1?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要将手表、 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千万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杆较近的地方避雨。尽量降 低身体的高度,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 以减少 跨步电压”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 建筑物,巨大的 ____________ 口空气的 __________ E 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客车突遭雷击起大火 客机遭雷击坠毁断为 树下打手机遭雷击当场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课前 课前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看能不能自行解决。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号,做到心中有数,要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提前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2、课上 我们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也不能当“甩手掌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一定要切记一点,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固定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方式来处理,力求什么方式有效,就采用什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合理分配小组内的任务,让学生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真正实现兵教兵。 3、课后 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生做好的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 认真预习新课,大胆尝试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准备环节,提前尝试“探究活动”和问题准备、做好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质疑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做好新授课之前的各种学习期待。 2、课上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各个环节认真学习,不把资料带入课堂,但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导学案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预习作业】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主要由进入家庭的________、电能表、________、________、开关、插座、用电器等组成. 2.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和电灯是_____联的,插座与电灯是____联的,保险盒(熔断器)是_____联在电路中的. 3.家庭电路中与大地之间电压为220V的线叫_________线,与大地之间电压为零的线叫________线. 4.电能表的作用:测出用户全部电器消耗的_________. 5.三线插头除了把用电器连入电路之外,多出来的头比较_____(长/短),当插头进入插座时,可以_____(先/后)把用电器的____________与______连接起来. 6.双线插座的接法是:_________________,三线插座接法是:________________. 7.测电笔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测电笔是用来辨别和的工具,使用时,手应当接触,当笔尖接触电线时,若氖管发光,表明接触的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构成一个回路,______(有/没有)电路通过人体.当测电笔的笔尖接触电线时,__________(允许/不允许)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分在去接触笔尖. 二、安全用电 1.保险丝的作用:当电路中电流增大到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值前,根据电流的________,熔丝温度达到_______时便会________,电路就会自动______,起到保护作用. 2.保险丝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中造成电路短路的常见情况有:; . 4.人们把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超过额定值的情况叫做. 5.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2) 6.保险丝的材料选择:电阻率_______、熔点_______(铅锑合金).熔丝有不同的规格,熔丝越粗,使它熔断所需的电流就.安装家庭电路中的熔丝时,千万不要用铁丝、铜丝代替,因为. 三、防止触电 1.我们知道,人体是(导体/绝缘体),只要有电压加在人体上,就会有电流通过.通常所说的“触电”是指. 2.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安全电压是. 3.(低压)触电的两种形式: (1),是人体直接触摸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使人体、大地和电网中的火线构成回路. (2),是人体的两部分分别接触到________和________,使人体与电网通过导线构成回路. 4.为了防止触电,必须把用电器的开关装在_______上,这样断开开关后,用电器与_____分离,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一定要.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一、转变思想、统一认识 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 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自学、成就课堂 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全体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注,课后修订认真改。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教师帮助、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适当增删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1.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一)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内容进行;(二)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三)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四)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 2.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领取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要写上名字。 3.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课上集中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 4.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 对课堂知识方法的概括是对学的结果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展示反思可以借助学案,修改反思更需要学案。 5.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 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有主次的复习。 6.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教师课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会写的教师不写,教师是对各知识点强调、指导、点拨,或对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敲定、点拨。学生要结合教师点拨,进一步讨论展示内容,并对学案再次修订。 7.教师引导离不开新学案 课堂后十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四、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1.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注意正确使用“导学案”

注意正确使用“导学案” 二十一中程俊升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如何编制导学案优选稿

如何编制导学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如何编制导学案一、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材料依据。学生则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还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二、编制导学案要考虑的因素1、新课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材编写的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厚。二是按模块编排。三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四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3、语文的结构与应用知识。作为语文老师在注重语文应用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性知识,因为结构性知识是语文运用的基础,应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结构性知识的补充教学。4、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要突出。在注重能力的同时,其语言知识不但不能丢失,而且应该加强。特别是阅读理解中的语句及用法。5、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学案的分层设计。三、编制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1、单元化原则。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对知识点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积极参与。3、参与化原则。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地挖掘。4、方法化原则。体现教师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学习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自主学习】 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看着这种__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③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________中消失。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黯然视觉勘误 B.饲养黯然视野勘误 C.饲养暗然视野刊误 D.喂养暗然视觉刊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周星驰独立执导电影后,天马行空 ....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戏,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摆布电影中所有的元素。 C.魔兽霍华德对大鲨鱼奥尼尔视若兄长,他也上行下效 ....地接过了奥尼尔联盟搞笑大师的重担。抵达新奥尔良后,他还自愿担任新奥尔良当地一家爵士乐电台全明星主题歌的领唱。 D.一段时间里,只有群众出版社不绝如缕 ....地继续做着类似的工作,也难以给读者带来惊喜。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出版社重新开始投身此领域,于是2008年推理小说出版的新高潮如期而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初中物理】安全用电教学案 人教版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3节安全用电 学习目标 1.理解电压越高越危险的道理。 2.知道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常识。 3.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自主探究 1.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及有关。 2.常见的触电类型有:人体接触火线、大地触电;;电弧触电;。 3.防范触电事故最重要的是要有,遵守。 4.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现象。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 合作探究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活动体验: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的两极,感受是否有触电的感觉。 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电流通过人体时人的感觉,尝试推导人体的安全电压。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 113~P114“常见触电事故”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1.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如果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2.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大电流流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 3.假如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触火线,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发生触电事 故。 4.高压带电体周围有强大的电场,当人靠得很近时,容易产生电弧触电。 5.如果高压输电线掉落在地上,当人体经过这个区域时,两脚之间存在相 当高的“跨步电压”。电流从一条腿流入,从另一条腿流出,会发生触电事 故。 思考讨论: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你该怎么办呢?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吗? 想想议议:在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引发这些触电事故呢?

三、安全用电原则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5“安全用电原则”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 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不接触,不靠近; (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电源开关; (3)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 (4)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 四、注意防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5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1.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 2.雷云天气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1)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 (2)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3)切勿游泳或从事水上运动。 (4)不要站在山顶及空旷场地。 (5)应远离高大树木和桅杆等,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 (6)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课堂检测 1.电压越高越危险的原因是() A.吸力大 B.电阻大 C.压力大 D.电流大 2.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必发生触电事故的是()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学生用导学案

探究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1:观看视频:真空罩中的闹钟。 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用抽 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实验2: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 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合作探究 体中传播的最快,在 ■体中传播得最慢;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 回来, 再次传入我们耳朵而听到的声音。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 原声晚 以上人们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回 声只能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知识点四:人耳听声 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传采的声音?首先引起耳朵 中的 _________ 动,这种振动经过 ________ 其他组织传给 ________ ?最后 巴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听到了 声音。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 碍,人都会 ____ ,但是若只是传导障碍,又可以设法用 其他途径把振动传递给 _________ ?人也能听到这个声音。 声音通过人的 ______、__________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为 。 ‘ 探究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 1、 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颈前喉头部分的情况。 2、 听吹哨子时发出的声音,思考是怎么发出的声音。 3、 观察音叉和鼓的发声情况。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 _______ 也停止。 思考: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A. 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 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4.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 .不能传播声音 B .吸收了声波 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5.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 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 考场上,监考老师宣读考生守则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 ________________ 生并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入考生耳中的. 7.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唐诗《枫桥夜 泊》中的诗句,其中的钟声是从寒山寺发出,通过传到客船的;若停 泊在河面上的客船以流水为参照物,则客船是的(填“运 动”或“静止”). 总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