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的特点

桩基础的特点

桩基础的特点

(1)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刚度(摩擦桩),在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3)凭借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大直径桩)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抵御由于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

(4)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固于基岩,在地震造成浅部土层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且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常用的桩型主要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钻(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管桩等,其适用条件和要求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均有规定。

基础桩头施工方案

.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础工程桩均采用钻孔灌注桩,为群桩基础。桩径分别为800、1000 和1100,桩长均为42M钻孔灌注桩共计3760根,桩顶绝对标高2.900米,凿桩高度均为1500,设计要求桩身进入承台100mm桩钢筋锚入承台35d。整体道床桩为直径400预应力管桩,约400根,桩顶标高相对标高-0.880米(绝对标高5.920米),桩身进入承台100mm桩钢筋锚入承台35d。 二.控制要点 在基础施工中,为了有效的保证工程桩身质量,需在施工中控制以下要点: 1、挖土施工中控制挖土机械不碰撞工程桩。 2、控制截桩的标高,截桩前测定桩顶标高,用红油漆做标记。截桩时不得 损伤桩身,桩顶标咼尽量控制在设计标咼。 3、截桩的桩头处理宜表面修平,钢筋伸入承台的锚固长度》35d。 4、管桩清孔和接桩处理,钢筋锚固与焊接应符合2002浙G2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和焊接规范的要求。 三、塔吊承台区域整体道床列检库、月检库工程桩处理措施 本工程5#、6#、9#、10#塔吊基础承台位于整体道床列检库、月检库工程桩区域。考虑到塔吊桩桩径(? 800)大于工程桩桩径(? 500),塔吊桩桩长长于工程桩,因此,塔吊桩的承载能力大于工程桩。对于这部分工程桩处理措施如下:塔吊基础桩与工程桩重叠位置,工程桩由塔吊桩来替换。两塔吊基础桩中间的工程桩在塔吊基础桩施工时一起完成。工程桩和塔吊基础承台的处理与塔吊桩与塔吊基础承台处理 塔吊基础桩与工程桩施工示意图

措施相同;具体施工事宜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以联系单的形式同设计沟通,处理此部位施工问题。详见:塔吊基础桩与工程桩施工示意图。 四、工程桩截桩及桩头处理 1、基础挖土时200型挖机、120型挖机和人工配合施工,专人指挥作业,挖机不得碰撞工程桩,桩周边土方均用人工挖土。凿除的桩头和余土集中后由挖机配合塔吊运出基坑。 2、钻孔灌注桩凿除桩头时根据基础承台的设计标高施工,根据设计标高要 求,桩头进入承台高度100,桩头的钢筋预留35d长度伸入基础承台内,不得随意切除桩头预留钢筋,预留钢筋短的进行焊接加长,满定锚固长度35d的要求, 焊接长度,单面焊接10d,双面焊接5d,焊缝光滑平整。并应进清渣验收。 3、凿除桩头宜用人工配合电动空压气泵等工具施工,严禁直接用挖机拉断,桩头上口要根据设计标高凿除平整,不宜缺棱掉角,以便桩基动测检测。 4、承台处的土方开挖清理至设计标高止,对每道轴线承台部位的桩进行验线,并做好隐蔽验收的记录,桩位移超越规范应另行处理。 5、桩位检测,待截桩工序完成后,进行轴线测放定位,浇筑混凝土垫层施工,混凝土垫层施工完毕后,再次进行轴线测放定位和弹线,测量和记录每根桩X、丫方向偏移值,超出规范要求的由设计单位处理。 6本工程的工程桩需按设计要求做小应变检测、超声波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即基础承台施工 7、桩头处理的示意图:

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1 第四章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1.本章的核心及分析方法 本节将介绍考虑桩与桩侧土共同抵抗外荷载作用时桩身的内力计算,从而解决桩的强度问题。重点是桩受横轴向力时的内力计算问题。 桩在横轴向荷载作用下桩身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桩侧土采用文克尔假定,通过求解挠曲微分方程,再结合力的平衡条件,求出桩各部位的内力和位移,该方法称为弹性地基梁法。 以文克尔假定为基础的弹性地基梁法从土力学观点看是不够严密的,但其基本概念明确,方法简单,所得结果一般较安全,在国内外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公路、铁路在桩基础的设计中常用的“m”法、就属此种方法,本节将主要介绍“m”法。 2.学习要求 本章应掌握桩单桩按桩身材料强度确定桩的承载力的方法,“m”法计算单桩内力的各种计算参数的使用方法,多排桩的主要计算参数及其各自的含义。掌握承台计算方法,群桩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了解桩基设计的一般程序及步骤。本专科生均应能独立完成单排桩和多排桩的课程设计。 第一节单排桩基桩内力和位移计算 一、基本概念 (一)土的弹性抗力及其分布规律 1.土抗力的概念及定义式 (1)概念 桩基础在荷载(包括轴向荷载、横轴向荷载和力矩)作用下产生位移及转角,

2 使桩挤压桩侧土体,桩侧土必然对桩产生一横向土抗力zx σ,它起抵抗外力和稳定桩基础的作用。土的这种作用力称为土的弹性抗力。 (2)定义式 z zx Cx =σ (4-1) 式中: zx σ——横向土抗力,kN/m 2; C ——地基系数,kN/m 3; z x ——深度Z 处桩的横向位移,m 。 2.影响土抗力的因素 (1)土体性质 (2)桩身刚度 (3)桩的入土深度 (4)桩的截面形状 (5)桩距及荷载等因素 3.地基系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1)概念 地基系数C 表示单位面积土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施加的力,单位为kN/m 3或MN/m 3。 (2)确定方法 地基系数大小与地基土的类别、物理力学性质有关。 地基系数C 值是通过对试桩在不同类别土质及不同深度进行实测z x 及zx σ后反算得到。大量的试验表明,地基系数C 值不仅与土的类别及其性质有关,而且也随着深度而变化。由于实测的客观条件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等原因,所采用的C 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也各有不同。常采用的地基系数分布规律有图下所示的几种形式,因此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基桩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桩基础规范

8.5 桩基础 第8.5.1条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型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第8.5.2条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在确定桩距时尚应考虑施工工艺中挤土等效应对邻近桩的影响。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艺确定,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在确定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布置桩位时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 5.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桩不应低于C20;预应力柱不应低于C40。 6.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 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7.配筋长度: 1)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2)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3)坡地岸边的桩、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抗拔桩、嵌岩端承柱应通长配筋。 4)桩径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宜小于桩长的2/3。 8.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Ⅰ级钢)的30倍和钢筋直径(Ⅱ级钢和Ⅲ级钢)的35倍。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可设置承台或将桩和柱直接连接。桩和柱的连接可按本规范第8.2.6条高杯口基础的要求选择截面尺寸和配筋,柱纵筋插入桩身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9.在承台及地下室周围的回填中,应满足填土密实性的要求。 第8.5.3条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常用桩基础经济对比分析

常用桩基础 经 济 对 比 分 析

桩基础对比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各类建筑拔地而起,基础部分往往在整个建筑物投资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于确保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勘察报告、结构类型、荷载情况等进行仔细分析,选择一个最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下面主要对桩基础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一、桩基础的类型 近年来由于建筑施工能力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桩基础在建筑结构领域被广泛采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桩基础的类型不断增多,目前本地区常用的桩型为:高强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内夯沉管灌注桩(即夯扩桩),以及上述各种桩型的改进,如扩底,注浆等。 二、桩基础的功能及适用条件 1、桩基础的功能 桩基础的主要功能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至地下较深的密实或低压缩性的土层中,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桩基础也可用来承受上拔力、水平力,或承受垂直、水平、上拔荷载的共同作用以及机器产生的振动和动力作用等。 2、适用条件 桩基础的适用条件主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及施工条件等而定。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选用桩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优先考虑浅基础方案): (1)基础持力层较深,不适合做浅基础。 (2)高、重建筑物下的浅层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 (3)地基软弱,而采用地基加固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合理时,或地基土性特殊,如液化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时。 (4)除了存在较大的垂直荷载外,还有较大的偏心荷载、水平荷载、动力荷载及周期性荷载作用时。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基础工程桩基础设计资料 ⑴上部结构资料某教学实验楼,上部结构为十层框架,其框架主梁、次梁、楼板均为现浇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上部结构传至柱底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荷载如下︰ 竖向力:4800 kN , 弯距:70 kN·m, 水平力:40 kN 拟采用预制桩基础,预制桩截面尺寸为 350mm * 350mm。 ⑵建筑物场地资料拟建建筑物场地位于市区内,地势平坦,建筑物场地位于非地震地区,不考虑地震影响.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位离地表 2.1 米,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表1 地基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基础工程桩基础设计计算 1. 选择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 ⑴.选择桩型 由资料给出,拟采用预制桩基础。 还根据资料知,建筑物拟建场地位于市区内,为避免对周围产生噪声污染和扰动地层,宜采用静压法沉桩,这样不仅可以不影响周围环境,还能较好地保证桩身质量和沉桩精度。 ⑵.确定桩的长度、埋深以及承台埋深 依据地基土的分布,第3层是粘土,压缩性较高,承载力中等,且比较厚,而第4层是粉土夹粉质粘土,不仅压缩性低,承载力也高,所以第4层是比较适合的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1.0m (>2d ),工程桩入土深度为h ,h=1.5+8.3+12+1=22.8m 。 由于第1层厚1.5m ,地下水位离地表2.1m ,为使地下水对承台没有影响,所以选择承台底进入第2层土0.3m ,即承台埋深为1.8m 。 桩基的有效桩长即为22.8-1.8=21m 。 桩截面尺寸由资料已给出,取350mm ×350mm ,预制桩在工厂制作,桩分两节,每节长11m ,(不包括桩尖长度在内),实际桩长比有效桩长长1m ,是考虑持力层可能有一定起伏及桩需要嵌入承台一定长度而留有的余地。 桩基以及土层分布示意图如图1。 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公式为: uk sk pk sik i pk p Q Q Q u q l q A =+=+∑ 按照土层物理指标,查桩基规范JGJ94-2008表5.3.5-1和表5.3.5-2估算的极限桩侧,桩端阻力特征值列于下表:

(完整版)桩基础计算书

桩基础计算报告书 计算人 校对人: 审核人: 计算工具:PKPM 软件开发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设计单位:

灌注桩计算说明书 1.支架计算 组件钢结构支架要在37m/s(基本风压0.85KN/m2)的风载作用下正常使用,应使其主要构件满足强度要求、稳定性要求,即横梁、斜梁、斜撑、拉杆、立柱在风载作用下不失稳且立柱弯曲强度满足要求。组件自重19.5kg。 支架计算最大柱底反力: Fx max=5.6KN,Fy max=0.9KN,Fz max=12.1KN Fx min= -6.9KN, Fy min= -0.9KN,Fz min= -7.29KN 2.灌注桩设计 2.1基桩设计参数 成桩工艺: 干作业钻孔桩 承载力设计参数取值: 根据建筑桩基规范查表 孔口标高0.00 m 桩顶标高0.30 m 桩身设计直径: d = 0.25m 桩身长度: l = 1.60 m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时,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5;所以本次设计中混凝土强度选用C25。灌注桩纵向钢筋的配置为3跟根Ф6,箍筋采用Ф4钢筋,箍筋间距选择300~400。 2.2岩土设计参数

2.3设计依据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以下简称桩基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结构载荷规范》GB50009-201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2.4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估算: 式中——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阻力标准值,按JGJ94-2008中表5.3.5-1取值, 吐鲁番当地土质为角砾,属中密-密实状土层,查表得出干作业钻孔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为 135~150;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按JGJ94-2008中表5.3.5-2取值,吐鲁番当地土质为 角砾,属中密-密实状土层,查表得出干作业钻孔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4000~5500; μ——桩身周长; ——桩周第i 层土的厚度; ——桩端面积。 1)计算参数表

地震作用下桩基础的受力特性与分析

地震作用下桩基础的受力特性与分析 文摘:桩基础是地震作用破坏影响最大的结构之一,对地震作用下桩基础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预防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健词:地震;桩土作用;桩基础;特性分析 Abstract: The pile foundation is seismic damage having the biggest impact on on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pile foundation stress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which is to prevent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es in an effective way. In this paper, it has the pile foundation under the effects of earthquake stress mechanism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 Words: earthquake; pile soil role; pile found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桩基础是承受较大荷载建筑物所普遍应用的基础结构,它有着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机械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是近几年来地震灾害频繁,桩基础的地震反应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采用有限元的计算方法可以模拟任意土层剖面,进行三维效应研究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技术。 1地震中桩基础破坏的特性分析 1.1地震时桩基础的桩头部分由于受弯矩及剪力作用达到最大,容易产生严重破坏,在承台和桩连接处是地震的主要破害部位。产生破坏原因的可能性表现在: 1.1.1施工时桩头所埋入承台中的钢筋太少或者锚固的长度不够; 1.1.2施工时将钢筋的焊接接头设在了桩头部位,当剪力过大时容易导致接头处的钢筋发生断裂,产生桩头相对于承台的滑移; 1.1.3施工时桩头埋于承台的长度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埋入,致使桩头与承台间出现施工缝,使抗剪力强度减弱。 1.2地震水平作用下桩基础的受力分析 1.2.1弯矩:地震水平作用力可导致桩基受弯,在基桩与承台的连接面及桩顶部位所受的弯矩最大; 1.2.2剪力:在地震的水平作用之下,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主要承受的是剪力作用。剪力能够通过承台以同样的大小传递至地下的桩基础上面;

最新桩基础验收桩基础验收一般规定1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群资料

桩基础验收 一、桩基础验收一般规定 1、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 群桩 20mm;单排桩 10mm。 2、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 ⑴、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⑵、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 说明:桩顶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如不做中间验收,在土方开挖后如有桩顶位移发生不易明确责任,究竟是土方开挖不妥,还是本身桩位不准(打入桩施工不慎,会造成挤土,导致桩位位移),加一次中间验收有利于责任区分,引起打桩及土方承包商的重视。 3、打(压)入桩(预制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表1 预制桩(钢桩)桩位的允许偏差(mm)

打桩顺序不当,造成挤土而影响已入桩的位移,是包括在表列数值中。为此必须在施工中考虑合适的顺序及打桩速率。布桩密集的基础工程应有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沉桩的挤土影响。 4、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2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注50m3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表2 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5、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说明:对重要工程(甲级)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本检验桩的垂直承载力。工程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第3.0.1条的规定。关于静载荷试验桩的数量,如果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单一,当地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确定。承载力检验不仅是检验施工的质量而且也能检验设计是否达到工程的要求。因此,施工前的试桩如没有破坏又用于实际工程中应可作为验收的依据。非静载荷试验桩的数量,可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6、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 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对混凝土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说明:桩身质量的检验方法很多,可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所规定的方法执行。打入桩制桩的质量容易控制,问题也较易发现,抽查数可较灌注桩少。 7、对砂、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承台厚度对桩基础受力的影响分析

承台厚度对桩基础受力的影响分析 张 州 摘 要:通过对两个项目承台厚度的计算分析,简要的论述了承台厚度对基桩竖向和水平力分配的影响,以及承台刚度 对其自身受力的影响,以期能够真实的反映基础的受力情况,使得设计更加合理。关键词:桩基础,承台厚度,刚度,影响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A 承台是桩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 度,以便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各桩,并将各单桩连接成整体参与受力。在桥梁桩基础设计时,一般是把承台视为完全刚性,将上部荷载分配给各排桩。实际无论承台厚度如何,都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刚体。考虑承台实际刚度时,桩顶轴向力、水平力是如何分配的;承台自身的受力是怎样变化的。下面结合参与的两个项目,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比较、分析。 1 承台厚度对基桩受力的影响1.1 承台厚度对基桩竖向力分配的影响 桥涵设计规范中的单桩竖向力设计值简化计算公式为:N id = F d n ±M xd y i ∑y i 2± M yd x i ∑ x i 2 ;该式是将承台假定为理想的刚体,当只有竖向力时,竖向力由各桩平均分配,即N i =F/n 。实际由于承台本身的变形,竖向力的分配会受承台厚度影响,桩顶的竖向力各不相同。下面以某铁路黄河桥引桥的07号桥墩为基础,建立实体模型分析承台厚度对桩顶竖向力分配的影响。07号桥墩基础采用11根直径1.2m 的钻孔灌注桩,承台平面尺寸为11.8m ×8.6m 。承台厚度按1.5m ,2.0m ,2.5m ,3.0m ,3.5m ,4.0m 分别建立实体模型,建入2.0m 的墩身。由于不考虑整个桩身的内力情况,未在桩侧施加弹性约束,边界条件采用在弯矩零点固结的模型。弯矩零点的深度h =4/α。承台厚度2.5m 的基础计算模型见图1。将墩底竖向力换算到2m 高的桥墩顶部以均布压力荷载施加。竖向荷载N =34099kN ,墩底面积A =22.2m 2,均布荷载q =1536kN/m 2 。通过对不同厚度承台实体模型的计算分析,得到各模型桩顶的竖向力大小,如图2所示。 可见,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1号,4号,8号,11号角桩的竖向力增加较为明显,由2124kN 增加到了2953kN ,增加了39%; 2号,3号,9号,10号边桩竖向力有所减小,向平均轴向力趋近, 变化幅度较小;5号,6号,7号墩身下方的桩,轴向力变化明显,减小了20%~30%。 1.2 承台厚度对基桩水平力的影响 桩顶水平力的计算也是将承台假定为刚体平均分配,即Q = H/n 。下面仍以上例为基础,分析承台厚度对桩顶水平力分配的影响。分别在四种厚度承台的实体模型墩顶施加纵桥向水平力,H = 437kN 。算得各模型的桩顶水平力如图3所示。 可见,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角桩和边桩的水平力有所增加,5号,6号,7号墩身正下方三根桩的水平力有所减少。但无论水平力的增加还是减小,幅度均较小。承台厚度由1.5m 增加到4m 时,角桩的水平力增幅0.4%,6号桩水平力减幅0.5%。即使承台1.5m 时,桩顶最大与最小水平力相差1.6%,水平力的分配仍然较为均匀。承台厚度对桩顶水平力的分配影响较小。 2 承台刚度对自身受力的影响 桥梁桩基础承台设计一般是先将其视为刚体,把上部结构的反力分配到桩顶,然后再把桩顶内力反作用于承台,对承台进行受力检算。这样的假定设计承台是合理的,偏于安全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承台设计时,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应出承台的受力情况。下面以某桥的基础为例进行计算说明。 某桥主塔基础采用54根直径2.5m 的钻孔灌注桩。检算承台时可将承台简化成支撑于两个塔柱上的倒置连续梁,先将承台按刚体考虑计算出桩顶反力施加在连续梁上,计算出承台跨中的

桩基础施工工艺与桩基检测

桩基础工程 预制桩施工 桩基础的组成和作用:由桩身和承台两部分组成,桩身或部分埋入土中,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穿过软弱土层传递到较深的地基,以解决浅基础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较大的地基问题。 桩基础的分类: 1、按传力性质分:端承桩、摩擦桩; 2、按制作方式分:预制桩、灌注桩; 3、按预制桩沉入方法分:锤击法、水冲法、振动法、静力压桩法; 4、按灌注桩成孔方法分:钻孔、冲孔、挖孔灌注法、钻扩孔、沉管和爆扩灌注法等; 5、按成桩方法分:非挤土成孔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 6、按断面形式分:圆桩、方桩、多边行桩和管桩等; 7、按制作材料分: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 一、预制桩施工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主要包括预制、起吊、运输、堆放、沉桩等过程。 (一)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和堆放 1、桩(实心桩和管桩)的制作: a、实心桩正方形,边长200~450mm;(管桩的外径通常为?400mm、?500 mm,

壁厚80-110 mm); b、30m以上的桩可分段预制,工厂制作每段不宜超过12M; c、砼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砼桩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d、长桩现场制作,短桩工厂预制; e、用叠浇法预制桩施工,不宜超过4层,下层或邻桩的砼达到30%设计强度以后方可进行(管桩每节长度8~10M,采用离心法生产制作)。 f、制作程序为: 现场布置→场地处理→浇地坪筑砼→支模→扎筋、安设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到30%强度后)拆模→支间隔端头模板、刷隔离剂、扎筋→浇筑间隔桩混凝土→同法间隔重叠制作第二层桩→…→养护到70%强度起吊→达100%强度后运输。(图示) g、钢筋骨架主筋?12-25mm(不宜小于Φ14mm),箍筋为?6-8mm,间距不大于200mm, 主筋对焊(接头数量不得超过50%。距离应大于30d且不小于500 mm)。 h、覆盖洒水养护不少于7d。 i、桩的制作质量除应符合有关规范的允许偏差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表面平整、密实,掉角的深度不应超过10MM,且局部蜂窝和掉角的缺损总面积不得超过该桩表面全部面积的0.5%,并不得过分集中。 2)收缩裂缝深度不得大于20mm,宽度不得大于0.25MM;横向裂缝长度不得超过0.5倍的边长。 3)桩顶和桩尖处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缝和掉角。 2、桩的起吊:桩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0%后方可起吊,在吊索与

桩基础课程设计

山东英才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框架结构柱下桩基础设计 课程:基础工程 院(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设计期限: 指导教师:

关于学生课程设计(论文)质量的有关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课程设计(论文)的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论文)制定以下要求: ①学生应高度重视课程设计(论文)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②课程设计(论文)过程中,尊敬老师,团结互助,虚心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按指导教师的要求,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课程设计(论文)任务。 ③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论文),一旦发现套用和抄袭他人成果者,按作弊论处。对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敷衍了事、回避指导,未完成各阶段任务及严重违纪者,指导教师有权不让其通过。 ④课程设计(论文)结束时,应按课程设计(论文)封面、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说明书内容其中包括(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次序左侧装订成册统一放在课程设计(论文)档案袋内,交由指导教师评阅。 建工学院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框架结构柱下桩基础 二、设计资料: 某拟建综合业务楼地上7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地下室底板埋深2.9m,地下水位埋深1.1m,拟采用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型式。其中柱截面尺寸均为600mm×600mm,边柱下端荷载组合为:标准组合F=2230+20nkN,M=250+2nkN·m,H=110+2nkN;准永久组合为F=1950kN,M=180kN·m,H=92kN。内柱下端荷载组合为:标准组合F=2760+20nkN,M=275+2nkN·m,H=140+2nkN;准永久组合为F=2480kN,M=210kN·m,H=118kN。试按照二级桩基设计桩基础。场地典型地质剖面图及结构平面布置图见附录,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下表。 注:荷载组合中的n为班级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进行的排序。 三、目的和要求 1、掌握柱下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结构布置和结构选型的原则; 2、掌握柱下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和设计内容; 3、掌握桩基础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法。 四、设计内容 1、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内容包括:

群桩基础设计方法

群桩基础设计方法 我们所说的桩基础设计桩,指的是设置于土中的竖直或倾斜的基础构件或支护构件,其横截面尺寸比长度小很多,通常称桩基础为桩基。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一般工程实践中的“桩”,应该指“桩基”,主要包括桩和桩间土,由桩和与桩顶相连的承台组成。 而“墩”指的是直径较大,桩长较短的桩,主要用途是在承载力很大的端承桩的使用。有时候,人们会把打入土中用以防渗阻水的构件,也称之为桩,比如说钢板桩等。在建筑桩基设计,我们要做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桩基的优点主要有这些方面: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而均匀、沉降速率低而收敛快。所以,尽管我们说桩基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基础形式,但是直到今天,也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物基础或支护构件。特别是近年来,高层建筑和工业迅速发展,桩基础的重要性正日益增长。工程中采用的桩基础通常是由数根桩组成的,一般是由设置在桩顶、将各桩联结成整体的承台,把上都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给桩,再由桩传给地基土。桩及桩基础可根据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桩基础的分类 桩基础有许多类型,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各种桩基础的分类特点和情况,唯此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桩基础。 (一)从承载性状的角度上,可以把桩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两大类。

(1)摩擦型桩――这种桩型主要是通过桩侧上的摩擦作用来发挥作用的,其基本原理是将上部荷载传递扩散于桩周土中。一般可以分为纯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两种。 a.纯摩擦桩:因为桩端的阻力很小,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摩擦阻力来承受。 b.端承摩擦桩:尽管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端阻力所占比例小,但是却不能忽略不计,而桩顶荷载通常都是由桩侧摩擦阻力承受的。如果置于软塑状态粘性土中的长桩,桩端是可塑状态粘性土,是端承摩擦桩。 (二)从承台位置的高低角度上看,又可分为高桩承台基础和低桩承台基础。 (1)高桩承台基础:其特点是承台底面高于地面,其受力和变形不同于低桩承台。一般情况下,高桩承台应用于桥梁、码头工程。 (2)低桩承台基础:承台底面低于地面。因为其会受到来自土的侧向约束,所以在设计中对桩的纵向挠曲和桩顶侧向位移,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常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常采。 (三)从施工方法的角度看,可将钢筋混凝土桩分为预制桩和灌注现浇桩。(1)预制桩:在工厂或施工场地现场制作,通过锤击打入、振动沉入、静力压入、水冲送入或旋入等方式完成沉桩部分的工作。 (2)灌注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直接在设计桩位的地基上成孔,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灌注混凝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