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清时期全真道龙门派在甘青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色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色全真教,是我国道教三大流派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信仰形式。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悠久,其思想特色深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全真教的历史与思想。
一、历史沿革全真教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
其创始人是唐朝道士王重阳,王重阳是明教之祖,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族,自幼喜好学问,特别是道教和佛教。
他在20岁时,拜师学习道术,最终开创了全真教,将其传承至后世。
在宋元明清时期,全真教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道教流派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全真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系统,同时也吸收并融合了其他宗教信仰的部分内容,如佛教、儒教、庙会信仰等,使全真教成为一个兼容并蓄的教派。
二、思想特色1.“道教即全真”这是全真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全真教不同于其他道派的地方。
在全真教看来,其他道派都只是道教的一部分,而全真教则是真正的道教。
全真教认为,仅仅修炼功夫和修行道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并将其融合入全真教中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全真”。
2.养生保健与长寿观全真教强调养生保健,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达到长寿的先决条件。
在全真教中,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锻炼、睡眠等方面的调节,同时还要注意身心健康的平衡,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全真教也有其特殊的长寿观,认为人的寿命不仅取决于基因因素,还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全真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融合,协调自然界与人的生活方式。
3.道教仙家思想全真教是道教的一种流派,因此其思想与其他道教流派有不少相似之处。
全真教强调修炼仙法,认为通过修炼道术,可以成为仙人,获得永生不死的境界。
在全真教中,仙家思想被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其强调的不仅仅是超凡脱俗,更加注重道与人的和谐相处。
在修行的道途中,全真教要求弟子们谦虚、宽容、思考,将这些品质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
总之,全真教是一种具有历史沿革和思想特色的民间信仰形式,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宗教信仰的变迁和融合过程。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导读:摘要界于南北之间的武当山,不仅是传统的道教修真圣地,而且是各种道派的交流融会中心。
宋元以来,受国家道教政治和正一道派的压摘要界于南北之间的武当山,不仅是传统的道教修真圣地,而且是各种道派的交流融会中心。
宋元以来,受国家道教政治和正一道派的压抑,进入武当山的全真道派不得不走上本山化的道路,成长为武当全真道。
历经长期的曲折发展,在明清之际借全真龙门派的中兴,终于居武当山道教的主导地位。
武当山全真道积极向外传播发展,并结合新地域的地理人文因素而不断当地化,衍生出新的全真道派或新的道教思想。
全真道在武当山以及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出国家宗教政策、地理人文因素对全真道的强力作用与影响,而全真道为了生存、发展,不断地因时因地调适自身以应对外在压力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全真道武当山传播与发展地域化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北方全真道在向南传播发展过程中,界于南北之间的传统道教胜地武当山成为重要之地。
进入武当山的全真道,受国家宗教政治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走上了本山化的道路,形成武当山全真道。
武当山全真道在向外传播发展中,又与传播地域的地理人文相结合,富于浓厚的地域特色,或衍化出新的全真道派、道教思想。
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武当山以及武当山全真道在向外传播发展中的衍化、变异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武当山在全真道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全真道传播发展的轨迹与方式。
一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曰: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
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
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
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所引《图经》云: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
传说早在西周,就有净乐国王子真武居武当修炼而得道。
两汉有尹喜、尹轨、戴孟、马明生、阴长生等隐士在此炼丹。
东汉后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又成为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教外别传”论曲艺行中的龙门派——兼述明代全真龙门派的传播

“教外别传”论曲艺行中的龙门派——兼述明代全真龙门派的传播摘要:曲艺行中的龙门派,是全真道士深入民间、进行社会教化而产生的一个支派。
其对中国曲艺的发展和民众的社会教化,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阐述了全真道教以道情的艺术形式劝化弘道的活动、进而导致明代龙门派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曲艺行中的龙门派的过程。
并且通过对各地曲艺艺人的传衍分支、拜师和祭祀仪式、以及行会组织等进行分析,阐述了道教对曲艺的深入影响。
本文附带探讨龙门派在明代的传播情况,通过对明代龙门派二十多支在十几省分布情况的考证,论证明代龙门派在民间的兴旺传播。
关键词:全真龙门派世俗化曲艺行长春会中国北方地区的曲艺行,即旧时跑江湖的说唱艺人,解放后被正式定名曲艺。
虽然该行当的流派众多,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黄河以北拜周庄王为祖师的“梅、清、胡、赵”北四门,以及黄河以南拜邱处机为祖师的“曾、柴、杨、张”南四门。
以邱祖为祖师的艺人称本门为龙门派,拜师取名皆以邱祖龙门派百字谱为序,世代分明。
那么,曲艺行与道教龙门派究竟有何关联呢?本文拟从道教龙门派在明代传播分衍的状况做一番探寻,以解析两者的关系,以及曲艺行里龙门派分支的状况和行会组织等。
一、全真道教与曲艺二、曲艺行龙门派的传承和分支三、曲艺行龙门派艺人的拜师仪式和祭祀活动1.艺人的拜师程序2.光州大鼓艺人的拜师仪3.山东快书艺人的拜师仪4.祭祀邱祖活动四、“长春会”——曲艺行龙门派的艺人组织1.开封长春会2.济南长春会3.北京长春会结语:明代朝廷重正一而轻全真,这使得全真教益发通俗化。
于是,全真龙门派道士深入民间宣唱道情警世劝善,使得道情从庙堂扎根乡野,由此产生了龙门派说唱艺人,并促使道情、大鼓、评书、河南坠子等北方曲艺各流派的形成及发展。
龙门派是北方曲艺行中最大的一个门派,它覆盖北方数省,包含十数个曲种,历时明清五百余年,是道教对中国曲艺发展与民众民俗文化影响最好的例证。
建国以后,国家十分看重曲艺的社会教育意义。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导读: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
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
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
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
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
?元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
大量赐帑,广建道观。
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
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
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
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
宣德亲赐广福观名。
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
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
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
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
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
清代道士闵一得研究中的问题点及其进展的论文

清代道士闵一得研究中的问题点及其进展的论文清代道士闵一得研究中的问题点及其进展的论文一得是清代道教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是研究龙门派历史与教理教义的重要文献。
研究清代道教不能不涉及龙门派,而研究龙门派则不能不涉及闵一得及其著作。
本文试对有关闵一得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点进行剖析,并对研究进展加以简要介绍。
〔关键词〕全真龙门派;闵一得;中黄直透;三尼医世;龙门方便法门〔中图分类号〕b95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X)05-0160-05一、闵一得其人有清一代,统治者对于道教采取限制的政策,正一道在朝廷地位日渐下降。
而全真龙门派却趁势而起,发展迅速,高道迭出,支派繁庶。
该派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以江浙为中心、遍及南北的中兴局面,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称。
在这场盛大的传教活动中,王常月被称为“龙门中兴”之主将〔1〕,而闵一得则被认为是全真龙门派在江南盛传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
在全真龙门派的体系中,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闵一得为龙门第十一代。
闵一得是继承王常月在《碧苑坛经》中所提出的“振兴全真道”历史使命的龙门后起之秀。
如果说王常月代表龙门派的北方传统,那么闵一得代表的则是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南方传统〔3〕。
王常月在江南的传法,开创了龙门派在江南的盛传的局面;而闵一得则巩固和发展了王常月的传教成果。
闵一得以金盖山古梅花观为中心开始传教,开创了金盖山闵派(陈撄宁语),“巩固了金盖山的中心地位。
梅花观成了吴兴龙门派的宗坛。
一直到民国初期它都是吴兴龙门派的中心。
”〔4〕因而无论是在吴兴全真道的历史中,还是在全真龙门派的体系中,闵一得都踞有一席之地。
Www 闵一得(1758-1836),本名苕敷,原名思澄,字补之,一号小艮,又号懒云,自称闵真仙、发僧际莲氏、金盖山人等,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甘肃天水玉泉观全真道研究

甘肃天水玉泉观全真道研究甘肃天水玉泉观全真道研究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个派别,源于唐代,由于清代受到华夏武术和养生之术的影响,又吸收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和技术,成为了一个兼具道家和武学的派别。
甘肃天水玉泉观是全真道的发祥地,是全真道东南宗之一的道观,其历史悠久,传统久远,地位重要,被称为“全真道第一观”。
近年来,对于甘肃天水玉泉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全真道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甘肃天水玉泉观全真道研究,并且举出5个例子,详细说明甘肃天水玉泉观的历史、地位、特色和发展等方面。
一、天水玉泉观历史甘肃天水玉泉观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沛泉观,后改名玉泉观。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玉泉观逐渐成为全真道东南宗的领袖,被视为全真道发源地和重要的修行场所。
玉泉观历经兴衰,数度被火焚毁,如今保存下来的建筑是1988年修缮后的建筑,并追加了一些现代设施。
玉泉观的建筑群包括了宫殿、殿堂、楼台、廊庑、仙洞、寺院等建筑类型,其中以紫霄殿、山门、道宫、洞天禅院、禅院大殿等建筑最为著名。
二、天水玉泉观地位玉泉观作为全真道东南宗的发源地和重要的修行场所,其地位一直是非同寻常的。
自古以来,天水玉泉观便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中心之一,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代表的全真道教派,同时还涉及了全国范围内的道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甘肃天水玉泉观还因为其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文化底蕴深厚而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这种地位的确立,更加证明了其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
三、天水玉泉观特色甘肃天水玉泉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拜天地为师”为主旨、重视五行阴阳、故而强调养生和长寿的全真道道观。
因此,天水玉泉观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道家修行理念。
首先,天水玉泉观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其注重天地之道及其与人的关系上。
这种特色在全真道中尤其突出,常常在建筑、文化、信仰、祭祀等方面得到凸显。
其次,天水玉泉观的道家修行理念特色是强调养生。
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

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道教文化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明清时期的道教文化,内容包括道教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和传承方式等。
一、道教发展历程道教起源于汉代,但在唐朝时期才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教派。
在明清时期,道教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尤其是明朝,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也有着较为发达的科技和文化,因此道教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许多机会。
而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道教逐渐式微,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明代,徐福和吕祖成为了道教中的代表人物。
徐福是南明江南王朝的一位道教大师,他著有《长生诀》、《太上洞玄经》等重要文献。
吕祖也是明代著名的道士,他创立了五丹派,将道教的强身保健思想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在明代还有徐元杰、靳清龙等人加强了道教的团结和组织建设。
到了清代,由于外族入侵和政治腐败等多种原因,道教的势力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道教仍然能够做到自我保护和发展。
在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有很多道教书籍和典籍出版,并有一些道教团体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二、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教的主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道教强身保健等等。
这些思想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在道教的修炼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道教强身保健方面,道教倡导的养生方式包括静坐、缓步、饮食调节等,这些养生方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寿命。
道教还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不做无益的事情,来达到事事皆有益的效果。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这个理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治理社会问题时,不一定总是采用强制手段,而有时候通过放松控制、降低要求,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除此之外,道教还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道教的眼中,自然是最大的师傅,人们应当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得到启迪。
例如,在艺术方面,很多道教派都非常注重自然的表现方式,通过感受自然,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理念。
简述明清时期全真道龙门派在甘青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简述明清时期全真道龙门派在甘青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摘要】本文就现有的文献记载和遗迹对明清时期道教龙门派在甘青地区的传播进行简单的梳理。
首先,厘清了道教龙门派的源流,即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创建的支流;其次,分析了龙门派在甘青传播的依据:一是甘青是龙门派的发源地,二是甘青地区历史上就是龙门派的传播地域,基础雄厚;第三,概述了龙门派对甘青地区道教的影响:一是在甘青地区遗留的雷神崇拜;二是“在家道”信仰。
【关键词】龙门派;甘青地区;传播;影响一、龙门派的源流金大定十年(1170),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开封去世,他的七个道徒,世称“全真七子”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继续传教,这就是推戴七真而传宗的记载。
据清代闵一得在其编著的龙门派历史《金盖心灯》中的论述:龙门派是由丘处机开创。
因丘处机曾在陇州龙门山修道并收徒传法,故其弟子推尊丘处机为龙门派祖师。
其派名因“栖隐龙门而多载”而得。
根据现有史籍全真道在元代尚未出现宗派名称,宗派名称的出现,大致在明代中期。
据王志忠在《全真教龙门派起源论考》中的观点:道教龙门派是明代中后期全真道士在秘密授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全真教改革派。
如果确定明代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根据龙门派宗嗣传承来看,由于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第三代以后才进入明代,据此可以推断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甚至尊张德纯为龙门派第二代律师均为假托,以此来抬高龙门派在全真道中的地位。
但龙门派究竟产生于何时,谁创建?由于文献的匮乏,学术宗教界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王重阳是全真道的创立者,丘处机是把全真道推向鼎盛的重要人物,龙门派的兴起及代代传承则标志着全真道的不断发展与广泛传播。
二、明清时期全真道龙门派政治地位的变迁元朝时期,由于全真教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推崇,故而到了明代,受到了统治者的防范和抑制,其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一落千丈,只能在下层或者边远地区的民众中秘密传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