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

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
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

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探索实践

阅读是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译能力全面发展与提高的重要环节。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则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述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特殊的环境导致学生的阅读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他们在阅读中过度依赖工具书,遇到困难信心不足,对文字反应慢,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浅。显然,这样的阅读质量是不能真正达到将阅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获得所需信息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对语言学研究层面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学者们对于阅读理解的理论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传统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这种理论认为作者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文字、符号和语法规则变成语码。所以语篇阅读者要理解作者的意思就必须解释这些语码。换而言之就是语篇阅读者必须先弄懂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母、字、单词,进而再弄懂短语和句子的意思,最后就能明白作者通过语篇传达给语篇阅读者的思想。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判断如果要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就离不开对组成它的句子、分句或短语、单词和字的理解。由于自下而上的模式不能帮助语篇阅读者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登曼提出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语篇阅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者,语篇阅读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文章,而是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其理论可以归纳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语言和思维互动的过程。80 年代,美国人鲁姆哈特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他们认为,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都不能满足语篇阅读者对于理解文章的要求。因此他们综合上述两种理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结合体。自下而上的模式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发现新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在语义方面做出判断。而在同时代美国人Carrel等提出了和“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相似的“图

式理论”。图式理论以认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记忆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图式网络。由这个理论可以得出:阅读过程是语篇阅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做出预测,然后在文章中验证自己预测的过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到语篇分析理论上,并且对语篇分析在阅读理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视。

二、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优越性

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做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而语篇分析的这一特点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篇分析为语篇阅读者的语言学习以及对语篇理解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即从语篇的结构入手,从其所表现的交际功能与意念出发,从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的不同角度出发,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语言现象,从而加深对语言现象及其交际功能的理解,训练和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有语法、词汇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

首先,从“衔接”这一语篇的重要特征入手,进行语篇表层结构上的分析。衔接是语篇结构中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 。如果我们在语言学习中能训练自己通过分析语法词汇的关系,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句型之间和段际之间的意义上的连贯,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还可以掌握句子、篇章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语篇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无论是衔接分析,还是意义连贯推理,都能够调动阅读者的积极思维活动,使阅读者摆脱语法分析的羁绊,培养把握语篇整体意义,逐步发展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篇分析既有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如衔接、连贯分析) ,又有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训练(如语篇结构分析)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篇阅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阅读能力,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现象的理解,从而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实践运用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衔接”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语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望指正。语篇的衔接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而这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体现形式。衔接手段分为两层:语法层和词汇层。其中语法层体现的形式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一)照应

照应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即可以确定语言内部的联系。照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指(endophoric) ,一种是外指(exophoric) 。内指是指参照点存在于语篇当中,说明的是语言内部的联系。外指说的是有关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情景语境或文化语境当中。根据参照点和相关成分在语篇中的出现的前后顺序,内指又可分为前指(anaphora) 和后指(cataphora)两种。前指就是用一个成分反指上文中出现的某个成分,后指就是被指代的成分出现在下文中。

例1.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A版块中,Su Hai wants to take some photos. She is looking for her camera. Su Yang is helping her. ( “She”所指对象是Su Hai,第一个“her”所指对象是Su Hai’s, 第二个“her”所指对象是Su Hai)

例2. 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 A版块中,Look, Miss Li and Mr Green are coming. What do they have? (“they”所指对象是Miss Li and Mr Green) (二)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成分。被替代的部分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

例3. 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 A版块中,“The one”替代上文中出现的that girl。

—Is that girl your sister?

—Which one?

—The one in the white skirt.

例4. 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A版块中,“one”替代上文中出现的dress。

—Look at my dress.

—It’s too small. Try this one on.

由以上可以看出,替代可以通过替代成分与替代对象之间的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起到语篇衔接的作用;替代成分的出现必然会使语篇阅读者从语篇的上下文中去寻找被替代的语言成分。在语篇中替代不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对比度,这样会使语篇中新出现的信息更加突出,进而反过来加强了语篇的衔接关系。

(三)省略

省略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成分或某些成分被省去,被省去的成分一般都能在语篇中找到。

例5. 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A版块中,“my father’s”后省略的成分是上文出现的gloves。

—Whose gloves are they, Su Yang?

—They’re my father’s.

例6.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A版块中,“And you”省略的成分是指上文出现的How are you。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省略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它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要求人们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约的表达方式的经济原则是语篇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略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本文仅仅讨论句法层面的缩略现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省略不但能使语篇不会显得拖沓冗长,而且更突出了新信息;同时省略结构和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能使语篇前后衔接,从而更显结构的紧凑。

(四)连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在下面例子中and, but, because, so, well等连接成分体现了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

例7.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 A版块中,Mike runs as fast as Ben, and he’s a good football player, too. But I think you jump very high.

例8.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版块中,That’s a long walk. Well, to get there faster, you can take bus No. 5.

例9.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A版块中,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 It’s great fun. So it’s very cold there in winter.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连接是一个语义的概念,是体现连接这个概念的具体化。韩礼德曾经对语篇中连接成分的特征及衔接功能作过阐述:“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衔接手段中的词汇层的具体形式为重述和搭配。

(五)重述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重述可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义与下义/整体与局部词汇重复,指的是某个词通常是关键词在同一个语篇中重复出现。

例10.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A版块中,“Be quiet”与“shouldn’t make noise”表达相同的含义。

—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Be quiet’! We shouldn’t make noise here.

例11.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A版块中,“The 16th of October”在上下文中重复出现。

—What date is it today, Jim?

—It’s the 16th of October.

—The 16th of October? Oh, my birthday’s coming soon.

(六)搭配

搭配(亦称同现)指的是不同的词汇在意义上是有所联系的. 同现的词汇可以在同一个小句中。这样的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的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衔接起来,认识到他们在语篇中所发挥的衔接作用,有助于语篇阅读者对语篇的理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篇分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并可以更加突出英语语篇教学的交际性效果。因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更注重的是对词汇积累和对语法的掌握,学生并不认为语篇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能起什么作用,但如果能够将语篇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必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发展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对英语广告的语篇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的是刊登在同一报纸版面的两则相关广告,出自同一学校,目的相同,并各附有插图,因此,称之为组合广告。在美国招生广告中常可以见到这种形式。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这组美国招生广告进行了语篇分析,发现这两则广告在内容的安排、交际角色的运用以及插图的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两则广告又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彼此呼应,互为补充,显得浑然一体,这样的组合广告比之单一广告有明显的优势,容易取得效果。 0.引言 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一所美国高校Wentworth Institute的一组招生广告进行分析,这组广告共两则,刊登在2002年8月20日美国Boston Metro报的 Edu-cation Focus专栏上,处于同一版面,一横一纵,上下相接。第一则广告除正文外还有正副标题和附图及其说明,以下简称广告1。第二则广告以校名Wentworth为题,以下简称广告2,其整个篇幅分为两栏,标题位于顶端,横跨两栏,共由5个不同形式的语篇构成,其中语篇[1]与语篇[2]——一幅插图及其说明并列,一左一右,语篇[3]为一段直接引语处在语篇[2]下方,语篇[4]为学位课程系列,处在语篇[1]下方,语篇[5]为具体信息,处在语篇[3]的下方。很明显,这组广告的目的只有一个:招揽学生就读Wentworth。这两则广告有何不同?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组合招生广告有什么优势?本文将围绕这3个问题进行探讨。 1.广告内容的分析 1.1广告1的分析广告1最吸引读者的是正副标题和附图的说明。因为这三条的字数不多,但字号比正文大,特别醒目,是读者最先注意到的内容。主标题为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副标题为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Studies FacultyTake a Real-world Approach。附图说明为Wentworth' s DPCS instructors are familiar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trends。Fries(1992)指出语言学家们发现新信息往往被放在信息单位的末尾,体现为重音突出,在书面语中常常置于小句尾部,成为述位新信息,即与语篇目的直接有关的信息。主标题是一个省略句,补充完整后应为:The Studentswill Get 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那么,它们的述位新信息(Rheme-new)分别为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experience(职业经验的益处); a real-world approach(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trends(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我们从这3个述位新信息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职业经验的益处”来自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则来源于“对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熟悉”。因此,作者想要突出的是职业经验的益处。根据Fries的理论,这是与语篇目的直接有关的信息。那么我们来看正文是否也说明了这一点。William C. Mann, Christian M. I.M Mathiessen 和San-dra A.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Theory,简称RST)可以用来分析广告1的正文的语义结构,从而了解它所传递的语篇信息。广告1的正文部分分8段,以自然段为单位可分成8个大的语义单位。其中第一段是一个核心语义单位,广告主(代表他的客户Wentworth )认为老师课堂传授的职业经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th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structors bring into the classroo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learning process),这是正文的论点部分,这一论点包含了三层意思:1)该校的老师具有职业经验;2)老师们把这些职业经验带进了课堂;3)这些职业经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二段是一个辅助语义单位,告诉我们这一学校的老师由5种人即senior manager, senior analysts, consultants, directors和vice presidents担任,所以熟悉最新的技术和它的发展趋势,具有职业经验,这是对论点中的第一层含义的解释,因此,这两个语义单位之间是解释关系(elaboration)。第三至七段是一个实例,与前一成分是证据关系(evidence)。其中第三段是Emmer的观点,作为该校以前的学生,现在的老师,他认为从这种来自实践、真实世界的教学方法中获益匪浅。第四段是对第三段中的教学方法的解释,他认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略 二、实习过程概述;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以下内容为检测目标: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 知识予 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2.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

英语会话的语篇分析浅谈

英语会话的语篇分析浅谈 [摘要]语篇分析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年轻学科,正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应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英语会话,可以了解人们怎样用语言来交际,分析会话中的话轮替换结构、会话中的毗邻应对,会话的主题、会话的开始语和结束语及会话中的修正问题对英语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语篇分析话轮替换毗邻应对修正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关系系统,确切地说是相互关系的系统总和,他们开始认识到对语言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句子层面,不应只研究人为产生的句子,而应超越句子的范围,研究句子在语篇中的作用,研究用于实际交流的语言。因此便产生许多语言分支,其中之一是语篇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人们怎样运用真实的语言。会话是口头语言的最常见形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会话中的话轮替换结构 话轮替换是指发话者和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会话中的会话者有一条潜在的自然遵守的规则;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如有多人或无人发话,便会有人来挽救局面。正在讲话的人可运用多种方法来选择下一位说话人,他可以通过提问、请求等方式来选定下一个讲话人,由他人自己做出选择,也可以用一些非语言方法,如面部表情、声速、音高、手势等可以用来暗示下一个发言人,受话人一般有能力识别这些方法,并适当的接续上自己的应答。这些技巧都可用于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点名、提问、诱导式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接受话轮。学生接受话轮的意向也是进行教学评估的一种好方法。 接受话轮的快慢、意愿可表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所讲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在学生回答完全之后,教师应马上“捡起”话轮,回应一些表扬、赞美的话。这样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促使他们和老师配合,积极地发言。传统的课堂模式也应进行改革,打破原先老师统领课堂学生按序接受话轮的局面,更多增加了学生的自由讨论。总之,对课堂的话轮体系规定限制越少,就越容易产生自然的话轮替换。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课程:英语语言测试 学号:201120347 :赵宁宁 专业:语言学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武尊民,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学术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着重语言测试与评估。担任课程主要有语言测试与评估、外语课程发展、基础英语写作。截止到2011年底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3名。他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编著。2002,外研社。汉语编写。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一级(教材)》,主编。2003,外研社。 《中职英语(基础版)》教育部推荐教材。主编。1-3册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 2005-200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独立性学习者:香港大学生个案研究》,金立贤、武尊民。《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总183期),26-29。 《课堂语言能力评估》导读,原作者Andrew Cohen 。2005,:外研社。 《英语测试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测试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讨论测试目的的不同对测试的方法和内容的影响,介绍各类测试量刑的具体设计方法和主要特点,提供测试结果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实践性的指导,引领英语测试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正确关联导向。 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国英语教育界对英语测试的了解和认识也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不少高等师范专业英语在本科生阶段开设英语测试课程。英语测试是英语语言教育硕士的必须学位课程之一。在普通教师提高学历的过程中,师范院校为在职专科升本科的教师们开设的课程中,也必然要有英语测试。这是因为英语测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与学生评价技术已经是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内容简介、精华摘要及个人领悟 本书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英语测试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是从语法、词汇、阅读、完形填空、听力、口语、写作这几个方面的测试一一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则主要是简单介绍了考试结果分析与解释。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将每一章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在报告的最后进行了总结。 在第一章《英语测试与英语教学》中,提到了以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Hymes:语言能力应该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 2.Oller:“单一语言能力假想”它的基本原理是语言能力使用者的应用语言能力是不可分解的。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浅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0606685.html,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浅议 作者:钟敏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3期 摘; ; 要:阅读对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针对语境、衔接手段和语篇模式设计和开展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只注重词汇、语法、句型的不足,深化学生对整体语篇结构的分析、语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阅读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指出,为解决当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当结合语篇语境,输入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背景图式;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整体技能;合理选择教材语篇,调整阅读题目形式,改进阅读能力衡量标准。 关键词:语篇分析; ; 阅读教学; ; 二语习得 引言 早在1952年,美国结构语言学家Zelling Harris首次正式明确提出了“discourse analysis”,标志着现代语篇分析理论的起源。之后,语篇分析理论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成熟。McCarthy认为,语篇分析可分为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前者主要指语境分析、体裁分析等,后者主要包括内容的衔接和连贯(McCarthy,1991)。目前语篇分析理论主要包括语篇模式、体裁分析、语境分析、衔接与连贯、信息结构及主位推进。近年来,不仅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而且广泛应用于二语学习和教学活动中。 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中,包含与语篇分析理论密切相关的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而听说读写等技能练习,则是学生基于语篇展开的学习活动,是理解语篇和对语篇做出回应的活动。语篇分析是一种解读性活动,要求在保证语篇完整性的前提下,分析语言片段句际、段际之间的关系及交际功能;破解语篇材料的逻辑结构、叙事方式和衔接手段(田家宁,徐笑梅,韩佳瑞,2017)。语篇分析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对于不同类型语篇的整体模式、语篇体裁进行分析。语篇体裁与写作目的、文章结构紧密相关,宏观分析能够快速对文本有总体的把握,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英语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英语 篇一: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的实践应用研究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的实践应用研究 作者:曹永强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XX年第31期 摘要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从英语文章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语篇分析理论的分析,提出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语篇分析理论高中英语阅读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语篇分析理论能够将英语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语言知识作为理解文章的工具。高中英语阅读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获取有效的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语篇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通过文章结构和语感来阅读文章。因此,加强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1语篇分析理论介绍 1.1语篇的介绍 语篇是语言学的专业术语,在英语中一般表示为“text”和“discourse”。

不同的学者对语篇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部分学者认为语篇是指具有完整意义,能够表达一定含义,具有一定作用的语言,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语篇不受语法的限制,只要表达完整的意义就能称之为语篇。这些学者的共同观点认为语篇是一种语言,其有连续的句子或片段组成,并表达完整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语篇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语篇是句子连续组成的语段,不是简单的句子;语篇具有情景特征,能够反映一定的交际环境或社会文化背景;语篇具有功能性,其在文章中起到一定的结构作用。语篇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发现文章表达的意义,因此,语篇是英语文章中的重要语言单元。 1.2语篇分析的介绍 语篇分析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zellingHarris提出,语言不是有零散的词或句子组成,而是以连续的语篇形式存在。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对语篇分析理论进行研究。Halliday从系统功能方面,提出语篇的交际功能。R.carter则提出语言就是语篇,语篇也即语言的概念,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认为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让学生 掌握语篇分析的技巧。随后我国也引入了语篇分析法来进行英语例句的研究。语篇分析理论主要强调语篇是一个整体,语篇分析的目的是要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语篇分析能够利用语境分析、题材分析、篇章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文章整体进行梳理和评价。语篇分析理论以语篇作为一个单位,不是对文章语句或语法的简单分析,而是在语篇整体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线索和主治进行探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

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语篇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整体,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策略,围绕篇章主题、段落推进、情节发展,将篇章的宏观欣赏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并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举。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引导学生理清语篇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语篇分析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的运用

语篇分析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的运用 【摘要】语篇分析作为目前语言学家们常探讨的一个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世界语言学派中的两大阵营中的功能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深层的学习理论,尤其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被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语篇功能在做语篇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 一、语篇分析的简要介绍 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同学派对于语篇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的说来,语篇分析对于语篇和语境的具体关系紧密联系了起来,包括说话者的目的,具体语篇所处的环境、背景等等,都属于语篇分析的范围之内。说到语篇分析,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语篇。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随意的将毫无关联的单词或是词组组合在一起,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交际,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能够表达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意义。这就看出了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连贯性,即语篇之中各个成分是连贯的,不是彼此无关的。Leech曾这样的定义语篇(discourse):“语言使用情况的概括用于,即最为交际行为结果语言”。韩礼德和哈桑将语篇看作是一个语义单位,韩礼德对语篇下的最简单的一个定义就

是具有功能的语言。许多学者对于“语篇”这一词的使用范围也有分歧,有些学者认为语篇既可以指口头的语言,也可以指书面的语言,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语篇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书面语言的范围上。本文所指的语篇,指的是上一种情况,即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集合体。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话语或是句子构成的,在句法上是有组织的,同时在交际过程中又是独立的。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篇章功能的简要发展史 系统功能语言学最初起源于布拉格学派,经由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的开创和发展,由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续继承发展,发扬光大,成为了世界语言学中极为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一支。从最初的功能语法发展为如今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无数的学者都贡献出了自己的研究,也让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被世界各地语言学家们广泛接受的语言学流派。 任何一位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学者,提到系统功能语言第一想到的就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其中,概念元语言功能是描述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人际元语言功能是语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语篇元功能是学者对与语篇的解释。韩礼德对于语篇极为重视,他认为:“组成语言的就是语篇或话语。”并且,对于任何一个语言学家来说,语篇和语言的描写是缺一不可的,单纯的描写语言而不说明语篇是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通用英语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还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的遗憾是过分注重句法、词汇的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而语篇分析弥补了此遗憾。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是通过剖析词义、句法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语篇衔接的方法。宏观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理解它的深刻涵义。对语篇分析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对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的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体知识的培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阅读理论,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学情的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对提高学生猜测生词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主题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等进行分析,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字: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一、理论 1.1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语篇的概念 语篇的概念源于语篇分析或称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美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大陆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无论是篇章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在记录下来的语言材料(书面语的或是口语的)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致的。我国学者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把语篇定义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他的著作《英语衔接》(Halliday and Hasan,1976)中,将语篇定义为”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从这个定义来看,一句问候、一首小诗均为语篇。

浅谈认知语言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 发表时间:2018-10-22T16:13:42.36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作者:封锋林聖典肖冲 [导读]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2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2.1核心思想 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2.2哲学基础 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J.Piaget)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empirical semantics)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因此,框架语义学是以经典主义哲学、建构论以及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思想。 2.3理论目标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8]。因此,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在结合语境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词义、句义以及语篇的含义。 2.4理论方法 菲尔莫尔认为,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并非是在现实中的实体,而是一个概念意识上的原型,它可以充分解释真实情景与词语使用之间相互适应的复杂性,并且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9]。因为语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果要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就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而掌握与这个单词有关的知识,了解与之相关的同一框架或交替框架的词汇的含义,并且熟悉其语境,理解一个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的含义。 在借助于框架语义学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许多多义词都可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框架,同样的,一种事实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一个情景可以用两种相对立的方式框定[10]。因此,语言的框架结构还应该是灵活可变的。 3框架语义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框架语义学主要是描述语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论,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于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例如,陈勇提出,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词汇的同义现象应被分为框架之间的同义、同一框架内的同义这两种情况。而李春华和李勇忠则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框架转化在建构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毛海燕以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基础,研究英汉词汇对比的程序和方式,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词汇语义对比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性应用[11]。类似这类研究都使框架语义学对于语义理解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们对于框架语义学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语言学中语义语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的同时,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和创新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运用,同时,它还有助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双语框架语料库可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单词及其语义框架。而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及其他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则可使用语料库里的有关信息来编写练习,以弥补教学软件的不足。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是人们理解词义的过渡和桥梁,它以概念框架结构为基础,使人们在理解及表达语义的同时,对其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及背景知识也有所了解。 4结语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已开始被冠之以专名“认知术语学”。[10]认知术语学是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同类型思维活动之间、某一知识领域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