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金元明清

宋代社会环境和宋型文化

绪论

从《诗经》开始的中国文学长河流淌了两千多年,如果把晚唐作为一个时间节点,那么前后各一千年,唐代文学史是第一个千年的结束,宋代文学是第二个千年的开始,从此,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而来。韩愈发动的儒学复古运动和古文运动在晚唐五代衰落之后,在宋初得到宋代的士大夫的热烈响应,他们热切地紧密地把道统和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由于宋代士大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歌题材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宋人又注重日常生活的享受,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倾向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趣味大不相同的宋诗。词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和发展,在宋代到达鼎盛状态,成为宋代的标志性文学体裁,成为“一代之文学”。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以往历史中的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为元明清的戏剧和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宋代物质文明和政治社会环境

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的享乐提供了物质条件。比如城市经济的繁荣,勾栏瓦肆的兴盛,促使文化消费——词也兴盛起来。

二、崇文抑武的政治策略。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为了吸取唐王朝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于961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些禁兵统帅的军权。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史等重要职位也由文人担任。宋代鼓励寒士(庶族地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选拔成为官僚,寒士成为官僚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军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这种议论风气影响了诗歌和散文创作。“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散文如苏氏三父子的治国之论如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朋党论》等。

文臣的政治待遇提高,物质生活待遇也不错,这为文臣的享乐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有些文臣如号称百年太平宰相的晏殊,在家里夜夜笙歌,而娱宾遣兴的附属产品——词也蔚为大观。

三、理学思潮在宋代勃兴,程颢、程颐与朱熹成为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卫道意识非常强烈,然而,宋代朝廷始终没有承认,直至元明清,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尽管这样,宋代的士大夫讲道论学,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探讨宇宙自然之道,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这种讲学论道风气同样也旁溢到诗歌之中去。

四、宋代士大夫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张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儒家的“道与文”的关系在宋代得到真正响应。虽然在文道关系上,宋代的文士的具体看法不太一致,在总体倾向上对“文以贯道”的思想表示认同。多数作家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但宋代诗文说教意味比唐代要重,这是由于儒家“文道关系”的影响所致。

五、宋代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唐代就已发明了印刷术,但在宋代才得以繁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大量书籍流通,皇家、州县学府藏书丰富,私人藏书也动辄上万卷。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经学家和史学家。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作家深刻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也更善于周密详细议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最大诗歌流派,黄庭坚作诗主张“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化用前人诗句或者意境,在诗中大量使用典故,卖弄学问。甚至在词作中,如辛弃疾也是卖弄学问。在散文中更是使用历史典故和人文掌故。

宋型文化

一、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宋代的儒道释三家思想有机融合。这样使作家的文化人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前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者不可兼容。然而宋人则不然,他们入仕时,积极参政,但也能保持宁静心态,积极修炼自己的人格,保持内心的宁静自由。他们被朝廷贬谪废斥,也能忧国忧君。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三种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其次,宋人的新型生活态度。宋人有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宋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是整个传统和阶层的一部分应当受到理性的约束和道德的制约。宋人的个人意识不想唐人那样张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事业顺利时并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南陵别儿童入京》)命运坎坷时候,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悲叹:“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孟郊《赠崔纯亮》)即使远贬荒远的海南岛,苏东坡也能心态平静,不戚戚于个人的忧患,食芋饮水,吟诗作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造辉煌的文学业绩和政绩。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度禅宗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

经过中国和世俗化,尤其是唐朝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越发将禅的意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的禅宗思想更是认为:应该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与此同时,宋代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和日用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更加重视内心的道德修炼。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而不必禁断酒肉,隐居而不必远离红尘。随之他们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审美活动之中的雅俗之辨,应该关键是审美主体是否有高雅的志趣和品质,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宋代诗人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题材,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歌和范成大和杨万里的田园诗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城市经济和通俗文学

一、宋初一百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纸币流通,商行组织的形成,城市、城镇、草市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增加,泉州和广州当时是重要的贸易港口,这些表明城市经济繁盛,城市的人口增加汴京、临安、建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的大城市。宋代慢慢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一级补贴收入比较丰厚,宫廷及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的市民也崇尚奢靡的风气。太平百年宰相晏殊夜夜笙歌。

二、繁华的都市生活滋养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通俗文艺迅速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一代文学之盛。从晚唐五代以来,词主要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演唱。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分别是西蜀和南唐宫廷,就是因为这种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乐的小朝廷君臣的缘故。进入宋代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第一:宋代集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受。宋代的官员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他们享乐的方式多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生活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自然异常兴盛。

第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很好地把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结合起来。他们用诗文表达政治社会等严肃的主题;用词表达属于个人隐私的幽约情愫,所谓“诗庄词媚”。

第三: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的社会文化的消费热点:由于城市的繁荣,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柳永(出入秦楼楚馆)直接为歌妓填词。

当然都市的繁华还孕育了其他通俗文学:话本小说、诸宫调、南戏、杂剧。

第一章北宋词

第一节晏殊

作者介绍:

一、“珠圆玉润”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夜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上片开头两句写时节:新社,即春社,邻居大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参加游乐。梨花落后,清明在望。此时此地,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苒苒而近晚了,飞絮轻是写柳花——写暮春了。这上篇写美好的时节。

下篇写两个美丽灿烂的少女:值此良辰佳节,则有二少女,出现在采桑路上,西邻女问东邻女:“今天怎么那么高兴呢?——是不是夜里梦见了白马王子,快说说吧·······”东邻笑说:“莫乱说!刚才和他们斗草,得了彩头呢!”少女明快活泼、天真纯洁。就像明丽的珠宝,灿烂动人。

此词之美。美在明丽清婉,秀润无伦。

二、“哲理打进情思”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片起首两句写对酒当歌的现境。词人开始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但是边听边饮,这情景又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回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有些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岁月和一些人事。词人有感喟: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对眼前景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夕阳可以重现,然而人事不再,一切无情流逝,悲情非常含蓄地表达出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下片过片两句,花的凋谢,春的消逝。时光的流转都市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流连惋惜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一句“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当中,所感受的并不是无可奈何的凋谢衰落,而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吗?然而毕竟不是原来的燕子,似曾相识罢了。这样在欣慰之中又有一丝惆怅。

上片写不变的变化,下片写变化中的重现、重现之中的变化。

结尾“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惋惜、欣慰、怅惘之余独自的沉思:在小园的落英缤纷的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像是对所见所感来一番深沉的反省和思索。

晏殊从小失去母亲,恋母情结严重,好像总是有着人生的某种心理缺陷。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明清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 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 5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主张:提倡“诗学汉唐”,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10公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核心是“性灵说”,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诗歌应该突破“理”的束缚来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达个人真实的生活欲望;并且具有诗人的独创艺术特征。缺点是有的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11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重要的散文创作流派,代表人物:归有光,唐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文学史(二)考前串讲资料明清

自考《古文史二》考前串讲资料(明清部分1) 古史二(下) 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2、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这表现在:内容上,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如《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4、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了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5、《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三百四十则。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一些较明显的加工修改。 6、《三国演义》在内容上明显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尊蜀汉,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7、论述:诸葛亮 1)《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作为一个贤相,诸葛亮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 2)诸葛亮不仅有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政治、外交,通晓天文、地理,是才能和智慧的化身。 3)小说进一步集中描写了诸葛亮对蜀汉统一大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诸葛亮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事业,反映了作者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这种政治理想在封建朝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由此看来,诸葛亮也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形象。诸葛亮形象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理想和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完美的人格价值,对后世一直产生着较积极的社会影响。 8、《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9、《水浒传》的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10、明末清初,金圣叹将《水浒传》全书改为七十回。 11、简答:《水浒》情节结构的特点。 《水浒传》全书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各个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根据聚义这条主线连结地一起。一个人物故事,就是一个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如武松的故事、林冲的故事、宋江的故事、卢俊义的故事等都具有这个特点。西方称之为撞球式的结构。 第三章明前期诗文 12、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有《宋文宪公全集》 13、刘基,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写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体散文集。14、高启的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的是歌行体和七言律诗。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5、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 16、茶陵诗派的特点: 1)以李东阳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